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陶渊明50岁

陶渊明50岁

发布时间:2022-03-03 11:11:30

1. 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或名渊明。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自号五柳先生[1],私谥靖节先生(陶征士诔)。浔阳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晋代文学家。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

生平
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出身微寒,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长沙郡公。祖父陶茂作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任安成太守,早逝,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及彭泽县令等职,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归田的这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逝后,其生前好友颜延年为其作诔文《陶征士诔》。

陶渊明有五子陶俨、陶俟、陶份、陶佚、陶佟。

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篇。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在今江西省九江县马回岭镇存有清代重建的陶渊明墓。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Tao_Yuanming

2. 陶渊明的家庭婚姻生活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陶渊明一生结过三次婚,前两个妻子年纪轻轻早逝,第三个妻子翟氏,比他小一轮,陪伴他到终生。陶渊明的婚姻是不幸的,两次经受中年丧妻的打击;陶渊明的婚姻也是幸福的,他的三个妻子都很贤惠,感情很深。

公元376年,陶渊明25岁结婚成家。婚后离开园田居,移居到浔阳县城,先是教书,然后到江州刺史王凝之手下任别驾祭酒,不辞而归。陶渊明回到家里,知道妻子已经怀孕了。母亲和贤妻怕他在官场分心,想瞒一段时间。

古人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陶渊明到了而立之年要当爸爸了,自然很高兴。谁知妻子临盆难产,肚里的孩子只是伸出一条腿,当时的条件,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大人孩子送了命。给妻子办完丧事,陶渊明万念俱灰。

公元385年,34岁的陶渊明又做了新郎官。结婚第二年大儿子阿舒出生了,新生儿给陶家带来极大的欢乐。又过二年,二儿子阿宣出生。阿宣刚会跑,妻子又生了一对双胞胎,取名阿雍和阿端。陶渊明深爱他的几个宝贝儿子,特别是那对双胞胎。他夜晚读书的时候,也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蹑手蹑脚走到床边,在微弱的灯光映照下,端详这双宝宝的小脸,像两块透红的美玉,长得一模一样。他怀着一种特别的幸福,钻进妻子的被窝里。

公元392年,陶渊明的第二任妻子得了痨病,大口吐血,又离开人间。陶渊明很痛心,知道妻子是为了家庭操劳过度累死的。在六年的时间里生了四个孩子,忙活一家老少七口人的生计。

妻子去世后,家庭的重担落到陶渊明母亲肩上。每天教书回来,看到四个不懂事的孩子乱成一团。这四个孩子就够母亲看的,谁来操持家务?家里没个主妇实在不行。

孟老夫人和叔叔陶夔商量,又给陶渊明提了一门亲事,等到第二年的春天娶进门。

陶渊明的第三个夫人姓翟,翟夫人比陶渊明小一属,又贤惠又能干。首先对婆婆侍奉的很好,婆媳关系融洽。对陶渊明前妻留下的四个孩子尽心尽力抚养。经过她的一番整治,这个家庭又井井有条,其乐融融。陶渊明只管教书就行了,回家读书写字的时候,孩子也不围着吵闹了。翟夫人有付好身板,农田里的活也很能干。每到农忙时,插秧或是收割,她都跟着陶渊明一起干,干得比陶渊明都利落。

结婚两年,翟氏为陶渊明生了个小儿子,乳名阿通。由于翟夫人能吃苦耐劳,陶家的日子渐渐好起来。田里的庄稼年年丰收,粮食吃不了,每年都要酿些酒喝。每当新酒酿成,翟夫人先端一大碗给陶渊明。只要家里有酒,翟夫人每顿饭都为陶渊明备酒。陶渊明觉得饮酒是件很舒服的事,小饮小舒服,大饮大舒服,饮多了就醉过去了。

陶渊明在家闲居的时候,逗逗孩子,自饮自酌,把名利之心忘到九霄云外。当然,他也有消沉的时候。有时候感觉自己已经老了,有时想到死。特别是他的两个夫人,年纪轻轻,相继去世,对他打击很大。东晋的时候,人的平均寿命不到50岁,多少王公贵族,三四十岁就完命了。陶渊明已经45岁了,他想到自己不定那一天就会倒下。陶渊明不信命,他觉得生死都是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这一年,他为自己写下了《自挽歌辞三首》。第一首是: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陶渊明的诗明白如话,造句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似枯而实腴,自然而有妙趣。

在东晋的时候,能像陶渊明这样把生死看得很透,能提出“有生必有死”这样的命题,是很可贵的。不像有些人炼丹念咒,幻想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陶渊明意识到,人死后一了百了,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是非功过,荣辱得失,谁能评说!不如在世的时候多喝几杯酒。西晋时张翰曾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陶渊明似有同感,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虽近诙谐,也是肺腑之言。《似挽歌辞三首》中的第二首是: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这首诗写的是人死后从入殓到停尸家中受祭奠的情形。紧接上篇,活着的时候,想喝酒杯常空。如今,在祭奠的案桌上,酒盈杯,肴摆满。想喝不能喝,想吃不能吃。亲人扶着棺柩哭,我口无音,眼无光。一旦出门去,葬在荒郊野外,长眠地下,暗无天日,与这个世界永别了。

《似挽歌辞三首》第三首是: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通篇写送葬下葬的过程,突出写了送葬者。把墓地的环境、气份写得历历在目,把送葬者的表现也写得合情合理。最后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意思是说人死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化作大山脚下的一杯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谁也无可奈何这样的命运。陶渊明这样豁达是空前的。
陶渊明的诗

《饮酒》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归去来兮辞 (东晋 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1〕,瓶无储粟〔2〕,生生所资〔3〕,未见其术〔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有怀〔6〕,求之靡途〔7〕。会有四方之事〔8〕,诸侯以惠爱为德〔9〕,家叔以余贫苦〔10〕,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11〕,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3〕。何则?质性自然〔14〕,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5〕。尝从人事〔16〕,皆口腹自役〔17〕;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18〕,当敛裳宵逝〔19〕。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0〕,情在骏奔〔21〕,自免去职。仲秋至冬〔22〕,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23〕。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24〕!既自以心为形役〔25〕,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6〕。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27〕,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28〕,载欣载奔〔29〕。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30〕,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31〕。倚南窗以寄傲〔32〕,审容膝之易安〔3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34〕,时矫首而遐观〔35〕。云无心以出岫〔36〕,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37〕,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38〕!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39〕。或命巾车〔40〕,或桌孤舟。既窈窕以寻壑〔41〕,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42〕,感吾生之行休〔43〕。
已矣乎〔44〕!寓形宇内复几时〔45〕,曷不委心任去留〔46〕?胡为乎遑遑欲何之〔47〕?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48〕。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49〕。登东皋以舒啸〔50〕,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51〕,乐乎天命复奚疑!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

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著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归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让自己的心志受形体来驱使,那又为什么还要伤感而独自悲哀呢?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而知道未来的却还来得及弥补。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吹动著我的衣裳。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胧,还不十分明亮。
我一看到自己的简陋家门,就高兴地奔去。家中的僮仆前来迎接,孩子们都在门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经荒芜,只有松树和菊花却还依旧存在。搀起孩子们的手进入屋里,酒已摆好。端起酒壶来自斟自酌,看著院子里的树木感到非常愉快。身体依靠著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简陋的居室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每天到园子里散散步,自有乐趣,屋子虽然有门却经常关著。拄著手杖到处游息,有时抬起头来向远处眺望。天空的云彩自然地从山峰边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自己回来。日光慢慢暗下去太阳快要落山了,我还抚摩著独立的松树徘徊著不愿离开。
归去吧,让我断绝与世俗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的情志相违背,我还要驾车出游追求些什么呢!跟亲戚们谈谈知心话使我感到愉快,弹琴读书能够使我消愁解忧。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地里去耕种。有时乘了有篷帘的小车,有时划了一条小船。有时经过曲折幽深的山沟,有时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看到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地流淌。我真羡慕自然界万物正生机勃勃,感叹自己的生命即将终止。
算了吧!人生寄身于天地之间又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著自己的心意而任其自然?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又想到哪里去呢?富贵荣华不是我的心愿,神仙境界也不可以期待。遇到好天气就一个人独自出去游览,或者把手杖放在一边做些除草培苗的工作。有时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有时在清澈的水边吟咏赋诗。姑且随顺著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徐鹏)

【注释】
〔1〕幼稚:指孩童。〔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3〕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4〕术:方法。〔5〕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6〕脱然:犹言豁然。有怀:有做官的念头。〔7〕靡途:没有门路。〔8〕四方之事:指出使外地的事情。〔9〕诸侯:指州郡长官。〔10〕家叔:指陶夔,曾任太常卿。〔11〕风波:指军阀混战。〔12〕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13〕眷然:依恋的样子。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语本《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人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14〕质性:本性。〔15〕违己:违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16〕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17〕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18〕一稔(rěn忍):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19〕敛裳:收拾行装。〔20〕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21〕骏奔:急著前去奔丧。〔22〕仲秋:农历八月。〔23〕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405)。〔24〕胡:何,为什么。〔25〕以心为形役:让心志被形体所驱使。〔26〕“悟已往”二句:语本《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谏:止,挽救。来者:指未来的事情。追:来得及弥补。〔27〕遥遥:漂荡:飏(yáng扬):飘扬。形容船驶行轻快。〔28〕瞻:望见。衡宇:犹衡门。横木为门,形容房屋简陋。〔29〕载:语助词,有“且”、“乃”的意思。〔30〕三径:汉代蒋诩隐居后,在屋前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31〕眄(miàn面):斜视。柯:树枝。〔32〕寄傲:寄托傲世的情绪。〔33〕审:明白,深知。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34〕策:拄著。扶老:手杖。流:周游。〔35〕矫首:抬头。遐(xiá侠)观:远望。〔36〕岫(xiù袖):山峰。〔37〕景:日光。翳(yì义)翳:阴暗的样子。〔38〕言:语助词。焉求:何求。〔39〕畴(chóu愁):田地。〔40〕巾车:有篷幕的车子。〔41〕窈窕(yǎo tiǎo咬脁):幽深的样子。〔42〕善:羡慕。〔43〕行休:将要终止。指死亡。〔44〕已矣乎:犹言算了吧。〔45〕寓形宇内:寄身于天地之间。〔46〕曷不:何不。委心:随自己的心意。去留:指生死。〔47〕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何之:到哪里去。〔48〕帝乡:天帝之乡。指仙境。〔49〕植杖:把手杖放在旁边。耘(yún云):田地里除草。耔(zǐ子):在苗根培土。〔50〕皋(gāo高):水边高地。舒啸:放声长啸。“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51〕乘化:随顺著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归向死亡。

3. 陶渊明的《杂诗 其二》

杂诗 其二 陶渊明 (东晋)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这是陶渊明《杂诗十二首》的第二首。写诗人中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陶渊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可以陪自己说话喝酒的知己,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亮的时候都不能平静下来。全诗充满对人生的叹息。这是陶渊明众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一首。

4. 古语中,40岁的人称为什么,50岁呢,60呢,70是古稀吧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总称-总内角
10岁以下-黄口容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像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致改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耄耋(音maodie)
90岁-背之年
100岁-期颐

5. 古人称男子20岁为什么之年,30,40岁,50岁·····

您好:
孩提是指二三岁之间,还在襁褓里的幼儿。也写成“孩抱”。《孟子•尽心上》中有“孩提之童”。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口是指十岁以下。《淮南子•汜论训》中有“古之伐国,不杀黄口”。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陶渊明《荣木诗亭》“总角闻道,百首无戍”。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杜甫《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大戴礼记》中有“束发而就大学”。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夹住,表示已经成年。《礼记》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牡丹亭》中有“忽有一生,年可弱冠,风姿俊妍”。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论语》中有“三十而立”。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论语》“四十而不惑”。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论语》中有“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是六十岁。《唐诗纪事》中有“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有珠”。
古稀是七十岁。杜甫有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因这句诗,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耄耋指八九十岁。《聊斋志异》中有“君无大贵,但得耄耋足矣”。
期颐指一百岁。《聊斋志异》中有“儿福相,君亦期颐,更何求”。

6. 陶渊明真的过得穷困潦倒吗 陶渊明其实是小康生活

陶渊明虽然多次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生活清贫,好像给人看来他过的生活十分穷困潦倒,然而实则不了,陶渊明其实过的也算是小康生活。
其实,陶渊明的祖辈已仕宦三世,是浔阳的名门望族,陶渊明出生后,虽家境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为有家产田业的官宦门庭。归田后,诗人的居地可考的就有上京闲居、园田居和南村等处,田庄别业则有西畴、南亩等处,远不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归田初,陶渊明在家饮酒赋诗,琴书自娱,生活清闲。这时的诗人,过的是舒适的文人闲居生活。50岁以后,由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再加战祸绵延,境遇确已非昔比。然而,他仍能“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常著文章以自娱”,劳逸结合,也不是一位赤贫的农民。

7. 陶渊明隐居之后的生活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起初还不错,后来逐渐穷困潦倒。

尽管他的父亲去世了,但是他还有父亲留下的家产,可不久他的家人着火了。甚至房屋被烧毁。陶渊明也不得不搬到山上开阔荒地 ,被迫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陶渊明喜欢喝酒,但他没有钱买。他每天只能坐在门口等待朋友送酒。他的朋友们也很高兴给他喝酒,但朋友们不是每天都来。陶渊明开始酿造自己的葡萄酒。陶渊明在家中有几十亩的土地打算种所有高粱,这样他可以高粱酿造葡萄酒。

这下把陶渊明的夫人给气坏了:“都酿酒了,吃什么?”陶渊明说:“喝酒还吃什么主食。”他夫人道:“你不吃我们还吃呢。”好说歹说留出一块地种了点稻谷和大豆,要不然连米饭都吃不上。

尽管解决了饮食问题,但是衣服本身不能解决。陶渊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穿鞋,直到他的好朋友王弘看到了,并命令他的男人为陶渊明制作鞋后,再穿上新鞋。

后来家里遭了一次火灾,更是穷困潦倒,可以说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到最后,连酒都喝不上了。

(7)陶渊明50岁扩展阅读

陶渊明的轶事典故

1、白衣送酒

有一年重阳节,陶渊明在东篱下赏菊,抚琴吟唱,忽而酒兴大发。由于没有备酒过节,他只好漫步菊丛,采摘了一大束菊花,坐在屋旁惆怅。

就在这时,他看见一个白衣使者向他走来,一问才知此人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送酒的。王弘喜欢结交天下名士,曾多次给陶渊明送酒。陶渊明大喜,立即开坛畅饮,酒酣而诗兴起,吟出了《九日闲居》这一首名诗。

2、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县。

8. 关于陶渊明的经历

1、早年生活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 ),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2、仕宦生涯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

3、隐居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

(8)陶渊明50岁扩展阅读: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

1、诗文作品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2、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3、文学思想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4、语言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陶渊明

9. 陶渊明的一生可以用误字概括么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用一个"误"字,便把自己曾经梦寐以求的仕途理想给概括了,他在官场挣扎了三十年,一万多个黑暗日子堆积而成的岁月的泥泞,竟还能生长出一枝傲然挺立的菊花,娇而不躁,艳而不媚,诗意地栖居于那片悠然南山。

自陶渊明选择悬车致仕之后,他便成了文学史上的一个"异类",一不慕名利,二不求生活质量,三自绝于喧嚣尘世,陪伴他的唯有:诗,酒,狂。

看似逍遥快活,可陶渊明心中也有难念的经,那就是心系天下与懒散度日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虽说隐了匿了,但他毕竟脱离不开古代读书人为国抱负的价值观,自己越是悠闲,心里就越是内疚。

更何况,他的头上还顶着那么多的历史第一。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史上第一个写下大量饮酒诗的文人,无酒不可欢;拥有明星粉丝最多的诗人之一,李白、王维、韩愈、白居易,王安石、欧阳修、苏轼、辛弃疾……

然而,陶渊明的精神世界远不如我们想象般平静,他的生活也不是第一该有的富足生活,而是十分拮据。原因很简单,一来他没有固定收入,其次他的钱几乎都用来喝花酒了。他曾写下不少作品,无不流露出他因喝酒误事而产生的悔意。

50岁那年,已经辞官八年的陶渊明,或许内心仍不屈服,但他的确已经对这种无忧无虑、随遇而安的生活上瘾了。于是,他一连写下数首诗,来表达自己消极的心情。

《杂诗十二首·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这首诗非常有名,尤其最后四句堪称千古经典,经常被老师拿来勉励自己的学生,而家长们耳濡目染,也学着用来鞭策自己的孩子。其实这是一个大误会,倘若我们纵观全诗来理解,才能清楚陶渊明在这首诗里主要阐述的观点是:感喟生命之短暂,慨叹人生之无常。

他开篇就表达出了人生苦短的思想:人生在世,就如那无根的木,无蒂的花,又如那田野里被风吹起的尘土。随风流转,随波逐流,早已不是本来的模样了。这很明显是"消极人生观",颓废的处世态度。

紧接着,中间的四句,陶渊明又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思想:来到世上大家都是兄弟,何必在乎骨肉之亲呢?有行乐的机会就要抓住,有酒喝就要与邻居一起分享。这是明显的"享乐主义",有着浓烈的趋乐避苦的欲望

10. 陶渊明归隐时的具体岁数

陶渊明大概出生在352年,隆安五年(401年)冬天,他因丧母辞职回家。两年后的记载是他已经在家乡躬耕自资,由此算来,他归 隐的岁数在50岁左右。

阅读全文

与陶渊明50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养老保险哪些人不领还要退回 浏览:457
为国解忧永不退休不领社保 浏览:839
重阳节宣言 浏览:991
80岁老人肺气肿吸氧设备 浏览:861
什么是脱离父母的管教 浏览:994
敬老院助残日活动 浏览:622
老年大学品牌打造 浏览:864
农民社保卡土地养老金怎么查询 浏览:424
辽宁农民养老金是多少钱 浏览:344
孝敬父母的八个字成语有哪些 浏览:57
陆丰市哪里有老人乘车卡 浏览:748
久月初九重阳节小作文 浏览:463
老年公寓安全协议 浏览:872
老人如何保持生活自理能力 浏览:357
高龄老年人适合喝什么牛奶 浏览:450
重阳节爬山活动横幅 浏览:353
老年人脊背烧 浏览:578
武警选拔体检检查什么部位 浏览:328
金丝峡老人多少岁免门票 浏览:509
体检多少天前要吃素 浏览: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