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苏”是指哪三位人物他们的资料分别是什么
1、三苏指
①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
②苏洵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
③苏洵的儿子苏辙(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 。
2、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拓展资料: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参考资料:三苏_网络
⑵ “三苏”谁最长寿﹖
苏辙最长寿,73岁去世。
苏洵(1009年-1066年),
苏轼(1037-1101),
苏辙(1039~1112)
⑶ 北宋著名的“三苏”中,谁的辈分最大
苏洵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
⑷ 三苏是谁
现在网络上的三苏是指三叔也就是南派三叔 也被人称为 三苏~
⑸ 三苏指,三苏指的是谁,三苏并曾王的曾指,三苏是谁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专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属坡)、苏辙(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后面的曾王应该指的是曾巩和王安石,三苏并曾王指的是宋代唐宋八大家中的五个人。
⑹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 三苏谁的成就最高者
三苏指苏轼、苏洵、苏辙。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年五十八岁。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在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有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的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词人、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苏轼与其父苏洵(1009~1066)、其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
苏辙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⑺ 苏轼是三苏之中官做的最大,年龄最长寿的吗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
最长寿的是苏辙。
⑻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
三苏指的是:苏洵、苏轼和苏辙。
三苏指的是北宋时期的散文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在唐宋时期,三苏是唐宋八大家当中的三位,其中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宋仁宗初年,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齐聚东京赶考。欧阳修在看完了苏轼的试卷以后,因为欣赏他们的文采,便把他们父子三人一同举荐给了宋仁宗。
宋仁宗在看完了他们的作品后也同样很钦佩他们,很快,他们的文章便在宋朝上下大受欢迎。就连一些朝廷里面大夫也会争着强读他们的作品,很快便引来了很多文学之士来效仿他们。
(8)三苏谁最长寿扩展阅读:
苏洵在官场上没有出人头地,好在情场上遇了一位红颜知己,还得了两个聪明乖巧的好儿子,老苏有了孩子当了爹,人也算是活明白了几分。
他想着,不能让孩子再走自己的老路,得时刻提点着他们,做人得明白人情世故。所以,苏洵就给儿子琢磨了这两个名字,老大叫苏轼,老二叫苏辙。
老苏四十岁上,专门写了篇文章,说这马车有车轮,有车盖,样样都有用处,只有做扶手的车轼没什么用处,不过是个图好看的摆设,可是,如果没了车轼,瞧着也不像那么回事。
这就是提醒苏轼,人不光要有真才实学,面上的事也得过得去。再有这车辙呢,本来是车辆前进的必要条件,可是世人说起车的好处,从不提车辙的功劳。
不过,车子要是走错了路,也没人想起怪罪车辙。其实,这就是提醒苏辙,为人要低调,咱不求出什么大名,只求别惹麻烦。
眼瞅着苏轼和苏辙小树似的风吹就长,才学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苏老先生想着,孩子大了,得出去见见世面,于是,就乘着一叶轻舟漂过了万重山。
一父二子这三苏,一路到了东京汴梁城,一场考试,苏轼就中了第二名。要说,苏轼本来天下第一的好文笔,欧阳修拿到苏轼的考卷,立马就被那洒脱的文笔震住了,本想大笔一挥给他个头名。
可是,欧阳大人又觉得那文风有点熟悉,像是自己的学生曾巩,为了少让别人说闲话,就把这篇卷子批了个第二。
等到金榜一贴公布成绩,欧阳修这才知道,原来,那篇印象深刻的好文章出自苏轼之手。这时候,欧阳大人又想起一码事,文章里面有几句话特别出色,就想着找苏轼打听打听文章的出处。
谁知道,这青年才子说的话更有个性,苏轼说了何必知道出处,这样的文笔,这样的性格,让欧阳修也服了气。
他对人说,这后生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放他出一头地,绝对是必须的,我这样的老头子还是退避三舍吧,这正是出人头地这个成语的来历。
⑼ 中国三苏是谁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 ),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9)三苏谁最长寿扩展阅读:
“三苏”这个称呼是在宋朝开始的,有个名叫王辟之的人,写了一部《渑水燕谈录》。在这本书中的卷四里有个“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这就开始有了“三苏”。
“三苏”中的苏洵的文章写的很有气势,他的代表作《六国论》。苏轼是一个在多方面都很出色的人,他比较出名的作品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一些。
苏轼还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创始人,他的散文也是很厉害的,可以说是代表了北宋文学一个巅峰的成就。苏辙是个散文家,有人这么称赞过苏澈的文章:“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苏澈的风格和苏轼是比较相近的。
⑽ 历史上的三苏分别是谁
历史上的三苏分别是谁?
历史上的三苏分别是谁?历史上三苏之间是什么关系?
苏洵,苏辙,苏轼被称为三苏。三苏都名列唐宋八大家。苏洵的散文“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对改变北宋文坛风气起了巨大作用。苏轼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在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都是开派的人物。苏辙的诗文成就也较高。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一生数度举进士、应制科,皆不第,“遂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苏洵《上韩丞相书》)。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尽烧从前为参加贡举考试所写的文章,苦读“六经”、百家之书,潜心研习先秦两汉和韩愈的古文,并结合现实,探寻古代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用人等方面的得失,写出《机策》、《权书》、《衡论》等文多篇。嘉祜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入京,受到欧阳修、韩琦的称许和举荐。“自是名动天下,士争传诵其文,称为老苏”(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初为秘书省校书郎,继为霸州文安(今河北省文安县)主簿。后与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著有《嘉祜集》二十卷。
历史上的三苏分别是谁?历史上三苏之间是什么关系?
前人论苏洵文风,多言其雄劲有奇气、或谓其劲悍恢奇,老健沉着,笔力苍劲,一味生辣,博辩雄伟等等。以为其文受韩文、《孟子》、《战国策》影响最深。晚年为文,则学欧阳修之宛转。苏洵之文,数论辩文最具特色。其文格调高古,笔力雄健,逻辑严密,穷尽事理。所谓“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深微而后止”(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深受《孟子》、《战国策》等著作的影响。曾巩言其“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其文“少或百字,多或千字,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苏明允哀词》)。此说颇能概括苏洵论辩文的艺术特点。他的书、记、序亦有佳作,大抵婉转曲折,多言外之意。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年十九与苏轼同登进士第。应制科廷试时,苏辙鉴于仁宗皇帝年老而怠于政事,便极言朝政得失。宰相以其言过激切,授商州军事推官,不就。王安石变法时,他曾在制定、颁布新法的机构中工作,因反对新法,出为河南推官。苏轼入狱,苏辙坐贬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调。哲宗即位,召为右司谏,累迁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又因上疏触怒哲宗,出知汝州,再责至袁州,未至。后又贬为化州别驾,移循州。徽宗即位,徙永州、岳州,不久复为大中大夫。蔡京当政,又降秩居许州。晚年定居许州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自称颍滨遗老。
苏辙自幼在文学方面就受到父兄的薰陶,他论文的主张和古文创作均受到他们的影响,其中苏轼对他影响最大。他文章的风格也与苏轼相近,但成就不如乃兄。苏轼言其“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答张文潜书》)而《宋史.苏辙传》称:“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高处殆与轼轧。”茅坤则说:“子由之文,其奇峭处不如父,其雄伟处不如兄,而其疏宕袅娜处,亦自有一片烟波,似非诸家所及。”(《唐宋八大家文钞.颍滨文钞》卷八)其实,苏辙早期的古文议论风发,充满锐气,后来屡遭贬谪,久经磨炼,文章方趋于澹泊沉静。他擅长各类文体(包括骈文),以策论最为出色。其记游之作,写景状物近于精妙,兴亡寄慨,境界高旷。
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栾城三集》、《应诏集》、《龙川略志》、《龙川别志》共一百O六卷。
历史上的三苏分别是谁?历史上三苏之间是什么关系?
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嘉祜二年(1057)中进士第,官授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主簿,继为风翔府签判。熙宁四年(1071)在京任殿巾丞直史馆判官告院兼尚书祠部,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后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舒直等摘引苏轼诗句,深文周纳,言其攻击新法、讥议朝政,将其逮捕入狱(即“乌台御史府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砧元年(1086),哲宗(赵煦)立,高太后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上台,苏轼初知登州,继而召为礼部郎巾,迁起居舍人。不久为翰林学士兼侍读,拜龙图阁直学士。因为他不赞成旧党“专欲变熙宁之法”的行动,又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复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改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新党”再度上台,尽逐“元祜党人”,苏轼被一贬再贬,最后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元符三年(1100),徽宗(赵佶)即位,苏轼遇赦北归,次年七月卒于毗陵(今江苏省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算的是上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学成就,语文课本上那些代表作品,仅仅只展现了他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作品并未被人所熟知。
历史上的三苏分别是谁?历史上三苏之间是什么关系?
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以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之风,为时人所赞扬。
词作方面:开创豪放派诗词,与词人辛弃疾同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与散文大家欧阳修并列,合称“欧苏”,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的散文风格,受到历代士子的追捧与学习。“唐宋八大家”,大家都听过吧,这个名称指的是唐宋两代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苏轼位列其一。除了苏轼以外,其他七位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历史上三苏之间是什么关系?
我国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被人们称之为“三苏”。因苏家父子三人都成了一代文豪,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上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故“三苏”全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仅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由此看来,“三苏”的雅称就是由此而来的。
历史上的三苏分别是谁?历史上三苏之间是什么关系?
那么,“三苏”到底是怎么样取得了如此功成名就的呢?按照现代流行说法,“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好女人”,而三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的那个好女人又是谁呢?据记载,苏洵、苏轼和苏辙这三个成功男人背后的那个好女人就是程氏,即苏洵的妻子,苏轼和苏辙的母亲。
历史上的三苏分别是谁?历史上三苏之间是什么关系?
苏家三个男人的成绩斐然,与他们背后的程氏这个贤妻良母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据载,程氏生于公元1010年,眉山人,系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家在四川眉州是一个望族大户,家境非常富有,使程氏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由此而通经史,有气节。司马光在为程氏所写的墓志铭中,也赞美她“喜读书,皆识其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