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内功长寿

内功长寿

发布时间:2022-03-03 06:36:58

『壹』 谁知道内功

最高追加50分 老板~~~
听口气是个初学者,哦?
内功分很多种,也有很多流派,三个字"要全面",不是要吓死人吗?
我估计可能要从什么是丹田开始和你说起......
这我找了篇文章,应该比我解释的清楚,不懂什么是丹田,那就无法谈内功.所以楼主细细领会吧

丹田

解释:
①穴位,关元、阴交、气海、石门四个穴位位于腹部脐下,都叫做丹田。
②人体的部位,两眉间叫上丹田,心窝处叫中丹田,脐下叫下丹田。
③道家指人体脐下三寸的地方。
综上所述,丹田多指人体脐下三寸处之关元穴。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们知道,意守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帮助意识进入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来达到良好效果的练功方法与过程。意守丹田,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练功方法,是众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种。更确切地讲,这种方法属于意守自身部位类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实际练功时,人们是无法将意念仅仅守在一个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内。因此,将丹田理解为这样一个范围更合适些。

人身虽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但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当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观点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并未发现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但是,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疗效,则早已被实践所证实。其中的机理,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揭示。
丹田在何处,说法不一。多数气功家认为,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上丹田叫“泥丸”,在头顶百会穴,有的说在两眉间印堂穴。中丹田叫“绛宫”,在胸部膻中穴。下丹田在脐下小腹部相当大的一块体积,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还有人认为丹田在脐上,又称祖窍。也有人说巨阙穴为中丹田,又名灵台。下丹田为足掌心之涌泉。其说不一。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上丹田:为百会所在,亦即泥丸宫、升阳府、昆仑顶、灵台等,道家所指名称甚多,可以说是各自命名,众说纷纭,不过多指脑而言。其中玄关所指在两目两眉与额、鼻骨之十字中心处,道家对此也十分重视,认为是入道之门,或泛指气功基础,认为是天地灵根,是祖窍、祖气,至宝至贵。

上丹田在督脉的循行路上,属于阳性,是阳气集中的地方,是藏神之所,是主管意识活动的神经中枢所在。是练功入静的主要部位。上丹田的作用是锻炼神经系统,控制自己的意识活动,调节、增强神经中枢,抑制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贮能性效应。这有助于休养生息,积聚精力与疾病作斗争,获得健康。所以,练功后感到体力增强,精力充沛,是有道理的。
上丹田在头部,头部为诸阳之会,凡气虚下陷,头部怕风寒,以及脑贫血、低血压病人,可意守上丹田,但初学气功者,不要马上意守上丹田,以免气机上窜引起头晕;阳盛的病人(如心火上炎、肝阳上亢、高血压)也不要意守上丹田。

中丹田:为膻中所在,为自承浆下十二层楼(指喉管)至黄庭(指人体内中虚空窍,或在心之下……),以牛郎代表心为阳,有肝胆脾均各自专职,共同耕种心田,故有“我家专种自家田,可育灵苗活万年……灌溉须凭上谷泉(指舌顶上颚,所谓白头老子眉垂地之律液至上鹊桥),有朝一日功行满,便是蓬莱大罗仙。”

中丹田在胸部,如病人是中气下陷,妇女月经过多,可意守中丹田,但容易引起胸闷,要慎重使用。

下丹田:即正丹田,在脐下,或有称之为气海,藏命之所,以织女代表肾为阴性。
按道家以织女喻肾,为真阴,在卦为坎;以牛郎喻心,为真阳,在卦为离,阴阳合则为真夫妻,阴阳合则生丹药,所以还有坎离交媾,男女媾精阴阳合而生丹药之喻。心肾交,水火交,龙虎交之类等等,也都是指练功中之术语。图中“水火交炼池”即喻心肾相交之处所。
下丹田,是练功诱导得气的主要部位,其作用是锻炼体液系统,激发体内的能量物质,以调节、充实体液循环,提高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激能性效应。这对人体充实下元,防止早衰,健身延年起重要作用。
历代气功家多主张意守下丹田;因为这个部位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位于人体中心,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丹田而输入本经,再转入本脏。下丹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地方。《难经》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所以气功家多以下丹田为锻炼、汇聚、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强弱,生死存亡,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所以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丹田元气。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可以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懂了什么是丹田后,可以开始找丹田了,不是用眼睛找,是用意念,去感觉丹田的存在,当然这不是马上能做到的事.丹田需要修炼,坎离易位,水火交融,采气结丹.这个是道家方面的要求,一般武术或养生的气功要求简单的多
功谚云:“练就丹田混元气,打遍天下无人敌”。
下面这个功法是我以前自己练过的,效果确实可以.

(一)内养功

盘膝而坐,自然盘、单盘、双盘都可以。身体中正,全身放松,含胸拔背,舌抵上腭、自然呼吸.双手掌心朝天重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吸气:意想真气从百会穴进入,贯注丹田,微微提肛
呼气:松肛,丹田似守非守。
进气要缓慢,绵长,功中一切顺其自然。排除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放松入静,无忧无虑,使内气随着人的意识引导而贯通到全身各个部位。这样练习至少半小时以上,越长越好
收功:右掌贴于丹田,左掌覆于其上。以肚脐为中心,两手向下向右再向上向左沿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每三圈放大一次,渐放渐大,上至心窝下至耻骨两侧至腰侧为限,共36圈。然后每三圈缩小一次,渐缩渐小,沿逆时针方向运行,最后收在丹田处,意念全身之气渐渐收拢在丹田成团,然后发散至全身四肢百骸。两手掌心对搓发热、擦面。鸣天鼓36通;叩齿36通;将口水咽入丹田。然后再缓缓起立步行片刻即可。

这是功法的第一步,可以单独练习,楼主先练一段时间,等你有气感的时候找我要下面的功法,呵呵~
[email protected]

『贰』 为啥孙禄堂,董海川,杨露禅等武学高手都不长寿

人的寿命取决于很多因素,要全面的看待。首先孙禄堂活了73岁,董海川69岁,杨露禅版73岁,还有陈发科71岁,海等法师权83岁,在旧社会来说就不算短寿了。这些武术家门还要面临很多的挑战、比武,甚至还有决斗、暗杀,可能会受伤,甚至丧命。这是影响武术家寿命的不利因素。全面考虑,习练传统武术尤其是内功练习(绝对是国粹中的国粹)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毫无争议的。

『叁』 为何一些太极名师不长寿

怎么说呢,长寿不长寿是要结合多种因素的,基因、环境、生活习惯等等。一些太版极名师虽然练权习太极拳,但是生活习惯并不算好,有的暴饮暴食、有的纵欲过度等等。还有就是好争勇斗狠的,受伤肯定也是家常便饭了。太极拳也是武术,内功什么的都是虚的,内行人从来不谈内功。健骨强体、修身养性倒是可以的。

『肆』 老头为长寿苦练内功60年,90岁返老还童,后来怎样

“功亏一篑”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却没能完成,结果枉费工夫,由于没有熬过最后一刻而身败名裂的事情有很多,前两天我听了一个小故事,听完让人感慨唏嘘,而且颇具教育意义,一起来听听吧!

柳家人感到羞愧不已,严谨消息外传,回头看柳翁的一生,能坚持修炼60年的道家内功心法,可见其意志坚定,才会90岁依旧鹤发童颜,最后由于自己没有把持住,把几十年的修为都毁了不说,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实在是令人感叹。

『伍』 练气功真的能长寿吗

首先要看你练习什么样的气功,如:硬气功在年经体壮时虽然很能打,但是到老时身体就会变的很差,听说当年的德禅大师到老了手抖的很厉害,吃饭时拿不住筷子,更何谈延年益寿,由于他练习的是软、硬双修岁数活的也不算小,九十多岁。这种例子有很多,比如:铁沙掌,打砖,石头的一些硬功夫都不易延年益寿。这也是人们长说的好汉不提当年勇,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各门派都有软、硬气功,大多要求软硬双修,特别是比较大的门派如:少林、武当分化的比较细,各种武功比较多。少林寺的金刚掌,金钟罩铁布衫,二指禅等硬气功,也有马步站桩,坐禅的软气功(也叫内功、静功)。十八般兵器五花八门样样都有人练。这些门派大多数人练功多为实战而练,不注重养生。因此虽然练气功,但是长寿的人并不多。久而久之,重武不重功。就拿现在人来说,只要听说谁练气功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人有多历害能不能打?一个人能打几个?没有人注意气功能否养生,失去了老祖宗初创气功的真正含义。要知道气功最早是从医疗中被发现的,而后运用到武术当中。直到现在气功和武术更是分不开,在叫法上统称武功。说起气功首先想到的是功夫,气功在医院里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几乎没有人再练气功养生。有人反对说:打太打极拳有很多人呀。今天的太极拳之类的是经过几代人的改编只剩下架子了和广场舞是一个类型叫运动而不叫气功。

历史上练气功长寿的人有哪些?

比较远的先不说,如:大彭祖、小彭祖,一个活八百多岁,一个活四百多岁,再如:张三丰相传也活了二百多岁,都是练气功的祖师爷。这些人由于年代久远无从考证,虽然只是个传说,但是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即然能流传自今也并非是空穴来风。再说说比较近的李庆远,寿命打破了世界吉尼斯纪录,被称为世界上最长寿的人。原籍云南后来移居四川,出生于清朝康熙年间,去世于民国时期。此人本身是医生,懂得很多中草药不足为奇,通过草药的调理养生达到了长寿,只是其一,其二真正原因离不开气功。据说此人没事儿时常坐在圈椅上坐着闭目养神,练过的人应该知道这就是气功养生。大家可以看出虽然他活了几百岁气功也练了几百年,并没有听说他武功有多高,只是长寿无人能及。可见并非武侠小说中所说的那样气功练得越久,岁数越大,功夫就越高。老人家由于长寿名声在外,在军阀割据的年代并非好事,多次被军阀头子骚扰,强行请走,为他们讲长生之道,可想而知他们为了争名夺利,如何能放弃世俗的缠绕。由于长途跋涉,每次回家后都大病一场,最终于1933年离开了人世,享年256岁。气功本来无门无派,由于练的人多了,各有各的看法,便有了门派之分。例如太极:原本是张三丰所创,后来经过多人改编,陈式、杨式、吴式等等,再如:有个网红自称掌门人的马保国,硬把太极拳改一成了绣花枕头,能看不中用,招到不少网友的调侃。嘴上的功夫却非同一般,啄木鸟都自愧不如佩服其嘴硬。气的张三丰不是被张无忌拉着,不知道从坟里出来揍他多少回了?

现代人对气功了解

通过网友的反馈和对社会上人的走访,真正了解气功的人寥寥无几,由于大多数人是通过电视或武侠小说中所了解的气功,要么各类广告,他们为了利益不得不把气功说的神乎其神,进行神秘化的包装。造成人们只相信谎言,说实话却没人信,真的很可悲。本人实话实说不想得罪某些人,但也不怕得罪什么人。

延年益寿有待研究

自从有了人类开始,一直没有停止对长寿的探究,其不知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首先说,人的寿命长短,排除天灾人祸以外,和先天性的遗传基因,以及后天的生活习惯方式的不同密不可分。现代人的生活由于完全脱离了大自然,生活在一个吵吵闹闹的空间,所用的食物又都离不开有害物质,人体始终保持在亚健康状态,抵抗力严重下降等于零。经受不住病魔的侵入。年轻人还好一点,稍微上点岁数的人百病缠身。无奈之下只能寄托于医院,医院成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别说长寿,能多活几年已经是阿弥陀佛了。那么为了能够融入大自然,总不能都跑到深山老林里面去过原始人的生活吧!那也不现实。因此如何养生成了一门学问有待研究,关系生命刻不容缓。

总结

在没有研究出来之前,本人觉得先练练气功养倒是个不错的选择。人体好比电池,过于充电会减少寿命,过于亏电同样会减少寿命。因此无论做什么都要留三分余地,关键要把握好度。为人处事如此,生命更星如此。如:吃饭也要饱七分留三分,做到粗细搭配,甜咸不偏,同样工作时不可过于劳累。这样方可养生。那么再加上学会气功养生不但可以修身养性,也可以延年益寿。最其码多活个几十年不成问题。

『陆』 金刚长寿功的主要介绍

《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金刚长寿功》中国道教炁体养生法之一。是我国道家祛病强身、健康长寿的一套秘不外传的优秀功法。它吸取我国传统优秀的气功文化之精华。应用“天人合一”自然规律,结合“阴阳五行”中医理论,由《金刚功(外八部)》和《长寿功(内八部)》两部功法复合而成。《金刚功》为阳、为刚、为外、为显、为离、为火、为乾、为体、为后天、为基础;《长寿功》为阴、为柔、为内、为隐、为坎、为水、为坤、为神、为先天、为上乘。修练《金刚长寿功》实为内外结合、刚柔结合、乾坤结合、坎离结合、先天之气与后天脏腑五谷水化精微之气结合。长期习练可以达到“天人合一”虚空无为的境界和性命双修、阴阳平衡、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金刚功》炼外功,炼形体,炼五脏六腑。运用双臂变成一横一直曲线弧形,用刚性内劲之气疏通全身的经脉。坚持习练调节、理顺四肢,使身躯、骨骼、关节的连接舒畅;能调整身体中柱脊椎骨的某些变形与错位,使其神经系统恢复正常;能协调五脏六腑运作,排除体内各种病气,强身健体。
《长寿功》练内功,练心神,练人的先天之气。它着眼于松静自然,存心凝神,采用许多柔和的曲线弧形动作,沟通天地先天之气与人体脏腑元气交融。长久习练,使进入“玄牝之门”,练精化气,练气化神,五气归元,最终达到练神还虚、复归无极、无思无为、物我两忘而“天人合一”的无极境地。此乃长生之道也。
外气动诱发内气,内气动则带动外气。先天气赖后天气培育充氧,后天气得先天气以活力资助。故《金刚长寿功》刚柔互辅,内外交融,阴阳相合,实为道家养生长寿之上乘功法。
本功法不分男女皆可习练。不论肥瘦病残、不讲东西南北、不拘室内野外习练。少壮炼之长智长力;老大练之长寿长生;健者练之增气增力;病者练之,除疾除根;胖者练之正常减肥;瘦者练之体重增加;不出偏差,更无走火入魔。《金刚功》外刚,强劲好动,象征阳气方刚,宜在清晨阳光快出时,选择一幽静环境习练,让全身金刚之阳气与朝阳相映同辉;《长寿功》内柔,虚静,宜在深更夜静,晶莹的月光下习练,意景相宜,功效倍增。
守株待兔,固不可取;叶公好龙,亦非所宜。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亡羊补牢,何如未雨绸缪。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求。欲健壮而长寿、长寿还健壮者,朝练“金刚”,夜练“长寿”,百天四月,自己可知,亲友可见,长期坚持,倒啖甘蔗,渐人佳境!贫道讲求实际,不爱多言。
“道生之,德蓄之。”《金刚长寿功》讲德。若恬淡虚无,心神宁谧,豁达开朗,顺应自然,人之元气必定聚集,周流于身,长寿则不难矣! 昔道祖邱处机秉王重阳全真教之精义,集众家之所长,深受元太祖器重,赐号“神仙”,进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乃造就道教风靡鼎盛之势。邱祖创立全真龙门派,人才辈出,代有高人沿袭相传,其辈分字号历经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园、明、至、理,累计二十二代。吾师祖席永贵,全真龙门派正宗第十八代,为湖北省武当山太子坡主持;师爷王圆吉,全真龙门派正宗第十九代,接任武当山太子坡主持;师父刘明苍,全真龙门派正宗第二十代,出家于大天竺山铁钟坪大庙,后云迹陕西省华县福城山(即少华山)碧云庵任当家。收弟徒十七人,香火余烬,今尽存吾一人矣!
《金刚长寿功》为历代单传之功法,知者甚少。由于历代皆是口传。无文留下,社会上尚无此功法,即便道友中亦无流传。吾十七岁于华山遇师刘明苍而出家,承传此功,六十八载习练不辍,获益殊深。今虽年居八十有六,因得师之法,又承天施大恩,体格还算硬朗。
为弘扬祖国道教文化,为炎黄子孙乃至全人类的文明昌盛、福寿康宁,遵循祖师“代代传,不能断”之遗训,将此单传口述之秘法,结合自身数十年修炼之心得,整理成文字公诸于世,以期望对众生作微薄贡献,使功德更大圆满。愿历代祖师颔首笑,助我修成大道也。

『柒』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和金刚长寿功哪个好我该炼哪个或者说都可以炼(一起练)

多大了你?年纪大就先学洗经伐髓的那个 年纪二十以上不过三十就学那个啥长寿功
(又不是天赋异禀经脉宽韧 学啥内双修)

『捌』 请神人介绍内功怎么练!!!

Practice the simplest safest, and already more than 1000 years!!!

去病延寿六字诀:凡行气,以鼻吸气,吐气时以口默念各字音无声或微声。(收录于《道藏》!!!智恺《小止观》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冷谦(150岁)《修龄要旨》高濂《遵生八笺》)

春炼嘘属肝,肝连目(用力睁大双目)

夏炼呵属心,主舌(反复两手放头顶交叉)

秋炼呬属肺,主鼻(双手向上托起)

冬炼吹属肾,主耳(治寒症,两腿下蹲双手抱膝)

四季炼呼属脾,主中宫(治热症,撮口)

四季炼嘻属三焦(躺卧)

唐-孙思邈《修真十书》

孙思邈(541或581~682)西魏时代出生,卒于682年,是个百岁老人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http://ke..com/view/22427.htm

春嘘明目木扶肝

夏至呵心火自阑

秋呬定致金肺润

肾吹唯要坎中安

三焦嘻却除烦热

四季常呼脾化餐

切忌出声闻口耳

其功尤胜保神丹

六字诀养生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为吐纳法。它的最大特点是: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通过呼吸导引,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来抵抗疾病的侵袭,防止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过早衰老。
历代文献对此有不少论述,秦汉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用导引呼吸治病的论述。《庄子·刻意》篇中说:“吹 呴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在西汉时期《王褒传》一书中,也有“呵嘘呼吸如矫松”的记载。南北朝时代陶弘景发明长息法。他在《养性延命录》一书中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行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嘻、呵、嘘、呬,皆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 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嘻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隋代天台高僧智顗大法师,在他所著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书中,也提出了六字诀治病方法。他谈到:但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者,即是观能治病。何谓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 、六呬。此六种息皆于唇口中,想心方便,转侧而坐,绵微而用。颂日: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皆知,肝脏热来嘘字治,三焦壅处但言嘻。传至唐代名医孙思邈,按五行相生之顺序,配合四时之季节,编写了卫生歌,奠定了六字诀治病之基础。

歌云:
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
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热难停。
发宜常梳气宜敛,卤宜数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摩擦常在面。

明代《正统道藏洞神部》,引用了太上老君养生法,说得更为具体。书中说:呬字,呬主肺,肺连五脏,受风即鼻塞,有疾作呬吐纳治之。呵字,呵主心,心连舌,心热舌干,有疾作呵吐纳治之。呼字,呼主脾,脾连唇,脾火热即唇焦,有疾作呼吐纳治之。嘘字,嘘主肝,肝连目,论云肝火盛则目赤,有疾作嘘吐纳治之。嘻字,嘻主三焦,有疾作嘻吐纳治之。

明代太医院的龚廷贤在他著的《寿世保元》中,也谈到六字诀治病。书中说:“不炼金丹,且吞玉液,呼出脏腑之毒,吸入天地之清。”又说:“五脏六腑之气,因五味熏 灼不知,又六欲七情,积久生病,内伤脏腑,外攻九窍,以致百骸受病,轻则痼癖,甚则盲废,又重则伤亡,故太上悯之,以六字诀治五脏六腑之病。其法以呼字而自泻去脏腑之毒气,以吸气而自采天地之清气补气。当日小验,旬日大验,年后百病不生,延年益寿。卫生之宝,非人勿传。呼有六曰:呵、呼、呬、嘻、嘘、吹也,吸则一而已。呼有六者,以呵“字治心气,以呼字治脾气,以呬字治肺气,以嘘宇治吁气,以吹字治肾气,以嘻字治胆气。此六字诀,分主五脏六腑也。

汉代“六字诀”三法详解
2008-09-05 17:29:00中国健身气功协会
“六字诀”属于吐纳类功法,是中国传统气功经典性功法之一,主要用于养生康复。基本法则是鼻吸口呼,在呼气时默念嘘(xu)、呵(he或ke)、呼(hu)、呬(xi)、吹(chui或fu)、嘻(xi)六字,以对治肝、心、脾、肺、肾、三焦和胆系的疾病,故通称“六字诀”或“六气法”。此法来源甚古,因其治病效果显著,故历代养生名家多重视之,至今仍盛行不衰。

这里所载三法皆出于汉代,是“六字诀”的早期文献,从中可见“六字诀”之原本。为省烦累,不列原文,不加注释,而是直接用现代汉语译出。有关学术问题和实践问题,均在“解说”中以明之。

一、六气法

纳气有一,即吸气。吐气有六,即吹、呵、嘻、呼、嘘、四,皆是呼气。平时人的呼吸都是用鼻一呼一吸,呼吸均匀,但六气法就要用鼻微微吸气,用口慢慢呼气,这叫做“长息”。它的方法和作用是:

时寒可默念“吹”字呼气,时温可默念“呼”字呼气。用“吹”字呼气能去寒;用“呼”字呼气能去热;用“嘻”字呼气能去病,又能去风;用“呵”字呼气能去烦躁,又能使气下行;用“嘘”字呼气能消散淤滞,用“四”字呼气能解除疲困。所以老子说:“从早到晚,经常练习不懈,就能健康长寿。”

解说:

本条出自《太清金液神丹经•注序》,又见《养性延命录》、《神仙绝谷食气经》、《服气杂法秘要口诀》等。

六气法,又称“六气诀”、“六字诀”,属于行气、服气的吐纳治病健身之法,起源甚早。《老子》二十九章有“或嘘或吹”之说,河上公注:“嘘,温也。吹,寒也。”《庄子•刻意》有“吹四呼吸,吐故纳新”之说,“四”即张口嘘气。老庄之说虽不足以证明春秋战国时就有“六气法”,但从西汉河上公注中已见有与《太清金液神丹经•注序》的相同内容,这至少可以肯定在西汉时就有“六气法”的萌芽。《太清金液神丹经•注序》是东汉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的弟子赵升、王长所撰,其书为晋代葛洪整理。由此可以肯定:“六气法”在东汉时就已流行,并受到了著名养生家的重视。今之学者在提到“六气法”时皆肯定它的作用,这是对的,但把其起源说得过晚则有失恰当。

二、吐纳六字诀

四字:四主治肺,肺连五脏。受风即鼻塞有病,就用四字吐纳治之。

呵字:呵主治心,心连舌和五脏。心热舌干有病,就用呵字吐纳治之。

呼字:呼主治脾,脾连唇。论云:“脾温热,即唇焦。”有此病状,当用呼字吐纳治之。

嘘字:嘘主治肝,肝连目。论云:“肝气过剩,眼就发红。”有此病状,当用嘘字吐纳治之。

吹字:吹主治肾,肾连耳。论云:“肾气虚,耳就聋。”有此病状,当用吹字吐纳治之。

嘻字:嘻主治三焦。三焦有病,当用嘻字吐纳治之。

解说:

本诀出自《太上老君养生诀•服气吐纳六字第二》,该书题“华佗授广陵吴普”。如此,则本诀于东汉时已有之,但比前《太清金液神丹经•注序》所载为晚。前者只说去寒、去热、去病等,较笼统。本诀则明确地说对治五脏、三焦,已与后世乃至现在的“六字诀”完全一致,但对于“吐纳”之说未详。兹略释于下:

吐纳,即“吐故纳新”补泻之法。纳,即吸气,缓缓地用鼻吸入清新之气,为补;吐,即呼气,缓缓地用口呼出病浊之气,同时有针对性地默念六字之一,为泻。其吐纳的操作,可参考“闭气六字诀”。

三、闭气六字诀

夜半后至中午是生气之时,可以练功;其余时间是死气时,不可以练功。练功首先要调气、服气。气调适之后,须床铺厚软,枕头高低与身取平,仰卧,两脚舒展,两手握固,离身四五寸。然后微微用鼻吸引太阳气,气从鼻进入后,再用意念送此气通遍身体,随即闭气。闭气到不能再闭时,即细细地从口中呼出,不要让耳听到吐气之声。如果患上寒热、瘴气、脚肿等病,不论什么时节,都可以调治。如果当日调治不好,明日再进行调治,不过三两日必定会调治好。如果患心病冷病,就用“呼”字吐气;热,就用“吹”字吐气。如果肺有病,就用“四”字吐气。吐纳次数:半夜后二十四次,鸡鸣时十八次,天亮时十二次,日出后十二次,次数多更好。要练此功,还需先做一些导引按摩,以有助于去掉疾病。

去五脏病的疗法:

心病,体有冷热。疗法:用“呼”、“吹”二气去之。“呼”去冷,“吹”去热。

肺病,胸背胀满,四肢烦闷。疗法:用“呵”气去之。

肝病,忧愁不乐,头眼疼痛。疗法:用“嘘”气去之。

脾病,体上游风习习,情闷疼痛。疗法:用“嘻”气去之。

肾病,体冷而阴衰。疗法:用“四”气去之。

某脏有病,每次行功皆须做三十六遍。如果感到疾病未除,还需要左右导引按摩。

解说:

握固,气功掌诀。即以四指握大拇指,如婴儿握拳之状,具有“闭关防”、“固真气”和防止“惊功”的作用。

闭气,古代气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即吸足一口气后暂时停止呼吸,直到憋不住时再缓缓呼气,然后把呼吸调匀,再反复为之。

本条出自《太上老君养生诀•服气吐纳六字第二》,是东汉时期与“吐纳六字诀”并行的另一种“六字诀”,主要特点是吸气后“闭气”,可分两部分:

一是讲治疗一些杂病之法。对行功的要求,如体势及吐纳之法等论说甚细,并明确了行功的最低次数。

二是讲治疗五脏病之法。此与一般的诀法不完全一致。如心病,通常用“呵”字,此则用“呼”、“吹”二字,这是从“去冷”、“去热”上说的,与前“六字诀”之说相同。又如肺病用“呵”、脾病用“嘻”,亦与前“吐纳六字诀”及一般说法相抵牾,然而与前“六气诀”之说相联系,亦与具体疾病和辩证论治理论有关,是为古人实践经验,不可视为传抄之误。

此两者皆要求结合导引按摩,以加强功效。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导引按摩之法甚多,可根据自身治疗的需要,选用适宜者。

若人卒得疾,及痈瘇、恶气、飞尸、百毒、恶梦之属,便闭气诵甲午至戊戌止,留气在上斗中。上斗中者,在两乳间也。闭气暗诵甲午至戊戌十遍,然后吐气,又诵甲子至戊辰止,留气在下斗中。下斗中气暗诵甲午至戊戌十遍,然后吐气,又诵甲子至戊辰止,留气在下斗中。下斗中者,脐中也。亦暗诵十遍,然后吐气,以治建八尺之质,含万有之躯。外有四支、九窍,内有五脏、六腑,各有神主,精禀金火,气谐水木五脏者,是五神之府,含生之器。神欲安,气欲宽,导养之妙。

火则躁而礼,金则勇而义。躁与勇,义与礼,阴阳之数也。长阴则杀,长阳则生,生杀之数也。故抑躁行礼义则生,长勇罢礼义则死。外行礼义,内安脾胆,导养之秘也。以忠孝为先,不识其原,伤生之道。然知其本灵秘之术,若能安其神,炼其形,摄生得气,归正背伪,出其恍惚,入其玄妙,辨补写之理,诞延育之方,可升仙矣。子龟镜焉,道在其中也。黄帝敬受灵诀,专精行之,未逾一纪而神猷先鉴,行气使心,精步逾玄,含灵契理,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气运于内,神应于外,岂非至真哉!谨具五脏玉轴图于后。

肺脏图

治肺当用呬。呬为泻,吸为补。夫肺者,兑之气,金之精,其色白,其象如悬磬,其神如白狩。肺主魄,魄化为玉童,长七寸,持仗往来于肺脏。其神多怒者,盖发于肺脏也。欲安其魄而存其形者,则当收思敛欲,含仁育义,不怒其怒,不声其声,息其生则含乎太和。肺合于大肠,上主于鼻。故人之肺有风则鼻塞也。色枯者,肺干也。人鼻痒者,肺有虫也。人之多怖者,魄离于肺也。人之体生白点者,肺微也。人之多声者,肺强也。人之不耐寒者,肺劳也。好食辛者,肺不足也。颜色鲜白者,肺无他恶也。人大肠鸣者,肺气壅也。夫肺主商,肺有疾当用呬。呬,肺之气也。其气义,则瘳疾,义以安神。人有怨怒填塞胸臆者,则呬而泄之,盖自然之理也。向若不呬,必致伤败。获呬而获生乎!故病用呬耳。夫人无苦,用呬者不祥也。夫肺处七宫惊门,主信,使人方正平直,习武先忠,则魄安形全也。且肺者,秋之用事。秋三月,天地气明,肃杀万物,雀卧鸡起,用安至精,公施抑怒改息,两相形长,秋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常以七月、八月、九月望旭旦,西面平坐,鸣天鼓七,饮玉浆三,然后瞑目,吸兑宫白气,入口吞之,以补呬之损。肺以正白之用,以致玉童饯,则神安思强,气全兆体,百邪不能殃之,兵刃不能害之,延年益寿,名飞仙耳。盖所谓补写神气,安息灵魄之所致哉。

心脏图

治心当用呵。呵为写,吸为补。夫心者,离之气,火之精,其色赤,其象如莲花,其神如朱雀。心主神,化为玉女,身长八寸,持玉英,出入于心府也。其神躁而无准,人之暴急者,盖发于心脏也。欲安其神而全其形者,则全忠履孝,辅义安仁,止其风,静其急,自其炽,澄其神,而全其形,则合中和也。心合乎小肠,主其血脉,上于舌。人之血壅者,心惊也。舌不知味者,心亏也。上智者,心有七孔,中智五孔,下智三孔,明达者,心有二孔,寻常者有一孔,愚痴者无孔也。多忘者,心神离也。好食苦者,心不足也。多悲者,心伤也。重应者,心乱也。面青黑者,心冰也。容色赤者,心无他恶也。夫心主徵,心有疾当用呵。呵者,心气也。理其气体,呵能静其心而和其神,所以人之心乱者则多呵,盖天全之候也,人皆为而不知哉!向若不呵,当致愤怒者也。故心疾用呵,除邪气也。夫心处九宫惊门,主智,使人乐善好施,恭孝以修仁,则心和而形全也。且夫心者,夏之用事也,天地气交,万物华结,亥寝丑起,无厌于养。英成实长,夏之德也,逆之则伤心。常以四月、五月、六月弦朔清旦,南面端坐,叩金梁九,漱玄泉三,静思想,吸离宫之赤气,入口三吞之,以补呵之损,植其灵府,开心穴,饵离火,濯玉女,神平体安,众殃不害,金火不能伤,治神之灵也。

肝脏图

治肝当用嘘。嘘为泻,吸为补。夫肝者,震之气,水之精,其色青,其象如悬匏。肝主魂,其神如龙,化为二玉女、玉童,一青衣,一黄衣,各长七寸;一负龙,一持玉浆,出入于肝脏也。其神好仁,人之行惠者,盖发于肝也。欲安其魂而延其龄者,则当泽被刍棘,恩覃庶类,而后全其生,则合乎太清者也。肝合于胆,上主于目。肝盛则目赤。又主于筋,肝亏则筋急。皮枯者,肝热也。肌肉黑黯者,肝风也。好食醋味者,肝不足也。色青者,肝盛也。手足汗者,肝无他恶也。毛发枯者,肝伤也。夫肝主角,故肝有疾者,当用嘘。嘘者,肝之气也。其气仁也,故除毁痛。人之有伤痛者,则嘘之以止痛,皆自然之验也,岂不以为灵哉?此之至理也,通玄之道。且肝之主春,春之用事。春三月,天地气生万物,花叶繁茂,人及刍萌,顺阳之道也,逆之伤肝也。伤之则毛骨不荣也。常以正月、二月、三月寅时东向平坐,叩齿三通,闭气七息,吸震宫之青气三吞之,补嘘之损,以享青帝之祀,以致二童之馔。木精乘王,则肝欢寡忧,精之妙也。知

脾脏图

治脾当用呼。呼为泻,吸为补。夫脾者,坤之气,土之精,其色黄,状如覆盆。脾主意,其神如凤。化为玉女,长六寸,循环于脾脏也。其神多嫉妒。人之疾妒,盖起于脾脏也。土无正形,故妒之无准也。妇人则妒剧者,乘阴气也。欲安其神,则当去欲寡色,少思屏虑,长其土德而后全其生也。脾合乎太阴,脾连胃,上主于口,消谷之腑,如磨之转,化生而入熟也。食不消者,脾不转也,食坚硬之物,磨之不化也。人不欲食讫便卧,其脾则侧,侧则不转,食坚物,生食不化,则为宿食之患也。故食不调则伤脾,脾藏不调则伤质,质神俱损,则伤人之速,故人之不欲食生硬坚涩之物,全人之道也。人不欲食,为脾中有不化食也。多惑者,脾识不安也。多食者,脾虚也。食不下者,脾塞也。无颜色者,脾伤也。好食甘者,脾不足也。颜色鲜滑者,脾无他恶也。夫脾主于中宫土也,故脾之有疾当用呼。呼者能引脾疾,故人之中热者,呼之以驱热温之弊也。向若不呼,则热气拥于内,阴气息于外,致愤闷之患,形何从而安哉?夫脾位寄于土宫,宫主义也。使人宽舒广大,屈已济人以利,不争者也。且脾之无正形,寄王四季,随六气助成万物。脾育肠胃,义之道也。不以自专为德,不以物竞为功,长坤之理,逆之则伤脾。常以四季月末十八日旭旦,正坐中宫,禁气五息,鸣天鼓七,吸土宫之黄气,入口五吞之,补呼之损,饮玉醴以致神之和,以补于脾,以佐神气,则入山不畏虎狼,登险不惧颠蹶者,行气之精也。

肾脏图

治肾当用吹。吹为泻,吸为补。夫肾者,阴之精,坎之气,其色黑,其象如圆石,其神如白鹿,两头化为玉童,长一尺,出入于肾脏。其神和也,人之柔顺者,盖发于肾脏也。欲安其神,则当仁德平广,膏润万物,长其精,顺其志,而后全其生形,则合乎太清者也。肾合于骨,上主于齿。齿痛者,肾伤也。又主于耳,人之骨痛者,肾虚也。耳不闻声者,肾亏也。齿多楚者,肾虚也。齿黑 < 齿肖 > 者,肾风也。耳痛者,肾气壅也。腰不伸者,肾冰也。色黄者,肾衰也。容色紫光者,肾无他恶也。骨鸣者,肾赢也。夫肾主羽,人之有疾当用吹。吹者肾之气,能瘳肾之疾,故人之积气冲臆者,则强吹也。肾气沉滞,吹彻则通。且肾者冬之用事,三月乾坤气闭,万物伏藏,戌寝寅起,与玄阴并,外阴内阳以养骨齿,以治其神,逆之则伤肾。常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面北平坐,鸣金梁七,饮玉泉三,吸玄宫之黑气,入口九吞之,以补吹之损,以符呦鹿呦鹿:《诗·小雅·鹿鸣》有“呦呦鹿鸣”句,该诗旨为欢宴嘉宾。之词,以致玉童之馔。益肾气,神和体安,则群妖莫害,可致长生之道矣。

胆脏图

以前名五脏,加胆名六腑。胆亦受水气,与坎同道。胆有疾,当用嘻。嘻为泻,吸为补。夫胆者,金之精,水之气,其色青,其象如悬瓠,其神龟蛇,化为玉童,长一尺,戟其手,奔驰于胆。其神勇,人之勇决者,盖发于胆脏也。欲安其神,当息忿寝争,与仁辅义,其后全生也。胆合于膀胱,上主于毛发。毛发枯者,胆损也。发燥者,胆有风也。无惧者,胆洪大也。颜貌青光者,胆无他恶也。爪甲干者,胆亏也。毛焦者,胆热也。无事泪出者,胆劳也。好酸者,胆不足也。夫胆寄于坎宫,使人观智慕善,并邪去佞绝奸,治方直也。且胆者,生于金,金主于武,故多勇,且抑之大吉。夫胆乘阴之气,秉金之精,故主于杀。杀则悲,故人之悲者,金生于水,目中坠泪也。夫心主火,胆主水,火主辛,水主苦,所以人有弊者,即言辛苦。故为水火二气相背,则火得水而煎,阴阳交争,水胜于火,故目泪出,泪流也。苦而出,故曰泪。夫悲啼号泣,其声称苦者,为泪出于胆,而以苦为词也。胆,水也,而主于阴;目,明也,而主于阳。阴从阳,故从目出。常以孟月,端居正北,思吸玄宫之黑气,入口九吞之,以补嘻之损,以食龟蛇之味,饮玉童之浆,然后神治体和,颠不能犯,邪莫之向,胆气所致也。

歧伯曰:夫人之受天地之元气生。气之来也谓之精,精之媾也谓之灵,灵之变也谓之神,神之化也谓之魂,随魂往来谓之识,并精出入谓之魄,管主精魄谓之心,心有所从谓之情,情有所属谓之意,意有所指谓之志,志有所忆谓之思,思而远慕谓之虑,虑而用事谓之智。智者,乃识见者也,盖精神、魂魄、意志、思虑、情智、见识之所用也。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含天地之象。具在身矣。则胸胁为宫室,四支为郊境,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发为星辰,齿为金玉。大肠为江河,小肠为川渎。两乳、脐、膝为五岳,肝、肾、脾、肺、心为五行。故修道者常理之,若不修缉,必致毁败。营卫不通,血气不流,齿发不坚,五脏不调,则倾化随及。故至人修其未毁,治其无疾也。
练习六字诀掌握了要领有利于提高质量,消除练功中不良反应,使练功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发展,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六字诀的基本要领为:

第一,松静自然:在练功中要做到关节肌肉尽可能地放松,身体各个部位放松了,气就自然顺畅,肌肉筋骨全部松开,就自然达到了“气遍周身不少滞”的要求,松是舒展,而不是软和缩,形体舒松气自顺通,从而达到体松、意静、气运自然。静是由定中产生,神不外驰,精神内守,静了以后才能安心,心安以后才能达到充分发挥调整肌体自然平衡的本能。静,并不是思想静止。练功中的要求神不外驰,集中注意力,以一念代万念,排除外来的一切干扰。不要过分紧张强求入静,不必向其它方面追求。六字诀是动中求静,是以动促进静而收养气之效,以静养之气促进体内血液循环畅旺。

法归自然。自然就是有规律的运动,运动的协调均衡是自然发展规律的体现,任何物体的运动必须符合于协调均衡的自然规律才能够存在和发展。违背自然就要发生混乱偏差以至停止运动而消亡。由于宇宙运动永远保持整体协调平衡,所以宇宙无始无终,永恒长存。养气功效法自然。自然必须在静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养生的目的是为了益寿延年,在日常生活应付事物中,也应注意到“自然”,所以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中和之气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均衡。经常保持着生命活动的协调均衡,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得到益寿延年。松静自然的要领即是练功的过程,又是练功的目的。

第二,呼吸锻炼:六字诀是通过调整呼吸来达到吐出脏腑之毒,吸进天地之清的目的,是练功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六字诀属于吐纳法。人们的呼吸活动,是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可以控制和调整。呼吸活动又是对人体生理各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通过对呼吸的锻炼来达到调整整个肌体的功能,极为重要。

六字诀是采用顺腹式呼吸,吐字呼气时略提会阴(小腹内收,提肛缩肾),横膈上升,使浊气排除,吸气时轻合嘴唇,舌抵上腭,会阴放松,腹部自然隆起。呼吸深、细匀长,加强了呼吸功能,促进了肺循环,同时,加强 腹内的自我按摩,改善腹腔的血液循环,增强了胃肠的蠕动,加强了食物消化及营养吸收功能,在意识上是主动呼气,吸气时自然放松,使神经系统做到最大的放松。

第三,注意吐字时的口型锻炼:脏腑的内部运动和经络的运行受人体内外不同作用力的影响,而呼气时用不同的口型可以使唇、舌、齿、喉产生不同型状和位置,从而造成胸腔、腹腔不同的内在压力,影响不同的脏腑。古代养生家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六个宇,分别以口型影响着不同脏器的气血运行,从而取得治病健身的效果。多年临床经验证明,开始初学时,一定要出声,这样可以使气通顺,通过发音才能正确掌握口型。因为念字的口型不一样,唇、舌、齿、喉,开口、合口、半合口、半开口部有很大的区别。正因为这种不同的念字口型,才能区别我国五声音阶上的角、徵、宫、商、羽,配合肝、心、脾、肺、肾五脏的关系。不发声则没有五音,就没有口型,那就失掉了六字诀养生法的治病效能。我在临床应用时,曾分别试验,发声的比不发声的收效快,所以就决定初练时要发声,发声时口型容易掌握。我给它起名叫风呼吸。等到口型正确,腹式呼吸练熟了,自然呼吸深长,由胸腔深入小腹丹田之内,真气调动起来,水到渠成,就不期然而然地不出声了。一般说来,半个月或一个月就不出声了。这时会感觉到有一种气流通行上下,有的感到热,有的感到凉,有的感到麻胀,有的感到轻松。

第四,导引动作要柔和,并要做到气尽式成。使动作的快慢与吐气的速度一致并受气的支配,做到“气为元帅,手足为兵丁”之格言。

第五,在练功的初级阶段,不要强调以意领气或意气相随,随着动作的熟练,松静程度的提高,在明确了经络的起始运行路线以后,气感就会在练功中自然产生,就会在精神内守的前提下,随着吐字,气就会相依地在经络轨道中运行,这样就会水到渠成。这就是太极拳经所谓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之理论,所谓“着熟”就是练气功之呼吸自然,所谓渐悟就是“勿助长”,不要急于求成。这一条戒律要特别注意,求急者反以得缓,所以孔子再三说,率性之谓道。孟子谓拔苗助长之比喻。

第六,六字诀中六个字的次序是根据祖国医学五行生克之理论排列的。它影响着病情好转还是加重,不宜变更颠倒。要按次序练习。肝属木,木旺于春,四季以春为首,所以先练嘘字功,是因应天时,收效较快。木能生火,心属火,练呵字可以补心气。再炼呼字补脾,脾属土,为火所生。呼字练完,可以练呬字功,呬能补肺气。肺属金,为脾土所生。练完呬字功,再练吹字,吹能补肾气,肾属水,为肺金所生。吹字练完,五脏之气都得到补养。三焦主气,再加嘻字功,导引行气则全身之气血通调而疾病不生。

六字诀还可根据个人身体条件和病情疾患的虚实需要进行补泻。先按顺序练,然后有针对性地单独练某个字;我们在临床上,应用几十年都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玖』 金刚长寿功的张至顺道长

张至顺道长,道号米晶子,又号九曲回阳道人。河南省沈匠县人。生于一九一二年。七岁时值清末民初,战乱灾荒交加。因家境贫困离家乞讨。十二岁随师学艺,十七岁在陕西省华山遇师刘明苍道长而出家。在道观,张至顺从事杂役,终日劳苦,磨练心志因道心清明和修炼上独辟蹊径,被师授以真传,为中国道教全真门正宗第二十一代传人。
张至顺道长终生清修,苦己利人,顺应自然,他心地虔诚,奉师如父母,恪守门训不曾逾越。
他离尘脱俗,研读道经,专心修炼,把握阴阳造化之妙,立志攀登丹道之巅峰。
他长途跋涉,忍饥挨饿,苦行募化,积累资财,整修一座又一座的道庙;
他恭谦好学,广交良师益友,掌握到中医、中药、针炙、按摩的高超医术,急人之急,为许许多多的疑难重病患者除疾救命。
他心无挂碍,洒脱飘逸,云游四方,随缘变化。
历经风风雨雨,张至顺志坚秘笃行,功具德备,在修炼上获得了极深的造诣,曾被同辈道友羡称为“水上漂”、“七九道人”、“八卦神仙”。
张至顺道长修炼六十八年惊人成就之一,就是他那金刚长寿之躯。他虽然八十六岁高龄,但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肌肉结实,肢体灵巧,语音洪亮,步履娇健,其体格之健壮为世所罕见。生动地显现了道教的“寸柄在握,我命在我不由天”的伟大思想和“长生久视之道”的修真妙缔。
张至顺道长解放前隐世修炼,解放后曾任陕西省宝鸡县人民代表,全国重点宫观陕西周至楼观台(道教祖庭)监院、山东崂山太清官南岳玄都观知客及湖南张家界明元宫道长、湖南慈利五雷山道教协会会长、全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张至顺道长是当今世上的高道。从当年流浪乞讨,清苦出家到今日修养有度,气质非凡,他深深体会到祖国道教的伟大。有感于国家改革开放建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和气功界鱼龙混杂、典假难辨的现状,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本着道教“济世度人”的宗旨和传统,他不同于那些匿迹遁世的修道者,于一九九三年毅然出山,将祖师的秘传和自己毕生修炼所得献之于世。先后在山东青岛、湖南张家界、广东(增城、湛江、肇庆)、上海、泰国等地传授《金刚长寿功》和《丹道内功》。他对中华传统文化无比自豪,对炎黄子孙殷切厚望,给学员以强烈感染;而他的道家气功真传“点点入骨,处处见血,更使学员为人宝山,日不暇接。《炁体源流之一(金刚长寿功)》就是他近几年来在讲授基础上整理出来的。该功法在刘明苍师传时比较零散,尤其是《长寿功》后四部的功理部分阐述甚少,经张至顺道长梳理充实,这一几百年来单传口授之秘法,成为系统文字,广为世人受用。《炁体源流之二(内丹静功)》,集中介绍他在古经中参悟并修炼的一套鲜为人知的内丹修炼方法,快捷、自然、高效,是归根复命之法,对修炼大道者将存极大的参考价值。

阅读全文

与内功长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桔子园老年公寓 浏览:516
重庆市个人参保怎样办理退休年龄 浏览:628
50岁学钢琴弹什么 浏览:405
50岁要建个什么样的养老房 浏览:130
圣诞老人身穿什么衣服 浏览:54
牡丹江和丹东哪个适合养老 浏览:473
未来的自己如何赡养自己的父母 浏览:198
梦见健在的外婆老年痴呆 浏览:356
养老金增加补几个月 浏览:859
做孕前体检要多少钱啊 浏览:26
孝敬宪皇后册封拜泰山 浏览:708
怎么看社保退休能拿多少钱 浏览:582
盆栽长寿花用什么盆栽好看 浏览:884
老人说不出来话来是怎么回事 浏览:31
黑龙江省教师退休工资怎么算 浏览:634
济南养老机构明细表 浏览:383
被父母逼着相亲你怎么办 浏览:702
50岁多吃什么长寿 浏览:787
离异的父母该怎么摆脱 浏览:981
50岁生孩子可以母乳喂养吗 浏览: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