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京养生堂,健康之路,可靠吗,能相信吗
北京养生堂,健康之路,养生栏目可信,国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可信,中医不是骗子,中医能相信,国家级名中医可靠可以,养生堂的专家可靠。
《养生堂》开播于2009年,在BTV北京卫视频道播出,首 播:每天17:25,重 播:每天05:03,主持人是刘洪悦、刘婧、杨雅淇 。
《养生堂》节目采用演播室访谈结合专题片的方式,以“传播养生之道、传授养生之术”为宗旨,秉承传统医学理论,根据中国传统养生学“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系统介绍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同时有针对性的介绍实用养生方法。
2017年2月20日,《养生堂》 栏目制片人田天,获得第十一届电视制片业“十佳栏目制片人”奖。
养生堂将本着“服务市民,以人为本”的宗旨,在内容的广度、深度、关联度上下功夫,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和本土化的特色,成为城市市民的“信息超市”。
养生堂针对企业发展的新要求,体察观众对电视文化需求的多样变化,养生堂与时俱进,不断整合资源、调改,在拓展频道品牌营销,增强品牌影响力上下功夫,并成立负责整体宣传、包装、策划、推广的专职部门,进一步完善内容,增强观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力求以开放先进的创意营销和别具特色的整体包装加深观众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Ⅱ 4月1日健康之路视频
是愚人节愚人之路
Ⅲ 2o16年4月1日健康之路节目
2016年4月1日科教频道cctv10健康之路要点笔记,节目请到的嘉宾是张钟爱。主题是《气血调和百病消(下)》。主要介绍哪种表现提示体内有瘀,丹参黄芪茶,气滞血瘀的表现,放血疗法缓解气滞血瘀,散寒化瘀泡脚方等相关内容
血瘀是气血失和的一种常见表现。
哪种表现提示体内有瘀?舌下青紫?舌尖发红?舌苔厚腻?
正确答案是:舌下青紫提示体内有瘀。解决血瘀的问题首先要找到原因。
气虚血瘀的表现:面色萎黄、口唇青紫、肢体疼痛、语言无力。
老年人喝哪道茶化瘀效果好?麦冬洋人参茶?丹参黄芪茶?桂圆红枣茶?
正确答案是:老年人喝丹参黄芪茶化瘀效果好。老年人往往气虚血瘀,喝喝丹参黄芪茶化瘀效果好。丹参是中医常用的活血药。黄芪是中医常用的补气药。炙黄芪的补益作用比生黄芪效果好。长寿之乡的老人常喝丹参黄芪茶。
Ⅳ 中央十台健康之路2014年10月29节目
00:08
我爱发明
01:03
读书-我的一本课外书
01:44
真相特别节目-94
06:00
自然传奇
06:41
走近科学
07:10
真相特别节目
08:08
我爱发明
09:05
健康之路
09:49
真相特别节目-94
10:44
欣赏
10:49
“小科”的动物世界-6
11:47
百家讲坛:我们应该怎样走出焦虑的困扰
当一个人特别关注自己的形象,或者总想给别人留下一个特别好的印象的时候,这种过分的、自己给自己的这种压力和敏感就导致了焦虑情绪的产生,应当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但过度的焦虑会消耗我们的调节机能,……[全文]
12:30
我爱发明
13:26
真相特别节目-95
14:23
探索·发现
15:05
地理·中国
15:33
自然传奇周末系列
16:47
“小科”的动物世界-6
17:44
地理·中国
18:11
健康之路
18:54
我爱发明:水陆大玩家
10月29日18:54播出节目《水陆大玩家》,杨绍荣发明了一种圆周健身器械。器械由轮形轨道和脚踏车两部分组成。健身者在前半程可充分锻炼腿部肌肉群,后半部分可享受自由落体的失重感觉。家应立强发明了一种水……[全文]
19:51
自然传奇
20:34
走近科学:荷花
2014年全国荷花展即将在辽宁铁岭开幕,爱莲人徐钢的千年古莲正值盛开,可是专食莲花根茎的麝鼠再次入侵荷塘。以往的捕鼠办法派不上用场,人鼠斗智,大战升级。最终,古莲在全国荷展上收获颇丰,荷塘主人也认识到……[全文]
21:03
“小科”的动物世界-7
22:00
探索·发现
22:42
大家
23:27
百家讲坛
南无阿弥陀佛!
Ⅳ 为什么这几天看不到中央十频道健康之路节日呢
每天都有,可能电视没有信号
2019年8月23日起,无限极独家冠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健康之路》栏目全新上线。无限极以全新的品牌形象亮相,将“养生固本,健康人生”的健康理念呈现给全国观众。
其实早在2013年,无限极就携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健康之路》栏目,开启了独家冠名战略合作。合作开展6年来,来自大江南北的观众通过《健康之路》认识、了解了无限极。双方强强联手,共同向大众普及中医健康养生知识,提供增强免疫力的专业建议。
《健康之路》的背后
《健康之路》是无限极联合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以关注大众身心、保健意识,倡导健康生活为主旨的谈话类服务节目。节目凭借鲜明的节目定位、权威的专家解讲、科学的现场演示,为大众传播实用、科学的健康知识。
无限极自成立以来,通过各种形式践行使命,不断坚持“弘扬中华优秀养生文化,创造平衡、富足、和谐的健康人生”,从千年中华民族养生智慧“治未病”中,提炼出“养生固本,健康人生”的健康理念,强调“三调养、四合理”。
Ⅵ 走健康之路喝京金酱酒广告词能用吗
摘要 可以的,没有问题的。
Ⅶ 健康之路4月1号播放的怎样去除身体的湿气
2016年4月1日科教频道cctv10健康之路要点笔记,节目请到的嘉宾是张钟爱。主题是《气血调和百病消(下)》。主要介绍哪种表现提示体内有瘀,丹参黄芪茶,气滞血瘀的表现,放血疗法缓解气滞血瘀,散寒化瘀泡脚方等相关内容
血瘀是气血失和的一种常见表现。
哪种表现提示体内有瘀?舌下青紫?舌尖发红?舌苔厚腻?
正确答案是:舌下青紫提示体内有瘀。解决血瘀的问题首先要找到原因。
气虚血瘀的表现:面色萎黄、口唇青紫、肢体疼痛、语言无力。
老年人喝哪道茶化瘀效果好?麦冬洋人参茶?丹参黄芪茶?桂圆红枣茶?
正确答案是:老年人喝丹参黄芪茶化瘀效果好。老年人往往气虚血瘀,喝喝丹参黄芪茶化瘀效果好。丹参是中医常用的活血药。黄芪是中医常用的补气药。炙黄芪的补益作用比生黄芪效果好。长寿之乡的老人常喝丹参黄芪茶。
Ⅷ cctv10健康之路 怎么吃才长寿
2011-2-18 CCTV-10(科教) 电视节目单
00:05 子午书简
00:15 科技之光:科普生辉
00:45 健康之路
01:10 原来如此
01:30 人文胜景14
06:00 子午书简
06:10 百家讲坛
06:55 健康之路
07:20 讲述:平凡人不平凡故事
07:4 人物
08:15 自然传奇
09:00 地理
09:30 欣赏
09:35 科技之光:科普生辉
10:0 走近科学
10:35 探索·发现:揭开面纱
11:0 人文胜景15
11:45 原来如此
12:05 希望-英语杂志
1:35 子午书简
12:45 百家讲坛
13:30 科技之光:科普生辉
14:00 创新无限
14:30 自然传奇
15:15 走近科学
15:45 探索·发现:揭开面纱
16:30 讲述:平凡人不平凡故事
16:55 希望-英语杂志
17:22 人物
7:52 原来如此
1:12 创新无限
18:4 健康之路
19:10 地理
19:45 自然传奇
20:0 走近科学
21: 讲述:平凡人不平凡故事
21:25 探索·发现:揭开面纱
:10 人物
22:4 百家讲坛
23:30 地理
Ⅸ 昨天电视播的健康之路中的八珍糕怎么作的
八珍糕制作方法
八种成分组成:党参、白术、茯苓、薏米、莲子肉、芡实、山药和白扁豆。 这些成分大多是药食同源之品,它们组合到一起,就成了调理脾胃的神药,有神奇的力量,让我们来看一看,党参是补中益气的良药,常常用于治疗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等证。《本草从新》中说:“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弱,用以调补,甚为平妥。”意思就是,党参最大的作用是调补中气,一个人如果脾胃虚弱,就可以用党参来补。党参性平,它是这个方子里面最主要的药,用以滋补脾际,但我们用的量不大,一般是三十克左右。儿童将党参换成太子参:补气,补益脾肺,益气生津。
白术是中医常用之品,它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能。白术的特点是“守而不走”,意思就是,白术是守成有的高手。如果我们将党参比作开国之君,它的作用是开疆拓土,那么,白术就是守成的大臣,国君把脾胃的阵地给攻占下来后,白术就可以守住。在八珍糕里面,白术和党参协同作战,共同滋补脾阳,它们是这个方子里面补中益气的核心力量,白术我一般也是用三十克。
茯苓是祛湿的药物,具有补脾的作用,但茯苓补脾是通过泄湿来完成的。中医认为脾属土,土最讨厌水湿,茯苓可以帮助脾土清除水湿。八珍糕里面的食物各有各的力量,各有各的方向,它们调整气机,有升有降。这个茯苓就是先降后升,它在降水的同时,使得脾气向上升。我们可以把脾气比作一个气球,如果气球下面吊着一桶水,这个气球就没有办法升空,如果我们把水给倒掉,那么,气球就会飞向天空。茯苓就是这样,它通过祛湿来提升脾阳。在这个八珍糕里面,茯苓作为一个向上升的力量,主要任务是推动脾气向上走。我一般用到五十克左右。
薏苡仁是一种食物,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有健脾利水、利湿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这味药最大的本事就是能祛除我们体内的湿浊之物,中医在治疗肺痈、肠痈的时候,往往会用到薏苡仁。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薏苡仁祛湿,但它和茯苓截然不同,茯苓祛湿,药性是向上走的;薏苡仁祛湿,药性是向下走的。这两味药一上一下,一升一降,一起用力,就会使人体内的圆运转起来。中医有一个常识,就是在滋补的时候,先要除掉身体内的湿气,湿气不除,会影响滋补的效果,而这个薏苡仁正是祛湿最好的东西。那么,如何来用薏苡仁?我一般看患者的舌苔,如果舌苔厚,薏苡仁的量就用得多,会用到一百克左右;如果舌苔薄,用五十克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莲子肉具有清心醒脾、安神明目、补中养神作用;芡实入脾、肾二经,具有固肾涩精、补脾止泄的作用;山药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的作用。这三味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补脾的同时,又具有收涩的作用。一般我们在使用滋补药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随补随散,身体不能真正地吸收,而这三味药的应用,就使得滋补进来的营养物质,可以被收涩住。一般这三味药的用量都是五十克。
最后是白扁豆,白扁豆归脾、胃二经,具有补脾和中、化湿消暑的作用,一般我们用它来治疗暑湿导致的腹泻。白扁豆通常用三十克,如果服用者平时大便干燥,就不需要用白扁豆来收敛止泻了,我一般会去掉白扁豆,用杏仁五十克来替代,因为杏仁有开肺气通大肠的作用。
在八珍糕这个方子里面,山药、莲子肉、白扁豆都是滋补脾阴;党参和白术是滋补脾阳的;茯苓和薏苡仁是祛湿的;芡实是收涩的。这样一来,整个方子有阴有阳,有升有降,平和有偏,难怪有人说,八珍糕是千年养生第一糕。八珍糕的发明者,明朝大医陈功实说,一个脾胃虚弱之人,如果服用八珍糕百日以后,他就会身轻气爽、元气大增,其绝妙之处难以尽述。
八珍糕的做法是,先把这些药研成粉末,再把糯米、大米研成粉末,然后和药末混合,按照我们前面写的药量,大米和糯米的重量分别是二百克(婴儿可以将糯米改成藕粉),然后把这些米粉和药末放入水中,和成面,可以加一点白糖,然后放在笼屉内蒸,蒸熟了以后切成糕,烘干,以便于存放。也可以直接把药末放在水中熬成糊状,然后喝下去。现在还有八珍糕的成品,如果大家能够买到也是不错的。
Ⅹ 四季养生刘波节目名称
(一)四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四时与人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祖国医学理论在预防保健方面特别强调气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就是在治病时首先应明确一年的天气变化情况,在预防保健中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
(二)四时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1、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中国哲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医学的理论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也提示人们要在生产、生活中处处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对于人类生存最为相关的莫过于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变化了。
日月变化
古人早就发现,日升则阳气盛,日落则阳气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月圆时,人的气血流畅,肌肤致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时体内气血流行较慢,肌肤疏松,外邪易乘虚而入。若月缺时遇到急风暴雨,则人较易生病。
四季更替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对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对于四季养生有着重要意义。
2、形神合一的养生观
形与神的统一,是尽享天年的关键。神寓于形,形统于神。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亡,此所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败,必显于形,如两目无神、面色无华、四肢乏力、纳食不佳、形体瘦削等。由于人体精神是由心神来主宰的,志、意、魂、魄皆归心神统辖,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说。因此,调养心神也就成为调摄形体的关键。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清静养神,因为“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遵生八笺》)。
精、气、神被称为人体“三宝”,三者是不可分离的,它的盛衰直接体现人的生长、发育,以至衰老的状态。精,是生命之源,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乃精之所化,精为气之本。神,是指精神意识状态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动之外观。有精则有神,神是五脏六腑、先后天精气与人体最高主宰活动的具体表现。它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寿亲养老新书》曾对精、气、神三者关系进行了概括:“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所以说,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气这样的物质基础,精、气的充盈或匮乏可直接影响到神的作用。鉴于此,善养生者必须保养精气,达到精气神的协调统一。
3、动态平衡的养生观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并通过调节达到“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
阴阳平衡
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养生疾病的前提。阴阳有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只有机体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例如,夏天阳盛气炎,易出现热迫汗出,耗伤气阴,此时可服用养阴清凉药膳,如绿豆汤、荷叶粥、西瓜羹等,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中药对人体的治疗也是本着阴阳平衡的原则,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法,从而达到机体的阴阳平衡,使疾病不生。
气血平衡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载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三)四季养生的原则
祖国医学在四季养生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方法颇多。究其基本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应自然
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养生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节性。
2、形神共养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故养神既可以保,保形亦可以摄神,二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因此,养生防病必须形神共养,以维持形与神的统一。
所谓“养形”,主要指脏腑、气血津液、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锻炼、气功等健身运动,大都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
所谓“养神”,主要是安定情志、调摄精神。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神”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答性反应”。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超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五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所以,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摄养,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暴发喜怒,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这样,则人体的气机和调,血脉流畅,正气充沛,形体康健,抗病能力均强,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3、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学认为“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既倡导“养身莫善于动”,又认为“养静为摄生之首务”(《老老恒言》)。因此,只有动静结合,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动,包括劳动和运动两方面。中医学历来重视“动”在养生学中的重要意义,认为“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保生铭》),“一身动则一身强”(《四存编》)。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运动法。诸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坚持这些健身运动,可以畅气机、通气血、利关节,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代医学也已经证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使机体充满活力,从而延缓各器官的衰老。
静,又称“清静”,包括精神上的清静和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是与“动”相对而言,在中医养生学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气功中的静功一般没有肢体的运动,它通过一定的体态姿式,特定的呼吸方法及特定的意念活动,在 “静”的状态下,进行内部的自我锻炼和调节,从而达到对机体“调整”、“修复”和“建设”的目的,静功在气功锻炼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史百家医录》中指出:“能察动静作息之机,自无过与不及之衍”。即指“动”和“静”都要适度,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如《黄帝内经》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因此,勤运动,要注意适度;勤用脑,要思而不怠。动而不至大疲,静而不至过逸。总之,动和静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要养生防病、益寿延年,就必须心体互用,劳逸结合,动静并施,不可偏废。
总之,人们必须“顺时养生”,去适应自然;同时,又要利用自然,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