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寿字写法
一、古代寿字的写法
“寿”字的甲骨文(是“卐”的一半,是“卐”的简写形式,表示无限延伸)+(夕,即“肉”,借代身体)+(夕,即“肉”,借代身体),表示肉身长久延续。
金文在甲骨文字形基础上加“老者发髻”(即老字),表示年老但生命长久持续。有的金文加“口”(道贺),表示向长命老人道贺。有的金文加“又”(操持),表示手奉礼物,为长命老人庆贺。有的金文加“口”、加“又”。
二、“寿”的造字本义
造字本义:shou,从后从灸从之。引伸为长久。形容词,命长,活到很老。《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成。长命为“寿”;多签为“筹”;广田为“畴”,大浪为“涛”。
(1)寿字长寿经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寿文化
寿文化常见于书画中。画中男寿星的形象是白须老翁,头大额突,一手扶鹿杖,挂一宝葫芦,另一手托仙桃,身旁鹿鹤相伴,以喻长寿;女寿星则以“麻姑献寿图”中的麻姑为代表。
据说,寿文化中的麻姑以灵芝酿成寿酒,敬献王母,王母封她为寿仙。除此外,“上酒献寿”的佳作流传不少,如汉代的画像砖“酒宴”,彩画“夫妻宴饮图”以及魏末画像砖“竹林七贤图”等。
现代作品中,以寿为题材的书画,随处可见,“松柏长青”、“龟鹤延年”、“福寿满堂”都象征长寿吉祥。除书画外,大自然的日、月、山、川也被人们用来象征寿文化中的长寿,如“天长地久”、“江山不老”、“与日月同寿”和人们最常说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
中国寿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尊老、敬老。常体现在为寿星做寿上。于是,做寿也成了寿文化的亮丽风景。
过去寿文化中皇帝的生日称“圣寿节”,以唐朝为例,唐玄宗的寿辰叫“千秋节”,唐武宗的寿辰叫“庆阳节”,唐宣宗的寿辰叫“寿昌节”,到了明清,凡皇帝寿辰统称“万寿节”,皇后则称“千秋节”。
2. 寿字的来历
形声加会意,“寿\”原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小路上留下先人的足迹,表示经历长,演化成历经岁月的长命之意。
3. 什么岁数可以挂寿字
可以,自50岁之后的人都可以祝寿。
祝寿 为长辈庆祝生日叫过寿,六十九岁过七十大寿,俗称整寿。祝寿的人主要是子女、女婿和晚辈至亲,近邻厚友也多临识贺。整寿礼有寿幛、寿衣、寿人(糕点)、寿桃(面蒸)等;一般过寿只有寿人、寿桃。
生辰 商洛人对生辰甚为重视。婴儿有看三天、过十天、过满月、过百天、过周岁。中年人讲究过三十六、四十九,俗称“门槛子”。到这一天,家人用红布做成红裤带系在腰间,或用红布做成内衣穿上,意在消灾灭难;老年人讲究过六十大寿、七十大寿,表示祝贺。还有过七十三、八十四大寿的。主要因为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认为这两个年龄是老年人的门槛子,大庆大贺,以免灾避难。过生辰日,穷苦人,无甚讲究,有钱人,大操大办,设大宴,前去祝贺的叫“吃生日”,送厚礼。给娃“过岁”,外婆家给送疆绳、银镯、银锁、银项圈。
一般民间做寿七十岁为「大寿」八十为「上寿」九十岁为「老寿」、百岁为「期颐」都盛大祝贺。亲朋好友送来贺礼,并演戏一面喝酒一面看戏,戏的内容以富贵长寿为主。寿宴中,一定要有「猪脚面线」这一道菜。寿星还要盛装,坐在正厅接受子孙拜寿。但有些人因相信相命师「铁口直断」,某些年岁不敢作寿,以免被黑白无常带走。
做寿老人(50岁以上)诞辰日的庆祝活动,逢十称大寿,如“五
十大寿”、“六十大寿”、“七十大寿”等。但这种大寿并非真正逢
十,而是指49、59、69等逢九的岁数。因为九在十个数字中数值最大,
人们为讨个吉利,故形成了这种庆“九不庆十”的风俗。作大寿前要
向至亲好友发请柬,发放日期一般在作寿的前三日,否则为失礼。民
谚日:“三日为请,二日为叫,当天为提来。”亲友接到请柬,便准
备寿礼届时前往,俗称“拜寿”。主人还要大摆寿宴,宾客痛饮,有
的还请来堂会,增加喜庆气氛。
4. 高寿中寿字的意思是什麽。
古人把高寿大体分为五个年龄段:老,指50-70岁;耆,指70岁以上;耋;指70-80岁;耄,指80-90岁;期颐,指百岁高龄。高寿是长寿的意思,而高寿中的“寿”字则是指是岁数,年龄的意思。
5. 寿字的各种写法是什么
寿字的写法如下图所示:
一、寿的释义
1、活得岁数大;长命。
2、年岁;生命。
二、组词
寿命、长寿、寿星、寿诞、冥寿等。
(5)寿字长寿经扩展阅读:
一、寿命 [ shòu mìng ]
人的生存的年限。也比喻一切事物存在或使用的期限。
二、长寿 [ cháng shòu ]
寿命长。
三、寿星 [ shòu xing ]
1、指老人星,自古以来用作长寿的象征,称为寿星,民间常把它画成老人的样子,额部长而隆起。也叫寿星老儿。
2、称长寿的老人或被祝寿的人。
四、寿诞 [ shòu dàn ]
寿辰。
五、冥寿 [ míng shòu ]
指已经死去的人的寿辰。
6. 死人用的寿字写法
白事用的“寿”字的写法是寿的繁体字:寿
7. 寿字的来历与演化
一、寿字的来历
造字本义:shou,从后从灸从之。引伸为长久。形容词,命长,活到很老。《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成。长命为“寿”;多签为“筹”;广田为“畴”,大浪为“涛”。
二、寿字的字源演变
甲骨文“”是“寿”的本字。,甲骨文(是“卐”的一半,是“卐”的简写形式,表示无限延伸)+(夕,即“肉”,借代身体)+(夕,即“肉”,借代身体),表示肉身长久延续。
金文在甲骨文字形基础上加“老者发髻”(即老字),表示年老但生命长久持续。有的金文加“口”(道贺),表示向长命老人道贺。有的金文加“又”(操持),表示手奉礼物,为长命老人庆贺。有的金文加“口”、加“又”。
(7)寿字长寿经扩展阅读
“寿”的释义及组词
一、 年岁,生命:~命。~终。~险(人寿保险)。~终正寝。延年益~。
二、活得长久:~考(指长寿)。~民。~星。
三、 生日:~辰。~礼。~序(祝寿文章)。~筵。
四、祝人长寿:“起为太上皇~”。
五、婉辞,指为死后作准备,或死后才用的:~衣。~穴。~材。
六、姓。
8. 圆形寿字的各种写法
圆形寿字的写法如下图:
相关组词:
1、长寿[cháng shòu]
寿命长。
2、寿命[shòu mìng]
人的生存的年限。也比喻一切事物存在或使用的期限。
3、寿面[shòu miàn]
祝寿时吃的面条。
4、寿礼[shòu lǐ]
祝寿的礼品。
5、寿穴[shòu xué]
生前营造的墓穴。
9. 元朝长寿的寿字是怎么写的
1、临摹结合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还需要临摹。学楷书需要临摹,学篆、隶、行、草各体书仍需要临摹。书法家的一生都是在临摹中渡过的,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造。
摹帖,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的字迹写,又叫“仿影”或拓写。摹还有一种方法叫“描红”,即在印有双钩红线的字上去填写。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红。即从一本帖中选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描图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钩好的字作为描红本,用红墨水填写,再用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汁填写,这样写不但能加深记忆,而且节约纸张。
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的来龙去脉,揣摩它的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带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临帖,即在摹帖的基础上,对帖字的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对着帖写。临帖有对临、格临和背临三种方法。
对临,即把字帖放在对面的帖架上照着写,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临帖方法。
格临,即用透明纸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等)照式临写。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结构部位。
背临,即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临之后可以集字为联或集字成篇,然后进入创作阶段。
摹帖笔随影走,古人怎样写,我们就怎样写,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等都必须按帖字的要求去写,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摹帖的特点在于易学到古人的结构位置,但由于规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笔意,用笔死板而不灵活,让人感到放不开,受不了;临帖或对临,或背临,或意临,加入许多书者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易得古人的笔意,而易失古人的结构位置。写来自由随意,追求个性,却得之甚少。
所以在临摹中必须临摹结合,先摹后临,既得古人的用笔方法,又得古人的结构规律。练习时可以采用先摹后临,再反过来摹,摹完再临。或者采用“双钩”的方法来研习结构规律。摹临穿插,取长补短,效果极好。临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后下笔。下笔要准,先形似,后神似,以求形神兼备。临摹后要反复对照检查,总结经验教训,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训中成熟。
2、先入后出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临摹就是继承,就是向古人学习,学习前人优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笔、美的结字、美的章法、美的韵味和气势等。但临摹还有一个入帖与出帖的关键问题。不入帖,写不进去,或写出来不象,是无法与古人对话,无法学到古人书法妙处的。但不出帖,即进去又出不来,太象古人,简直成了古人的书奴,一点自己的个性都没有,这样写,最终也形不成自己的书风特点。
关于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说得好:入帖时“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时“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不可有我在”说的是要专心一意地临习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不入帖便无本;“不可无我”说的是要在临像的基础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长处,融会贯通,结合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造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有个性,有创造,并逐步走向自由创作的新境界。
3、读帖善悟
帖不仅要临,重要的还在读,学书善悟,即从读帖中领悟,有些古人优秀的法帖,不一定去临,只要认真阅读,反复体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韵味,便会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
阅读碑帖,并不是出声朗读碑帖的文字内容。所谓读帖,这是书法的专门用语,即书法家在临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间隙,翻阅碑帖和泛览墨迹,也就是仔细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气势及韵味,边看边记,时常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画起来,心追手摹,激动不已。
古人读帖非常认真。曹操不但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有名的诗人、书法家,陕西汉中博物馆就有传为他书写的“滚雪”隶书碑刻。相传他喜欢梁鹄的书法,便把梁鹄的字挂在帐中,一有空就读,连行军打仗也不放弃读帖。相传三国魏时的大书法家钟繇“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学书非常刻苦,特别注意阅读和默写名帖。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一次在行路中,发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碑,辗转赏读,站得两腿发酸,干脆坐下来读。这样连续了三天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读帖犹同古人对话,交朋友,达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读帖从一点一画入手,仔细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笔、结字、章法及气势、韵味之妙处。通过阅读,眼观神会,潜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锻炼视觉记忆,丰富、积蓄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帖临一本,书观百家。读帖不仅限于一两本,古今许多书法家的实践经验证明,读帖胜于临帖。有些碑帖,我们不一定临,但可以阅读,深刻领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三味,积少成多,逐渐地吸收消化,才能奔汇腕底,充实于纸面,自然会手随眼高,眼使手灵。入于眼,融于心,出于手,心手相应,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0. 寿字适合什么年龄的人
寿,一般都是形容老人高龄,表尊敬的居多,适合60以上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