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乾隆
以下是有关乾隆的一些野史和个人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清朝人物简介---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于雍亲王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年号乾隆。
弘历幼年天资聪颖,颇受皇祖康熙帝宠爱,曾为其慎择良师,进行多方面教育。雍正元年(1723年)被密立为太子,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预军国要务。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弘历即位。由此,他站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至高点,开始施展其“文治武功”。
乾隆帝的“文治”表现于他在政治、经济上的作为和文化上的贡献。
乾隆帝即位后,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后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败坏,弊政丛出,贪污盛行,使乾隆帝辉煌的一生罩上了阴影。
乾隆帝儒雅风流,一生著文吟诗,其诗作竟达四万二千余首,几与《全唐诗》相埒。又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令将内府珍藏编成《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编纂巨帙《四库全书》。然而与此相悖的是他大兴文字狱,焚毁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文化典籍,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乾隆帝还曾六下江南,六莅五台,奠孔林等,数十次木兰秋狝,多次于避暑山庄宴见西北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这些举措对发展经济、巩固统治、安定边疆产生了重要作用。但乾隆帝的视角还仅限于中国本土,对同时期已经蓬勃发展的欧洲各国的科学文化尚无足够的认识。
乾隆帝的“武功”主要是对边疆的战事,虽有胜有负,有义与不义,然而他皆自诩为“十全武功”。
乾隆帝执政60年后,虽禅位与其子颙琰,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进行了3年统治。他不仅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皇帝,而且也是实际执政时间最久的皇帝。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卒谥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裕陵。
---------------------------------------
乾隆皇帝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乾隆皇帝下江南,纪晓岚随行。一路上,乾隆经常出一些难题命纪晓岚答对,纪晓岚能巧妙地完成。 一天,他俩登上长江岸边的一座酒楼,欣赏江景。乾隆忽然心血来潮,要纪晓岚即景做一首绝句,诗中必须包括十个一字。纪晓岚唯唯领命。他走进临江的窗户,放眼望去,但见秋雨如丝,江面上雾影蒙蒙,往来的船只很少,不远处,岸边泊着一条小船,一个渔人戴笠披蓑,正在垂钓。纪晓岚略一沉思,便念出了二句诗:“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勾”。乾隆见纪晓岚两句诗便用了五个“一”字,不觉颔首微笑,表示赞许。谁知纪晓岚只做了前两句,后面两句却做不出来了。他捻须皱眉,苦思冥想,搜索枯肠,终难在下面两句中再安上五个“一”字,乾隆见他做不出来,不觉把桌子一拍,笑道:“今天也难倒你啦!”说罢,又哈哈大笑。纪晓岚连忙跪下,道:“启禀圣上,臣有了。”乾隆住了笑,忙道:“快讲来!”只见纪晓岚不慌不忙地念道:“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四库未收书辑刊》简介
《四库未收书辑刊》是一部大型中国古典文献资料
丛书,全书为1 6 开本3 0 1 册,每册约8 0 0 页,全
部采用进口材料印制,内文纸具有防虫蛀功能,精装、
烫金。9 8 年1 0 月印完1 至6 0 册,9 8 年1 2 月印
完1 至1 5 0 册,9 9 年印完全部3 0 1 册。
清乾隆皇帝曾组织了全国的大学者,动用了大量的
国库资金,编修了规模宏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丛书- - 《
四库全书》。由于乾隆皇帝出于统治者的需要,把大量
的不符合他的口味的经典文献或篡改后编入《四库全书
》,或打入冷宫,更有相当一部分被销毁,因此,《四
库全书》的局限性相当突出。但《四库全书》的功绩是
主要的,它对中国古代文献的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四库全书》,许多典籍不可能留
存到今天。
乾隆以后至民国成立时的2 0 0 多年间新出的大量
典籍再没有人进行系统的编辑整理,由于战争、自然灾
害等原因,许多著作已失传,或散落世界各地,有些已
成孤本秘笈,有些虽非孤本,但为数极少,成了一些图
书馆的珍藏本,只见其名,不能阅其书,失去了图书为
大众阅读, 传播知识的实际意义。 随着社会的变迁
与动荡,毁于一旦者将难计其数。《四库未收书辑刊》
正是为挽救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保存典籍、古为
今用的需要而诞生的。
《四库未收书辑刊》由刘享龙先生个人出资2 6 0
0 万元;国际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老先生担
任首席学术顾问;著名方志学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傅
振伦老先生担任名誉主编;中科院图书馆古文献学、版
本学、目录学家罗琳先生担任主编,收集2 0 年代3 0
余位国学大师们挑选的,清四库馆臣未见之书和乾隆已
降新出之典籍,沿袭《四库全书》之分类和体例进行编
修。所收之书不与现行四库诸书有重复收集之处,而且
坚持“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让古代文化以其
真实、客观的面貌再现在今人和后人面前。《四库未收
书辑刊》的出版,才真正让《四库》全了起来,《四库
全书》只有与《四库未收书辑刊》一起,才能构成中
国古典文献大全。因此,我们毫不夸张地说:
《四库未收书辑刊》+ 乾隆皇帝= 历史中国
《四库未收书辑刊》是图书馆、图书收藏家和专家
学者难得的珍品书。
---------------------------------------
乾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乾隆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人们最爱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身世了。首先乾隆究竟生在哪里?
乾隆自己认为,他生在雍和宫。雍和宫坐落在北京城的东北,是著名的喇嘛庙。在康熙时代这里不叫雍和宫,而是雍亲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时的王爷府。
乾隆曾经多次以诗的形式表明自己是生在雍和宫。在一首雍和宫纪事诗中,乾隆更明确地写到:“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这里,乾隆不仅认定自己诞生在雍和宫,而且还点出了具体的出生地点,就在雍和宫的东厢房。
可是,就在乾隆皇帝还在位的时候,就有人对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有不同的议论。朝中有一个官员叫管世铭的,到避暑山庄的时候,写了三十首诗,其中有一首诗,就涉及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管世铭在这首诗的后面有个小注,这个小注说:“狮子园是乾隆皇帝的诞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到先帝雍正驾崩的忌日到那里小住几天。”
这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因为它的背后有一座形状像狮子一样的山峰而得名。管世铭等一些朝野人士认为,这个园子才是乾隆的降生地。
大概是乾隆在晚年对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语有所耳闻,他在72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佛后写诗作注说:“余实康熙辛卯生于是宫也。”他说,我确实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这雍和宫。
乾隆79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完佛,又写下一首七律《雍和宫瞻礼》,在注释中他不但再一次重申,他的确是在康熙五十年生于雍和宫,而且在那里生活了12年。
在嘉庆刚登基的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跟随去了,而且写诗庆贺,在诗的后面,做出这样的注解,说康熙老太爷在辛卯那年题写了“避暑山庄”的匾额,皇父乾隆也是恰好在这年降生在山庄。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再次写诗祝寿,在诗文的注释中把“皇父”的出生地说得更明确了。他明明白白地写到:皇父在辛卯那年诞生于山庄。
嘉庆这两次写的诗和注释表明,在他看来,“皇父”乾隆生在热河是一件确凿无疑的事。
可是,过了十几年以后,嘉庆又放弃了这一看法。原来清朝每一位皇帝登基以后,都要为他的皇父撰修《实录》和《圣训》。
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嘉庆皇帝命令朝臣编修乾隆的《实录》和《圣训》。嘉庆在审阅时发现,这两部非同小可的文献典籍,把“皇父”的出生地都写成了雍和宫。他当即命令编修大臣认真核查。
这时,翰林出身的刘风诰把乾隆当年写的诗找出来,凡是乾隆自己说生在雍和宫的地方都夹上纸条,送给嘉庆审阅。面对白纸黑字,嘉庆开始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嘉庆只好放弃狮子园说法,批准在《实录》和《圣训》里写道:“……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于雍和宫邸。”经明确把乾隆出生地写成雍和宫。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嘉庆皇帝到塞外打猎,住在避暑山庄,第二天突然死去。在军机大臣以嘉庆的名义撰写的遗诏中说,皇父乾隆当年就生在滦阳行宫,即避暑山庄,今天我死在这里,也没什么遗憾了。新继位的道光皇帝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里加急,将已经发往琉球、越南、缅甸等藩属国的嘉庆遗诏从路上追回来。把原来说乾隆生在避暑山庄,改写成乾隆的画像挂在避暑山庄。
道光为了把他的爷爷乾隆生在北京雍和宫的说法作为结论确定下来,他不得不把他父亲嘉庆当年说乾隆生在山庄的诗作都改过来。由于嘉庆的诗早已公开流行天下,这样大张旗鼓地修改,结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员百姓对乾隆的出生地问题愈加议论纷纷。
乾隆这么一位很有名的皇帝,不但他的出生地闹不清楚,甚至就连他的母亲是谁人们也产生了怀疑。其中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说是热河行宫里有一个很丑的宫女在草棚里面生下了乾隆。
不过,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谁,只要看一看清朝皇家的家谱《玉牒》和乾隆时期的《实录》以及《圣训》,问题就一清二楚了。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乾隆的亲生母亲是钮祜禄氏。在《实录》和《圣训》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乾隆是个大孝子,他在慈宁宫为母亲60岁诞辰举行盛大寿宴,并把它绘画叫《慈宁燕喜图》,侍奉母亲三次上泰山,四次下江南,多次到塞外避暑山庄。乾隆还别出心裁,用3000多两黄金做了一个金塔,专门用来存放供奉他母亲梳头时掉下来的头发,所以叫金发塔。乾隆爱写诗,在他的诗中,有不少是称颂生母钮祜禄氏养育之恩的。
尽管史料上记载得很清楚,乾隆的生母就是钮祜禄氏。但还是有人硬要从里面挑出毛病。例如在清朝后期,长沙湘潭有位名叫王闿运的学者提出,乾隆的生母虽然是钮祜禄氏,但的确与山庄有关。王闿运是曾国藩的幕友,也是晚清著名的诗人。
王闿运在《湘绮楼文集》内的“列女传”中说: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没有仆人,十三岁时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选秀女,被分到雍亲王府当使唤丫头,后来竟生下了乾隆。
在清朝,选秀女的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清宫的门卫制度更是森严。怎么可能让承德当地一个女子随随便便混进去呢?
围着乾隆的出生问题,又冒出来另一个说法:说乾隆是浙江海宁一个大盐商陈阁老的儿子。
浙江海宁县,在清朝时属杭州府,是海边的一个小县。相传,海宁有位盐商叫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与雍亲王一家常有往来。这一年,恰好雍亲王和陈阁老的两家夫人分别生了孩子,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雍亲王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老小个个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个小丫头。那换入皇宫的胖小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小说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宁人,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有声有色地写道:陈世倌的小孩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
民间甚至传说,乾隆登基后六下江南,目的就是探望亲生父母。而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陈阁老的私家园林,这是明显的“假公济私”,为的是探望自己的生身父母。
所谓的陈阁老,也就是陈世倌,他在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担任内阁大学士以后时间不长,就因为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了,当时乾隆骂他:少才无能,实不称职。
至于乾隆为什么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浙江的海宁,而且每次都住在陈家的私人花园?据考证,乾隆南巡到海宁,主要是视察耗资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
海宁是一个偏僻小县,找不到比陈家花园更好的地方让皇帝住了。再说陈家花园离陈家的住宅实际还有几里路远,乾隆在陈家花园住过四次,但对陈家子孙却一次也没有召见过,更谈不上“探望亲生父母”了。
有一本晚清文人天嘏写的野史叫《清代外史》。这位作者在书中还进一步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是否像汉人。
乾隆的确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说的原因之一。
姓氏
张王李赵遍地刘”。赵姓是我国的大姓。《姓纂》记载:“帝颛顼伯益嬴姓之后,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赵城,因以为氏。” 这是说,赵姓最早出自西周。造父因为善于驾车,受到周穆王的赏识,被封到赵城(位于现在的山西洪洞县境内),因此以城为姓。在此之前,赵氏应当是姓嬴的,他们与秦朝的王室们有着共同的祖先,那就是颛顼的后人、差点做了大禹继承人的伯益。
赵姓显赫的历史
周幽王无道,造父的后世子孙便来到晋国做起了士大夫。战国初年,造父的第19代孙赵襄伙同他人把晋国一分为三,建立了赵国。秦始皇灭了赵国后,赵国的贵族和平民怀念故国,纷纷以国为姓,姓赵的人便越发多了起来。待到五代末期赵匡胤建立宋朝,赵姓更加显赫。由于皇上姓赵,编纂于宋的《百家姓》,赵氏便排在了第一。历史上,赵姓名人甚多,即便是乡野鄙夫,也能顺口说出几人,我就不在此卖弄了。
赵姓有好多来自“赐姓”以及少数民族的改姓
现代人赌咒发誓,常说:我若如何如何,便随了你的姓。姓了别人的姓氏,在很多人看来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但是,在封建社会,被皇帝赐以国姓,却是莫大的荣耀。自己改了不算,部落、部属也都跟着改。有宋一代,这类记载比比皆是。比如,北宋太宗时,居住在今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的党项族拓拔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分别赐姓名赵保忠和赵保吉。另外少数民族改姓赵的,历史上也有很多。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等等。
满族赵姓大都原姓“觉罗”
满人姓“××觉罗”的很多。包括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阿颜觉罗、呼伦觉罗、阿哈觉罗、察喇觉罗等等。据信,“觉罗”才是姓氏,加在姓氏头里的前缀最初的意义不过是为了相互区分。“爱新觉罗”的“爱新”是“金”的意思,这是为了表明他们的贵族身份。据说元末明初时,叶赫那拉氏与爱新觉罗家氏族发生战争,当时,爱新觉罗家族的头领为了使叶赫那拉氏臣服,就指着大地说道:“我们是大地上最尊贵的金子。”与之相反,“伊尔根觉罗”氏的“伊尔根”却可翻译为“民”,就是“老百姓”的意思。辛亥革命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满人纷纷改用汉姓。其中,改用“刘”、“金”、“赵”三姓者为多。“爱新觉罗”氏大多按照意译改姓“金”,也有少部分改了“赵”姓。而其他“觉罗”氏,特别是新宾一带的“伊尔根觉罗”一支基本上都改了“赵”姓。
据说满族“觉罗”氏本来就姓“赵”
关于“觉罗”的意思,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考证说,“觉罗”本就是汉语里“赵”的意思。“觉罗”一族,是被金人掳走的宋徽宗、宋钦宗的后人。这个故事,曾在早年满族老辈人中口耳流传。有人做过调查:满清灭亡后,东北及河北地区姓“觉罗”氏的满人没有一家改姓金,全部都改姓“赵”。据说真正的原因就是这个传说。由于缺乏必须的佐证,此说法的可信度并不高。不过,我倒宁愿它是真的。
“满族姓氏繁多,据《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有六百四十六姓,又记谱外三十三姓’”。满族的姓氏来源或以部落为姓,如叶赫部落称叶赫那拉氏(又为“那拉氏”);或取自山川、河流、某地域的名称,如居住宁古塔地区的叫“宁古塔氏”、乌苏里江边的叫“乌苏里氏”;使用女真旧姓,如 “粘”姓满族、又如“完颜氏”、“瓜尔佳氏”、“钮钴禄氏”、“那木都鲁氏”、“舒穆禄氏”等;还有赐姓和冠汉姓者,如明朝汉族对投降或被俘的女真或满洲人赐姓:“麻子帖林儿”改“王麒”、“阿哈出”改“李善诚”。其实满族先人女真进入中原后,早就既使用本民族姓氏也使用汉族姓氏,在《金史》附录的《金国语解》里,载有女真与汉族姓氏的对应关系:“完颜,汉姓曰王。乌古论曰商。徒单曰杜。女奚曰郎。兀沿曰朱。蒲察曰李。颜盏曰张。温迪罕曰温。石抹曰萧。奥屯曰曹。孛术鲁曰鲁。移刺曰刘。斛勒曰石。纳喇曰康。夹谷曰仝。裴满曰麻。尼忙古曰鱼。斛准曰赵。阿典曰雷。阿里侃曰何。温敦曰空。吾鲁曰惠。抹颜曰孟。都烈曰强。散答曰骆。呵不哈曰田。乌林答曰蔡。卜散曰林。书虎曰董。古里甲曰汪……”;还有一些随名字为姓者。但是以满族三大姓为最多.
目前满族基本上使用了汉姓,如:爱新觉罗(肇、金、罗、德、洪、依、海、艾、铁)、依尔根觉罗(赵)、佟佳(佟) 、瓜尔嘉(关、白、汪、鲍)、马佳(麻、马)、盛佳(沈)、兀扎喇(吴、乌)、委赫(石)、富察(富、傅)、索卓罗(索)、纳喇(那、南)、宁古塔(宁、刘)、赫叶勒(何、赫)、尼玛察(杨)、良嘉(粱)、果尔勒斯(高)、舒穆禄(舒、宿)、钮咕噜(纽、郎)、齐佳(齐)、喜塔拉(祖、图、希)、他塔喇(唐)、完颜(汪、王、完)、西林觉罗(鄂)、鄂佳(鄂)、扎库塔(张)、库雅喇(胡)、阿克占(雷)、扎思乎里(贾)、萨科达(仓)、徒萨(徒)、宏佳(宏)、锁吉(锁)、鄂托(曹)、沙垃(沙)、库奔(库)、惠何(惠)、英佳(英)、洪额奇(洪)、伊喇厘(李)、墨尔迪勒(孟)、白额吉吉特(白)、文扎(文)、巴约特(高、巴)、万琉哈(万)、朱舍狸(朱)、郭洛奔(郭)、乌苏里(武)、伊图玛(伊)、余乎鲁(余)、尼玛哈(于、俞)等等。
㈡ 乾隆皇帝的生事
清朝人物简介---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于雍亲王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年号乾隆。
弘历幼年天资聪颖,颇受皇祖康熙帝宠爱,曾为其慎择良师,进行多方面教育。雍正元年(1723年)被密立为太子,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预军国要务。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弘历即位。由此,他站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至高点,开始施展其“文治武功”。
乾隆帝的“文治”表现于他在政治、经济上的作为和文化上的贡献。
乾隆帝即位后,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后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败坏,弊政丛出,贪污盛行,使乾隆帝辉煌的一生罩上了阴影。
乾隆帝儒雅风流,一生著文吟诗,其诗作竟达四万二千余首,几与《全唐诗》相埒。又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令将内府珍藏编成《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编纂巨帙《四库全书》。然而与此相悖的是他大兴文字狱,焚毁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文化典籍,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乾隆帝还曾六下江南,六莅五台,奠孔林等,数十次木兰秋狝,多次于避暑山庄宴见西北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这些举措对发展经济、巩固统治、安定边疆产生了重要作用。但乾隆帝的视角还仅限于中国本土,对同时期已经蓬勃发展的欧洲各国的科学文化尚无足够的认识。
乾隆帝的“武功”主要是对边疆的战事,虽有胜有负,有义与不义,然而他皆自诩为“十全武功”。
乾隆帝执政60年后,虽禅位与其子颙琰,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进行了3年统治。他不仅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皇帝,而且也是实际执政时间最久的皇帝。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卒谥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裕陵。
---------------------------------------
乾隆皇帝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乾隆皇帝下江南,纪晓岚随行。一路上,乾隆经常出一些难题命纪晓岚答对,纪晓岚能巧妙地完成。 一天,他俩登上长江岸边的一座酒楼,欣赏江景。乾隆忽然心血来潮,要纪晓岚即景做一首绝句,诗中必须包括十个一字。纪晓岚唯唯领命。他走进临江的窗户,放眼望去,但见秋雨如丝,江面上雾影蒙蒙,往来的船只很少,不远处,岸边泊着一条小船,一个渔人戴笠披蓑,正在垂钓。纪晓岚略一沉思,便念出了二句诗:“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勾”。乾隆见纪晓岚两句诗便用了五个“一”字,不觉颔首微笑,表示赞许。谁知纪晓岚只做了前两句,后面两句却做不出来了。他捻须皱眉,苦思冥想,搜索枯肠,终难在下面两句中再安上五个“一”字,乾隆见他做不出来,不觉把桌子一拍,笑道:“今天也难倒你啦!”说罢,又哈哈大笑。纪晓岚连忙跪下,道:“启禀圣上,臣有了。”乾隆住了笑,忙道:“快讲来!”只见纪晓岚不慌不忙地念道:“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四库未收书辑刊》简介
《四库未收书辑刊》是一部大型中国古典文献资料
丛书,全书为1 6 开本3 0 1 册,每册约8 0 0 页,全
部采用进口材料印制,内文纸具有防虫蛀功能,精装、
烫金。9 8 年1 0 月印完1 至6 0 册,9 8 年1 2 月印
完1 至1 5 0 册,9 9 年印完全部3 0 1 册。
清乾隆皇帝曾组织了全国的大学者,动用了大量的
国库资金,编修了规模宏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丛书- - 《
四库全书》。由于乾隆皇帝出于统治者的需要,把大量
的不符合他的口味的经典文献或篡改后编入《四库全书
》,或打入冷宫,更有相当一部分被销毁,因此,《四
库全书》的局限性相当突出。但《四库全书》的功绩是
主要的,它对中国古代文献的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四库全书》,许多典籍不可能留
存到今天。
乾隆以后至民国成立时的2 0 0 多年间新出的大量
典籍再没有人进行系统的编辑整理,由于战争、自然灾
害等原因,许多著作已失传,或散落世界各地,有些已
成孤本秘笈,有些虽非孤本,但为数极少,成了一些图
书馆的珍藏本,只见其名,不能阅其书,失去了图书为
大众阅读, 传播知识的实际意义。 随着社会的变迁
与动荡,毁于一旦者将难计其数。《四库未收书辑刊》
正是为挽救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保存典籍、古为
今用的需要而诞生的。
《四库未收书辑刊》由刘享龙先生个人出资2 6 0
0 万元;国际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老先生担
任首席学术顾问;著名方志学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傅
振伦老先生担任名誉主编;中科院图书馆古文献学、版
本学、目录学家罗琳先生担任主编,收集2 0 年代3 0
余位国学大师们挑选的,清四库馆臣未见之书和乾隆已
降新出之典籍,沿袭《四库全书》之分类和体例进行编
修。所收之书不与现行四库诸书有重复收集之处,而且
坚持“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让古代文化以其
真实、客观的面貌再现在今人和后人面前。《四库未收
书辑刊》的出版,才真正让《四库》全了起来,《四库
全书》只有与《四库未收书辑刊》一起,才能构成中
国古典文献大全。因此,我们毫不夸张地说:
《四库未收书辑刊》+ 乾隆皇帝= 历史中国
《四库未收书辑刊》是图书馆、图书收藏家和专家
学者难得的珍品书。
---------------------------------------
乾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乾隆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人们最爱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身世了。首先乾隆究竟生在哪里?
乾隆自己认为,他生在雍和宫。雍和宫坐落在北京城的东北,是著名的喇嘛庙。在康熙时代这里不叫雍和宫,而是雍亲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时的王爷府。
乾隆曾经多次以诗的形式表明自己是生在雍和宫。在一首雍和宫纪事诗中,乾隆更明确地写到:“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这里,乾隆不仅认定自己诞生在雍和宫,而且还点出了具体的出生地点,就在雍和宫的东厢房。
可是,就在乾隆皇帝还在位的时候,就有人对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有不同的议论。朝中有一个官员叫管世铭的,到避暑山庄的时候,写了三十首诗,其中有一首诗,就涉及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管世铭在这首诗的后面有个小注,这个小注说:“狮子园是乾隆皇帝的诞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到先帝雍正驾崩的忌日到那里小住几天。”
这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因为它的背后有一座形状像狮子一样的山峰而得名。管世铭等一些朝野人士认为,这个园子才是乾隆的降生地。
大概是乾隆在晚年对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语有所耳闻,他在72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佛后写诗作注说:“余实康熙辛卯生于是宫也。”他说,我确实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这雍和宫。
乾隆79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完佛,又写下一首七律《雍和宫瞻礼》,在注释中他不但再一次重申,他的确是在康熙五十年生于雍和宫,而且在那里生活了12年。
在嘉庆刚登基的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跟随去了,而且写诗庆贺,在诗的后面,做出这样的注解,说康熙老太爷在辛卯那年题写了“避暑山庄”的匾额,皇父乾隆也是恰好在这年降生在山庄。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再次写诗祝寿,在诗文的注释中把“皇父”的出生地说得更明确了。他明明白白地写到:皇父在辛卯那年诞生于山庄。
嘉庆这两次写的诗和注释表明,在他看来,“皇父”乾隆生在热河是一件确凿无疑的事。
可是,过了十几年以后,嘉庆又放弃了这一看法。原来清朝每一位皇帝登基以后,都要为他的皇父撰修《实录》和《圣训》。
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嘉庆皇帝命令朝臣编修乾隆的《实录》和《圣训》。嘉庆在审阅时发现,这两部非同小可的文献典籍,把“皇父”的出生地都写成了雍和宫。他当即命令编修大臣认真核查。
这时,翰林出身的刘风诰把乾隆当年写的诗找出来,凡是乾隆自己说生在雍和宫的地方都夹上纸条,送给嘉庆审阅。面对白纸黑字,嘉庆开始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嘉庆只好放弃狮子园说法,批准在《实录》和《圣训》里写道:“……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于雍和宫邸。”经明确把乾隆出生地写成雍和宫。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嘉庆皇帝到塞外打猎,住在避暑山庄,第二天突然死去。在军机大臣以嘉庆的名义撰写的遗诏中说,皇父乾隆当年就生在滦阳行宫,即避暑山庄,今天我死在这里,也没什么遗憾了。新继位的道光皇帝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里加急,将已经发往琉球、越南、缅甸等藩属国的嘉庆遗诏从路上追回来。把原来说乾隆生在避暑山庄,改写成乾隆的画像挂在避暑山庄。
道光为了把他的爷爷乾隆生在北京雍和宫的说法作为结论确定下来,他不得不把他父亲嘉庆当年说乾隆生在山庄的诗作都改过来。由于嘉庆的诗早已公开流行天下,这样大张旗鼓地修改,结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员百姓对乾隆的出生地问题愈加议论纷纷。
乾隆这么一位很有名的皇帝,不但他的出生地闹不清楚,甚至就连他的母亲是谁人们也产生了怀疑。其中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说是热河行宫里有一个很丑的宫女在草棚里面生下了乾隆。
不过,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谁,只要看一看清朝皇家的家谱《玉牒》和乾隆时期的《实录》以及《圣训》,问题就一清二楚了。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乾隆的亲生母亲是钮祜禄氏。在《实录》和《圣训》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乾隆是个大孝子,他在慈宁宫为母亲60岁诞辰举行盛大寿宴,并把它绘画叫《慈宁燕喜图》,侍奉母亲三次上泰山,四次下江南,多次到塞外避暑山庄。乾隆还别出心裁,用3000多两黄金做了一个金塔,专门用来存放供奉他母亲梳头时掉下来的头发,所以叫金发塔。乾隆爱写诗,在他的诗中,有不少是称颂生母钮祜禄氏养育之恩的。
尽管史料上记载得很清楚,乾隆的生母就是钮祜禄氏。但还是有人硬要从里面挑出毛病。例如在清朝后期,长沙湘潭有位名叫王闿运的学者提出,乾隆的生母虽然是钮祜禄氏,但的确与山庄有关。王闿运是曾国藩的幕友,也是晚清著名的诗人。
王闿运在《湘绮楼文集》内的“列女传”中说: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没有仆人,十三岁时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选秀女,被分到雍亲王府当使唤丫头,后来竟生下了乾隆。
在清朝,选秀女的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清宫的门卫制度更是森严。怎么可能让承德当地一个女子随随便便混进去呢?
围着乾隆的出生问题,又冒出来另一个说法:说乾隆是浙江海宁一个大盐商陈阁老的儿子。
浙江海宁县,在清朝时属杭州府,是海边的一个小县。相传,海宁有位盐商叫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与雍亲王一家常有往来。这一年,恰好雍亲王和陈阁老的两家夫人分别生了孩子,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雍亲王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老小个个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个小丫头。那换入皇宫的胖小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小说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宁人,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有声有色地写道:陈世倌的小孩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
民间甚至传说,乾隆登基后六下江南,目的就是探望亲生父母。而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陈阁老的私家园林,这是明显的“假公济私”,为的是探望自己的生身父母。
所谓的陈阁老,也就是陈世倌,他在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担任内阁大学士以后时间不长,就因为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了,当时乾隆骂他:少才无能,实不称职。
至于乾隆为什么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浙江的海宁,而且每次都住在陈家的私人花园?据考证,乾隆南巡到海宁,主要是视察耗资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
海宁是一个偏僻小县,找不到比陈家花园更好的地方让皇帝住了。再说陈家花园离陈家的住宅实际还有几里路远,乾隆在陈家花园住过四次,但对陈家子孙却一次也没有召见过,更谈不上“探望亲生父母”了。
有一本晚清文人天嘏写的野史叫《清代外史》。这位作者在书中还进一步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是否像汉人。
乾隆的确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说的原因之一。
其实乾隆还有很多事情我只是讲一点还请参考cctv百家讲坛。
㈢ 乾隆在60岁那年收获一个女儿,为何嘉奖给妃子黄瓜
乾隆作为来一国之主,对于皇自室也可以说的上是兢兢业业了,不仅每日在处理国家政事上没有什么纰漏,就连为皇室添儿加女上面也是尽心尽力。就在乾隆年过六十的时候,还真老来得子,又收获了一个爱女
也正是因为乾隆重视,所以甚至开辟出暖房来照顾黄瓜,刚好,在乾隆60岁时候,乾隆的妃子给乾隆生了个女儿,乾隆非常的开心,就想好好的奖赏这个妃子。可是在皇宫中名贵的珠宝财务的并不缺少,而且老是赏赐这些东西未免太过于俗气。刚好这时候太监抱过来两条黄瓜,乾隆一想,就把黄瓜赏赐给了妃子。
㈣ 刘墉在乾隆60岁大寿送了什么礼物,乾隆看了满心欢喜
刘墉送乾隆一桶姜,寓意一统江山。刘墉是一个非常善于揣摩心思,而且世故圆滑的人。乾隆皇帝选择官员的时候,喜欢五官端正的人,而刘墉是一个驼背,这样的人不太符合乾隆的审美,但却受到乾隆的重用,可见他的出众才华和过人情商。
从刘墉的为官生涯来看,这个人的情商非常高,富有才学。同时他是汉人,想要在满族的天下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必须要步步为营,所以也就可以理解他如此善于揣摩圣心的原因了。另外,影视剧中对刘墉的演绎有一定的美化和夸张,比如在清朝,根本不存在宰相这一职位的。
㈤ 他八十多了还纳妾,这个小妾还是儿子给找的,这个帝王退休的很悠闲,这个人是
80多岁还纳妾,肯定就是指的乾隆帝了。在乾隆帝80多岁的时候,他的儿子还在为他找小妾,在他退休之后日子也过得十分安逸,但是他找小妾并不是因为他好色,而是因为他重感情。
在乾隆帝已经80多岁的时候,他对于最爱的富察皇后还是十分想念。而家金地知道乾隆帝的心思,所以他就命人去天下各地找跟富察皇后长得相似的人。对于这一提议大臣们也是十分赞同,各自献出计策来帮嘉庆帝寻找跟富察皇后相似之人。所以这就是乾隆帝80多岁了还在纳妾,而且这个小妾还是自己的儿子找的这一事的由来。
㈥ 乾隆60岁大寿,刘墉送一桶生姜,众位大臣嘲笑,为何乾隆看了龙颜大悦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乾隆这个人的性格特点。
乾隆是我国古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给自己的评价就是十全老人。他认为自己这一生已经功德圆满,什么都做的非常好。
乾隆看到这个礼物之后,确实也非常的开心,还给了刘墉特别多的赏赐。这简直就是一个以小博大的经典案例。
其实这个案例给了我们很好的职场经验。拍老板马屁的时候,不一定需要拍得多贵重,但一定要拍的对,拍在马屁上。如果真的拍到了马屁上,四两也能拨动千斤。
㈦ 乾隆60岁大寿的时候,刘墉送了一桶生姜是什么原因
正巧遇上乾隆皇帝60岁大寿庆典,刘墉巧花心思,给乾隆皇帝赠送了一桶生姜,以此民间常见之物作为其60岁大寿的寿礼,一是源自生姜好的寓意;二是因为刘墉本身就是一个刚正廉洁的清官,没有多少俸禄可以准备昂贵的礼物。
乾隆剧照
刘墉送乾隆可谓一举两得,既能直接了当地向乾隆摆明自己坚守清廉之道的态度,又能体现自己送的礼虽轻但情意深重。刘墉时任江宁知府,于他人眼中此官职便是一肥差,而于刘墉眼中是其报效国家之途罢了,他始终践行清廉之原则,除领俸禄外,便拒绝其他收入,送生姜表现其礼轻寓意重之举。
生姜虽廉价,但其蕴含的刘墉之心意却是那无价之宝,钱财易得,心意难得,用那廉价之礼送出无价之心意便是那“送礼”的最高之艺术境界。
㈧ 为什么有人说参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他折磨死了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些老人是因为水土不服和饮食不规律而造成的死亡。并不是乾隆把他们折磨而死的,只能说乾隆的选择时间不对。
第一次举办的非常成功,只要求60岁的老人,时间是在3月份。而第二次是在冬天的时候举行的,并且还要70岁以上的老人才可以参加,90岁以上的老人待遇和一品大臣的待遇一样,根据年龄分段,分别能获得皇子皇孙和乾隆的敬酒。
这样的政策下来后人们参加的活跃度更高,都纷纷去参加,由于是冬天,在路上一路颠簸到达皇宫,在吃饭的时候由于御膳房做得太多,有很多都是凉了才上菜,很多的老人都是适应不了的。
又在回去的时候一路颠簸,回去没多久身体就开始出现不适,由于年纪太大,身体的恢复能力是非常差的,就会有很多的老人相继死去。
㈨ 乾隆的三年退休生活,都干了什么
乾隆的三年退休生活,做了搬家、纳妃、杀人的事情。乾隆退休之后并没有像其他老人一样享受天伦之乐、儿孙环绕、喝喝茶、下下棋的生活,而是做了很多不符合他这个年龄的许多事情,那到底是哪些呢?我们来看看。
此外乾隆帝退休之后还杀人了。乾隆帝统治期间,社会的矛盾有很多,常常会有因为民族的矛盾而引起“官逼民反”的事件出来,而这些矛盾在乾隆帝期间被激化,嘉庆帝以登基,这些矛盾就全部爆发了出来。乾隆帝刚退休,以张正谟、聂杰为首的白莲教的张正谟、聂杰等人就聚众起义,当时的苗民也发动起义,还有四川的徐天德、徐天寿也举兵了,贵州的布依族当时也蠢蠢欲动,对此乾隆帝马上召来大臣们商议制定方案去截杀白莲教起义军,之后起义军大多都被抓了起来,乾隆帝下令把一百多人全部给杀了,并且把他们的头颅悬挂在城门上,乾隆帝想要以此震慑那些蠢蠢欲动的人,来捍卫大清的江山。
㈩ 乾隆退位后还活了3年,这三年他在干什么
乾隆退位后还活了3年,这三年他在干什么?
乾隆可以说是清朝最清闲也最长寿的一个皇帝,他的一生曲折而离奇,从最开始的皇子一直到高高在上的太上皇,他全都过了一把瘾。由于此前曾经许下誓言,在位年限不敢超越爷爷康熙,所以在乾隆60年的九月初三,正式册立爱新觉罗·永琰为皇太子,次年登基,立年号为嘉庆。
皇位虽然让了,但是极度恋权的乾隆皇帝却是十分不情愿,从嘉庆继位典礼的一件小事看出来。乾隆已经答应了传位,可是最后几天却耍小孩子脾气不肯交出玉玺,导致嘉庆都不想继位了,父子险些闹僵。后来在群臣连哄带骗下,才最终交出玉玺让嘉庆完成继位大典,不至于让世人耻笑他们父子俩。
乾隆退位又活了三年,这三年里,他忙着干什么呢?第一件事情就是搬家。不是皇上了,自然不能再住在皇帝的地方了。在他刚刚成为储君的时候,搬去了毓庆宫居住,这个地方是用来给太子住的地方,后来乾隆和富察皇后结婚生子之后才从里面搬了出来。而现在乾隆退位了又搬回去,说明那里一定留下了很多他的美好回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