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为什么会有“人到60岁就活埋”的传说,这算杀人吗
其实“人到60岁就活埋”这句话只是一个误传,不过在历史上确实有过这一种说法。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在史前有这么一个“瓦罐坟”的传说,说的是史前游牧民族在迁移时的习俗,据说当时的孝子要把年满60岁的老人安置在一个预先准备好的类似于瓦罐的坟中,而每当送一次饭就加一块砖,直到360天以后,这个坟墓就形成了,而这个老人也算是安葬好了。
不过不管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这一种事情,这么对待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是不可容忍的,而且无论是在哪一个朝代,统治者要想更好的管理天下,绝对是不会做出这样有失民心的事情的,所以说“人到60岁就活埋”完全就是无稽之谈。
㈡ 到60岁就活埋的是哪个朝代这是真的吗
一到60岁就要被活埋?这种丧葬也太可怕了吧!实在让人不敢相信,那这种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据说,这种风俗在秦朝就有了,想来也是蛮久远的。
有史料记载,在秦朝时,因为秦始皇看到,老人都没有什么劳动力,觉得他们简直就是在浪费粮食。于是就下令把6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都给活埋了。
家人把他们送过去后,老人就自尽或是等着被饿死,最后家人再把他们抬出去安葬了。
在这些地区的某些落后村落,存在着一种“优胜略汰”的原始观念,所以为了保证下一代的物资充足,这些丧失劳动力的老人,都会被送往“寄死窑”。
欢迎关注。
㈢ 秦始皇为啥让“60岁以上老人全活埋”
我认为,60年好像有个轮回的问题,也就像很多事物都有一个生命周期的现象一样,60年就是一个人生分界线。那时候,生产力低下,生活条件很差,医疗条件更差,人们的健康状况与寿命长短肯定不及现在,再加之害怕传染病蔓延以及人们还略微带有奴隶社会的非人性思想意思,有可能会认为60岁的人应该进入天堂享清福去了。所以,60岁活埋的事不一定是虚构的。 “60岁以上老人全活埋”的传说 相传秦始皇下令烧毁天下史典之书、活埋方士和儒人四百六十以后,还不放心,以为老年人知古通今,大多怀恋先朝旧制,痛恨他的残暴苛刻,接着又下一道圣旨:六十还甲。无论仕庶男女,活到六十岁不死者,一律活埋。只弄得古今断钩,学问毁废,天下再没能人,黎民怨声四起,外邦不愿臣伏。 一天,西瓯交趾国向秦进贡,进献一宝,是一活物,嘴尖耳圆,眼珠无白,浑身毛色灰黑发明,尾巴根粗稍细,伸伸卷卷象条长蛇。此物能大能小,变化无常。大时如水牛,小时象松鼠。西瓯进宝使臣,献宝已毕,耀武扬威地向秦王奏禀说:“容臣奏明大秦始皇陛下,谨致狼主圣意:若还上朝三日内有人解开此宝,年年进贡,守信旧盟,甘拜下风;若还上朝三日之内没人能识得此宝,理当颠邦倒国!”秦皇准奏,当即传旨馆驿安歇,三日后,金殿辨宝,再作道理。 西瓯使臣走后,秦始皇连忙召集满朝文武、国师大夫辨认蕃邦进献之宝。看毕,人人皆摇头惊叹,文武百官,龙子龙孙竞无一人能识得此物。第二天,又传旨在京所有能人学子面宝辨识,还是无人认得。这天有名的方士徐福也混在京都才子群里去看过宝物,甚感奇怪,也只好摇头而归。 徐福回到家里,心事忡忡,长嘘短叹。他知道自己在秦王坑儒时,也在秦王原定坑杀的卯布,只是亏得众大臣从中替他讲情,秦王确实也离不了他,才免得一死。紧接着秦王下令普天之下活埋六十以上的老人。徐福父亲的年龄又在劫,徐福名义上遵旨活埋了老父,而暗地里却挖了个地窖子,把老人移居其中,亲自送茶送饭,早晚请安,神不知鬼不觉地密养了起来。这次一听说西瓯进来奇宝,无人识破,徐福就预感不妙。因为当时天下只有他胸怀经天纬地之才,他知道秦王解不开此宝,必定要招他上殿,他若解不开此宝,定有杀头之罪;他若解开此宝,秦王就会更加对他戒心。话虽这么说,为了且顾眼前,他就在进宝后的第二天先去悄悄看看那宝。一看才知连听都没听说过,便犯了愁,大料等秦王招他识宝时,只死无疑。因此回得家来心神不宁,闷闷不乐。 老父亲见徐福神色不比往常,就问他是怎么回事。徐福在老父的再三追问下,只得一五一十地把亲眼见到的怪宝样子说了出来。老人听罢说道:“闻听人言,交趾国有一种西鼠,抖抖毛则身大如牛,刹刹身则体小如鼠,别管此物再鬼诈,毕竟还是鼠类,见到了猫就会吓得浑身发抖,现出丑样。明日皇上不招我儿便罢,若招我儿,你把咱家的九渠狸猫藏在袖筒内,在朝里让你面宝时,你只把猫头微微露出,看那怪宝变化模样,便可断定它是不是西鼠。”言犹未毕,早有圣旨来到,宣徐福明日早朝上殿辨宝。 第二天早朝,正是西瓯使臣限期解宝的最后时辰。徐福遵旨上殿,按照父亲嘱托,在怪宝面前悄悄露出九渠狸猫头脸,那猫一见怪宝,就要挣着往外窜,却被徐福暗暗按住不放。再看那物,早已浑身筛糖,屁滚尿流,渐渐小了起来,眨眼功夫,已经缩得比猫还小,不敢再呆在当场,只想找洞钻跑。徐福看后满有把握地说:“禀圣上,此物乃交趾西鼠怪兽,小小蕃邦拿此丑物对我大秦,圣上就该严惩使者才是!”西瓯使者一见徐福使法把西鼠吓煞,已是胆颤心惊,又听他一语道破兽名,“扑通”一声扎跪殿角,连连叩头求饶。老老实实甘心臣服,永不叛盟。 再说秦王,一见徐福解开怪兽,镇住了蕃邦锐气,龙颜大喜,赐徐福座,问他:“爱卿,何以解得此宝?”徐福想如果说是自己识得,一来会使秦王产嫉妒之心,二来将来父亲之事露蹈了,又落欺君之罪,倒不如趁此刻解宝有功,秦王欢颜的机会,打开天窗说亮话,量他无法反复无常,治罪我父。想到这里,他就回答说:“禀皇上,臣有双重欺君之罪,甚是该杀。”秦王道:“今爱卿为朕排难,为国立功,不要说双重欺君之罪,就是三重四重,寡人也不怪罪于你,愿闻其详。”徐福这才谢恩感德,把藏父地下和老人嘱托的识宝之法都说了出来,并从袖内取出九渠狸猫。 秦始皇听罢,连声赞叹说:“卿留一老,乃国家之宝。”当殿传旨,敬老尊贤,老人越活的岁数大,国家越要尊敬和保护。从此以后,老年人才得以乐享天年。因徐福解宝和孝父有功,秦王也从此拜他为国师。
㈣ 关于60岁老人活埋 典故
话说宋辽檀渊复之盟后,战制争停止了,北宋王朝却失去了黄河以北的大面积国土。十年生聚,加上不愿做辽奴的人大量回迁到中原地带,到宋真宗时代,中原地区人满为患,社会也逐渐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六十岁的老人既不能戍边,也不能劳动,只有吃饭的份,还得儿女照顾着,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极大负担。面对大量老人带来的困境该怎么办?突然有一个皇命传遍了中原的大地,人到六十岁一律活埋。有仁义者,忍悲含泪,给自己的父母准备了棺木和食品,送他们去了九泉;有不孝者,干脆就那样活埋了自己六十岁的双亲。一时间,整个宋王朝人心惶惶,那些五十九岁多的老人,今天还在田间耕作,明天就进了地狱,想来煞是悲惨。
㈤ 古时候哪个朝代的人,到了六十岁就会被活埋
民间有很多传言,说秦朝的始皇帝会坑杀六十岁的老人,只要年长者活到六十岁还没去世的话,就会被强制活埋。这样的事听起来非常残忍,是真的吗?还是危言耸听?
自古以来古人们就崇尚孝道,注重伦理。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们就注重“仁”的思想,更是宣扬“百善孝为先”。后世王朝多数以儒家思想为尊,自然也宣扬孝道,又怎会活埋六十岁的老人呢?
那么这些传言又是这么产生,出现在哪一朝代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综上可知,不管是那些传言还是真实存在的“瓦罐坟”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认为六十岁及以上的老人,都丧失了劳动能力,只会消耗社会上的物质,成为社会上的“废物”。
为了青壮年劳动力能够更好的发展,便出现了遗弃老人的社会现象。其实不仅是古时的中国会出现这样残酷的局面,全球各地都会存在,这也是那个时代独特的悲哀。
所幸,我们生存的时代是一个进步的时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人们能够安享晚年,而不是被视为消耗社会物质,没有存在价值的人。
㈥ 历史上真有传说中的“人到60岁不死就活埋”的事吗
在秦始皇之前的时代,并没有不存在人到六十不死,便活埋的传说。
这个传说的第一个版本就是:传说因为秦始皇嬴政的独裁,有才能的人会遭到他的嫉妒,此时并非是空穴来风的,像是“焚书坑儒”之事,据说到了六十岁的人经验丰富,秦始皇不能忍之,所以有传说说是秦始皇曾颁布法令:活到六十岁之后若是不死,就实施活埋。
、
第二个版本就是:秦始皇嬴政在修筑长城之时,若是人活到六十,就是老人了。老人是无法修筑长城的,所以六十岁之上的老人不会被抓去修筑长城。修筑长城是非常劳累之事,累死在长城也属平常之时。
所以当时就出现了许多虚报年纪的人,有些人才四十岁,或者五十岁,便虚报自己已经六十岁了,致使修建长城的人大幅度锐减。秦始皇嬴政震怒,随后宣布条令,活到六十岁,若是还不死的话便实施活埋,所以说,当时的平民百姓根本不敢再称自己已经六十岁以上。
不过这都是数千年之前的事,真实与否实难揣测。
(6)60岁以上老人全活埋的传说扩展阅读
焚书坑儒
焚书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坑儒
《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
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㈦ 在古时候,为什么老人到了六十岁就得被活埋呢
孟子曾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不懂得孝顺父母的人,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做人资格。孝顺之心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做人最根本的是要懂的孝顺父母。
都知道,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更有汉时以孝治天下,所以,从古至今,“孝”之一字都是至关重要的。可是,历史上却有老人活到60岁就要活埋的说法,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只要是人,终究会有变老的那一天,作为儿女,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应该孝敬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为年迈的父母养老送终是每个子女该尽的义务。
以我们现在的情况,人的平均寿命已经接近了80岁,这就使得60岁成为了一个相当年轻的年纪。由此,希望普天之下的子女都能够孝顺自己的父母,让父母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毕竟,父母之恩大于天,没有父母哪有我们呢,父母是我们的避风港,没了避风港,生活还会美好吗?
㈧ 历史上是否真的有“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传说
历史上确实有过这样的传说,但这都是在民间流传的,正史上没有记载,相关专家考察也没发现历史上有这样的事,应该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这些说法看起来挺逼真的,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和查证,毕竟历史上没有与此相关的正式记载。人们反而在查阅历史的时候,发现了许多朝代善待老人的记录,比如元朝的时候会给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发放一定的生活物资,其中也包括汉族老人;对于70岁以上犯罪的老人,在量刑的时候也会从轻处理,免得把老人给打死了;而且元朝建国初期,忽必烈还采纳了大臣刘秉忠的建议,开办了孤老院,专门收养和救助那些无家可归的老人和残疾老人。
㈨ 中国历史上那个朝代60岁老人被活埋它的典故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秦朝、宋朝、元朝都有过60岁老人活埋的说法。
典故:
1、秦朝
有关于秦始皇的说法是,秦始皇下了一个六十岁不死就活埋的命令。其原因非常可笑,居然是嫌弃老者没有劳动能力,白白浪费国家粮食。
还有一种说法,秦始皇担心老者当中有经历过战国洗礼的贤能之人,怕他们因为暴秦而谋反。于是很多老者被活埋,直到有一天咸阳城出现一只怪物,像老鼠又有点像猫,便禀报到了皇上那里,皇上下令贴出告示:谁能认出这是什么野兽,就赏赐给他多少地亩和银两。
再说这城里有一家人,父亲已60多岁,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儿子便将他垒在了墙的里边,留出一个洞每天送饭和水给他吃喝。城门那里发现了怪兽和官府贴出告示后,儿子告诉了垒在墙里的父亲,父亲让他于袍袖内藏一只狸猫,暗地里到怪兽眼前露一下。
如果那怪兽看见猫全身颤抖,那就是一只老鼠。老鼠在某种情况下也会长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猫,这就是证明,你就揭告示,要赏你地亩银两时,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
儿子照着父亲说的去一试验,果然那怪兽颤抖,便揭告示去领赏,官府里问他是谁指教的这个办法,他如实说了一遍,并提出不要一切奖赏,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咸阳官府禀报朝廷,结果皇上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废除了“60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众欢呼“万岁”。
但是史料就连“活埋”的事也没查到,更没废除“活埋”的事了。
2、宋朝时期
宋辽檀渊之盟后,战争停止了,北宋王朝却失去了黄河以北的大面积国土。十年生聚,加上不愿做辽奴的人大量回迁到中原地带,到宋真宗时代,中原地区人满为患,社会也逐渐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六十岁的老人既不能戍边,也不能劳动,只有吃饭的份,还得儿女照顾着。
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极大负担。突然有一个皇命传遍了中原的大地,人到六十岁一律活埋。有仁义者,忍悲含泪,给自己的父母准备了棺木和食品,送他们去了九泉;有不孝者,干脆就那样活埋了自己六十岁的双亲。但是正史上也没有记载。
3、上古时期
由于土地贫瘠,社会资源匮乏,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由于失去劳动力成为社会的负担,所以凡是年满60岁的老人,一律要被处死、活埋,或被抛弃在荒郊野外任其冻死饿死,这叫“花甲葬”,或叫“六十还仓”。
4、元朝
元朝统一中原后实施残酷的高压政策,不但把中原人分为几等,而且还对老年人采取六十不死活埋的政策以达到羞辱汉人和减少人口的目的。
(9)60岁以上老人全活埋的传说扩展阅读: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还有一种叫瓦罐坟的风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满60岁的父亲安置在村外的预先建好的瓦罐坟中,每天送一次饭并加上一块砖,待360天后砖把坟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亲。
日本历史书《楢山节考》也记载了“弃老风俗”: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岁时,为了节约粮食,养育幼童,家里长子就会把他们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让其自生自灭。
这种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发生过,也只能存在在不发达历史阶段(根据野史,可能在史前时期至秦朝时期),随着社会进步、粮食的丰富、礼仪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一位研究民俗学的中国学者说,韩国、中国、印度、日本、印尼等国家均有同类故事传世。由这样的故事推断,遗弃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在古代可能是遍及各个民族普遍现象。
一位欧洲学者曾经详细介绍了古代社会处死失去健康的国王、巫师、祭司的习俗,有的民族的巫师年迈以后甚至挖个坑让后代将自己活埋。
㈩ 六十岁活埋人典故
传说秦始皇独裁统治,又嫉贤妒能,怕人有本事和造反,因为人到60岁以上更有经验,便颁布了“60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逼得百姓把60岁以上的老人纷纷想法躲藏起来。
话说某年夏季,咸阳被洪水淹了,几天后才消退下去,这时在城门附近,发现了一只如牛大的怪兽,样子有点像老鼠,便禀报到了皇上那里,皇上下令贴出告示:谁能认出这是什么野兽,就赏赐给他多少地亩和银两。再说这城里有一家人,父亲已60多岁,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儿子便将他垒在了墙的里边,留出一个洞每天送饭和水给他吃喝。城门那里发现了怪兽和官府贴出告示后,儿子告诉了垒在墙里的父亲,父亲让他于袍袖内藏一只狸猫,暗地里到怪兽眼前露一下,如果那怪兽看见猫全身颤抖,那就是一只老鼠,老鼠在某种情况下也会长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猫,这就是证明,你就揭告示,要赏你地亩银两时,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
儿子照着父亲说的去一试验,果然那怪兽颤抖,便揭告示去领赏,官府里问他是谁指教的这个办法,他如实说了一遍,并提出不要一切奖赏,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咸阳官府禀报朝廷,结果皇上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废除了“60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