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心是禄 寡欲是寿是什么意思
这是为官和养生之道。清心廉政,领导才当得久,才有长久的俸禄。
清心寡欲,才不会三高和肾亏,才能健康长寿。
②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中的养心是指什么为什么寡欲可以养心
针对人心的难以驾驭和控制,孟子还提出了“存心”、“养心”的著名说法。“存”是保存,有意识地把握、不使丢失。“存心”指有意识地保存自己的良心,不使之被人事淹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灵经常是麻木的。我们学会了太多的做人技巧和法术,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应用这些技巧。但是这些技巧不能让我们在利益的诱惑面前气势如虹,在关键的考验时义无反顾,做人的法术不能给我们的人格以力量、生命以底气。因此,“存心”的“存”不能理解为封存,而是指有意识地保护和保存良心,别让它迷失。有时候,我们只有在夜深人静、独自静坐的时候,才会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己心的存在。但是一回到现实,我们的本心立即消失得无踪无影。所以,明代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要求人们时时体会自己心的存在,感受良心的呼唤,聆听良知的声音。
“存心”之外,孟子还提出了“养心”。所谓“养心”,我的理解是,人的习惯是多年养成的,不可能一下子戒除所有毛病,需要日积月累地调整,逐渐把多年养成的坏习惯消除。因此,人心本身也需要“养”,我们要学习把自己的心当作一棵树、一株盆景来养育(你会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通过减少不健康的欲望,可以达到涵养心灵的作用。如果把我们的心比作一株植物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清除贪心和私欲,保持净心,发展自己性格中善良的一面,就好比是在给自己的心浇水、施肥,保证心的健全生长。孟子还强调,“养心”一定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专心致志”和“一曝十寒”这两个今天无人不晓的成语,就是孟子针对养心专门发明出来的。虽然孟子所提出的“存心”和“养心”,都是针对“心”而发,但含义略有不同。“存心”是就具体的心理活动而言,强调抓住良心不放;“养心”则强调培养健全的心灵需要时间和耐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存心”从短期行为着眼,“养心”从长远效果着眼;“存心”需要毅力和决心,“养心”需要细心和体验。故宫里有一个“养心殿”,这是帝王养心的地方。可见孟子的养心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影响很大。
但是,“存心”和“养心”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培育健全的人格,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养其性”。“性”这个字从词源上看由“生”与“心”两部分构成,在先秦典籍中常常就是“生命”的意思。加上一个“心”,意在强调它是一个身心交融的生命整体。因而“性”字有两层衍伸义:从行为方式上看它表现为人的性格,从本质上看它体现了人的本性。“养性”,就是要把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个身心交融的整体来培育,通过“存心”、“养心”给生命的幼苗阳光、雨露和营养,使之健康、茁壮地成长。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意思是,用心做人,凭良心做事,养育身心,涵养性情,才是对老天最好的交待(即“事天”)。这个过程被后世儒者简称为“存养”。孟子并没有把“天”当成“上帝”来崇拜,但他认为“天”是我们一切良好禀赋的源头,并使人成为万物之灵。孟子还指出,人高贵于禽兽的地方不在别的,在于人有良知、良心。为什么我们在做了坏事以后心中会感到不安呢?为什么有时会对他人有愧疚之感呢?这种天然产生的感觉,如果说是人的一种本性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是老天赋予人的天性。从这个角度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自己的良心、良知,就对不起老天了,也就是不能“事天”。孟子并不是要人们去盲目崇拜天,而是强调学会尊重自己的天性。
孟子接着又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意思是说,我们一辈子只能活一个岁数,我们不可能既长寿、又短命。但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活多大岁数,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定不得癌症或夭折。这些我们能力范围之外的事,取决于天意。从这个角度说,命运是无常的,人不能自己左右,谁也无法逃脱命运的主宰。但是有一件事是人可以主宰而且应该主宰的,如果做不好,那可就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了。这件事就是:存心、养心与养性,简而言之就是修身。能修身才能“安身”。“立命”,即“立于命中”,就是指面对命运的无常,人还能够站起来,不为它的神秘力量所打倒。如果你能在无常的命运面前坚强地站立起来,你就无惧于死亡的威胁了,你的生命由此获得了牢不可破的根基,这就叫做“安身立命”。后世经常使用的“安身立命”一词,源头在此。
③ 对联:丘处机: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求下联
丘处机:养生以清心寡欲
林则徐:禁毒己任力难余
④ 一位女道士从光绪年间活到现代,118岁去世,死前留下一物是什么
女道士李诚玉留下了长寿的四字秘诀,那就是“清心寡欲”,她靠着自己的这四字秘诀,活到了118岁。作为一名道士,追求的就是修身养性。而李诚玉也一直在修身养性。她追求清心寡欲,一生无欲无求。她看淡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从不为这些事情大动干戈。很少有人能做到像她这样的洒脱。
尽管如此,她也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从未怨天尤人。她就算是在床上,每天也在阅读道家藏书,追求平静的心境。李诚玉在临终前告诉她身边的人,自己这一生能活这么久,主要就是“清心寡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⑤ ★清心寡欲的好处!
清:清净;寡:少:欲:欲望,需求。保持心地清净,减少欲念。
出 处 《后汉书·任隗传》:“隗字仲和,少好黄老,清静寡欲。”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欲望愈高的人,愈容易自寻烦恼;奢望愈大的人,愈容易挫折缠身。物质上的清贫,可以拥有精神之乐;欲望上的的清贫,可以舍去烦恼之苦。清心寡欲,是一种境界。因为欲望不高,容易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无怨、无悔、无忧、无虑,自得其乐,自然有益身心健康。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当代作家冰心也说:“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科学家认为,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的人会健康长寿。因为他们个人欲望不高,不在世俗中随波逐流,不为争名夺利而苦恼,自然化解了心理危机,防治了心理疾病。由于精神轻松,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免疫力高,抗病力强,病魔也要退避三舍,自然会延年益寿。有一位老寿星,活到103岁还耳聪目明、口齿清楚、思维敏捷。有人问他有什么长寿秘诀,他说:“内心清静自然能长寿。”可见清心寡欲同健康长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清心寡欲,说的是要做到内心清静,节制嗜欲。头脑里没有非分之欲、邪恶之欲、有悖于法律与道德之欲。古人讲过:“寡欲者,其志洁;多欲者,其心贪也。”寡欲之人,不仅对自己生活享受要求较少,清贫朴素,而且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崇尚精神上富有。道德高尚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精神富有是心理养生的重要因素。孔夫子说得好:“大德必得其寿。”诚然,我们所说的清心寡欲,并不是说脑子什么都不想,什么欲望都没有,如金钱欲、权力欲应该少些再少些,而求知欲、工作欲,还有与疾病作斗争的求生之欲,健康长寿之欲,那是不可少的。
所谓“清心寡欲”,其目的就是要控制私欲,心要清正恬静,不作非分的妄想。
人的欲望是无究的,如果私心杂念太多,非分之想太杂,当你求之不得时,就会产生忧愁、悲伤,为之思虑过度而伤神至病。
孟子曾经指出,不动心——寡欲——收心,最后达到“养吾浩然之气”,不以一得为喜,不以一失为忧,以保持内心的清静。反之,心不静则神躁动,神不安则心气乱,精神必然耗散,精气亦必亏损,邪气当乘虚而入,以使百病萌生。
清心寡欲,恬淡虚无,原是道家的养生要旨。但我们所说的恬淡虚无是与一个人浑浑噩噩、无所作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朱丹溪认为,人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为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从心理养生的角度来说,则应不妄贪求、寡欲恬情,以保存阴气。也就是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追名逐利,不任情使性,视金钱、地位、美女于身外之物,把心思用在正常的事业和工作之上。
心境坦荡,心气调合,工作才能有所展开,事业才能有所建树;心情舒畅,情志通达,七情才能不受干扰,脏腑功能才能协调健康,生命才能蓬蓬勃勃,经久不衰。
在人们的精神养生中,要特别注意保养心神,因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心主血脉,心脑相通的理论是中医发病学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医所说触,并非解剖意义上的心脏,除心主血脉外,更重要的是心为主宰精神活动的重要器官,因此心还具有脑的功能。人的思维精神活动与心主神明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医养生保健中,要把精神保健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精神因素致病的范围很广,而且都与心有关,故必须高度重视。所谓淡泊宁静,清心寡欲,就是对事物应该正确对待,避免不良的心理冲突,使心神安定,气机不乱。象《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只有这样,才能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⑥ 十二句长寿口诀是什么
1、 食如蚁:
蚂蚁在人们眼里,是一种非常“卑贱”的物种,其生命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是,同样是生命,它们对生命的坚持反倒是更“不屈”的。所谓“蝼蚁尚且偷生”,意思是它们也知道趋利避害。
蚁类值得我们借鉴的一个“生活习惯”,就是它们的“饮食”,什么都能吃,只要对它们没有身心上的影响,也不会追求什么冷、热、精、细、美味,而且吃得也慢,但每天吃很多餐。
当然,学习童年,并非让我们懵懂无知,而是指童年的那份童心。天真无邪,无忧无虑,所谓“赤子之心”,没有任何欺损骗恶之念,有一颗快乐阳光之心,每一天都是乐观和精神饱满的。
学习童心、保持童心,对健康长寿很有积极意义。因为内心积极乐观,精神上充满温暖和活力,也懂得更好地关爱别人,从外界获得更多的温暖。也不会滋生害人之心,“敬人者人恒敬之”,投桃报李,自己也就绝少烦恼、乐观无忧。从而更利于健康长寿。
⑦ 我觉得一个人,健康长寿,清明淡泊,清心寡欲,吃斋念佛,才是最好的。真正的爱情,是能够陪伴对方白头到
情愿得一人心 白首不分离
⑧ 清心莫过于寡欲。女人四十多就更年了,所以女人比男人寿命长,是这样吗
女人更年期一般在四十五到五十五之间,也有晚点的。
不管早晚,女人的更年期和长寿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但是清心寡欲是寿命长的前提条件,饮食习惯和起居等有着不开分割的条件。
寿命长短还有遗传基因起着主要的作用。
所以说,寿命长需要清心寡欲,但不是唯一条件。
⑨ 和尚没有性生活,为什么都长寿呢
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的色切不可理解成是美色或是色欲,否版则就大错特错了。
在佛典中,把所有有形无形的物质形态都称为“色”,如世间的所有可见的物质,不可见的气体。佛经中具称之为“色”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就说明了物质与心识是一体的。凡夫被物质所转,圣者心能转物。 只要实证到色空一如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故此,出家人刚进入修持时也会有欲界人的特征:如情欲,但因为出家众的时时熏习教理,处处修身养性,这种清心寡欲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而非常人所想的逼迫性的。
当然这里面的义理很深很深,如果要讲清楚,会涉及到佛教方方面面的理念和教法。在权此暂略。
以上全是个人愚见,若有不当,无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