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游记》中的名山众多,那谁能排在榜首呢
《西游记》中名山众多,但是能够排在第一的我认为是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那里不仅景色非常的漂亮,而且还是一处世外桃源。
如来佛主的灵山也算是一个排得上名号的山。灵山又叫做灵鹫山,唐僧西天取经的目的地就是这里,因为在灵山上的都是修佛的人,所以很多修佛的人都非常的向往灵山。
2. 万寿山是不是爬到100层楼梯就能长寿
好,万寿山是不是爬到100层就能长寿?
我觉得爬到100层是不是能长寿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爬到100层肯定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强身健体以后,就能做到长寿啊。
3. 颐和园中的山为什么叫万寿山
最早万寿山这里是个小小的土坡前面的昆明湖是个小水洼有个明朝的皇帝为了给母亲祝寿在那修了一个寺庙清朝乾隆时期为了给自己的母亲祝寿他把那个小水洼挖大了土堆到后面的小土坡上并且重新修了寺庙取名大报恩延寿寺并且把这个人工堆得山取名万寿山
4. 西游记第十一回概括。
十一回: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瑀正空门
唐太宗来到六道轮回处,崔判官送他到超生贵道门还阳并叮嘱他回去了要开水陆大会,超度那些无主的孤魂。回到阳间后,唐王登朝宣布大赦天下。唐王欲进瓜果给阎王,死了妻子的刘全甘愿牺牲自己去阴间献瓜果,阎王大喜,经查生死簿方知刘全和他的妻子李翠莲有登仙之寿,故让刘全回阳世,因其妻尸骨无存,阎王就帮她借尸还魂(借了阳寿将尽的唐王的御妹李玉英),刘全一家生活美满!唐王令各处官员推举圣僧主持水陆大会超度亡灵,但接到命令的傅奕说他不信佛,萧瑀就与之争辩坚持信佛敬佛,唐王也觉得萧瑀说的句句在理,故推出法律:但有毁僧谤佛者,断其臂。因陈玄奘是金蝉转世且佛法方面的修行较高,故众人推举陈玄奘主持水陆大会,太宗许之。
(备注:第十回中泾河龙王被斩,唐太宗被阴间的崔判官带到地府六道轮回:行善的升化仙道,尽忠的超生贵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还生人道,积德的转生富道,恶毒的沉沦鬼道)
5. 去延寿万寿山怎么去
承德坐车来延寿 到了问一下不教万寿 是长寿 一天8次公交 5元费用
6. 巩义市有一个景区,是万寿山还是长寿山
是长寿山,巩义长寿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的竹林镇,是国家AAA级景区,这里山上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丰富,漫山青木叠翠,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远离都市大生活的繁华喧嚣,带给你回归自然,放飞心情,引吭高歌的舒心感觉。
7. 长春万寿寺的人文轶事
一、万寿寺是为乾隆皇帝祈寿的寺院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权威的资料,上世纪末成书和出版的《长春市志·宗教志》对万寿寺记载如下:
万寿寺“在长春市宽城区奋进乡小城子屯,(今为长春市宽城区兰家镇小城子村管辖——编者注)伊通河岸边。创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开山建庙者是北京嘉兴寺和尚,法名不详,绰号‘元宝和尚’。传说其人腿跛,大弯腰,是嘉庆朝摄政王的‘替僧’。建庙工程于1799年全部完竣。寺建成后摄政王题匾一方:‘惠我无疆’,悬在大殿中央。马殿七间,正殿十二间,后殿五间,钟鼓楼各一座,有两个跨院,灵塔一座。僧人最盛时约50余名。”
此资料是修志人员通过查档和走访知情人而依搜集到的资料据实撰写的,无有杜撰。但是,此资料的记载有两点与史、与理不符:一是如资料所说元宝和尚是当时嘉庆朝摄政王的“替僧”是不对的,因为嘉庆皇帝继皇位时乾隆皇帝还活在,并明确定为太上皇,纵览朝政,没有设什么“摄政王”,元宝和尚是“摄政王”的“替僧”属子虚乌有。二是“替僧”建寺一般都是替“身主”祈福祈寿,并按照“身主”的身份和意愿为寺院命名。假如元宝和尚真是某一位“摄政王”的“替僧”,为某一位“摄政王”祈福祈寿,他建的寺院是不应该叫、也不敢叫“万寿寺”的,因为“万寿”二字只有与皇帝有关时才能使用。那么,另一个猜想——元宝和尚是嘉庆朝的太上皇乾隆的“替僧”,他建万寿寺的目的是为乾隆太上皇祈寿——应该是真实的。理由如下——
北京嘉兴寺在北京是很有名的寺院,建于明朝,清康熙朝重修,在乾隆朝时其住持受过乾隆的皇封,属皇封的寺院。此寺院为乾隆皇帝安排个“替僧”以代替皇帝修行是有可能的。后来这个“替僧”建寺替乾隆皇帝祈寿,并将所建的寺院名为“万寿寺”也是应该的。同时我们再看,能题匾“惠我无疆”的“身主”应该是谁?一定是皇帝。那么,将万寿寺的寺名和匾额上的题词连起来一看就更清楚了,连起来之后就是颂祝皇帝的那句话:“万寿无疆”。综合这三点,可以完全确定元宝和尚是乾隆的“替僧”,元宝和尚是为乾隆祈寿创建了万寿寺,那块“惠我无疆”的匾也理所当然是乾隆所题。问题是当时秘而不宣而假托子虚乌有的“摄政王”之名、打了许多马虎眼的原因,我们无从知晓。是不是因为乾隆太上皇当时已年近九旬,虽然心想长寿但又不想把“替僧”为己祈寿之事公开,这也是一种猜想。
二、万寿寺建在郭前旗蒙地上是有着特定的目的
万寿寺的真实身份弄清后,另一个问题又显现出来了:元宝和尚为什么在嘉庆初年、长春未设治之前将替乾隆皇帝祈寿之寺建在当时的郭前旗蒙地之上呢?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我认为,这一定与当时郭前旗蒙公恭格拉布坦私召“流民”垦种而欲逃避朝廷的处罚有关。因为从乾隆三十几年起恭格拉布坦就已私召“流民”越过柳条边垦种,到乾隆末年已经公开化。私召“流民”越边开垦是清代的大罪,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惩罚?讨好皇帝从而得到宽恕应是聪明的办法。因此,恭格拉布坦拿出自己的封地,投乾隆皇帝所好,邀乾隆太上皇的“替僧”来此建寺为乾隆祈寿就是再好不过的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从后来的事实看,果然在万寿寺建成的第二年(1800年),恭格拉布坦私召“流民”垦种的行为就得到皇帝的宽恕,皇帝批准设立长春厅,将蒙古王公收租、外来“流民”垦种都通过设治而合法化了,并且后来又一次次地默许蒙公续放蒙荒,扩大租地范围。以果证因,应是这样的。(二)在长春民间传说中还有元宝和尚参与蒙公“拉杆”放荒的说法。我在前些年与宽城区史志办同志一起到小城子考察,访问过炮手屯的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吕头,他就给我们讲过元宝和尚如何在此地“拉杆”放荒的许多掌故。如果不是因为建万寿寺而得到皇帝的欢心和默许,一个普普通通的和尚怎敢参与私放蒙荒的这有违国法的事情呢?我认为,一定是元宝和尚倚仗其是乾隆皇帝“替僧”这样一个身份而这样做的。
三、文献中的长春城下古城遗址即使小城子古城遗址
因为万寿寺是长春第一座寺院建筑,建于嘉庆二年,早于建在南关的朝阳寺(后改为关帝庙),更主要的是因为它又是为乾隆祈寿而建的寺院,它建于小城子,这说明当时小城子一定是郭前旗蒙地上“流民”垦区的中心。这点确定后,许多文献中所说的在1865年所修的长春城下的古城遗址就应是小城子古城遗址,而不是在1865年所修的长春城下还有一个古城遗址。
为什么会造成后来的误说呢?我分析,开发当时地广人稀,蒙民和“流民”一直将小城子叫“宽城子”(因为小城子古城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50米),蒙语为“乌浩特”,同时从远处说也将小城子周围之地泛称“宽城子”。后来小城子周围也发展起来了,特别是小城子以南发展更快。1825年长春厅治北移至小城子南十清里处的一个较大的居民点内(今三、四道街一带),1865年又在那里修了长春城。因为新城也恰好东西广于南北,符合“宽城子”之名,渐渐地人们便将泛称的“宽城子”地名固定在新修的长春城上,成为长春城的地名,同时原属于小城子的“宽城子”的名字逐渐淹没,而改为小城子。如此变化之后,因为人们一直知道宽城子原有古城遗址,新修的长春城既然是宽城子,当然认为原古城遗址一定还在它之下,只是不知道“宽城子”之名早已从小城子转移到长春城上了,此“宽城子”已非彼“宽城子”了,在从名为“宽城子”的长春城下去找古城遗址,当然是找不到了。这也是一个多世纪的长春老城改造和建设中,没有发现任何古城遗址的遗迹的原因。
8. 颐和园万寿山的介绍
颐和园万寿山:
1、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即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2、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环境幽雅,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3、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8)长寿万寿山扩展阅读:
颐和园其他景区:
1、东宫门区: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
2、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3、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9. 颐和园中的万寿山上有什么景物还要介绍!急急急!!!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姓*,今天就有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游览这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是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
我们现在即将前往的就是颐和园,利用这一段时间,我向大家简短的介绍一下颐和园的历史以及现在的状况。
最早在辽金时代的时候,皇帝就已经开始在北京修建皇家园林了。当时在今天的万寿山昆明湖一带修建了金山行宫,将这里称为金山、金山泊。到了元朝,有将这改名为翁山、翁山泊。而明代初期则改称西湖并修建了园静寺,命名为好山园。到了万历是十六年,也就是1588年,这里已经具有一定的园林规模,享有“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称誉。然而让这里真正成为一处皇家园林的是清代。在康熙年间就曾在此修建行宫,到了乾隆十四年到二十九年,也就是1749~1764年,就在原来的基础上修建了清漪园,扩湖,推山,将湖称为昆明湖,山叫做万寿山。而且这里还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和我国古代的大多数皇家建筑一样,这里也没能躲过入侵者的践踏,在1860年这里被英法联军抢掠并且烧毁了。过了一些年,慈禧太后挪用了海军经费对这里进行了重建,而且光绪皇帝下昭将这里改名为颐和园。可是在1900年的时候,颐和园又再次遭到了八国联军(俄英法德意日美奥)的严重破坏。从此之后对这里所进行的重修,因为财力不足,所以后山部分长期都没有修复。到了1912年,依照清史的优待条件,颐和园仍然掌握在逊帝溥仪手中。过了两年,这里曾作为他的私人财产一度开放,但是因为交通不便票价昂贵等原因,没什么人来。在1924年溥仪被逐出颐和园后,北洋政府将这里正式改为对外开放的公园。1948年12月,人民政府接受这里后,经过综合治理,仍然保持着其皇家园林的风貌。而且这里还成为了世界上造景丰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我们即将所看到的颐和园共占地290公顷,其中陆地四分之一,水面达到了四分之三。根据皇家园林建园的用途和特点,可将颐和园景区分为政治活动区,帝后生活区和风景游览区三个部分。
来到了东宫门,我们本次的游览也就正式开始了。
在东宫门外,有一座“涵虚”、“罨yan秀”的牌楼。其中涵虚的意思是天地开阔,山清水秀,包罗万象。罨秀是有捕捉美丽景色之意。而东宫门也是颐和园的正门。门上高悬的颐和园的匾额就是光绪皇帝的手书。颐和二字则取颐养精神、心情平和的意思。
进入东宫门,我们首先来到的便是颐和园的政治活动区。南侧对称排列着南北九卿房,是清朝九卿六部值班的地方。在往前行,便来到了仁寿门,迎面看到的这五块太湖石叫作峰虚五老,寓意长寿。而在汉白玉须弥座上的这只铜制怪兽,人称麒麟,俗称四不象,是龙九子之一,象征吉祥富贵。在殿前还陈设有两对龙凤造型的铜香炉,在朝里活动中是用来点香,渲染气氛的。按古代礼制,龙居中,象征皇帝,凤在两侧,象征皇后。而在这里,却是龙在两侧,这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不无关系,突出了凤的地位。
我们面前这座雄伟的建筑就是仁寿殿。其实在乾隆年间的时候,规定凡是当朝的大殿就要叫做“勤政殿”,意思是游园不要忘了勤理政务。到了颐和园的时候,便将这里改为仁寿殿,取自孔子论语中的“仁者寿”,意思是施仁政的人可以长寿。现在,仁寿殿的陈设和原状是基本一致的。殿内的地平床上有九龙宝座。它后面还设有紫檀木九龙屏风,屏风以紫檀木为框架,雕有九条闹龙,中心是玻璃镜,镜面上写有226个不同写法的寿字。在宝座四周,还设有掌扇,角端等。其中角端是传说中异兽,实际用处其实就是香炉。而殿内两侧的暖阁,是慈禧光绪还有王宫大臣休息的地方,当中有一幅百蝠图的缂丝工艺品,中间还有一个慈禧亲笔写的寿字,因为蝠与福同音,所以这幅工艺品也被称为百福捧寿。这个玻璃风景台屏是用翠鸟的羽毛粘制而成的,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乾隆年间的作品虽然历经二百多年可是还是色彩依旧。
穿过仁寿殿我们就来到了当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看戏的场所——德和园,取自左转“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听了美好的曲子,就会心地平和,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德和园的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中最大的,结构严谨,十分的壮观,高21米,低台宽17米,分为三层,自上而下分别是福台,禄台和寿台。在寿台地板上还有一口深井,四眼干土井。各层地板都可以开合。在开启时,天井和地井沟通,顶部有绞车牵引,可以是剧中的神仙鬼怪在舞台上天入地,寿台下面的井还可以起到声音共鸣的作用,使演员声音更加洪亮,水井还可以用于表演龙口喷水等景观。除此之外,还设有扮戏楼,共演员化妆用的。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展示戏装,陈设慈禧的奔驰车的地方就是当时的扮戏楼。
在戏台的对面,是颐乐殿以及东西侧的廊子,这里就是当时帝后和王宫大臣们看戏的地方。殿内正中设有金漆珐琅百鸟朝凤宝座,是慈禧受贺时用的,凤为百鸟之王,把这个屏风放在颐乐殿,暗喻了慈禧太后的权威。当年王宫大臣看戏的廊房现在已经被开辟为颐和园文物展览室,东侧是慈禧太后的服饰以及生活用品,西侧则是制作精美的工艺品。
在我国古代,有首诗曾经写到“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现在来到的仁寿殿后的假山中,便能体会其中的含义。这里运用了我国造园艺术中的抑景法。开始,这里好像已经没有路可以走了,可是随着不断的前进,豁然开朗,在我们前面有出现了一碧千倾的昆明湖。
昆明湖原来是一个由泉水汇聚而成的湖泊,叫西海,面积还没有现在的一半大。到了乾隆年间修建园林的时候,将这里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今天的湖泊,而这里为什么叫做昆明湖呢?这是因为在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云南滇池有个小国叫做昆明国,汉武帝为征伐那里,在首都长安开凿了一个仿滇池的昆明池,操练水军。乾隆皇帝根据这个典故,将西海改为昆明湖,并效仿汉武帝在这里演习水师,这就是昆明湖名称的由来。而当时改建昆明湖所挖出的淤泥全都堆在了翁山,是原来的小土丘增高和扩展了不少,乾隆皇帝在为母亲祝寿的时候,在山上园静寺的遗址上兴建了大报恩延寿寺,并将翁山赐名万寿山,取意长寿。在不远处有一个小岛上种的全都是桃柳,上边有一个亭子叫做知春亭,古人云:“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来到的时候,这里就是颐和园中最早报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