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吴子歴的国画谁知道年代
吴子歴 号 墨井道人 也称吴历 吴子歴 与“四王”、恽寿平并称“清初六大家”,虽然他社会地位较低,但却不俯仰权势、人品、画品都很高,秦祖永评述:“此老高怀绝谷,独来独往,不肯一笔寄人篱下。观其气韵沉郁,魄力雄杰,自足俯视诸家,另树一帜。”
吴历本名启历,号渔山,桃溪居士江苏常熟人,生于1632年,卒于1718年。一生布衣,青少年时家境没落,以卖画为生,中年时信奉天主教,50岁到澳门,入教修道,51岁成为天主教的司铎,晚年生活清苦,病死上海。吴历与“四王”、恽寿平并称“清初六大家”。
艺术特色 吴历早年曾跟王鉴学画,同时做王时敏的学生。故早期作品很似王鉴作风,皴染工细,清润秀丽。中年时期,在遍临宋元诸家基础上,着重吸取王蒙和吴镇之长,形成自己风格。作品布局取景比较真实,安置得宜,还富有远近感,用笔沉着谨严,善用重墨,积墨,山石富有立体感,风格浑朴厚润。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湖天春色图轴》作于45岁,是他中年时的代表佳作。平远景色中,近、中、远三处柳树渐远渐?>吧罡泻芮俊O副使瘩澹��⑿忝溃�嗦痰�荆�骺烨逖牛�媸档卮�锍隽私�纤�绲溺怖龃荷�?吴历还善画竹石,取法吴镇,亦具自己特色。如《竹石图轴》竹枝挺劲,枝叶全用浓墨,不取浓淡相间画法,显得更加雄浑苍劲。
他摹古而不拘囿古人,能融汇诸家之长,自创新意,还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法,如布局、明暗等方面,故史传论其:“作画每用西洋法,云气绵渺凌云,迥异平时。” 他的山水注意取法自然,使作品富有一定真实感。如其自述:“不将粉本为规矩,造化随他笔底来。”这些都是迥异“四王”之处的。更加不同于“四王”之处的就是吴氏能画人物,非同凡格。故宫博物院所藏《人物故事图》造型典重,屋宇宏敞,极见功力,为历来画史所未涉及。
作品流传 吴历流传下来的作品较多。仅上海博物馆收藏书画就达32幅,含五、六个大幅精品佳作,如《雨歇遥天图》、《葑溪会琴图》、《槐策堂图》等。北京故宫博物院更是收藏丰厚,如43岁时作的《松壑鸣琴图轴》取法王蒙,景色郁茂,布局深远,皴法细密,积墨厚重,阴面多用重墨,受光部分作“阳面皴”,增强了山石的立体感,反映了画家成熟后的典型风格。75岁作的《黄山晴蔼图卷》,仿王蒙,更具沉郁之气,山石用干笔织墨层层加皴,并用焦墨点擦,阴阳阴晴分明,苍郁滋润。75岁作的《泉声松色图轴》,是仿黄公望,皴法繁密,笔力雄浑。这些仿名家的晚年之笔,均具浑厚凝重之特色。
市场价格 吴历中年信奉天主教,50岁去澳门入教修道,致力于宗教活动。故50至70岁这一阶段作品甚少,70岁以后的晚期作品,虽笔墨更趋苍劲凝炼,浑重拙朴,但在当时作品价格不及他中年时期。以至晚年生活清苦。
现今吴历作品流入欧美及港台市场的已不多,价格抬得较高,如1989年纽约佳士得公司拍卖的《古木竹石山水册》(32.5* 22.5公分)就达到35. 2万美元的高价。
Ⅱ 奶奶70岁大寿画什么
还是用国画,画一幅大寿桃就很好专啊!属
http://www.guo-hua.com/bbs/attachments/image/qishi/2008122519445784377801.jpg
Ⅲ 70岁阿婆拿到中国美院书画双学位,这给普通人哪些启示
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画到老?上海人的身边就有这样鲜活的例子。
就在上个月,家住上海金山区朱泾镇的70岁阿婆徐安玲,从中国美院中国画专业顺利毕业,获得中国美术界高等学府的双学士学位,一下子成为当地的新闻人物。
今年6月,家住上海金山区朱泾镇的70岁阿婆徐安玲,从中国美院中国画专业顺利毕业,拿到了自己的第二个艺术学学士学位。本文图片均为金山区供图
至今,徐安玲还清楚地记得自己“上大学的第一天”:走进教室时,一群20出头的年轻学子都以为她走错了教室,甚至有人以为是哪位同学的家长。落座后,老师的一席话打破了现场的尴尬:“你们不能叫她徐阿姨或者徐奶奶,因为你们都是我的学生,你们应该叫她徐姐……”
其实,徐阿婆进美院深造并非一时冲动。1951年10月出生的她是土生土长的金山人,从小就喜欢用铅笔写生,描绘家乡的埭头农田、古镇生活;参加工作后,她先后做过机修工、出租车司机,工作生活的忙碌让她暂时放下了画笔,但这份对书画的爱好一直埋藏在心底。
徐阿婆在伏案创作
退休后,一下子闲下来的徐安玲总觉得生活缺少了点什么,于是在58岁那年,她重新拾起了画笔。这一拾,就再也丢不下来。
2009年,徐安玲进入中国美院进修班学习,一学就是5年;2013年,她又参加全国统考,被中国美院成人大专班录取,并于2016年7月顺利毕业;不满足大专学历的徐阿婆又乘胜追击,参加了2017年的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以超过录取分数线87分的成绩,如愿考取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本科,于2019年顺利毕业,拿到了第一个艺术学学士学位。
徐安玲参加了2017年的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以超过录取分数线87分的成绩,如愿考取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本科,于2019年顺利毕业,拿到了她的第一个艺术学学士学位。
老年进大学与年轻人一起学习,徐阿婆面对的不仅仅是外人异样的眼光,还有繁重的国画学习带来的压力。“我在进修班和大专时学的是书法,虽然书法的难度也很高,但变化相对较少。可中国画就不同,既有山水,又有人物和花鸟。在画花鸟时,要求每个细节的形状都不同,落笔的轻重深浅都不一样,国画创作中的花鸟是千变万化的,老师还要求做到下笔无悔,不能修改,对我来说,这个难度特别大。”徐阿婆说,别的学生每天练习3-4小时,她只能靠多练多画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那段时间,徐阿婆索性不回寝室,直接住在了画室里,每晚练习到12点,就在教室里搭个帐篷过夜;睡到第二天早上5点,她又早早起床开始第二天的练习,永远是第一个到班级、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人。
今年6月,年满70周岁的徐安玲终于取得了自己的第二个艺术学学士学位,她轻描淡写地说,学画虽然不容易,但只要有了兴趣,就不觉得苦了。好在书画是相通的,小时候画画的底子还在。
如今,位于朱泾镇的徐安玲工作室内满是她多年来的书画作品,家人也很支持她“退休之后延续书画梦想”的做法。学有所成的徐安玲说,会将自己的一部分获奖作品留给自己的家乡,因为这里是她“梦开始的地方”
Ⅳ 请问有人知道王昌明吗可能是个国画家,不知道哪轮的庚午年已经70多岁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荣誉理事,巴渝印社副社长,重庆诗词学会会员。
Ⅳ 中国古代国画大师
黄公望(1269~1354)
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1]。原姓名陆坚,又名静坚,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一峰道人、大痴道人、井西老人和净墅等。关于他名与字的来历,颇有趣味。因黄公望父亲得子后,友人来贺,说:“黄公望子久矣!”,因而黄父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江苏常熟人。一说浙江平阳人,因他的《山居图》自题落款为“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 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等传世。黄公望的山水画,很多创作于70岁以后,在富春江畔创作的《富春山居图》,长636.9厘米,高33厘米,用水墨技法描绘中国南方富春江一带的秋天景色。在构思时,他跑遍了春江两岸,用六、七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他在创作风格上主张学习前人,并提出见到好山好水就随时写生,不被动绘画创作。 作为地位显赫的富贵文人画家,王原祁更关注纯真的绘画语言,他"为艺术而艺术"的迷狂心态,值得后人学习。
黄公望是元代大画家,年轻时做过地方小官,先是任书吏,后来,大约是45岁左右时,在一个叫做张闾的官僚手下做过椽吏,后因张闾犯了官司,黄公望遭诬陷,蒙冤入狱。出狱后,不再问政事,遂放浪形骸,游走于江湖。一度曾以卖卜为生。后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红尘。由于长期浪迹山川,开始对江河山川发生了兴趣。为了领略山川的情韵,他居常熟虞山时,经常观察虞山的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他的一些山水画素材,就来自于这些山林胜处。他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 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富春江北有大岭山,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纸本,水墨,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开始创稿于至正七年(1347年),时断时续,历经数年,至正十年,他83岁,为此图作题时,尚未最后竣稿。此图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峦深秀,笔墨纷披,苍茫简远(见彩图《富春山居图》(部分元)),是黄公望水墨山水画中的杰作。明代邹之麟题跋中,将此图与王羲之《兰亭序》相媲美。 元惠宗至正七年(1437),黄公望准备画一幅富春山全图,此时黄公望已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前后经历三四年的经营,始告完成。此图描写富春江两岸秋景,笔法上取董、巨,又自出新意,多用披麻皴,干笔皴擦,丛树平林多用横点,林峦浑秀,似平而实奇,整个画面,似融有一种仙风道骨之神韵。这便是《富春山居图》。此图经明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邹之麟等题记。邹之麟在题跋中称此图“笔端变化鼓舞,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明清许多画家都从《富春山居图》中得到启示,影响深远。清乾隆时此画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当时社会上摹本有十余种之多。乾隆在见到此本之前,曾得摹本,认为真迹,并在上题了词。真本得到后,反被定为伪品,成为画史上一大笑柄。此图在清代初年为吴正志所得,吴传其子吴洪浴,洪浴爱之如命,临死前曾令家人将其殉之于火,幸被侄子吴真度从火中抢出,但已被烧成两段,因而被后人称之为《剩山图》。现在,此图的主要部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余者藏于浙江博物馆。
Ⅵ 孩子几岁学国画合适呢
国画是很多人都比较喜欢的,能够很好的体现出一个人的艺术修养,以及审美品味,不少家长都会选择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就带着孩子学习国画,那么孩子多大开始学习国画比较合适呢?其实这个还是因人而异的哦。
1、学国画几岁开始启蒙
其实五六岁的孩子就可以学习国画了,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不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发育到了一定的水平,而且大脑和手的协调性也更好了,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国画,会有很好的效果,小孩子的兴趣爱好都是要尽早开始培养的。
2、国画需要基础吗
有的人可能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正规的学过画画,所以不能够学习国画,其实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孩子完全可以从零开始学习国画,只要是选对了老师,那么就不用担心基础的问题,因为老师都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的。
3、画国画的工具贵不贵
其实与乐器不同,学习画画所需要的工具相对来说要便宜很多了,所以家长如果带孩子学习国画,不会因为孩子的学习而产生很大的经济压力,毕竟绘画的工具比起钢琴架子鼓这些乐器来说,要便宜多了。
学习国画能够很好的培养孩子的气质和艺术审美,对孩子未来的个人成长都是很有帮助的,如果小孩子也喜欢,那么家长就不要犹豫了哦。
Ⅶ 请帮我选一幅国画
《富春山居图》元 黄公望
《溪山清远图》南宋 夏圭
《溪山渔隐图》明 唐寅
《搜尽奇峰打草稿》 清 石涛
Ⅷ 70岁阿婆拿到中国美院书画双学位,这位阿婆背后有着怎样励志的故事
70岁的人要到一个大学里去继续学习高深的学业知识,首先对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身的体力都是非常大的考验,据说这位老人为了达到跟其他同学相同的学业水平,她要搭个帐篷在教室里过夜,然后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和看不到的时间里继续艰苦学习。她说在她的眼里,中国画是比较难画的,因为老师说了一旦下笔就不能再去更改了。
但是她在退休之后,希望继续充实自己。而这一点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而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就说明她的家人思想都非常的进步与开放,因为这件事要是放在普通的家庭中,可能会受到相当大的阻扰,其他人会觉得她这样做是在做无用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实一个人只要在往正确的方向走,压根就没有没有意义的事。
Ⅸ 寻找住在盘山半山中天津美术学院约70岁画国画的老教授大概地址
原名奇峰,曾用名琪峰。别署双槐楼主。1920年生于山东省招远县。早年毕业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科。曾先后从师于徐悲鸿、黄宾虹、李苦禅、王友石、汪慎生等名家。擅山水、花鸟画、书法、篆刻,兼治画史画论,曾任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绘画、工艺系主任,天津市书法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等职。现为天津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市海河印社社长、北京中国画研究院院委等职。其书画作品除多次参加国内一些大型展览外并在日本、美国、西德、法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在北京、南京、天津、太原、济南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或书画展。所著文章曾发表于《中国画》、《美术》、《中国画研究》、《艺术研究》等刊物,并著有《中国画技法第一辑》、《孙奇峰画集》、《孙奇峰书画选集》、《花鸟画谱》、《孔雀画谱》、《花鸟画构图小稿》、《花鸟画技法》、《孙奇峰教学手稿》等书行世。《画花鸟》已由台湾图画艺术公司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