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擂茶长寿

擂茶长寿

发布时间:2021-12-31 13:36:22

① 擂茶的擂茶溯源

茶是中国文明的一大特色。中国茶坛堪称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是中国。即远在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母系氏族时期,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据记载我国的饮茶的方式似乎丛开始就与粥擂茶有关,即把茶叶碾成末,掺在米中煮成粥,称为米茶,或叫茗粥。三国魏张揖的《广雅》已有关于米茶的记载,时人已习于用葱、姜、桔皮等作飧料。1973年长沙马王堆一、三号墓中曾出土堵塞茶叶以及用茶叶做成的苦羹,有专家认为这种苦羹就是用茶与米做成的茗粥。如此说来,秦汉以前人们饮食茗羹已成普通的习俗。到了唐代,茶叶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人们的饮茶方面军式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米茶渐趋灭迹,但茶叶中掺葱、姜、桔皮等的习俗仍存在。有人认为,擂茶是客家人的特产,似乎除了客家,其他地方就没有制作擂茶和食擂茶的人了。看了前面的介绍便可知道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其实,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以前,中原地区即已有制作擂茶和食擂茶的习俗了,并且曾经风靡过全国的许多地方。不过,随着岁月的推移,元末明初以后,擂茶在中原和其他地区却逐渐消逝,只有客家人、部分畲族人及我国西南的个别少数民族继承下来并不断地创新和光大。据有关资料记载,赣南、闽西、粤东、湘南、川北及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人至今仍保留着食擂茶的习俗,有的地方甚至还非常风行,民间有“无擂茶不成客”的谚语,颇能说明问题。
3、制法大同小异
擂茶的原料和制作方法,因地因时因人而有所不同,大体可分为二种,一为米茶,二为香料条。米茶就是古人所称的“茗粥”。制法是将茶叶、生米、生姜等用水浸泡,然后放在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并形成细牙的陶制的擂钵里,用2 ~4 尺长、杯口粗的油茶木或山楂木等可食杂木做成的擂槌,反复碾磨成糊状,复拌入韭菜、番薯丝等,倒人锅中煮成稀粥。食用时,再撒上适量的油炸碎花生米、芝麻及另行炒熟的菇、笋、肉丝等佐料。香料茶也叫庵菜或盐茶。它的基本原料是茶叶、中草药和油、盐、姜等。在有些地方,如宁化,所谓茶叶的范畴很广,除老茶树叶外,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山梨叶、大青叶、药薯(即淮山)叶等,经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大量制备,都当作茶叶,常年备用。中药有川芎、肉桂、小茴香、白芷、陈皮、甘草等香料型。草药的食用,则随季节和气候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春夏湿热,用艾叶和薄荷等;秋季风燥,用金盏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用竹叶椒等。制作时,将上述原料同置钵中,手握擂槌,以其圆端沿擂钵内壁频频擂转,直至原料碾成茶泥。然后将茶泥分置一个个碗中,注入开水,风味独异的香料擂茶就算做成了。有的在茶碗中还撒上芝麻、米花、粉条、干果、菇笋,肉类等,用匙搅匀。因为服擂茶是要咀嚼的,所以严格地说,用“饮”字用“喝”字或用“吃”字,都欠准确,客家人均用“食”字来表达。食擂茶往往见者有份,越食人越多。若有客人来,尤其是女客,则宾主应在饭桌边团团围坐,邻居主妇亦不邀而至,并携来各种茶点,如炒花生。盐酥豆、桔饼、油炸糕等,都用小碟子装着,整个桌面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主人一边依次献茶,一边频频举署,“食啊,食啊”,动作既热情,声音又甜美,情切切,意绵绵,一席擂茶宴把人们的心扉都打开了,把人们的情感都沟通了。一切都显得那么流畅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这样一种“下里巴人”的氛围,在“阳春白雪”的大都市是很难领略到的。可以说,这是一种独特的食擂茶的文化效应。客家擂茶起源于中原地区,以葱、姜、盐及香药入茶,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主要的饮茶方式。到了唐代,擂茶已进入它的鼎盛时期。
4、斗茶对擂茶的影响
但从北宋开始,一股“斗茶”风悄然兴起,人们的注意力开始移到品尝茶的原味上来。如苏东坡曾写有茶诗几十首,其中《次韵曹辅寄壑源试培新芽》描述的就是作为贡茶的福建团茶: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沙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春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东坡对泡茶用的泉水也很有讲究,在《汲江煎茶》诗中云:
活水还须活水煮,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铛。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这些诗所歌咏的显然都不是擂茶。所谓“新芽”,就是“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芽茶,泡芽茶自然要有好的泉水,说明在北宋以前,芽茶冲泡法已经发端了。于是拌有姜、盐等物的擂茶不仅被士大夫阶层所讥笑,南方的广大地区也逐渐摒弃不用了。这种现象,从《东坡志林》即可看出:“唐人煎条用姜,故薛能诗云,‘盐损添常戒,姜宜煮更挎’……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辄大笑之。”但由于种种原因,擂茶在北方民间却仍十分流行,有苏辙《和子瞻煎茶》诗可以证明:“北方茗饮无不可,盐酪椒姜夸满口,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 从社会背景看,客家是因战乱、灾荒等种种原因,从来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中原地区南迁的,这种南迁并非只有一次,而是进行过多次。南迁系逐步推进,开始时大多滞留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而这一带,自南北朝以来食茗粥的风气特别盛行,由于南迁汉民在北方早有食茗粥的习俗,所以很容易将这种习俗传承下来。嗣后,更有一批批移民迁徙到闽粤赣边,这些移民的主体又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于是,北方饮盐姜荣的习俗就自然地带到了这里,并在相对闭塞的自然条件下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从经济背景看,客家居地经济多欠发达,客家人的生活大多较为贫困。尽管从北宋开始,“斗茶”之风逐渐盛行,明清以后,芽茶又逐渐得势,但这些茶制作考究,茶艺程序又十分繁杂,价格贵得惊人,除了皇帝后妃、达官贵人、干金富豪、骚人墨客及名门闺秀等等之外,一般的客家劳动大众是不敢问津的。
据武夷文化丛书《佳茗飘香》记述,仅武夷茶艺程序就有 27 道,便于表演的也有 18 道,分别是:焚香静气;焚点檀香,造就一种幽静、祥和的气氛。叶嘉酬宾:出示武夷岩茶让客人观赏。苏东坡曾写《叶嘉传》,“叶嘉”意为茶叶嘉美。活煮山泉;泡茶用山溪泉水为上,用活水煮到初沸为宜。孟臣沐霖:即烫洗茶壶。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名家,后人即把茶壶喻为孟臣。
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在紫砂壶内。悬壶高冲:把盛开水的长嘴壶提高冲水,高冲可使茶叶翻动。
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表面的白泡沫,使茶叶清新洁净。
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壶外表,又提高壶温。
苦琛出浴:即烫洗茶杯。老琛系清初人,以善制茶杯而出名,后人遂把茶杯喻为若琛。
玉液回壶:将已倒出的茶水,复倒入壶中,使茶水更为均匀。
关公巡城:依次来回往各杯斟茶水。
韩信点兵:当壶中茶水不多时,则往各杯添斟,使各杯浓淡均匀。
三龙护鼎: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顶杯,此法既稳当又雅观。
览赏三色:认真观看杯里茶水上中下的三种颜色。
喜闻幽香:幽幽茶香顿时沁入心脾。
初品奇茗;观色、闻香后,才开始品茶味。
游龙戏水:选一条精致的干茶放入林中,斟满茶水,仿若乌龙在戏水。
尽杯谢茶:起身喝尽杯中之茶,以谢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
按现代文明程度来衡量,实行这些茶艺并非十分困难,但从史的角度来看,这么昂贵的芽茶,这么考究的制法,这么典雅的茶具,这么多繁文褥节的茶艺,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客家劳动人民来说,的确是享用不起的。他们的第一需要是填饱肚子,对于其他则不敢有过分的奢求,他们只能一代又一代地保持着古朴、勤劳、节俭的传统。就饮茶而言,唯有擂茶,可以自采自制,既能充饥,又可解渴,既不失茶道之情趣,又不受经济之困扰,因而使擂茶能在客家地区长期传承下来。第四,从自然条件看,客家居域多崇山峻岭,瘴疠流行。据明《崇义县志》载:“若夫瘴疠……一、三月谓之青草瘴,五、六月谓之黄芽瘴,九、十月谓之新禾瘴,立冬以后,寒气渐肃,岚雾始衰,瘴疠无矣。”在这一年就有半年瘴的恶劣自然条件下,为了生存和发展,客家人自然会想方设法,采取种种防范和治疗措施,而含盐姜、药草的香料擂茶恰有御瘴去疠之功效。此外,据周晖《汀北擂茶》记:当地人认为擂茶可以祛除邪毒。有人发烧不退,叫患痧症,便煮擂茶给他吃,热热地灌下两碗,睡一觉,出一身大汗,病便好了。遇上感冒、打摆子或食欲不振,亦煮擂茶吃,效果也很好。总之,擂茶有生津止渴、清凉解暑、消痰化气、健脾养胃、滋补长寿及防范和治疗瘴疠等诸多疾患之功能。别人或者视之为鄙俗、粗浅,但客家人却一直视之为饮料中的佳品。这是客家人所以传承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原因。

② 擂茶怎么做

简介

顾名思义,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沸水而成擂茶。不过,擂茶有几种,如福建西北部民间的擂茶是用茶叶和适量的芝麻置于特制的陶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细末后加滚开水而成;广东的揭阳、普宁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叶放进牙钵(为吃擂茶而特制的瓷器)擂成粉末后,加上捣碎的熟花生、芝麻后加上一点盐和香菜,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而成;湖南的桃花源一带有喝秦人擂茶的特殊习俗。是把茶叶、生姜、生米放到碾钵里擂碎,然后冲上沸水饮用。若能再放点芝麻、细盐进去则滋味更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茶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怡”之感。

擂茶的制作

擂茶是客家人的特制饮料,其制作与风味别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持和擂钵。前者取一握粗的樟、楠、枫、茶等可食杂木,长短2-4尺不拘,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后者乃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圆台状。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桔皮,有时也加些青草药。茶叶其实不全是茶叶,可充当茶叶的品种很多,除采用老茶树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清明前的山梨叶、大青叶(不分季节)、中药称淮山的雪薯叶等等,不下十余种。经洗净、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而大量制备,常年取用。加用药草则随季节气候不同而有所变换,如春夏温热,常用艾叶、薄荷、细叶金钱、斑笋菜等鲜草;秋季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叶椒或肉桂。原料备好,同置钵中。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协助或仅用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紧握擂持,以其圆端沿擂钵内壁成圆周频频擂转,直到原料擂成酱状茶泥,冲入滚水,撒些碎葱,便成为日常的饮料。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客家先民在流迁过程中,艰辛劳作,容易“上火”,为防止“六淫”致病,经常采集清热解毒的青草药制药饮,江南可供采用的药草很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茶,古称贾,《本草经集注》谓主好眠,兼有清热、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种功效,所以成了药饮必不可少的用料。后又有人在药饮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乡土味极浓的家常食饮。劳动归来,美美地享用一碗,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如果用来淘饭,一股馨香,格外爽口。逢有普通客到,一勺笊饭,一把炒豆,搅入茶中,便可以招待。令人称绝的是擂茶不排斥任何“飨料”,几乎所有的食物都可加入,可荤可素,可粗可精。农家取材,极为方便。豆米花生、粉条干果之类应先煮熟,连水冲入;菇笋香料和肉类应另行炒熟再加;芝麻米花则可直接撒入茶中。用勺搅匀,即成佳品。既可解渴,又可充饥,用以待客,经济实惠。客家人热情好客,吃擂茶往往见者有份,越吃人越多,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满这碗舀那碗,欢声笑语,彼此间感情得以充分交流。

擂茶,制作简便,清香可口,且因配料不同,分别具有解渴、清凉、消暑、充饥等效用。经济而又实惠。

擂茶只当作一般饮料。若当药用,如祛风寒、消暑气、清火解毒之用,可添加如细叶金钱、艾叶、小叶客食碗(马蹄金)、班笋菜(荠菜)、黄花、薄荷等,同茶叶一起擂烂。各种配料,易熟品,切碎后,放入钵内由开水冲熟;难熟的,放入锅内煮熟,同开水一起冲入钵内。

擂茶习俗

在祖国博大精湛的茶艺中,擂茶是一枝独秀的奇葩。这一习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待钵中的东西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浓郁、绵长……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饥。又一说,擂茶源于中原,盛于长江中下游,至今仍流传于闽、粤、赣客家居住区。

客家人热情,多以擂茶待客。待客擂茶分荤素两种。招待吃素的客人饮用,加花生、豇豆或黄豆、糯米、海带、地瓜粉条、粳米粉干、凉菜等;招待吃荤的人饮用,则加炒好的肉丝或小肠、甜笋、香菇丝、煎豆腐、粉丝、香葱等配料。

客家人在南迁途程中,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餐风饮露,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客居地又需要白手起家,逐渐养成一种坚韧耐劳、向外发展、敢于冒险的品格。正是这种品格,给了客家人不知疲倦地寻找新天地的原动力。擂茶的品格与客家精神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么?擂茶,取之于山野,烹之于征途,映日月星辰,染风霜雨雪;品之,呈优雅闲适之情,增粗犷豪迈之概。它是客家的瑰宝,是跋涉者的“源泉”……每一种饮食文化,无不是生活哲学的一种诗化,一种启迪。

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纯,香气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

武陵擂茶
武陵擂茶在洞庭湖区源远流长。相传二千多年前,马援率兵南征,屯驻司马错城(今鼎城区长茅岭乡),军营闹瘟疫,有仙人献验方,验方上写着“芝麻、绿豆、生姜、茶叶、炒米,放入擂钵,用梓姜木捣成糊状,开水冲泡”。服后疫病痊愈,自此传入民间。擂茶,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消炎去疾之功能,是沅水流域民众待客的上乘饮料。喝时,佐以炸炒的富有地方特色面点以及专门制作的坛子菜,称之为“搭茶”。搭茶,少则十几种,多则达四十八种,边吃边喝,饶有趣味。

③ 擂茶的文化 客家擂茶的茶艺有哪些步骤

擂茶,就是把茶叶、芝麻、花生等原料放进擂钵里研磨后冲开水喝的养生茶饮。
客家擂茶茶艺表演讲解词
客家人日常生活中,擂茶即是其主食之一,也是待客之佳肴,在客家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美味。而且其制作方式古朴典雅,充分表现了客家人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传承。
看,今天贵客到访,热情的客家人将用独特的擂茶来招待他们。
一、介绍用具
1、擂钵,内壁有辐射波纹,能使钵内的各种原料更容易被擂碾成糊。
2、擂棍,擂棍必须用有药用的山茶树或山苍子树的木棒来做,擂制过程中,擂棍磨损的成分与擂茶配料一同食下,发挥『擂茶』的保健效用。 二、涤器——洗钵迎宾
年轻的客家姑娘用热水烫洗擂棍和擂钵,再将水倒掉。 三、打底——投入配料
1、这是茶叶,它能提神悦志、去滞消食、清火明日; 2、芝麻,它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3、花生,有长生果之称,常食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4、陈皮,它能理气调中,止咳化痰;
5、甘草,它能润肺解毒;
6、薄荷,它清凉芬芳,能祛风提神。
配料可随时令变换,春夏湿热,可采用嫩的艾叶、薄荷叶;秋日风燥,可选用白菊花、金银花;冬令寒冷,可用桂皮、胡椒。还可按人们所需,配不同料,形成多种多样多功能的“擂茶”。 四、细擂——各显身手
“擂茶”本身就是很好的艺术表演,技艺精湛的人在擂茶时无论是动作,还是擂钵发出的声音都极有韵率,让人看了拍手称绝。同时在擂的过程中,也可邀请客人参与其中,体验擂茶的乐趣。
五、冲水——水乳交融
最后用刚烧开的水冲进擂茶钵,边冲边搅,香气扑鼻。 冲好了,汤色浓郁,水乳交融。 六、敬茶——敬奉琼浆
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纯,香气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 七、品饮——如品醍醐
擂茶一般不加任何调味品,以保持原辅料的本味,所以第一次喝擂茶的人,品第一口时常感到有一股青涩味,细品后才能渐渐感到擂茶甘鲜爽口,清香宜人,这种苦涩之后的甘美,正如醒醐的法味,它不加雕饰,不事炫耀,只如生活本身,永远带着那清淡和自然,却让人品后无法忘怀。
当然,对客人体贴入微的客家人怕初次品饮擂茶的客人喝不惯擂茶,今天特地为大家准备了白糖和盐供你调饮。
“莫道醉人惟美酒,擂茶一碗更深情。美酒只能喝醉人,擂茶却能醉透心”愿今天的擂茶能给各位留下美好的印象。

④ 擂茶有哪些种类种类,各自的做法又是什么

擂茶流行于南方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的传统的饮茶习俗。依据所处地域不同,主要有桃江擂茶、桃花源擂茶、安化擂茶、临川擂茶、将乐擂茶等几个比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种类。擂茶又名“三生汤”,即主要以茶叶、生姜、生米仁为主要原料,依不同地域习俗和不同时令辅以其他作料,也可根据自身口味酌情增补。擂茶主要用具有:擂钵、擂棍、捞子,样式叫法不同地区有差异。擂茶功效依配料而定,主要包括:提神去腻、清心明目、健胃养脾、滋补益寿等~~

⑤ 擂茶的习俗

客家人热情,多以擂茶待客。待客擂茶分荤素两种。招待吃素的客人饮用,加花生、豇豆或黄豆、糯米、海带、地瓜粉条、粳米粉干、凉菜等;招待吃荤的人饮用,则加炒好的肉丝或小肠、甜笋、香菇丝、煎豆腐、粉丝、香葱等配料。
客家人在南迁途程中,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餐风饮露,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客居地又需要白手起家,逐渐养成一种坚韧耐劳、向外发展、敢于冒险的品格。正是这种品格,给了客家人不知疲倦地寻找新天地的原动力。擂茶的品格与客家精神有某些相通之处。擂茶,取之于山野,烹之于征途,映日月星辰,染风霜雨雪;品之,呈优雅闲适之情,增粗犷豪迈之概。它是客家的瑰宝,是跋涉者的“源泉”……每一种饮食文化,无不是生活哲学的一种诗化,一种启迪。
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纯,香气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

⑥ 擂茶有什么功效

功效:

擂茶只当作一般饮品。若当药用,如祛风寒、消暑气、清火解毒之用,可添加如细叶金钱、艾叶、小叶客食碗(马蹄金)、班笋菜(荠菜)、黄花、薄荷等,同茶叶一起擂烂。各种配料,易熟品,切碎后,放入钵内由开水冲熟;难熟的,放入锅内煮熟,同开水一起冲入钵内。

擂茶,又名三生汤,是一种特色食品。主要流传于广东汕尾市、益阳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于汉、盛于明清。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6)擂茶长寿扩展阅读:

分布范围:

擂者,研磨也。擂茶,就是把茶叶、芝麻、花生等原料放进擂钵里研磨后冲开水喝的养生茶饮。擂茶在中国华南六省都有分布。保留擂茶古朴习俗的地方有:湖南的桃源、临澧、安化、桃江、益阳、凤凰、常德等地,广东省的海陆丰、英德、陆河、揭西、五华等地。

江西省的赣县、石城、兴国、于都、瑞金等地;福建省的将乐、泰宁、宁化等地;广西的贺州黄姚、公会、八步等地;台湾的新竹、苗粟等地。

另外,在江西省丰城市下辖的荷湖、罗山、蕉坑、铁路、洛市、秀市等地(即当地所称的河东地区),江西抚州南丰县(桑田、太源、太和)等地,也有擂茶的习俗,不过至今不清楚其流传的开始时间。其制作方法比客家人的擂茶简略了许多。

悠久的历史渊源

揭西擂茶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渊源,陆羽《茶经》卷三“闻南方有一困蜀妪作茶粥卖”,结合河婆地名的传说,此蜀妪可能就是指何婆。陆羽是唐朝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他所说的茶粥就是把茶叶碾碎成细米,加上米粉、油盐,制成茶团或茶饼,饮用时捣碎,放些葱、姜、椒、桂等调料,用水蒸煮,煮成一大锅茶粥供大家食用,这就是最初的擂茶。

⑦ 客家擂茶文化的介绍

客家擂茶文化是汉族传统饮食文化之一。史料记载,在宋朝时即有擂茶。在客家人日常生活中,擂茶即是其主食之一,也是待客之佳肴,在客家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美味。而且其制作方式古朴典雅,充分表现了客家人对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之传承。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纯,香气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

⑧ 客家的擂茶和平常泡的茶有什么不同

客家的擂茶和平常泡的茶有什么不同?

差别大了,擂茶的花样多了,除了配料可以随季节变化外,还有不同的吃法:擂茶通常可以食清茶、加料吃以及做成擂茶拌饭。

擂茶可以说是至今保存的最具原始形态的饮茶方式,也被称为中国茶文化中的“活化石”。在中国客家人分布的福建将乐县、宁化县、泰宁县、广东陆丰市、揭西县、陆河县,湖南、江西都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擂茶文化。

⑨ 写一篇100个字擂茶的日记

客家擂茶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陆河,也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饮食——擂茶。在祖国博大精湛的茶艺中,擂茶是一枝独秀的奇葩。做擂茶有必不可少的两样工具,擂茶钵和擂茶棒。擂茶的做法是:先放一点茶叶到擂茶钵,用擂茶棒把茶叶弄碎后。在连续放入擂茶钵,转到成糊状后,在加入两大把花生后,用擂茶棒把花生捣碎,再转碎。转成糊状后加入沸水。这样,擂茶就完成了!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纯,香气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所以,喝擂茶已经成了客家人的习惯。招待客人用热腾腾的擂茶来招待他们,见客人碗中的没了茶,便再添一些擂茶!
我们陆河还是“青梅之乡”呢!青梅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富含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的营养保健功能,被誉为“凉果之王”、“天然保健食品”。生产的青梅有许多种类品:青梅汁、咸水梅、梅胚、咸梅干……
陆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陆河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⑩ 擂茶做法,来历 求答案!! 急!!!!!!

客家擂茶的来源
土家族住在川.黔.湘、鄂四省交界处,一直有喝擂茶的习惯。擂茶又名“三生汤”,我们在前面介绍宋代的茶馆时提到它,当时汴京的茶肆在冬季兼卖擂茶。据传,它是东汉大将马援征五溪蛮时发明的。土家族则称擂茶伟“三生汤”,有两个出典。一是因为它是用生茶叶、生姜、生米加水研捣烹煮而成,主要原料是三种,所以叫“三生汤”。还有一种说法称“三生汤”的得名和三国时蜀国的张飞(而不是东汉的马援)有关,说张飞有次率士卒过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内),因瘴气太盛,许多士卒都生了病。当地一位民间老医生献秘方擂茶给众人喝,很快大家病都好了。张飞说,真是三生有幸。擂茶因此叫“三生汤”。明代朱权著《瞿仙神隐》,具体记载了擂茶的制法:先将芽茶用汤浸软,加熟芝麻擂细,再加川椒末、盐酥油饼,入锅煎熟,再加栗子片、松子仁、胡桃仁,和水煮,即成擂茶,比现在的做法要复杂些。相传明代刘基写的《多能鄙事》一书,也有类似的记载都比现在的做法复杂。喝擂茶有清火明目、去湿发汗、合胃止热的多种好处,因此,它成为土家人世代相传的一种习俗。一天不喝,全身不爽。良宵佳日,擂茶是佳品;招待亲友,又是“点心”,兼有“以茶代酒”和“以茶代点”的双重含义。
--------摘自《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中国古代的饮茶和茶馆 古代茶俗与茶艺之少数民族的茶俗》由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于1995年出版

我们的擂茶,到底是客家人自己的特产,还是源于土家族,抑或是二者的结合,看来是会是个不解之谜?
擂茶的由来
.
擂茶为客家人招待贵宾的一种茶点,擂既研磨之意,以陶制擂碗将茶叶.芝麻.花生.等多种原料研磨成粉,加入冷热开水冲泡调匀后饮用.擂茶能充饥解渴,也能当保健饮料饮用.
擂茶工具
一,擂钵:以陶土拉胚制成.
二,擂捧:以芭乐,油茶树干为主要取材,选大小适中,长约 40 cm 锯切后阴乾,再去皮即可使用
擂茶的材料
(一) 传统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一) 传统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叶3,芝麻3,其余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经过浸,蒸,晒,炒过程,变成易贮存,可速食的米仔. (二) 改良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叶3,芝麻3,其余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经过浸,蒸,晒,炒过程,变成易贮存,可速食的米仔.(一) 传统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叶3,芝麻3,其余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经过浸,蒸,晒,炒过程,变成易贮存,可速食的米仔.
擂茶的制作
(一) 传统作法:将传统材料放入特制的擂钵中,用擂棍慢慢擂成末,中间过程并不断加开水,使材料娭成浆状,极为费工费时,有食用擂茶的家庭,连小孩都加入擂茶行列.
(二) 现代作法:1. 茶叶,芝麻以乾果机打碎备用.
2. 其余材料可混合打碎,最后再加入松子仁一起打碎用.
3. 以上材料放进擂钵加入适当开水,用擂擂匀,并加入香菜或九层塔及适量的盐.
4. 冲入沸开水即可与米仔共同食用.
擂茶的吃法
(一) 茶点用:可配合米仔,米粿,糕饼一起食用,别有风味.
(二) 正餐用:传统是加『米仔』共食,用米饭亦可.当正餐时可炒一些莴苣,椰菜等绿色蔬菜,豆乾,花生,萝卜乾,四季豆至虾仁等都可当配菜.
擂茶养生功效
客家擂茶由来以已久,据指导老师叶老师的母亲口述,( 叶彭效女士,民国三十七年自广东陆丰县来台 ) ,在大陆客家地区,擂茶是极为普遍的传统饮食,每天早午约十点,三点,客家人都会吃一次擂茶,尤其老人家最嗜此物,而一般家庭若有客人来访而没有请吃擂茶的,会被耻笑待客不周.而过去许多客家民来台都带著擂钵,擂棍,可见从前吃擂茶风气之盛.
吃擂茶成习的老人大多很长寿,活到八,九十岁以上,这是因为他们将绿茶研成末,富含维他命 C,又将花生,芝麻等高营养单位的乾果研末并食,容易吸收,就现代观点而言是相当健康,有机的饮食. 北埔农会推广擂茶,用意在推广多食用绿茶,米食及客家传统饮食.

阅读全文

与擂茶长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邢台市老年大学属于什么部门 浏览:187
宁夏老年大学地址 浏览:159
老人经常头晕吃什么药 浏览:58
芜湖藕王养生汤怎么样加盟 浏览:543
1岁半血红蛋白60 浏览:190
一件孝敬父母的事 浏览:56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能断缴的后果 浏览:516
甲肝乙肝体检报告多久可以拿 浏览:874
喝了酒多久可以征兵体检 浏览:856
社会关系父母退休怎么填写 浏览:588
50岁取网名 浏览:557
养老保险公司不给出怎么办 浏览:106
中医血管如何养生 浏览:105
18年二月养老金什么时间发 浏览:26
天门养老保险缴费 浏览:890
日照市哪里有体检中心 浏览:156
春节期间怎么照顾父母 浏览:477
怎么样说服父母自己从家里搬出去住 浏览:310
老人家骨折手术后内脏衰竭 浏览:617
与父母脱离户口要哪些条件 浏览: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