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胡适,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进中年
这是胡适先生在自己40岁生日那天的心灵写照,而且他还把自己的这首回诗,写在自己答的照片背面送给了著名的银行家陈光甫先生。陈光甫到了晚年曾拿着这张照片感叹道:我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事无成”,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何尝不是“过河卒子”呢?过河之前,好像有很多选择,一旦过了河,才恍然明白了自己的命运。所谓“拼命”,无非是面对自己的生活和现实,去做无边的追逐罢了。
陈光甫的这段话使我仿佛看到这样一种凄婉的景象,像在落叶秋天的傍晚,一个悲凉心情的老人独自坐在河边,望着夕阳深处……
⑵ 胡适的家庭背景
文化大师胡适的父亲,大号胡铁花。这当然不是古龙笔下的武侠名人、楚留香的好友胡铁花,而是中过秀才、当过知州的胡铁花。胡适的父亲本名胡传,铁花是他的字。他最后的官职是台东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在清朝的台湾,这个官职不算小,但他更闻名于世的是诗才。胡适曾谦逊自己不会写诗,《尝试集》那类白话诗也确不以文采见长。但胡适的父亲胡铁花,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诗人。我读过他的一些诗,奔驰、狂放而富有生气——“仰视飞云天外起,酒酣愁听大风歌”,在万马齐喑的晚清,应该是踔厉飞扬的。然而,在胡适绚烂的文学冠冕上,我们找不到他父亲的名字。胡传不甘心做个文人,他前往京师寻找报国机会,又怀揣一封介绍书,走了四十二天,到达冰天雪地的吉林,面见钦差大臣吴大徵,要求随大清使节去解决中俄边界纠纷。吴大徵好奇地接纳了这个少年。据说,吴大徵曾称赞胡传有治省之才,这也许是胡适的一家之言,但胡传却的确是个称职的地方官。当时台湾刚刚建省,在朝廷大臣心目中是个瘴疠蛮荒的苦地方。胡铁花却主动请缨,离开怀孕待产的妻子,来不及看一眼新生爱子,就踏上了茫茫海路。
胡传到达台湾的时候,首任巡抚刘铭传的改革,已经人去政亡。东海危机乌云般翻卷在上空,到处是不安谧的波涛。胡传穷尽心血写下了第一部《全台兵备志》。他一定又像勘察中俄边境那样,走进了台湾岛的森林、山峡、海口,踏遍了郑成功时代的城垛和荷兰人留下的赤莰城。“华严世界,任凭我,踏遍云山千叠……”然而在王朝末日,这只是一个文人的梦想。三年后,中日甲午战争打响,胡传征募兵勇、守卫台东,但他的剑还未出鞘,就被光绪皇帝割让台湾的诏书冻住了。皇帝下旨:所有在台官员一律内渡,将台湾交接日本。胡传拒绝奉旨,做了封建文人最大的反抗。他四处奔走,募兵保台,又徒步行走到台南,衣衫蓝缕,面见黑旗军老将刘永福,以书生之身要求参战。我想,胡适身上那打破千年文字八股的躁动血液,就流动在他父亲喷薄的脉管中。
胡传病倒了,被刘永福护送回到厦门,几天后死于时疫。那是日军攻占八卦山的第二天。作为《全台兵备志》的作者,他应该是最知道八卦山对台南战略意义的人。与其说他死于时疫,不如说他死于台湾陷落的可怕命运。据说,胡传的家乡流传着他战死沙场的传奇,也许战死是胡传最美丽的神话。他壮硕的身躯,停歇在南国的红色土地上,仿佛关于历史和未来的无字之书。我注意到,胡适出生在1891年12月,他的父亲忧愤死于厦门时,应该只有三岁零几个月。而他的母亲,则是二十三岁的妙龄少妇。遥想娇妻幼子倚门而望,胡传眼中一定涌满坚硬如冰的泪水。那是失意诗人的泪水,是丧失国土的官员的泪水,更是一个丈夫和父亲的泪水。
胡传内渡的船只,是台湾海峡封锁前的最后船队。海面上惊慌的海鸥,哀鸣的白鹭,还有哭泣流离的人群,曾带给诗人怎样的哀愁?暴风雨的四周是万籁俱静的深夜,黑黢黢的潮湿的夜空中,传来海浪亘古不屈的呼啸。然而,诗人胡传已经不能动笔了,黑暗的午夜里,他躺倒在厦门的风浪声中。
胡适动笔写下《文学改良刍议》的时候,一定想起了他的父亲。当书生报国成为南柯一梦,文学就不得不站起来,拯救一个民族的生命力。这是一种倔强的坚韧,坚韧中也有淡淡的悲哀。胡传去世六十多年,他的儿子胡适终于第一次踏上了台湾。父亲的精魂守护在这里,激动的胡适无法克制血脉贲张,几年后骤然辞世。
父子两人的生命,都在台湾画上了奇特的圆。这也许只是巧合。
⑶ 胡适的基本资料!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版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权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中文名: 胡适
别名: 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适之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安徽绩溪县
出生日期: 1891年12月17日
逝世日期: 1962年2月24日
职业: 学者,作家
毕业院校: 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主要成就: 领导新文化运动
代表作品: 《文学改良刍议》,《卢山游记》,《胡适文选》
语言: 国语、徽州话(绩溪岭北小片)
⑷ 胡适先生70岁写的文章有哪些
胡适(1891年抄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 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安徽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胡适先生70岁时,身体已经不适。
1961年2月,胡适参加台湾大学校长钱思亮的宴会,刚抵达时感到身体不适,送至医院脉搏跳至135次,痰中带血,医生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此次住院2月,后回家自养,但身体已日渐衰弱。11月病情恶化,至台湾大学医学院疗养。
⑸ 胡适是怎么死的
1962年2月24日在中来央研究院开酒会时自心脏病猝发病逝于台湾省台北市南港区,享年72岁。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
(5)胡适70岁扩展阅读:
文学特色:
1、诗歌
胡适出版了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他在语言、形式、诗体、风格等方面展开了自己的白话诗尝试。正是以胡适这些“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桥梁”的前“五四”白话诗为标志,中国诗歌结束了其几千年来在古典形态里的发展变化,初步确立了中国诗歌新的艺术形态。
2、小说
在胡适看来,“小说之宗旨有二:一以娱人,一以淑世。无论娱人淑世,小说之法不出两端:一在状物写生,一在布局叙事,吾国小说盖以状物写生胜,西方小说则兼二者之胜。今当以西方之结构,补吾之不足。”
⑹ 胡适在去世以后,他的后人现在都在哪里呢
胡适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不幸的是他的女儿还没有长大就夭亡了。但是胡祖望在学业上,并没有子承父业,而是走向了另一个领域:胡祖望先是在西南联大求学,中途选择前往美国留学,胡祖望在新中国成立后,随胡适旅居海外。胡祖望的儿子名字叫胡复,生于1955年,至今依旧健在。不过,则早已获得美国国籍,成为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胡适是北京大学前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和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它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他在文学、哲学、历史、考证、教育、伦理、红学等许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是《白话文学史》、《胡石闻村》、《尝试集》和《中国哲学史纲要》的作者,他于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死于心脏病。
⑺ 胡适是怎么去世的
一九六二年,七十二岁
二月二十四日上午,主持“中央研究院第五次会议”。下午六时半,在“欢迎新院士酒会”结束时,因心脏病猝发而死亡。
⑻ 胡适的晚年
深圳商报
关于胡适晚年,学界尚未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划分不很统一。美国学者杰罗姆·B·格里德把1937年9月胡适赴美作国民外交作为其晚年的开始,依据是胡适赴美,标志着他“有效卷入社会与思想改革斗争的结束”,在此之后的四分之一世纪中(直到1962年胡适逝世),由于“中国的历史是由他几乎毫不理解的种种力量来塑造的”,胡适缺少了一种“乐观主义精神”;国内研究胡适的青年学者欧阳哲生似乎接受了格里德的划分法,他认为,对胡适而言,1937年以前是“时势造英雄”,1937年以后是“英雄造时势”,1937年以后视作胡适的“晚暮”;另有一些学者则将胡适1949年离开大陆作为其晚年的开始。
胡适晚年起始什么时候?作为历史的人,社会的人,我们不能不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不能不从他思想的发展阶段加以考察。据此,笔者认为,1948年可以视为胡适晚年的分水岭。所依证据有三。其一,1948年冬,北平已被人民解放军层层包围,国共内战的形势已非常明朗,国民党政权的全面崩溃已成定势。面对这即将发生的“天崩地拆”的激变,胡适完全可以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积极争取,为建设新国家服务。然而,他视国民党政府为“青山”,甘愿充当国民党当局的“诤臣”和“诤友”,把自己的命运与即将垮台的国民党政权绑在一起,由此奠定了他以后十多年的人生轨迹。其二,从胡适思想的发展阶段看,1948年9月5日,他在北平《世界日报》发表了著名的《自由主义》一文。在这篇文章里,胡适对自由主义的理念重新加以界定,具体表现为将“容忍”这一原则引入自由的范畴,赋予了自由主义一层新的含义。1959年3月19日,胡适又在《自由中国》杂志发表了《容忍与自由》一文,进一步阐述了容忍与自由的关系,“容忍”成为胡适晚年自由主义思想一个鲜明的特征。其三,1948年底,胡适离开北大后,最终接受蒋介石的劝说,前往美国为蒋介石政权寻求所谓“精神”与“道义”的支持,从此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直流落海外,直至在台岛溘然长逝。这一时期,既不同于前此的留学或大使生涯,也不同于在国内的学者生涯,无论在政治上,学术上,抑或在生活上,精神上,胡适都经历凄风苦雨的岁月,1948年成为他人生的黄昏的分水岭。因此,从研究的角度审视,把这一年作为胡适晚年的的开始较为恰当。
——摘自《角色与命运》一书总序
⑼ 胡适的家庭背景资料
胡适3岁时父亲病故,便随母从台湾来到老家安徽绩溪县上庄村。
胡适的母亲叫冯顺弟,19岁时成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适父亲胡铁花的续弦。胡适的父亲胡铁花是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及台湾省任官职,然而天不假年,50出头便撒手人寰
,抛下了孤儿寡母。成了寡妇的冯顺弟无奈中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老家寻找生路,让孩子接受教育。23岁的冯顺弟成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
冯顺弟尽管农村出身,不会识文断字,但对惟一的儿子胡适悉心教育,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乡贤。
胡适3岁前,母亲即让他认方块字,学了约有一千字。回到安徽家乡时,母亲望其读书心切,就让他在其四叔开的私塾里念书。因为个子太小,还要把他从念书的高凳上抱上抱下。
胡适从小就对读书有兴趣,母亲对他也格外照顾。别的小孩学费只有二元,而胡适的母亲渴望他读书,故学费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元,以后每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二十元。
(9)胡适70岁扩展阅读:
胡适文学特色:
1、诗歌
胡适出版了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他在语言、形式、诗体、风格等方面展开了自己的白话诗尝试。正是以胡适这些“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桥梁”的前“五四”白话诗为标志,中国诗歌结束了其几千年来在古典形态里的发展变化,初步确立了中国诗歌新的艺术形态。
2、小说
在胡适看来,“小说之宗旨有二:一以娱人,一以淑世。无论娱人淑世,小说之法不出两端:一在状物写生,一在布局叙事,吾国小说盖以状物写生胜,西方小说则兼二者之胜。今当以西方之结构,补吾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