❶ 鄂温克族图腾的含义
鄂伦春族的图腾崇拜。鄂温克族信仰的神种类多达十余种。
鄂伦春族是大兴安岭的狩猎民族,他们的宗教信仰和自己在林区的生存息息相关。鄂伦春人对“低拉恰”(太阳神)非常崇拜。太阳给人类光明和温暖,没有太阳,人们就不能生存,因此每年初一要向太阳跪拜;人们遇到困难时,要向太阳祷告;发生日蚀时,认为是天狗在吃它,用敲铜盆来解救。
“托博如坎”(火神):鄂温克人对火非常敬重,认为火是主人的神,火主若“死”掉,此户有绝根之危难。在牧区,鄂温克人把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作为火神回天的日子,太阳落山后,要祭火神。
鄂温克族猎民信奉的“白纳查”就是山神。在狩猎途中,猎人遇到高山、岩洞、卧牛石和怪石,都认为是“白纳查”神住的地方。从旁边走时不能喧哗,否则对狩猎不利。同时认为一切野兽都是“白纳查”饲养的,猎获野兽是“白纳查”的“恩赐。他们用兽肉献祭“白纳查”神,在饮酒用餐时先敬“白纳查”,以求猎取更多的野兽。
❷ 鄂温克族禁忌是什么
1、男性忌
鄂温克族有敬老爱幼的传统习惯,禁止虐待老年人,父母在世时不得留胡须,不能和老年人并列坐着,更不许打骂老年人,认为骂老年人一定会少活几年;青壮年人途中遇见长辈和老年人时,必须下马请安,方可行走;禁止直呼长辈的名字,认为那样没有礼貌还会折寿;公公和大伯子禁止在儿媳或弟媳面前光身子,不能骂骂咧咧说话,不准谈男女风情之类的事情,不准坐到儿媳或弟媳的炕上去,更不能卧在她们的铺位上;禁止大伯子坐在兄弟媳妇的跟前,大伯子用过的烟袋兄弟媳妇不能用;妻子梳头还没有编成辫子前,丈夫不许往外走。下午禁止理发刮脸;一般情况下反对跪下,认为有罪的人才跪下。
2、女性忌
姑娘不能和外来的青壮年说话,说话会受到父母的责备和批评。
禁止女人摸男人的头,因为认为男人头上有佛;禁止女人踩或坐在男人的行李上,因为认为女人脏;禁止女主人或者女客人越过撮罗子内火位以北线;禁止女人使用男人的马鞍子;禁止妇女在斧子上跨过,否则会生出傻孩子;禁止妇女从男人的马鞍、马鞭子、套马杆上踩过或跨过;禁止妇女在搬家时牵着驮“玛鲁神”的驯鹿;禁止新媳妇从“敖卓勒神”(祖先神)前走过;禁止女人在室内大小便。
禁止孕妇吃腐烂的肉和獾子肉;禁止孕妇坐毛驴车;禁止说孕妇怀孕,而是说“有了”;妇女禁止坐熊皮垫子,否则一生不能生儿育女;禁止孕妇跳舞和唱歌。
从前,鄂温克妇女生小孩时,必须在外单独盖一产房(萨喜柱),离住房约有十公尺远,一般由婆婆照料,七天之内禁止男人进产房,因为认为男人进产房沾晦气,不吉利。开始住马架子和草房后,也不许女人在炕上生小孩,产妇要在灶旁生孩子,过十几天后才能上炕。猎区鄂温克人禁止产妇在供“玛鲁神”的撮罗子里生产,要搭临时撮罗子为产房。妇女生孩子不许说生孩子,而是说“有孩子了”或“添孩子了”;禁止产妇三天内拨火,火里不得扔进辣味的食物;产妇未满月前,禁止带枪和带钥匙的人进屋,以防断奶,也不许任何人带马鞭进屋。
丈夫出外办事期间,妻子在家必须清洁,否则丈夫将一事无成。妇女不得使用男人的马鞍子,更不能骑献给神的“温古”马。
寡妇在守寡的三年内禁止出嫁,忌讳出席任何婚礼;寡妇不许在娘家过年和参加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上述有些禁忌现在多数已经基本废除。
❸ 鄂温克族的风俗习惯
鄂温克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及姑舅表婚的特点,婚姻只能在不同氏族之间进行,同一氏族内禁止通婚。他们也与蒙古、鄂伦春、达斡尔等族通婚。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中尚保有“逃婚”习俗,互恋的青年男女决定结婚日期后,女方乘黑夜逃至男方所塔的“撮罗子蟹里,由候在此处的老妇把姑娘八根小辫改梳成两根,即成为合法的婚姻。人死后,以前曾行天葬(即风葬),后因受邻近兄弟民族的影响,多改土葬。
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桦皮占有一定的位置,可称之为“桦皮文化”。其打猎、捕鱼、挤奶用的制品很多都是用桦皮制作的。餐具、酿酒具、容器、住房“撮罗子”、篱笆、皮般。甚至人死后裹尸都用桦皮制作。除此外,鄂温克族许多服饰也是用桦皮做的。象桦树皮帽、桦树皮鞋等十分广泛。各种桦树皮制品,尤其是桦树皮容器,除了轻便实用外,还配有花纹图案装饰。一般妇女从七八岁开始学习世代相传的雕刻、压印、绘画、拼贴等手艺,逐步产生了钻研技艺的热情,对器皿用具进行美术创作。图样多源于生产、生活之中,有花草、树木、山峰、虫鱼、石崖等模仿自然构图,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鄂温克族人不但勤劳、勇敢、纯朴、爽快,而且具有诚实的美德。在鄂温克族猎人和牧人中,不知道什么叫偷窃。猎人和牧民在森林和草原上设有仓库,存食品、衣物、工具等,从不上锁,如果有人途中断粮、缺衣,可以到任何二个仓库去取。鄂温克族讲究礼节,非常好客。年轻人见到长辈,要施礼问安和敬烟。最通常的礼节是屈膝、侧身、拱手作揖。家中来了客人被认为是喜事,牧区对客人敬以奶茶,猎区则以鹿或犴的胸口肉以及驯鹿奶待客。节日主要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等。祭敖包时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会上还要举行赛马、摔跤等活动。“米阔勒”节是生产节日,每年夏历五月二十二日举行,这一天要给马烙印、剪鬃、去势、除坏牙,给羊剪耳记号等,并举行宴会。
尊老待客
鄂温克族好客并讲究礼节,到鄂温克族家里做客,主人把皮垫摆在哪里,客人就在哪里落座,不得随意挪移皮垫。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随即端上奶茶,然后煮兽肉,肉煮好后,女主人拿出猎刀切一小块肉投入火堆里,然后再给客人们吃。如果来者是贵客,通常还要献上驯鹿的奶。鄂温克族待客必须有酒,除饮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酿野果酒。敬酒时主人要高举酒杯先往火中倾注点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请客人喝。鄂温克族认为:外出的人谁也不会背着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别人,自己出门后也不会有人照顾。
敬火之俗
鄂温克族人敬火如神,在喝酒、吃肉前,先要向火里扔一块肉、洒上一杯酒,然后才能进食。举行结婚仪式时,新婚夫妇要敬火神。鄂温克族人对火还有许多禁忌,比如不许用带尖的铁器捅火,不许用水泼火,不许向火里扔脏东西,不许女人从火上跨过,不能用脚踩火等等。
节庆
除春节等节日与邻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米调鲁节”。“米调鲁”是欢庆丰收之意。节日期间,人们要身着盛装,男人们要进行剪马鬃、马尾活动,届时牧民家家都要备下丰盛的酒肉,宴请亲朋好友。
米阔鲁节是呼伦贝尔草原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牧民的丰收节。每年的5 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畜的鄂温克人喜气洋洋地聚集到一起,庆祝一年一度的丰收节日。
米阔鲁节要进行一系列生产活动,主要是给马烙印、除坏牙、剪耳记、剪鬃毛及给羔羊割势等。首先从“尼莫尔”(即放牧小集团)的一头开始,先从马群里套出二岁子马,放倒,人们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人用刀子割耳为记号。这时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烧红,在马的左跨上烙印。割下的鬃毛由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块由畜主点数保存。在羊圈里,母羊都放出去吃草了,只剩下满圈的小羊羔,牧人们把公羊羔割势(阉割寨丸),把母羊羔耳朵剪下自家样式的豁口(每家的羊豁口不相同,以示区别)。
米阔兽节上,老人们也赠给自己的亲人(如外甥、侄儿、女儿等)母羊羔之类,祝福晚辈们拥有更多的羊群。最后,各家胶次举行宴会。宴会开始时一般是按照鄂温克人先茶后酒习惯进行。敬酒日寸,从首席轮始,即由男女主人捧着一个木盘,盘里放两个酒杯,依次敬让。敬酒轮一周时,主人拿出一条“哈达”,向割势人致谢,同日寸郑重的向大家说明新的一年幼畜繁殖数。大家向主人道喜,祝他牲畜旺盛,烙印割势的数字与岁俱增.
野外婚礼与“欢乐之火”
鄂温克猎民的婚姻一般包括求亲、订婚、结婚几个阶段。临近婚期,男方家不管离女方家多远,都要迁到女方家附近。结婚之日,新郎在父母亲友的陪同下,带上送给女方的1 0 只驯鹿到女方家去,女方也以同样的队伍到路上来迎接。双方相遇后,新郎新娘拥抱接吻,并互赠礼物。然后大家进撮罗子喝喜酒,直到晚上酒宴结束,举行婚礼。有趣的是,他们的婚礼不是在室内,而是在野外举行。届时,他们在清理过的河滩谷地上燃起一堆被称为“欢乐之火”的篝火,然后人们把新郎新娘从撮罗子里簇拥到篝火边,并以火为中心围成一个半圆圈,由一位主持婚礼的长者宣布婚礼开始。主婚人用桦皮杯斟满两杯酒,交由新郎新娘泼在火里,表示对火神的尊敬,接着再向双方父母敬酒。然后新郎新娘互相拥抱接吻,手挽手和所有参加婚礼的人拉成一圆圈,载歌载舞,欢度良宵。这种歌舞鄂温克人称之为“欢乐之火”舞。它舞姿雄健有力,时而振臂扭腰,时而尽情欢跳。一人领唱,众人齐和。歌伴舞,舞随歌,时快时慢,高低错落。大家在歌舞中纵情欢乐。
❹ 鄂温克族的习性和资料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人口30505人(2000年)。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主要节日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
编辑本段民族习俗
婚丧嫁娶
鄂温克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及姑舅表婚的特点,婚姻只能在不同氏族之间进行,同一氏族内禁止通婚。他们也与蒙古、鄂伦春、达斡尔等族通婚。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中尚保有“逃婚”习俗,互恋的青年男女决定结婚日期后,女方乘黑夜逃至男方所搭的“撮罗子”里,由候在此处的老妇把姑娘八根小辫改梳成两根,即成为合法的婚姻。人死后,以前曾行天葬(即风葬),后因受邻近兄弟民族的影响,多改土葬。
桦皮文化
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桦皮占有一定的位置,可称之为“桦皮文化”。其打猎、捕鱼、挤奶用的制品很多都是用桦皮制作的。餐具、酿酒具、容器、住房“撮罗子”、篱笆、皮般。甚至人死后裹尸都用桦皮制作。除此外,鄂温克族许多服饰也是用桦皮做的。象桦树皮帽、桦树皮鞋等十分广泛。各种桦树皮制品,尤其是桦树皮容器,除了轻便实用外,还配有花纹图案装饰。一般妇女从七八岁开始学习世代相传的雕刻、压印、绘画、拼贴等手艺,逐步产生了钻研技艺的热情,对器皿用具进行美术创作。图样多源于生产、生活之中,有花草、树木、山峰、虫鱼、石崖等模仿自然构图,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鄂温克族人不但勤劳、勇敢、纯朴、爽快,而且具有诚实的美德。在鄂温克族猎人和牧人中,不知道什么叫偷窃。猎人和牧民在森林和草原上设有仓库,存食品、衣物、工具等,从不上锁,如果有人途中断粮、缺衣,可以到任何二个仓库去取。 鄂温克族讲究礼节,非常好客。年轻人见到长辈,要施礼问安和敬烟。最通常的礼节是屈膝、侧身、拱手作揖。家中来了客人被认为是喜事,牧区对客人敬以奶茶,猎区则以鹿或犴的胸口肉以及驯鹿奶待客。 鄂温克族好客并讲究礼节,到鄂温克族家里做客,主人把皮垫摆在哪里,客人就在哪里落座,不得随意挪移皮垫。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随即端上奶茶,然后煮兽肉,肉煮好后,女主人拿出猎刀切一小块肉投入火堆里,然后再给客人们吃。如果来者是贵客,通常还要献上驯鹿的奶。鄂温克族待客必须有酒,除饮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酿野果酒。敬酒时主人要高举酒杯先往火中倾注点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请客人喝。鄂温克族认为:外出的人谁也不会背着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别人,自己出门后也不会有人照顾。
敬火之俗
鄂温克族人敬火如神,在喝酒、吃肉前,先要向火里扔一块肉、洒上一杯酒,然后才能进食。举行结婚仪式时,新婚夫妇要敬火神。鄂温克族人对火还有许多禁忌,比如不许用带尖的铁器捅火,不许用水泼火,不许向火里扔脏东西,不许女人从火上跨过,不能用脚踩火等等。 鄂温克猎民的婚姻一般包括求亲、订婚、结婚几个阶段。临近婚期,男方家不管离女方家多远,都要迁到女方家附近。结婚之日,新郎在父母亲友的陪同下,带上送给女方的1 0 只驯鹿到女方家去,女方也以同样的队伍到路上来迎接。双方相遇后,新郎新娘拥抱接吻,并互赠礼物。然后大家进撮罗子喝喜酒,直到晚上酒宴结束,举行婚礼。有趣的是,他们的婚礼不是在室内,而是在野外举行。届时,他们在清理过的河滩谷地上燃起一堆被称为“欢乐之火”的篝火,然后人们把新郎新娘从撮罗子里簇拥到篝火边,并以火为中心围成一个半圆圈,由一位主持婚礼的长者宣布婚礼开始。主婚人用桦皮杯斟满两杯酒,交由新郎新娘泼在火里,表示对火神的尊敬,接着再向双方父母敬酒。然后新郎新娘互相拥抱接吻,手挽手和所有参加婚礼的人拉成一圆圈,载歌载舞,欢度良宵。这种歌舞鄂温克人称之为“欢乐之火”舞。它舞姿雄健有力,时而振臂扭腰,时而尽情欢跳。一人领唱,众人齐和。歌伴舞,舞随歌,时快时慢,高低错落。大家在歌舞中纵情欢乐。
节庆活动
鄂温克族节日主要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等。祭敖包时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会上还要举行赛马、摔跤等活动。“米阔勒”节是生产节日,每年夏历五月二十二日举行,这一天要给马烙印、剪鬃、去势、除坏牙,给羊剪耳记号等,并举行宴会。 除春节等节日与邻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米调鲁节”。“米调鲁”是欢庆丰 民族舞蹈
收之意。节日期间,人们要身着盛装,男人们要进行剪马鬃、马尾活动,届时牧民家家都要备下丰盛的酒肉,宴请亲朋好友。 米阔鲁节是呼伦贝尔草原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牧民的丰收节。每年的5 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畜的鄂温克人喜气洋洋地聚集到一起,庆祝一年一度的丰收节日。 米阔鲁节要进行一系列生产活动,主要是给马烙印、除坏牙、剪耳记、剪鬃毛及给羔羊割势等。首先从“尼莫尔”(即放牧小集团)的一头开始,先从马群里套出二岁子马,放倒,人们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人用刀子割耳为记号。这时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烧红,在马的左跨上烙印。割下的鬃毛由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块由畜主点数保存。在羊圈里,母羊都放出去吃草了,只剩下满圈的小羊羔,牧人们把公羊羔割势(阉割寨丸),把母羊羔耳朵剪下自家样式的豁口(每家的羊豁口不相同,以示区别)。 米阔鲁节上,老人们也赠给自己的亲人(如外甥、侄儿、女儿等)母羊羔之类,祝福晚辈们拥有更多的羊群。最后,各家胶次举行宴会。宴会开始时一般是按照鄂温克人先茶后酒习惯进行。敬酒日寸,从首席轮始,即由男女主人捧着一个木盘,盘里放两个酒杯,依次敬让。敬酒轮一周时,主人拿出一条“哈达”,向割势人致谢,同日寸郑重的向大家说明新的一年幼畜繁殖数。大家向主人道喜,祝他牲畜旺盛,烙印割势的数字与岁俱增。
编辑本段文化艺术
民间文学
民族大家庭
鄂温克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有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谚语、谜语等,生动感人。虽产生于不同时代,但都反映了现实的生活。例如:“人类来源的传说”对他们的迁徙历史、古代生活和自然景象都作了朴素的描绘和解释。当代文学的著名作家有乌热尔图,他的代表作有《一个猎人的恳求》等。他们能歌善舞,民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词。特别是牧歌和猎歌,表现了鄂温克族勇敢而质朴的性格。每逢年节或举行婚礼时,多由妇女跳鄂温克舞蹈。“努给勒”舞步独特,刚健有力,节奏性强,以“跟靠步”和“跺步”为其舞蹈特点。猎区的舞会多在晚间围绕篝火举行,主要跳“跳虎”和“猎人舞”等舞蹈。;“努给勒”舞步独特,刚健有力,节奏性强。“扎恩达勒格”是鄂温克族山歌和小调类歌曲的总称。鄂温克族居民从青少年时即开展射击、跳高、跳远、撑杆跳、滑雪等运动。造型艺术有刺绣、雕刻、绘画等,喜在器皿上饰以多种花纹图案,并善于用桦皮作原料制成禽兽形状的儿童玩具。
天文历法
各地区的鄂温克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民间对于时间、距离、度量衡、方向、预测年成、气候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套方法。? 鄂温克人主要靠太阳和星星来计时。白天按“天刚亮”、“太阳出来”、“太阳到西南”、“太阳要落了”等来计时。冬天夜里主要观测星星而将夜分成三段时间:“三星出来”、“三星偏西”、“三星要落”。狩猎地区的鄂温克人,把太阳正南时叫“找狍子的时间”,太阳刚出时叫“打犴鹿的时间”,太阳偏西南叫“吃饭的时间”。? 鄂温克主要是以星位和太阳的位置为准判定方向,如北斗七星出自东北方向,三星出自东南方向,晓星(超鲁朋)在早晨放亮前出自东南方;还有天河是东北—西南的一条宽线,四季方位不变。日、月是从东方出来,猎区把“日出的方向”称东,“日落的方向”称西,“中年太阳的方向”称南,“太阳到不了的方向”称北。? 传统观测天气的方法,主要依据方向、节气及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从东南方向下雨,一定是大雨;从西北刮风时,不会下雨。从西北开始下雪。太阳和月亮的周围出现光圈,是变天的预兆,将会刮风、下雪或下雨。一定下得多。夏季白蝶多,冬季多雪。夏季小鼠洞多,冬季少雪。清明这天刮风,春天必有大风。清明下雪,春季要降大雪。? 预测年景好坏,是在阴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在天亮之前看南斗星和月亮的位置。月亮在南斗星的左上边,认为来年要涝;月亮在南斗星的右上边,来年要旱;月亮在南斗星的中间或下边时,一定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成。? 此外,鄂温克人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多样的狩猎技术和经验。除了用猎枪猎外,还采用围猎、陷阱、枪扎、箭射、犬捉、夹子、网套、药毒、药炸等各种捕猎方法。而狩猎知识和经验的传授,早在鄂温克人的孩童时代就已开始,孩子从小就随大人出猎,12岁便可试枪,随父兄狩猎,先学打灰鼠,再学打大兽。到十六七岁时便可单独狩猎了,到青年时多数已成为优秀猎手。鄂温克猎民发明制作了滑雪板作交通工具,并用来追赶各种野兽。他们还发明制作舟船。最初他们用五米多长的粗大原木刳木为舟,可乘1—2人。后来,他们利用桦树皮制造桦皮船,可乘3个人。
歌舞
鄂温克族不仅善于歌唱,也非常爱好舞蹈。他们喜欢跳舞步简单、生动活泼的集体舞,大多数通过妇女舞蹈来表现鄂温克族的生产和生活。主要有“阿罕拜”、 鄂温克歌舞
“爱达哈喜楞舞”、“哲辉冷舞”。鄂温克族人崇尚天鹅,以天鹅为图腾。天鹅舞是鄂温克族的民间舞蹈,鄂温克语叫作“斡日切”。妇女们闲暇时喜欢模仿天鹅的各种姿态,自娱而舞,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舞蹈--天鹅舞。? 鄂温克族人长幼之间恪守严格的礼节,长辈和老年人享有很高的威望。鄂温克族人既有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又有大公无私、济贫助危的传统道德观念。
信仰与标志
鄂温克族被誉为“森林之舟”,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鹿善于奔跑而且柔顺、和美具有神力,古代人对它产生崇拜之情,史书中对它有记载。蒙古萨满认为鹿能显灵,可以驱魔镇邪。鄂温克族百姓以森林、大山、火、水作为民族的标志,象征着生机、活力和兴旺。 鲜卑人的墓葬中,常有马、牛、羊为殉牲,唯不见有鹿为殉牲。联系到后来在黑龙江沿岸、在大兴安岭山脉中发现的岩画驯鹿图,联系到明清时期大兴安岭的鄂 驯鹿
伦春、鄂温克人被称为“使鹿部”,史学家们认定:鲜卑郭洛是驯鹿。 北方的这座大山因栖息驯鹿即鲜卑郭洛而得名大鲜卑山;北方这个古老的民族驯鹿标志因居住在大鲜卑山而又自称为鲜卑人。以祥瑞而名兽,以瑞兽而名山、名腰带,又以山名族,转了好大一个弯子。北方,则有鹿作为民族的标志。 另外,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每个氏族对自己的标志都非常尊敬,绝对禁止杀害或损害的行为。 日常食俗 在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为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主食以面为需,除烤面包外,还常食用面条、烙饼、油炸餜子等,食用时,拌上或抹上鲜奶或黄油。有时也食用大米、稷子米和小米,但都用来做成肉粥,很少吃干饭;肉类以牛羊肉为主。过去每户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来只羊和两头牛。冬季到来之前是鄂温克族大量宰杀牲畜储存肉类的季节。宰杀后的牛羊肉冻或晒干储存,食肉的方法常有;手把肉、灌血肠、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居住在北部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熟食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吃鲜肉,但不把肉煮烂,用猎刀削吃,讲究有“嚼头”,也有的将鲜肉切片串在木棍上,火烤熟后蘸盐食用;另一种方法是将肉煮到七八成熟晒干,食用时再用火烤或切成块熬粥(也可直接食用)。鱼类多用来清炖,清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讲究原汤原味。很少食用蔬菜,仅仅采集一些野葱,做成咸菜,作为小菜佐餐。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鄂温克族的主食渐被面食如:面条、烙饼、馒头等所代替。 生活在嫩江流域和山区的鄂温克族早已开始农耕并兼事狩猎、采集等多种生产方式的经济活动,他们的主食以农产品为主,畜牧和狩猎的收获多做为副食,主、副食已有明显的区别,日常喜食熊油,猎到熊之后,无论冬夏,都要熬油,一般一只黑熊可熬出上百斤熊油。并开始广种蔬菜,主要食用菜有白菜、萝卜、豆角、黄花等。 鄂温克族都以奶茶为饮料,制作的方法是在烧开茶水后,先滤去茶叶(一般都用砖茶)然后放入少量的炒稷子米和盐,适量地对入鲜奶,烧开后即成奶茶。饮用时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黄油、奶渣。此外,还饮用面茶、肉茶,面茶即将炒稷子米捣成面经油锅炒后加入奶茶;肉茶即把熟肉切成碎块加入奶茶。林区的鄂温克族还饮用当地特有的驯鹿奶,驯鹿奶呈灰白色,浓度大,味香甜,也可用来制作奶茶。 鄂温克族传统炊餐用具别具特色,有用罕达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胃)盛水煮肉、罕达犴筋缝制的鹿皮盛粮口袋,桦木、皮制的各种碗、碟等。如今瓷、铝、铁、塑料制品已广为使用。 2003年8月10日,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猎民开始搬迁,11户37名猎民作为猎乡首批生态移民牵着驯鹿走出大山,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这是准备搬出大山的内蒙古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 节庆、礼仪食俗 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 《鄂温克族风采》 陈玉先
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调鲁节”。米调鲁是欢庆丰收之意。节日期间,人们都要身着盛装,男人们要进行剪马鬃、马尾活动,届时牧民们家家都要备下丰盛的酒肉,宴请亲朋好友。鄂温克族好客并讲究礼节,到鄂温克族家里做客,主人把皮垫摆在哪里,客人就在那里落座,不得随意挪移皮垫。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随即端上奶茶,然后煮兽肉,肉煮好后,女主人拿出猎刀切一小块肉投入火堆里,然后再给客人们吃。如果来者是贵客,通常还要献上驯鹿的奶。鄂温克族待客必须有酒,除饮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酿野果酒。敬酒时主人要高举酒杯先往火中倾注点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请客人喝。鄂温克族认为:外出的人谁也不会背着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别人,自己出门后也不会有人照顾。
编辑本段鄂温克族自治旗
概况鄂温克族自治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大草原南端,滨洲铁路海拉尔站南侧,东街大兴安岭脊梁为界。地理坐标东经118°48′02″——121°09′25″,北纬47°32′50″——49°15′37″。东与牙克石市接壤,南同扎兰屯市、兴安盟的科右前旗交界,西和新巴尔虎左旗为邻,北邻海拉尔区、陈巴尔虎旗。旗域如下垂的枫叶状,北缘自海拉尔市断桥距南端的伊和高古达山178.75公里,东部界山伊和布德尔距西部辉河流向北湾处173.25公里。全旗土地总面积为19111平方公里。自治旗地处大兴安岭山地西北坡,处于大兴安岭山地向呼伦贝尔平原的过渡地段,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平均海拔高度800——1000米。最高点是东南部山地的伊和高古达山,海拔1706.6米,最低处在伊敏河谷地,海拔602米.自治旗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温和短促,降水较集中。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4—2.2℃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35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平均在100-120天左右。 行政规划和人口鄂温克族自治旗是鄂温克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县级自治地方。全旗辖巴彦托海、伊敏河、红花尔基3个镇,辉、伊敏、 巴彦嵯岗、锡尼河东、锡尼河西5个苏木,大雁矿区和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巴彦托海镇是旗党政机关驻地,也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历史沿革鄂温克族自治旗历史悠久。1958年4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向国务院提出“撤消内蒙古自治区索伦旗,成立鄂温克族自治旗”的报告。5月29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77次会议决定,撤消索伦旗,在原索伦旗的行政区域成立了鄂温克族自治旗。 地质地貌自治旗可分为三个地貌区,即:大兴安岭中山—低山地貌组合、低山—丘陵地貌组合、残丘—高平原地貌组合。自治旗河流属额尔古纳河水域,海拉尔河水系。旗境内有263条河流,其中河流长度在20公里以上的31条,河流总长度为5397.97公里,河道水面面积约108.8平方公里。自治旗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与气候热量的空间变异相适应,从大兴安岭顶到西部高平原依次有:森林、森林草原、草原。 自然资源自治旗土地面积19111平方公里。全旗拥有草原128.9万公顷,占全旗总面积的68.9%;林区面积112公顷,占全旗土地面积的58.9%;全旗降水总量为65.613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为10.716亿立方米。境内较大的河流有伊敏河、辉河、锡尼河。全旗已探明的煤储量为103.12亿吨以上。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旗内植物有72科284属621种。珍稀植物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樟子松、兴安柳。还有草原白蘑、花脸蘑、紫蘑、灵芝等菌类植物。旗境内栖息的野兽种类据不完全统计有4个目、14科49种。其中有受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12种。鸟类资源比较丰富,据记载伊敏河流域鸟类有16个目、34个科140种。 旅游资源自治旗草原东南部,距旗所在地150公里处,有与举世闻名的法国维希矿泉相媲美的维纳河矿泉,是观光旅游疗养胜地。当前,自治旗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巴彦胡硕旅游区、红花尔基森林公园、辉河湿地保护区、五泉山旅游区、维纳河疗养院渡假区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巴彦胡硕旅游区和红花尔基森林公园已被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审部门初审评定为2A级和A级。辉河湿地保护区已批准为省(区)级重点自然保护区。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 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鄂温克人还喜欢吃鹿油抹面饼。 肉类以牛羊肉为主。过去每户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来只羊和两头牛。冬季到来之前是鄂温克族大量宰杀牲畜储存肉类的季节。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肠、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中国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 鱼类多用来清炖,清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讲究原汤原味。 鄂温克族很少食用蔬菜,仅仅采集一些野葱,做成咸菜,作为小菜佐餐。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食渐被面食如:面条、烙饼、馒头等所代替。 鄂温克族都以奶茶为饮料,饮用时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黄油、奶渣。此外,还饮用面茶、肉茶。林区的鄂温克族还饮用当地特有的驯鹿奶。 吃饭时,全家人围绕火堆席地而坐,在三角架上吊着铁锅,将捕获的驼鹿或其它猎物切成肉块,放入沸滚的锅里涮着吃。涮出的兽肉多挂着缕缕血丝,半生半熟。人们认为这样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容易吸收。 剩余的大量兽肉,鄂温克人晾晒成肉干和肉条,贮存起来慢慢吃,外出狩猎时,把它装在鹿包兜里当干粮。 鄂温克族传统炊餐用具别具特色,有用罕达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达犴筋缝制的鹿皮盛粮口袋,桦木、皮制的各种碗、碟等。
❺ 鄂温克族的民风民俗是啥
鄂温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居住在萨马街的鄂温克族群众每逢喜庆佳节,就会穿起民族服装,跳起欢快粗犷的“努给勒”或“阿罕伯”舞。并涌现出一大批舞蹈、声乐、文学创作等各种人才。
(1)服饰
旧时扎兰屯地区鄂温克族猎民的服装主要以狍皮等兽皮制作的衣服为主,除此以外,桦树皮夏帽为该民族服饰的一大特点。桦树皮帽为一方块桦树皮卷成锥形,用麻线连缀起来,状如斗笠,主要用于遮阳御雨。
如今鄂温克族居民的服饰与汉族相同,但部分年长者仍愿穿着传统的皮袍,逢喜庆节日或重大场合,年轻人了着民族服装,但面料多为绸缎。
(2)饮食
鄂温克族猎民喜食肉食,主要是野兽肉,其中多为狍子肉,其次是鹿、犴、熊和野猪肉。食肉方法很多,如“达拉嘎兰”(烧肉),将肉扔在火炭上烧;“席拉兰”(烤肉),把肉切成大块或条放在锅里煮,“阿期根”(生吃),主要是生吃狍、鹿等的肝、肾;“库呼乐”(晒熟肉干),将熟肉切成块晒干。如今鄂温克族猎民的饮食同当地汉族居民渐趋相同,但仍喜欢食用野兽肉和野菜等。
(3)居住
扎兰屯市鄂温克族猎民旧时住山林和靠近江河的地方,主要以游猎为主,无固定场所,一般多住“木刻楞”。定居后,所住房屋与室内装饰等与当地汉族居民基本相同。
(4)礼仪
鄂温克民族十分讲究礼节。老年人普遍地受到社会的尊重,年轻人见到长辈,首先要施礼问安和敬烟。落座让长辈先坐,喝酒请长辈开怀,吃肉让长辈先动刀,起程让长者先走;如骑在马上则下马问安,然后侧身让老人先行。长幼之间恪守严格的礼节,见面相互问安,相互尊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为本民族所憎恶。
鄂温克人十分热情好客。他们常说:“外来的人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走”。因此,不论对本民族客人还是其他民族客人,来到自己的家,主人都认为是大喜事,热情地将客人让到屋里,让客人坐在贵宾座位,敬茶递烟。对远方的来客,还要用丰盛的肉食和好酒款待。
(5)姓氏
鄂温克族历史上曾分为三大部分,即从事游猎生产的“雅库特”、主要从事牧业生产的“通古斯”和嫩江流域从事农业生产的“索伦”。他们的姓氏根据本氏族的名称而来,又因居地不同有所区别。萨马街鄂温克人的主要姓氏有:俄格都涂格敦、尼格混涂格敦简姓涂;俄格都杜拉尔、尼苏混杜拉尔、谢盼杜拉尔、左然杜拉简姓杜;那哈塔、卜勒吉格勒简姓卜;萨马基尔简姓萨;蒙古勒达图、黑格特达图简称代;俄格都何音、依格吉日何音简姓何;伊格吉日简姓伊;白格日简姓白;瓜尔佳简姓郭等。
(6)传统艺术
>>>舞蹈
鄂温克语也称“额黑勒格”、“额黑勒仁”。鄂温克族的主要舞蹈有《鄂温克舞》、《哲辉楞舞》、《爱达哈喜楞舞》等。这些舞蹈节奏性强,动作有力,脚的动作和上身的姿态和谐优美,加上有节奏的呼号声,构成鄂温克舞蹈的特点。
还有一种被称作《努经勒》的舞蹈,多由鄂温克妇女参加。这种舞蹈动作有力,节奏性强,脚的动作比较突出,鄂温克风格比较浓厚。
>>>歌谣
鄂温克人长期生活在森林、草原、田野之中,创作大量反映狩猎、采集、种植以及社会交往、男女爱情、婚丧嫁娶、宗教仪式等歌谣——“扎恩达仁,其中包括猎歌、牧歌、情歌、酒歌、萨满歌等,此外还有逃婚歌、反抗征兵歌等,内容比较丰富。鄂温克歌谣比喻优美,抒情真挚感人,诗句朴实豪放。韵律以押头韵为主,双句一韵,每首歌谣韵律多变,易于即兴演唱。
(7)婚嫁
鄂温克族基本上沿袭一夫一妻制,所不同的是有“氏族外婚”和“姑舅表亲”现象。“姑舅表亲”就是姑表兄弟姐妹之间通婚,并且有优先婚配的权利。女子出嫁后,在婆家如生女孩,则喜欢嫁给舅舅家人,俗称“还骨头”。鄂温克族历史上的婚姻嫁娶习俗,实质上是两氏族之间的婚配,后来才逐步发展到与外族通婚。与外族通婚早已习惯化,萨马街的鄂温克族与外族通婚已一半以上。
鄂温克人有入赘的习惯。双方父母经过多次协商后,无需赠送礼物,由男方将新郎送到女方家,大家在新娘家尽情欢乐,婚事即算完毕。入赘者要至诚地奉养孝敬女方父母,同时和女方的兄弟姐妹一样有权使用和继承老人的财产,有权保留自己的姓氏。
鄂温克女子选择配偶,不以穷富为标准,而主要看劳动能力、社会名誉和人品是否端正,厌恶不忠不孝,反对言行不一。
鄂温克人历史上的婚姻程序大致分为求婚、订婚、结婚三个阶段。求婚时,必须聘请一位受人尊重的媒人出面,经过媒人的奔走说合,婚事即可确定;订婚,男方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送牲畜、酒、生产工具、金银首饰等,并且置办酒席,共同欢庆,互祝订婚之喜;结婚礼仪比较繁琐,由于居住地域区别有所不同,萨马街鄂温克人同鄂温克自治旗南屯鄂温克人的结婚仪式大体相同,主要有修建新房、迎接新娘、善意刁难男方、新郎新娘共同就餐、招待宾客等主要仪式。
(8)丧葬
清代至民国初期,本市(旗)境内鄂温克族人死后,多放置在树上实行风葬,好将尸体挂在树枝上,落地后用火葬或者挖土掩埋。新中国成立后,境内鄂温克族丧葬习俗与汉族相同
❻ 鄂温克族生活禁忌你都知道哪些
鄂温克族有敬老爱幼的传统习惯,禁止虐待老年人,父母在世时不得留胡须,不能和老年人并列坐着,更不许打骂老年人,认为骂老年人一定会少活几年;青壮年人途中遇见长辈和老年人时,必须下马请安,方可行走;禁止直呼长辈的名字,认为那样没有礼貌还会折寿;公公和大伯子禁止在儿媳或弟媳面前光身子,不能骂骂咧咧说话,不准谈男女风情之类的事情,不准坐到儿媳或弟媳的炕上去,更不能卧在她们的铺位上;禁止大伯子坐在兄弟媳妇的跟前,大伯子用过的烟袋兄弟媳妇不能用;妻子梳头还没有编成辫子前,丈夫不许往外走。下午禁止理发刮脸;一般情况下反对跪下,认为有罪的人才跪下。
❼ 少数民族里的鄂温克族有什么神话传说
居住在我国东北边境的鄂温克族,自称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善于狞猎、驯鹿,
仍有熊图腾崇拜的残余。他们猎到熊以后,有一系列的崇拜仪式和禁忌,先将熊的头
和骨、五脏等用桦树条或干草包好,挂在树上,进行风葬,然后向其敬烟、叩拜、做
哀哭状,意思是对祖先的悼念,求得熊图腾的宽恕。
为什么鄂温克人会把熊视为祖先呢,他们的神话传说是这样解释的:有一个猎人进
山打猎的时候,突然被一只母熊抓住了。母熊把他带进山洞,强迫猎人与她成婚。猎
人被迫元奈,便在山洞里和母熊共同生活了几年,直到他们生了一只小熊。后来猎人
乘机从山洞中逃了出来。母熊发现猎人逃走了.便抱着小熊追赶就把小熊当场撕成
两半,一半抛向猎人,一半留在身边。留在身边的成了后来的熊,抛给猎人的就是后
来的鄂温克人。这当然很荒诞,哪有熊会变人的,这便是他们远古祖先图腾观念的反
映。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同源,“原是一个古老部落的两个亲近的分支” ②,因此
这两个民族流传着完全相同的关于熊祖先的神话,鄂伦春还有一系列复杂的猎熊祭
熊的仪式,其目的之一是为了怕他们认为有灵性的熊对猎人与分食熊肉的人进行报
复。风葬时,还要唱一首风葬的歌,歌词的内容,其中隐含这样的意思:不是我们打
死了你,而是你的寿命到了,自己死去的。他们称雄熊为祖父、舅舅,称雌熊为祖母
③。鄂温克与鄂伦春的熊祖先神话,属于比较单纯的动物图腾神话,没有与后世的其
它传说故事相混在一起。西南少数民族此类神话更不鲜见。怒族传说,他们的始祖
是蛇与蜂交配所生,藏族说猴子与岩妖交配才有了人类。彝族崇拜的动物有虎、鹿
、猴、水牛、绵羊、岩羊、猪子、熊、鼠、鹰、自鸡、绿斑鸠鸟等等。西双版纳的
勤纳的克木人,直至80年代初,还保留着完整的图腾制度,形式相当原始。克木人对
所信奉的图腾动物,不捕不吃,连摸一摸都认为是不敬。
❽ 鄂温克族是怎样过年的
鄂温克族是只有3万人口的东北少数民族,他们主要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小兴安岭林区,从事畜牧业、农林业、饲养驯鹿业等生产经济活动。“鄂温克”是鄂温克语,其意义是“从高山峻岭走向草原的人们”。鄂温克族有悠久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春节,鄂温克语称之为“阿涅别”,是鄂温克族传统而隆重的节日之一,其中“阿涅”是“狂欢”、“喜悦”、“声势浩大”之意;“别”是指“月”,“阿涅别”合在一起表示“狂欢月”或“喜悦月”等概念。鄂温克族过“阿涅别”的日期与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时间完全相符。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鄂温克族提前一个月开始做各种准备工作。其中最有意义的,是从腊月二十到三十,这10天中他们每天都有传统而特定的安排。如,腊月二十宰杀过年的羊,腊月二十一做各种野果酱饽饽,腊月二十二炸制用牛奶、奶油、野鸡蛋、白糖、面粉和在一起做成的各种�子,腊月二十三全家人围在炉火旁祭火神,腊月二十四打扫房屋,腊月二十五包羊肉冻饺子和牛肉冻包子,腊月二十六祭北斗星,腊月二十七打扫牛羊圈,腊月二十八女的修饰发型,男的理发、剃胡须,腊月二十九全家人洗浴,腊月三十祭祖先神。在这些准备工作中炸�子的工序比较复杂,讲究也比较多。鄂温克人的传统信仰观念中�子味道的好坏,花样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着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甜美。所以,腊月二十二炸�子备受鄂温克妇女的重视,也是她们展示勤劳和手艺的好机会。
按照鄂温克人的传统生活习俗,腊月三十晚上,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手扒羊肉,喝用酸奶、肉汤、白米煮成的肉粥。鄂温克人认为,除夕之夜吃手扒羊肉会在一年内一切顺心、万事如意。吃完年夜饭全家人走出屋,用酒、肉等食品共同祭祀祖先神,祈祷祖先神给他们带来幸福、美好的一年,并永远造福于后代。
初一,天还没全亮之前,年轻人和孩子们穿戴新年服装到长者家里拜年、磕头,祝老人健康长寿。长辈们给孩子一些吉祥物,主要包括洁白的毛巾和自制的保护孩童的神偶;初二,青年们骑马或乘坐雪橇到远方的长者家拜年;初三,中年人相互拜年;初四,老年人相互拜年;初五,家族全体成员共同度过;初六,基本上开始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初十五,每家都煮冻饺子吃,这意味着春节圆满而快乐的结束。
❾ 鄂温克族人有什么特点
鄂温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两地。鄂温克族最大的聚居区是鄂温克族自治旗。该旗地处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山区,有19000多平方公里的天然牧场,生长着数十种牧草。有8300多平方公里的森林,森林里野生动物繁多,有鹿熊、飞龙、天鹅、乌鸡等。还出产世界稀有的贵重木材——樟子松和闻名中外的白蘑菇。它的地下资源也很丰富。
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桦树皮文化占有一定的位置。人们采用桦树皮为材料制造器物,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桦树皮夏帽,用来遮阳御雨;用桦树皮制作器皿来盛贮食品;用桦树皮做船、葬具等。
鄂温克族人民不但勤劳、勇敢、纯朴、爽直,而且有诚实的美德。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偷窃,存放物品的地方从不上锁。鄂温克族讲究礼节,恪守长幼有序。唱歌跳舞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鄂温克人认为只会打猎、放牧,不会唱歌的人,不算好猎手、好猎人。同其他民族一样,鄂温克族有着光荣的斗争历史传统。
❿ 鄂温克族节日习俗
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
1.正月十五
供“托博如坎”(即火神)和“吉雅奇”(畜神),主要以奶粥和乳制品为供物。人们串门相聚,举行娱乐活动。正月十六这天,人们清早起来,争相为别人脸上抹锅灰,认为是吉祥的表现。
2.清明节
鄂温克语叫“汉西”,这天主要是祭奠死去的先人,备菜、酒和乳肉食物,向坟地扔酒,并用金银箔纸制成元宝和日、月烧掉。传说死人的灵魂在这天要还乡探亲,行祭是让死去的老人有吃、有穿、有钱花。
3.瑟宾节
“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每年的6月18日举行。瑟宾节是鄂温克族传统节目。节日活动中,通常表演舞蹈,还有赛马、摔跤、劲力、拉棍、拔河、跳棋等竞赛。
4.奥米那仁
过去阿荣旗鄂温克族每年四月初三开始举行的萨满教宗教集会。俗称四月会。少则四五天,多则七八天。在此期间萨满天天跳神,人们日夜歌舞,仪式隆重。但集会日期各地不一。会场一般设在萨满家里,院内立一棵桦树,屋内立一棵杨树或柳树,两树间系一麻绳,树枝和麻绳上挂许多由参加者献的五色布条。全氏族成员及曾请萨满跳神“治”过病的人都来参加。主要活动内容由老萨满领教新萨满,检查人口增减和为全莫昆祈求幸福等。会上由一名本氏族萨满和一名从外氏族请来的萨满共同跳神。后来活动的性质、内容、形式逐渐变化,增加了赛马、射箭、摔跤和歌舞等文体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不再举行奥米那仁集会。
5.帕斯克节
居住于陈巴尔虎旗的莫尔格勒、白音哈达苏木及鄂温克族自治旗西尼河东苏木,过去被称为通古斯的鄂温克人的节日。鄂温克人一般称此节日为基利斯多夫(俄语)。时间是4月13日。节前,从4月7日开始,人们便陆续到教堂礼拜,喝酒,吃美食,到4月13日,都用整鸡或把鸡蛋染成红色供神。
6.阿涅
鄂温克语,春节之意。阴历正月一日是鄂温克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往日,鄂温克人在旧历年三十要把所供的佛像都摆开,摆上羊、各种乳食品、糖果、点心等供物.供完以后,把羊撤来大家一起吃。从除夕至初三,早晚都要给佛点灯。初一要先给佛叩头,再给老人叩头。然后到各亲戚家拜年(鄂温克语叫阿涅仁)。对于拜年的晚辈,老年人也要给小礼物并祝福他们长寿。现在鄂温克人的过年礼节已经简化。初一只给老人和亲戚拜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聚集在一起,尽情地欢乐、跳舞、唱歌,直到深夜。
7.米阔鲁节
“米阔鲁”是鄂温克语的译音,庆丰收之意。米阔鲁节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等地的鄂温克牧民欢庆丰收的节日,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为期一天。聚居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牧业,住蒙古包,随季节逐水草而迁徙。他们有丰富的畜牧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在高山之巅,脱下帽子可知风的强度,观天象可知暴风雪的即将来临,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鄂温克牧民,从孩提时就受到了环境的熏陶,七岁男孩开始学骑马,以后逐渐参加赛马,学习套马、驯马的本领。
五月下旬,春光明媚的牧场,花红草绿,水草丰盛,接羔工作紧张而又忙碌。碧绿如茵的草原上(www.yw11.com起名网),到处可见白云般的羊群和飞奔的马群,充满无限生机。鄂温克人每年于此时欢庆丰收的节日期间,人们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亲朋好友互相帮助,给牲畜拔坏牙,打烙印,剪鬃和打耳记。穿着羔皮筒裙的姑娘们,双手忙着抓羊羔,抱在怀里抚摸着,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骠悍的小伙子矫健地跨上最好的“杆马”,挥舞着长长的套马杆追套烈马,草原上腾起阵阵尘烟。每当套住烈马时,强壮的骑手们便一拥而上,跳上马背,拉住马尾,握紧马耳,刹那间将马摔倒在地,开始剪马鬃、马尾。若是四岁马,还要在臀部打上烙印作为标志。整个过程非常紧张而有趣,这是牧民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入夜,青年男女环绕篝火,手拉手自左向右转动,一人领唱,众人相合,载歌载舞。舞步刚健有力,节奏感强,具有草原的独特风格,热情好客的鄂温克人,待人诚挚,节日期间总要准备下丰盛的手扒肉、美酒和其它食品,宴请所有参加生产活动的客人。大家逐家吃喝,热闹非凡。
8 祭敖包
祭敖包是祭祀活动,也是重要的节日。敖包是在野外高坡处人工堆起的石头堆,祭敖包就是祭山神、河神,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人旺年丰。祭敖包每年农历五月间举行,众人集会为敖包添石块、插新柳枝、系彩绸带,杀牛宰羊献祭,举行赛马、摔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