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陕西90岁李老的画牡丹

陕西90岁李老的画牡丹

发布时间:2021-12-24 12:40:45

1. 陕西省农村90岁老人高龄补助多少钱

没有办法回答,即是陕西省每个地区还不一样。

2. 李庆增画的牡丹多少钱一平尺

李庆增画牡丹每平尺约3一5千元。

3. 李克玉 李老的画多少钱 一平尺

最近的 李先生的画 差不多3000元 一平尺 比2007年有所涨幅 上次去拍卖会看到一副 李老的画 差不多一尺半吧 拍了5000RMB 就这个趋势 又该还会有涨幅的潜力 毕竟李老80有余 也不再是高产画家的年龄了 估计 以后的作品也不会 超出现在的 造诣 所以最好 就现在收藏 升值空间 还是有的

4. 想找李幸福画牡丹花的视频

你需要的已上传!下载查看即可!!

5. 哪里有卖李晓明国画工笔牡丹花的底稿,谢谢

你可以在网络搜索李晓明工笔画网页 ,上面 有他的画的底稿 ,李老师在上面讲的很清楚 ,他可以邮购。好心人

6. 怎样画国画牡丹

想要更好的绘画牡丹,首先必须要抓住牡丹的不同形态以及具体的特征,通过不同手法的技巧绘画才能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7. 李老十的人物经历

1957年出生于一个普通木工家庭的李老十,因为年龄小,家人没有“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未被卷入“文革”政治旋涡,没有被关、被管、被派往农村“战天斗地”,因此在他的头脑里,也没有肉体折磨、人格污辱和精神幻灭等等的“文革创伤记忆”。在他的记忆中,最痛苦的是家境的贫困。他兄弟姐妹十一人,只靠父亲的一份微薄工资维持。他四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时,经常舍不得吃学校食堂的饭菜,总是把它们带回家给弟弟妹妹“改善伙食”。⑨ 老十有《题大饼子图》曰:“大饼子,杂合面,榆树叶,菜团子,豆腐渣,儿时赖此以活小命。母曾语吾:尔小时最馋,常拽母衣襟,一脸浮肿,哭唧唧曰:妈,我不吃菜团子,我想要大饼子。每闻此语,老十落泪。”对经历了无数天灾人祸的20世纪中国人来说,这只能算平常事。但在李老十的心里却是一段痛楚的记忆。贫寒的家境没有影响他读书,从哈尔滨到了北京,他一帆风顺地学成了大学学业,并成长为一个艺术家。与上山下乡的哥哥姐姐们相比,他是幸运的,但没有“战天斗地”的艰苦经历,也就没有知青一代刻骨铭心的创伤记忆,对世事人情懂得不多,心理承受力相对脆弱。李老十作品中的孤独、抑郁、痛苦、自嘲、反讽,不是出于对知青式“文革”创伤记忆的追怀与反省,而是出于对当下世界感受的反应和诘问。曾经崇拜的英雄偶像和美好憧憬破灭了,曾经尊奉的道德体系崩塌了,人的欲望之门打开了,正剧变成了喜剧,崇高变成了滑稽,没有了神与神圣,人与鬼、人与兽、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也难以区别了。荒诞,无聊,痞子主义,唯我主义,享乐主义,毫无原则等等,遂成为一种精神时髦。李老十不赶这些时髦,但他感到苦闷、孤独,失去了方向感。他选择了以传统的方式表达这种痛感。
那么,李老十“人生太苦”的感受何以如此之深,以至决然做出了弃世的选择?他个人遭遇到的一些事,如兄长的病故,夫妻间的争吵,工作的不顺心等等,不足以使他走上这条路。应当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很困难,但还是有线索可寻。 对于“文革后”时代的李老十来说,其生存两难的痛苦感,主要是源于独立个体的内在感受,与国家、民族、党派、团体不大相关,即它是发自“个人”的而非“类”的声音。“五四”时代曾经发出过强烈的“个人”声音,并成为中国启蒙思想与运动的标志。但“个人”声音不久就被“类”的声音—国家、民族、阶级、党派、团体的声音所淹没和代替。随着社会革命的成功,“救亡”的声音转化为“甘心做工具”的声音(巴金:《随想录》)。在“文革”中,有人把碗口大的像章别在胸口肌肉上跳“忠”字舞,是以肉体的痛换得精神上的“喜”和“类”的认同,也许是表达这种“甘心做工具”声音的极致。也有人试图寻求两种声音的和谐,发出对单一声音表示不满的“我爱咱们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的声音(老舍:《荼馆》)。⑩ 作为新时期的艺术家,李老十回到了“五四”的起点上,他感受到的,已不是抽象的“类”的苦难,而是觉醒、独立或正在觉醒、独立的个体生命的真实苦难意识。在现代中国,这是否定与反思“文革”、否定与反思个人崇拜和超验信仰,重新认知个体生命价值的结果,具有再一次启蒙的意义。
老十初画残荷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较早的一幅曰《野水荷秋图》,用淡墨、土黄和赭色画残叶与莲蓬,秋意苍茫而惨淡。后来他在此画的补题中自述了画荷的经过:“已巳年秋,余住西山,尝于风雨中独游颐和园。每见秋枝残叶,摇荡风雨,心必为之所动。几回折莲,何能尽取?故写残荷图百十余幅,意有未尽,乃以诗记之,并颜其居曰‘破荷堂’。”他的“破荷堂主”之号,亦由此而来。观残荷而“心为之动”,不是因为“秀色空绝世”的鲜美,“出污泥而不染”的清高,或者“月晓风清欲堕时”的幽淡,而是因为一种发自心底的悲秋情怀。他曾借古人诗词表达这情怀,在画上题写过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题过元人小令:“干荷叶色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愈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雨,寂寞在秋江上,”但古人的淡远空寂之意不足以表达他的内在感受,于是自己做诗,直抒胸臆。我们试举例略做解读:
“戏红倚翠,自在幽游。蓦然回首,满目残秋。”(《题荷鸭图》,1996年)此图为横卷,画中残荷狼籍,秋光肃杀,卷尾有一蓦然回首的游鸭。“蓦然回首,满目残秋”指自然景色,也隐喻人生。戏红倚翠的幽游过后,终将面对荒凉的残秋,不论这残秋是精神的还是肉体的。不难看到,这题句透着一种悲哀。
“花残终有恨,嫣红酬病眸。生息参透否,无语对寒秋。”(《题秋塘》,1996年)“嫣红酬病眸”,是指自己病中观荷。老十患肝病,经常捂着肚子作画。他的大哥也遭此不幸,就在这一年过世。大哥本是一英俊的男人,逝世前骨瘦如柴。老十目睹这一切,对自己身体的前景感到悲观。他在诗中自问是否参透了生死,答曰“无语对寒秋”,心绪是悲凉的。
“遍写荷塘不见花,风卷残叶乱如麻。胭脂买笑寻常事,谁解枯蓬胜艳葩。”(《题四十莲蓬图卷》,1996年)这一年正月十八是李老十四十岁生日,他画了此卷《四十莲蓬图》。题诗说自己笔下“风卷残叶乱如麻”的荷花,不被世人理解,因为人们喜欢的是“胭脂买笑”──这里用了一个画史上的典故,说南宋初,从东京汴梁辗转来到杭州的著名山水画家李唐,因画风不合时宜,生活很潦倒,他作了一首诗自嘲:“雪里烟村树里滩,看之容易做之难,早知不如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李老十黑乎乎的秋荷,也像当年李唐的山水一样,不受时人欢迎,很少有人买。在他看来,人们喜欢用胭脂画的艳葩而不理解用水墨画的枯蓬,既是寻常之事,也是可悲之事。他宁守清贫也不趋时好。
“孤魂怪笔写残秋,满纸凄然鬼神愁。若问原心何至此,八风纸外正飕飕。”(《题残塘风雨图》,1991年)诗后自注:“八风:佛教语称,利、衰、毁、誉、称、饥、苦、乐为八风。”人生在世,都不免遇到八风,儒家、道家、佛家和现代的思想者,各以自己的方式解释和面对它们。有趋之者,有避之者,有趋避兼之者……多数人能够坦然对待,李老十似乎不能。他感到自己是“孤魂”,只能画“满纸凄然”之作。这是为什么?是他对人生的痛苦太敏感?是他对感情过于脆弱?是他太执着于对清纯世界的渴望?或者根本是一种抑郁症在作怪?我想,也许是一种包括了思想感情、气质个性和健康情况的综合性因由。其夫人刘宝华说,早在美院学习的时候,老十就有过出家甚至弃世的念头,直到参加工作,娶妻生子,书画成名之后,也没有完全打消,这可能与抑郁症有关。但他敏于感知痛苦,敏于感知人生的异化与荒诞,也是事实。他画过一幅《笼中鸟》(1990),题:“想(向)往青天日日鸣,奈何细竹困飞莺。游人误解啼中意,多把愁声做笑声。”又有题《瓜虫图》(1992):“种瓜生土豆,种逗反得瓜。忽然有所悟,拍手笑哈哈。”这是一种逆向思维,它所“悟”出的,常常是因果颠倒、实事无常、人生受困的一面。在《荷鸭图》中,他把“春江水暖鸭先知”改写为“秋江水冷鸭自知”,也是出于同类“悟”──不是冷峻的哲思,而是带有“禅机”的内在感受。他画葫芦,常题“天天孤坐太无聊,照着葫芦画个瓢。他日浪游湖山里,一壶老酒挂僧腰。”──这“一壶老酒挂僧腰”的想象,所向往的是自由和超脱,而非真正的空门之思。老十还作过一套题为“得大自在”的册页,画大西瓜、大廝杀(下围棋)、大饼子、老布鞋、大碗茶、大白菜、大游鱼、大葫芦、大傻瓜、大屎撅,皆为人生常见之物。每图都作题,内容多为道德启示录式的短句。如题《大屎撅》:“……曾有人问,世上什么东西最脏,吾答:人最脏,人心更脏。”这当然是指他的一种体验,这体验的否定性可以引发积极的批判倾向,但其偏颇和悲观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体验和认识,与抑郁症无关。 老十所画最多的是人物,包括僧道、钟馗、小鬼、群鬼、自画像等等。其实鬼即人,画鬼亦是画人世。其中有一部分,是表现老十自己:或直接描述,或间接寄寓。直接描述者如《己巳自写》作于1989年初,是33岁生日那天的自画像。正面站立,身穿古装,做拱手状。题七律二首:“相对无言感慨多,半生豪气渐销磨。狂心自抑学栽柳,颓笔人嫌肯换鹅。 偶写春山怡倦眼,惯听秋雨打残荷。苍颜记取堪何用,依例明朝画佛陀。”“三十三年乐几何,平生半数已蹉跎。未临人世先罹难,始到边关已抱疴。养子更嫌柴米贵,成家反觉寂寥多。艰辛自古摧人老,尽向花笺七字哦。”又题:“垢面蓬头三尺身,仰观苍天俯看人。百年孤独瘀成病,万古恩分感寸心。”这些诗句,好像出自一个历尽坎坷的老人,三十三岁的李老十,对人生的体验竟是如此的沉重!《壬申古装自写像》,作于1992年,36岁。画正面拱手立像,戴草帽,穿草鞋,披麻衣,背酒葫芦,一副“浪游”者的打扮。题“家有诗书酿画才,安贫久困未板哀。笑闻人夸东临富,自把米钱换酒来。”下款为“安心居主老十。”90年代初,书画市场正处在“乍暖还寒”的情境,主要买家来自港台,多数画家还卖得不好。看到画友已“生意兴隆”,自己的画比较冷落,他并不很介意。此画此诗,表达了安贫乐道之意,心境相对平和。同年所作《打坐图》,依然36岁自画像。题:“我与我战三十六年,至今未知胜负。”—老十的“我与我战”不同于古人的“吾日三省吾身”,也不同于“文革”的“斗私批修”。但“我与我”因何而“战”,如何战,不得而知。他似乎陷入了哈姆雷特式的心灵两难。自我的两难之战,是痛苦的。1993年,他画37岁自画像,蓬头垢面,双手抄袖,低头沉思。题:“腹中有米不须填,?榻微凉尚可眠。架上佳书五百卷,问君何事现愁颜?”这是在自问,并没有回答。“愁颜”也就着困惑,“我与我战”仍没有结果。这也许可以称作自下而上吧—不满于这样的生存状态,但又无法改变它;无奈,但又不甘于这种无奈。我们也常常感到这样的矛盾,但不像李老十这么敏感而强烈,这么执著而难以自拔。
老十笔下的罗汉、钟馗等等,也常常是在塑造自己的心像。如《侍酒图》,画一小鬼跪地奉酒给钟馗,题曰:“怜君肝火旺,小醉展愁眉。近日人间事,谁能断是非?”这实际是自说自话,钟馗是他,小鬼是另一个他。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以这样的诗画求得自我解脱,是老十的本领,但这些诗画未必能使他得到解脱。譬如他笔下带有自喻性质的钟馗持剑像—或持剑独立,或持剑兀坐,或拔剑欲砍,常题:“莫道情难了,浮生惑患多。掌中三尺剑,为尔断愁魔。”利剑怎样断愁魔?会不会抽刀断水,愁上加愁呢?剑是双刃的,在斩除心魔的同时,会不会伤及自身?对这些,老十似乎没有丝毫的顾及与考虑。1994年所作《乐园图》,画自己抱肘依于树下,身左有一棋局,身右有一荷池,身后是小屋,屋中有一卷书。题:“人生如苦海,亦可制成乐园。除却天灾与病痛,诸多烦恼尽是自找。”这近于佛家说教。不过,老十确想有一个(或制造一个)这样的心中“乐园”。他的《读书图》,画一白衣人坐在椅中,全神贯注地看书,题:“屋外大雪满地,炉中煤火通红。胸中无杂事相扰,掌上有佳书一卷,此中至乐,非读书之人不能知也。”又曾画一个老者,边下棋边回头听鸟语。题“能于争战之中兼得闲趣,乃为此道高手。”还曾画一钟馗把宝剑交付小鬼,自己袖手观云。题曰:“天天打鬼太辛劳,人老无能愧宝刀。偶羡流云闲自在,去来舒卷任逍遥。”……这些皆以“得闲趣”“任逍遥”为高、为乐的理想,是道家的思想,历代困顿未仕的士子都如此这般地自我解脱过。厌于纷乱、竞争的现代世界而感到无奈的李老十,从传统士人的思想库寻找良方,并不奇怪。但老十又深知自己生活在世俗世界,饮食男女,不可离弃。对此,他始终保持着坦诚与真诚,讨厌那些利欲熏心却偏要作清高状的人。他反复画的《乞食图》,描绘一乞丐拄杖捧碗,沿街乞讨,题:“深一脚,浅一脚,沿街乞讨。馊也要,霉也要,慢咽细嚼。骂我脏,把我笑,我倒要问问世上人,哪个不乞,哪个不讨?”在另一幅《乞食图》中写道:“余平生为人作画,从不标榜清高,非不想也,实不能也。若时时 此状而又不得身心一致,岂不是欺人耶?故每作乞食图,其中意思自知也。”老十过世9年后的今天,书画市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而骤然红火,人们也撕破清高的人格面具,以书画致富也迅速变成可以马上骄人傲世的资本。像李老十这样既不羞于“乞食”又始终以心灵真诚对待艺术的人,也愈来愈少见了。
以鬼事喻人事、世事,是李老十画鬼的另一重要方面和特色。钟馗和诸鬼都是人,他们的哀乐与纷争即人世的哀乐与纷争。《对弈图》画钟馗跟小鬼下棋,赤脚的小鬼斜视着钟馗,抱腿窃笑,钟馗举棋不定,急得双目直冒白光。题曰:“举棋难落却缘何,怒目横眉费琢磨。自古英雄憨直甚,不如小鬼计谋多。”画与诗都有些幽默,但观者很难开心的一笑,因为这幽默中含着一种令人思味甚至令人悲哀的东西。《对酒图》画钟馗席地而坐,与小鬼对饮。钟馗举壶为小鬼斟酒,小鬼伸杯作推辞状,神态生动之极。题曰:“你一杯,我一杯,从天亮到天黑。分不清东西南北,且忘记自家是谁。莫问它幽冥曲直,休管那人间是非。”喝酒是平常事,以忠直和打鬼为业的钟馗喝酒有点不平常,而只管喝酒、“莫问幽冥曲直,休管人间是非”的钟馗就更奇怪了。他为什么要“忘记自己”?他何以如此无奈?《对镜图》画钟馗对镜簪花,看着镜子里的形象,他气得暴跳如雷。题诗曰“醉里簪花镜里窃,相看两厌多攒眉。怒来欲碎青铜鉴,不教苍颜惹自卑。”丑人簪花不能增美,反衬其丑,镜子可以摔碎,自卑无法打掉。这幽默的诗画透着画家对人心人世的洞察。《小鬼打钟馗》刻画一个小鬼高举双拳追打钟馗,钟馗抱头鼠窜,原因是这位鬼头“贪得脏钱八十万”,被小鬼造了反。在真实的世界中,小鬼打不了有权有势、 贪赃枉法的钟馗。老十所表达的,不过是一个善良的愿望而已。《醉归图》,画钟馗醉归,小鬼搀扶。题:“欣逢太平世,心闲百事无。日日酩酊醉,天地大酒壶。痛饮乾坤倒,喷吐袖袍污。醉眼观三界,不辨人鬼狐。着风身欲倒,小鬼争相扶。归来山路险,昨夜宿丰都。”“醉眼观三界,不辨人鬼狐”是中国人天天看到的事情,而且还看到,即使是“醒”眼观三界,那些“钟馗”们仍然会“不辨人鬼狐”。老十暗喻的笔锋所指,是一目了然的。
李老十最重要的人物画,当属《鬼打架系列》。这个系列最初皆为小品,常画两三个鬼持刀剑或毒蛇争斗,题“青龙吐长信,小刀向咽喉。究竟为什么,年年争不休?”或简单题“何事争不休?”“何苦?”等。在生活中,所谓“鬼打架”,多指人与人之间的无意义争斗,老十的小品,是对这类现象轻松而幽默的嘲讽。但后来的《鬼打架系列》,由相当随意的小品变成了构图庞大、刻画精整的大幅创作,画面所展示的,也由两个鬼的争斗变成了群鬼的殴斗与混战,画面的轻松幽默也被紧张怪异和阴森恐怖所代替。这些群殴之鬼,有男有女,有着衣,有裸身,有官服官帽者,有披甲胄者,有人身兽面,有兽身人面,有会飞的,有能上树的,有口吐异物者,有手握毒蛇者;它们大多疯狂而凶恶,但也有悠闲而滑稽者。殴斗的环境也多种多样,包括地上、空中、室内、室外、房顶、树干、球场等等。鬼脸和鬼身拥挤着、重叠着,一切都杂乱无序、错位倒置,但可以感到欲望的膨胀,你死我活的拼杀,无所不用其极的阴毒手段,以及视罪恶为娱乐和游戏的心态。
这当然是李老十对人世感受的幻化。这幻化是心理的,夸张的,漫画化的,残酷而悲观的。他在《鬼打架系列》之二的裱边上题道:“万种罪孽皆人所为,然俱托以鬼名,鬼冤乎哉?老十画鬼俱在子夜,任意涂抹,非心中臆造,是目中所见。近闻方家世南先生因画鬼作病,余亦深感时有阴气袭人,几欲封笔,然欲罢而不能,其中故事,明人自明耳。”托鬼画人,这是老十的告白,也能在传统文学与绘画中找到先行者,老十在《题鬼趣图》中就说过:“宋定伯捉鬼,钟进士打鬼,蒲留仙写鬼,罗两峰画鬼。”为什么要“托鬼画人”?因为画家有揭露“丑恶”“罪孽”的主观诉求。虽然老十笔下也画善鬼,文质彬彬的鬼,但大多还是青面獠牙、充满邪欲、争斗不休、罪孽深重的恶鬼。作为约定俗成的视觉形象,鬼宜于彰显丑陋、怪异、阴暗、凶恶和恐怖。不过,《地狱变相》一类作品塑造的恐怖世界,宣示的是因果报应的教义,还不是揭示人世之罪恶。传统绘画特别是宋元明清绘画,以山水花鸟为大宗,人物相对衰退,而即便衰退的人物画也回避揭示人和人的行为的复杂性,特别是人性恶和人生痛苦的一面。鲁迅说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① 独领画坛风骚的士大夫画家也是如此。20世纪以来,由于借鉴和推行了西方写实方法,中国画家描绘人物的能力空前提高,但画美而不画丑、颂扬而不批判的基本倾向却没有大改变。尤其在意识形态一体化的长时期里,画家的思想受到钳制,写实人物画拘守狭窄的题材、概念化的主题和公式化的风格,画家不能自由独立地思考人生与历史,“现实主义”堕落为虚假空洞的粉饰主义。新时期以来,艺术家获得了很大自由,艺术迅速走向个性化。但随着现代媒体而 生的大众文化潮流,又使唯美主义和风格主义大肆泛滥,软性的、甜俗的、追逐市场效应的作品充斥人们的眼球,而直面血肉人生,揭示生活真相,具有批判性意义的作品越来越少。李老十的难得之处,是他从来不画那类流俗时髦的东西,始终怀着强烈的表现冲动和批判冲动,有感而发,即使不利于自己,也不停止,所谓“欲罢而不能”。韩昌黎曰:“有不得已而后言者,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②《鬼打架系列》是有思怀、有怨有愤、有悲有痛的,尽管用了喜剧性的漫画手法。李老十的批判意识也许主要不是出于社会责任感,而是出于上面说的“表现冲动”,但在“表现冲动”背后,必定有一种渴望和深情在,也必有一种道德良心的支持。他在《东坡赏砚图》中曾题:“陶庵老人曰,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癖与深情的关系可以不论,但我知道老十无癖, 却是性情中人,有深情之人。他处理生活琐事往往优柔寡断,在艺术中却敢恨敢爱,敢哭敢笑,敢把人画成鬼,敢把鬼画成人,敢于倾吐痛心疾首的内心世界。在效益、利益衡量一切的现代社会,这样的人、这样的艺术家是越来越少了。 作品:

8. 当代国画牡丹名家有谁

1、张志文

2004年3月16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一则报道,震惊了世界画坛,推出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张志文。报道说:河南画家历时5年之久,绘制了一幅构图完整、气势恢宏的500米牡丹长卷,名曰“华夏牡丹图”,创造了世界之最,申报了吉尼斯纪录,将在荷泽国际牡丹花会期间由中国牡丹博物馆隆重展出。

2、邵仲节

著名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斋号“师竹轩”。政协成都市第八届委员,民进成都市第五届委员,西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从事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60余年。擅长写意花鸟画,尤以牡丹著称,有“邵牡丹”之美誉。誉为中国牡丹画第一人。

3、李万

历二十年艰难曲折磨练,融汇中西方绘画技艺,炼成自己画作的个性与特色。多次应邀到东南亚地区、日本等地参加国际书画大展赛并累获奖誉。因牡丹花鸟画独具特色被书画界朋友赞称为“南国牡丹王”,广西省文联主席蓝怀昌先生特意挥毫书写了 “南国牡丹王”书法一幅赠与他。

李万现为桂林雅园书画院副院长、广西省美协会员,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壹级美术师,获得中国花鸟四百强、当代书画名家、跨世纪艺术家、国际艺术家的荣誉和称号。

4、王雪涛

王雪涛是现代中国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大家,对我国小写意花鸟绘画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继承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取长补短。所作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丽,富有笔墨情趣。创作上主张“师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体,学先人为我所用,不断创新”。

画法上工写结合,虚实结合。他善于描绘花鸟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活泼生气,又精于表现画家的心灵感受和动人想象。他注重写生,尤善于描绘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如蝴蝶、螳螂、蝈蝈、天牛、青蛙、蜻蜓、马蜂等,栩栩如生,引人喜爱。

5、苏伯群

苏伯群十几岁时开始习画,已有60多年的绘画历史。他的绘画创作以花鸟为主,尤擅长牡丹,在国内画坛有“苏牡丹”之称。

9. 李克玉李老的画的市场行情如何

目前李老的画大概3000一平尺,楼主说的很有道理,确实李老的画很有自己的风格,我见过李老本人,也看过电视上他的节目,他的鹰在天津乃至全国都是别具特色又不失威武的,很有力度,很实在,不愧是老画家。全国喜欢他的鹰的朋友很多,正如楼主所说,在国际上也有影响,市场行情一定没话说!!

10. 国画画家那个擅长画牡丹

我给你推荐一个:

闫霞,笔名,烟霞如云,号,聚贤庄庄主,1953年11月13生于西安,闫霞钟爱牡丹更爱画牡丹,把牡丹的精神渗入画中,国色天香,浓香欲醉人,思云梦雪,一帘幽梦,等作品神形兼备,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多年来荣获奖项不计其数,被国际友人及军警和国家政府收藏,被称为书画风云人物,最具收藏潜力书画家,慈善书画家,国际知名文艺家,爱心大使,等等光荣称号,07年国家文化部为其颁发评估证书,被大家称为牡丹仙子
中国西部书画艺术支教队的创建人,领队
中国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名家书画院一级画师
中国陕西书画院院士
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
中国西部书画名家网书画协会副会长
台北故宫书画院名誉院长
台北台北故宫书画院客座教授终身任期
中国陕西助残基金会理事
国际美术家联合会常务理事

阅读全文

与陕西90岁李老的画牡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长寿花朵焉了怎么处理 浏览:426
分宜个人养老保险查询 浏览:473
老年痴呆默 浏览:397
宝宝1岁身高80 浏览:216
古今孝顺之人排比句 浏览:672
东胜区儿童体检在哪里电话多少 浏览:531
黄金富硒养生锅烧热后怎么有气味 浏览:639
夕阳结伴农村养老 浏览:28
老年人的社保卡认证怎么弄 浏览:723
养老院门卫个人检讨怎么写 浏览:354
老年人健康讲座视频 浏览:571
庆云今年农村养老金多少钱 浏览:907
已到退休年领续交6年社保多少钱 浏览:930
体检检查出梅毒怎么办 浏览:662
过了70岁拘留 浏览:87
自由人养老保险42年工龄 浏览:121
以孝顺父母的书信 浏览:54
重阳节板报评比活动总结 浏览:396
脑肠轴老年痴呆轴老年痴呆 浏览:471
在广州和深圳怎么领退休金 浏览: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