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各位医生帮帮忙啊!!!小弟跪谢了啊 !!!
很明显,是肾阴虚的表现,目前,你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立即停止手淫,然后,去检查一下,是不是有急性的前列腺炎症。如果有,要及时治疗,如果没有,要服用一些中药,六味地黄丸就可以,不要服多了,以手脚心的热感消退为限,就可以停药了。
多运动,比如,游泳,跑步等。
祝你健康!
㈡ 西周东汉唐宋明朝的著名医生
扁鹊
张仲景、华佗
孙思邈
李时珍
古代的名医们,他们是指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皇甫谧、葛洪、朱震亨、李时珍、钱乙、叶天士十位著名的医学家。
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内邱县), 战国时代名医。又家于卢国(今山东长清一带),因名之曰卢医。《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华佗
华佗(约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汉族。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华佗医术十分精湛,他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
皇甫谧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著有《针灸甲乙经》、《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葛洪
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其中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
孙思邈
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钱乙
钱乙,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朱震亨
朱震亨,字彦修,生活于公元1231~1351年。元代金华(今浙江义乌县)人,家居于丹溪,故后人尊称为丹溪翁,亦称为朱丹溪。自幼好学,师事朱熹的再传弟子许谦学习理学,精通文哲,至四十岁才开始习医,首先自学《素问》,而后又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门下。罗知悌虽为河间弟子,但旁通张从正、李东垣之学,故将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王海藏诸家之书授予丹溪,使朱丹溪旁通当时名家之说,开拓了知识范围。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于杂病提出了以气、血、痰、郁的辨证治疗方法,于医学理论的发挥及杂病的治疗作出了贡献,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此外,流传有关丹溪之书亦很多,其中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最有代表性,但均非丹溪本人所著,系后人将朱氏临床经验整理而成。
李时珍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身高约合现今1.63米,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叶天士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叶天士少承家学。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时,父亲叫阳生,名朝采,都精于医术。白天,他从师读经书;晚上,他父亲就教他“岐黄学”。因此,他从小时就自《素问》、《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无不旁搜博览。
㈢ 唐朝最出名的医生是谁
孙思邈,被称为药王,著有千金方、千金翼方等
㈣ 求真正懂医的人进来,求肺癌治愈康复疗法!
帮你找到一个方法。可以试下
气功疗法:
气功治疗能疏通经络,畅通气血,调解情志。修炼气功对肺癌者的体质恢复有益。练功方法:
(一)仰卧调息
仰卧自然入静,两掌重叠枕于脑后,下肢一伸直,一屈曲呈60~90度,闭双目,向上平视,意守上丹田,舌抵上腭,唇似闭未闭,调节呼吸(约8~10次份,1个月后3~4次份)。
(二)端坐摇橹
取坐位,意守上丹田,两手握空拳屈肘举至齐耳,再向前推伸、呼气、脚掌用力,然后两手拉回至耳旁,吸气,脚跟用力。口微闭,目视前方,呼吸深长,作10~20次。练至一定时候,可在呼吸时伴发吐音(呼时哼,吸时嗨)。
(三)前伸蹦蹲
取蹲位,沉肩坠肘,含胸收腹,两上肢屈曲轻握拳,放于两膝之外侧,两膝下蹲,意守中丹田,两手随即向上平伸至与肩平,亮掌,趁势两足跟离地跃起蹦蹲随即落地,并急吸气,还原时缓缓呼气(用鼻呼吸),呼吸之比为5:1或4:1,每分钟约蹦蹲5~10次。
(四)蹲起展肢
取立位,两腿分开站立与肩宽。两眼向前平视,挺胸,收腹,手握拳放于两侧腰间,意守中丹田,以足尖跑步转一个小圈,口微闭鼻呼吸,两臂交替前后摆动。8步1息或4步1息,每分钟跑30~50步,以10~15分钟为宜。
(五)升降呼吸
轻松站立,意守下丹田,将双手从体前轻轻提起,同时吸气,手举至头颈最高处时向后折,吸足气后两手再由体侧缓缓放下,并下蹲,呼气,待手放至下丹田时再重复前一个动作,共作5~10次。
(六)收功
站立,上下齿轻叩36次,再咽唾液3次,如此反复3次后可作任意活动。如需重练,应间隔15~30分钟。
(七)其他
姿势不限,能站则自由站桩,能坐或卧式均可。但任何姿势要求自然放松,两眼微闭,舌抵上腭。面朝西方,排除杂念,意念乳浴流往全身或身卧池中浸浴,心身放松。缓而均匀、细长地时意想“松”字,腹部随着逐渐凹陷,松肛,十趾也放松。呼吸控制到每分钟10~12次。反复进行30~40分钟,最后意守病灶区,默念“肿瘤消失”30~60分钟,收功。
另外加给你们一段病人的饮食:
1.加强营养:肺癌的患者无吞咽困难时,应自由择食,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要多吃一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品,如瘦肉、鸡、鸭、兔、鱼、虾、豆制品以及各种谷类,一般不限制食量,保证良好的营养,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果营养状况较差,很难耐受手术的创伤,术后愈合慢,易感染,对手术康复极为不利。这就需要术前提高膳食质量。
2.供给要素饮食:肺癌病人在手术前半个月,除一日三餐外,还要辅加要素饮食。要素饮食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素,由于营养素齐全可满足机体的需要,不需消化即可在小肠上端吸收,可口服或管饲用之。要素膳可以补充蛋白质营养外,在足够热量供应时,可促进肌肉蛋白的合成,在热量供应不足时,支链氨基酸也能提供更多的热能。要素膳的种类很多,经口服或管饲。应用时,要从低浓度开始,一般为5%的浓度逐渐递增,若无腹泻、呕吐时,可逐渐到10%到20%,如果口服应注意慢饮,饮用速度过快时,由于要素膳为高渗液,易产生腹泻和呕吐。要注意适宜的温度,防止过凉而引起腹泻。若每天服用100克要素膳,就能增加热量400千卡,蛋白质16克。同时增加机体的免疫力,能够耐受手术。
3.术后的饮食调配:手术后根据病情来确定饮食,有的病人在手术第二天就可以进食,但要从清流开始,食物要清淡、细软、易消化吸收为主,因为手术创伤会引起消化系统的功能障碍,所以在食物选择与进补时,不要急于求成。要从最简单开始,若胃肠道无不良反应时,再过渡到半流食、普食。在手术后的一周内,除食用清流、半流外,还要补充要素膳,补充体内的营养。待能正常进食时,再取消要素膳。不论手术前后,都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绿、黄、红蔬菜、香菇、黑木耳、芦笋、柠檬、红枣等,因果蔬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是抑癌物质,能够阻断癌细胞的生成。不吃或少吃刺激性食品,包括油炸食品。可经常吃些大蒜,大蒜中含有抗癌物质。不吸烟不饮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定期体格检查,及时诊断和治疗,就能够延长生命。
希望能帮到你
㈤ 钟南山是中国最厉害的医生吗
钟南山是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是当代伟大的医学家之一。
在SARS(中国大陆地区民间通称为“非典型肺炎”)猖獗的非常时期,钟南山不但始终在医疗最前线救死扶伤,还积极奔赴各疫区指导开展医疗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因功勋卓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被广东省荣记特等功,被广州市授予“抗非英雄”称号。
2003年抗击“非典”中,钟南山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为战胜“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贡献。2020年1月21日,新型冠状病毒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组第一次会议,钟南山任组长。他再次站出来,战斗在疫情抗争一线。
(5)周长寿医生扩展阅读:
荣誉表彰:
1984年,钟南山被授予中国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5年,钟南山被评为中国全国先进工作者(即全国劳模)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6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钟南山再次被评为中国全国先进工作者(即全国劳模)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3年6月19日,钟南山因在抗非战斗的卓越表现,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唯一一项特等功。
2003年,钟南山被广州市授予“抗非英雄”荣誉称号。
2004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03年度”十大人物之一。
2004年4月8日,钟南山被授予中国国内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
2016年6月1日,钟南山荣膺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钟南山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
2019年12月18日,钟南山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㈥ 请在广州市介绍一位能治疗癌症的中医生
许多人生了重病,都希望能找到特效药或特效医院/医生。其实靠特效药和医院/医生并不一定可靠,适合别人的也未必适合自己,但是每个人自己都可以成为自己最好的医生。得了癌症的人,除了医病外,一定要懂得医命(民间说法是,医生只可医病,不可医命),方法就是赶紧去多多行善,积累福报,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做法有:
(一)是赶紧多做善事,多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也就是行善,不管是哪方面的事,只要对众生有益,都是善业,都能增加病人的福报。特别是不杀生,并且还要放生,多多益善。放生是救其他动物的性命、给其他动物以平安,获得的果报是自己的健康和长寿。
(二)是劝病人赶快忏悔,尤其是过去犯下的过错,包括杀害或伤害过生命、不孝父母、兄弟姐妹不和,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偷窃或占用公家或他人的财物,不积口德,说谎,暗里伤人,破人婚姻等等,病人需真心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永不再犯,并真心诚意希望将自己做善行所积累的功德,回向曾经伤害过的一切生命,并请求大家能化开无形的冤结。真心诚意忏悔和改正过错非常重要。
(三)劝病人一定吃素,绝对不能吃任何活杀的动物,不要吃鸡汤和海鲜(这些实际补的是癌细胞),建议多吃对新鲜健康的水果蔬菜(如果吃不下可以喝新鲜榨成或挤压的果蔬汁)以及五谷杂粮,少吃或不吃任何荤腥油腻之物。素食能帮助将体质变为弱碱性,从而使癌细胞消失或转为正常的细胞。有些癌症患者本来改变饮食吃素,病情已经稳定下来,周围的亲友知道他有病,都认为营养不够,要补一补,结果这一补反而没救了。
㈦ 关于一些医德高尚的医生的事迹
孙思邈发扬我国古代医师行医的优良传统,要求医生具有高尚的医德。他说,一个高尚的医生,一定要以普救病人的痛苦为职责,不贪名声,不图金钱,对病人应该有高度的同情心,治疗工作要有始有终。病人来请看病,不能计较他们的穷和富、美和丑,应该一视同仁,都给以尽心治疗。遇到危险的病症,不要先想到自己的利害得失,瞻前顾后。如果遇到传染病人,医生虽然要保持清洁,讲究卫生,却不能有所顾虑,害怕接近他们。遇到需要出诊的时候,不管山路怎样险阻,天气怎样冷热,或者是在夜晚,自己尚未吃饭,都要立刻出发。
孙思邈认为,一个好的医生还应该有好的医学修养。要熟读古代的医学经典,也要广泛地涉猎其他著作,使自己具有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从而加深在医学上的造诣。
结合当时医学界存在的问题,孙思邈说,有的人只读了三年书,就骄傲地说天下没有他治不了的病。但是等他治了三年病之后,才懂得自己懂得的实在太少了。他还批评有一种人,偶然治好了一次病,就以为自己天下第一,骄傲得了不得,这是医生致命的弱点。
孙思邈自己具有高尚的医德,堪称典范。他对病人爱护备至,一心为病人着想。他把一些病人接到自己家里,耐心为他们治疗。有的患者皮肤溃烂,他不怕脏、不嫌臭,热情地为之擦药治疗;有的脖子很粗,难以下咽,他便让人喂饭,千方百计地让病人吃下去;有人久病不愈,性情变得很暴躁,他就耐心地给以开导安抚。他还常常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深入群众,治病救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当时,许多病人都为他高尚的医德深深感动。
孙思邈认为,医生不仅要治病,而且要劝人防病。他告诫人们,讲究卫生,可以预防疾病。要经常劳动,但不要过度疲劳。他要人们不要随地吐痰,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要吃过饱,喝酒不要过量,饭后要漱口,睡觉不要蒙头、不要张口等等。他自己栽种药物,早晚做按摩、气功和打太极拳,活了101岁。由于长寿,宰相魏征等人在修齐、梁、周、隋等朝的史书时,都曾征求他的意见,请他提供资料。
孙思邈对医药学的伟大贡献,和他的高贵品质,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颂,人们尊他为“药王”,并且用各种方式来纪念他。他曾隐居在五台山,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在山上建了“药王庙”,塑像立祀。庙里有“拜真台”,相传唐朝皇帝曾在这里封他为“真人”。庙里还有一个“太玄洞”,据说是孙思邈当年隐居的石洞,洞里有他的塑像,洞旁有一座亭,内竖八个石碑,叫做“千金宝要碑”,是在1124年北宋时期建立的,上面刻着“千金方”中的部分药方。庙里有个洗药池,据说是孙思邈洗药的水池。在药王山的南山上,有一个1081年刻的石碑,上面详细记载着孙思邈的生平事迹。
㈧ 有人知道恩施儿科医生周长寿医生的电话吗我有急事想找到他,我在外地 所以恳求大家的帮助
135 8122 4978应该是这个
㈨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会让你的子女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吗
如果我是一名医生,我会尊重子女的选择。假如他也想当医生,那我也会尊重他。毕竟这是他的人生选择,作为父母不会多加干涉。
医生救死扶伤,在老百姓的眼里,其实是一个很伟大的,受人尊敬的职业。他们经常战斗在一线救治病人,日夜颠倒,休息不好。没有足够的耐力和体力,是很难干好这个职业的。
毕竟所有的努力都是要付出代价和时间的,就看他能否捱得住了。如果孩子依旧坚持,那么就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医生,受人尊敬。
㈩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名医神医
导读:现在的西医,因为见效快颇受当代人的推崇,然而,中国五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医,是否真那么不值一提?我倒觉得,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没有研究过就没有发言权,本人虽没有研究过,但一直认为中医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不说中医,我们来说说中国古代的名医们,他们是指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皇甫谧、葛洪、朱震亨、李时珍、钱乙、叶天士十位著名的医学家。
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内邱县),
战国时代名医。又家于卢国(今山东长清一带),因名之曰卢医。《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华佗
华佗(约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汉族。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华佗医术十分精湛,他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
皇甫谧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著有《针灸甲乙经》、《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葛洪
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其中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
孙思邈
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钱乙
钱乙,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朱震亨
朱震亨,字彦修,生活于公元1231~1351年。元代金华(今浙江义乌县)人,家居于丹溪,故后人尊称为丹溪翁,亦称为朱丹溪。自幼好学,师事朱熹的再传弟子许谦学习理学,精通文哲,至四十岁才开始习医,首先自学《素问》,而后又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门下。罗知悌虽为河间弟子,但旁通张从正、李东垣之学,故将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王海藏诸家之书授予丹溪,使朱丹溪旁通当时名家之说,开拓了知识范围。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于杂病提出了以气、血、痰、郁的辨证治疗方法,于医学理论的发挥及杂病的治疗作出了贡献,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此外,流传有关丹溪之书亦很多,其中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最有代表性,但均非丹溪本人所著,系后人将朱氏临床经验整理而成。
李时珍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身高约合现今1.63米,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叶天士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叶天士少承家学。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时,父亲叫阳生,名朝采,都精于医术。白天,他从师读经书;晚上,他父亲就教他“岐黄学”。因此,他从小时就自《素问》、《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无不旁搜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