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檀君长寿原因

檀君长寿原因

发布时间:2021-02-05 18:00:15

① 世界上最长寿的人排名是怎样的

10.青化寺长老吴云青(160岁

在我国的福建,有一位名为陈俊的老人,因为他生于唐朝(公元881年),死于元朝(公元1324年),整整活了443年。陈俊为人正直,乐于助人,极受乡间邻里的敬重。据说他的年岁越来越高的时候,肌肉出现了萎缩,身躯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就像是个小孩子一般了。

② 建立比中国夏朝还要早,古朝鲜为什么不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即使有着建立比中国夏朝还要早的古朝鲜这种说法,主要是源自于一段传说。因为当时人们提到的古朝鲜国建立于公元前2333年这个时候指的是檀君朝鲜,不过檀君朝鲜只是一段传说而已,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它真的存在。所以说檀君朝鲜不可以称为历史上真正存在的朝代,这也就是古朝鲜没有被纳入文明古国之一的重要原因。

古朝鲜国建立的说法完全是源自于一本神话题材的书籍,当时建立古朝鲜国的檀君是天神的孙女和树神的后代,完全就是胡编乱造。所以说檀君的存在完全不能证明朝鲜国的存在还有文明制度。在史学界也一直对檀君朝鲜一直存在着怀疑,因为并不能拿出十分让人确信的证据,也有很多的疑点,所以说历史研究还是需要严谨的态度,还有切实的考察的。

③ 高句丽与韩民族

在过去的很长时期里,由于中国学术界对高句丽古王国的历史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而将高句丽与三韩人王建于公元918年建立在韩半岛的高丽王朝混淆,也正因此,使高句丽被不少中国学者误认为其是韩国古代国家。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学者对高句丽历史研究的深入,中国史学界意识到了这一严重历史判断错误。为纠正这一错误,现在中国史学界已出版了大量有关高句丽的历史专著。如刘子敏先生的《高句丽历史研究》、耿铁华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马大正等先生的《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丛论》、《中国高句丽历史续论》、杨军先生的《高句丽民族与国家的形成和演变》等等。
在中国史学界,“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与位于现在韩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建立于公元918年)是两个除了名称,在主体民族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区别的国家”的历史观点已成为共识。但是,韩国的学者对此持有异议。韩国历史学者多认为高句丽只属于本国历史而与中国无关,他们认为高句丽人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曾建立了与古代中国平起平坐的大帝国。其代表著作有徐炳国所著的《高句丽帝国史》与申滢植所著的《高句丽史》。
由于韩国学者在解读完全由汉语写成的古代史料时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中韩在高句丽历史研究上的交流也有着一定的难度。朝韩历史学者的主要问题是对史料存在着为我所用而任意曲解的倾向。对于古代史书中能彰显高句丽“独立性”的历史素材就大加凸显,而对于能说明高句丽与中原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联系的史料就刻意忽视。应该指出,在韩半岛历史学者中,这一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的。而中国学者在高句丽历史研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象牙塔主义”。满足于在小圈子内取得的成绩,没有动力和意愿主动向大众展示学界已有的最新高句丽历史研究成果,从而使很多不合理的有关高句丽的历史认识没有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有的澄清,造成普通民众的历史认识错误。
中韩对高句丽历史认识的分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应该要求任何一方屈已从人。而应该本着真理越辩越明的观点加强交流,以争取早日解决这一学术上的分歧。这一问题,只有通过学术交流而非任何其他的途径来解决。
考察高句丽的历史就必须了解韩半岛国家与民族的形成时间。中国的学者们多认为韩半岛最早的国家是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箕氏朝鲜,而韩、朝学者多认为韩半岛最早的是形成于公元前31世纪~公元前24世纪的檀君朝鲜,而朝鲜学者依据“檀君陵”出土的人骨,将此时间上推至公元前3018年)。
实际上,由于将神话中的“檀君”作为信史的历史研究方法本身所具有的虚妄性,朝、韩历史学家的主张是难以成立的。具体原因我们将在对“檀君”这一词条的解释中予以阐述。中国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箕氏朝鲜与卫氏朝鲜是韩半岛上最初形成的国家,而这两个古国是属于中华古代封国的性质。也有中国学者在最近出版的《东亚史》一书中认为,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之前曾存在于韩半岛上的箕氏朝鲜、卫氏朝鲜、辰国,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更接近于邑落联盟体系。半岛上的百济与新罗以及其邻近的高句丽才是在这一地区最初形成的国家(均为在公元2、3世纪前后)。
高句丽在政权建立后虽然很早就有了王,但这个王,在早期与随时面临罢免甚至被杀的扶余人的王类似,不是真正的国家君主。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西汉时期的高句丽还是隶属于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的一个部族,由“高句丽令主其名籍”(《三国志》卷30 《高句丽传》),而且从玄菟郡领取作为中国地方官应有的按品级的官服。高句丽政权的高官号“主簿”,正是中国县级官员的称号,也证明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地方政权而存在,是中国汉朝在东北地区的基层行政组织。高句丽祠“灵星”,是因为执行西汉政府“郡国县立灵星祠”(《史记.封禅书》)的规定,充分体现其作为基层组织的性质。可知在当时,高句丽与真正的国家相去甚远。
魏晋以后,借中原战乱之机,高句丽的势力迅速发展。而其作为一个政权与中原政权发生的最早的大规模冲突是在三国时期的毋丘俭之役。此时的高句丽已经进入国家形态。由此可以知道,高句丽国家的形成应该是东汉末期的事(约为公元2、3世纪之间)。
另外,最初的高句丽国家的统治中心在今天中国吉林省的集安与辽宁省的桓仁一带,与韩半岛的关系不大。高句丽由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统治下的部族向国家过渡,与高句丽的势力进入韩半岛,大约都是在公元2世纪(韩半岛上正式形成国家也不早于公元2世纪,详细内容见本文后附《中国与韩半岛的早期关系》)。可以肯定的是,高句丽由前国家形态向国家过渡的过程至公元3世纪已基本完成。
高句丽因先后受到曹魏与前燕的连续打击,西向发展受阻,于是转而向韩半岛北部拓展,逐渐取代原中原王朝所设立的郡县(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立乐浪、真番、临屯、玄菟等四郡以后,韩半岛北部大同江流域一直是中国设立的郡县的统治区)。
427年长寿王迁都平壤以后,高句丽长期与百济、新罗争夺领土。由于统治层采取了较为正确的战略(在高句丽发展的后期,其统治中心进入韩半岛后,高句丽对中原王朝的朝贡关系不仅未受到削弱,反而得到加强。从而得以集中实力打击其在半岛上的敌人),高句丽由是逐渐强盛,蚕食了中原王朝在东北及半岛上的郡县统治区,最终成为西至今中国吉林、辽宁两省东部,东达韩半岛大同江流域以南的区域强国。
据日本学者田中俊明的统计,公元32年至666年的643年中,高句丽向中原历代王朝朝贡总计 205次。其中,32~423年的391年时间里,朝贡仅有17次,平均23年才发生一次。而423~666年共朝贡188次,平均1.3年一次。(注: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高句丽的历史前期,其隶属于汉王朝的隶属性十分强,并不需要向中原王朝朝贡,在早期,其甚至不具备这样的资格。而在东汉末年以后,中原处于分裂中,此时高句丽政权已初具规模,但中原的混乱使其没有朝贡的具体对象而不需要经常性的朝贡。后期由于北魏这样的北方中原强大政权的建立,出于政治与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高句丽遂大大增加了朝贡的频率与次数。)
虽然高句丽内部政治组织在向国家演进,但在其步入国家之初,其性质却仍是中国地方行政组织。从南北朝至隋唐,中国历代王朝对高句丽的封号总是带有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的性质,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早在公元4世纪中叶,前燕就已经封高句丽王为营州刺史。自此之后,历代高句丽王一直承袭着都督营州诸军事、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都督辽海诸军事等具有行政管辖权的官职。自435年以后,历代高句丽王还经常带有领护东夷中郎将、领护东夷校尉的头衔,表明中原朝廷授予其代表中央政府管辖东北各少数民族的权力。这一切,都明显反映着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中央王朝地方行政组织的特性。此时的高句丽绝不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
随着高句丽国家的发展与成熟,高句丽作为中国的地方政权,独立性也越来越强,中央王朝对高句丽政权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自6世纪末期开始,中央已不再授予高句丽王具有地方行政管辖权的官职,而是改授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等散官与勋官,这表明中国中央王朝对作为其地方政权的高句丽的独立倾向十分不满,已开始不再授予其管辖东北各地的权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这种矛盾不断升级,最终演变成隋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唐征高句丽,是中国中央政府对试图独立的地方政权的征讨,是古代中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而不是国与国之间的侵略战争。
韩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与高句丽之间长期混战,相互之间的疆域伸缩变化也比较大。唐王朝先后灭亡百济和高句丽,在百济故地设熊津等5都督府,在高句丽故地设安东都护府,并以新罗王为鸡林州都督,最终确立了在这一时期中国对韩半岛的羁縻统治体系。

④ 金仙观的韩国道教源金仙

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世界金仙学会的会长,韩国著名的道学家,同时也是世界金仙学会的会长、创建人崔炳柱 先生总会如期而至,来到祖庭朝拜静修一段时间,世界金仙学会由他创办并且已经在全世界十多个国家设立分会,仙道的种子在金可记之后远隔千年再次被传播到全世界。每次来到金仙观崔会长总会深深用不光触摸着当年祖先曾经修炼的这个地方。在当代世界金仙学会的会员越来越多的开始认识终南山古老的玄都坛和中国道教,而这座金仙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起来的,在道观最初的修建中崔会长甚至将自己在青岛的一栋别墅卖掉来修建道观,韩国道教协会和韩国的道士、善信都把金仙观当做是他们的祖庭,能来到祖庭都是非常的激动。每个国家都有属于本国的历史文化与发展起源,而每一种文化也自然有独特的肇始与传说。韩国作为朝鲜半岛上南部的一个独立的国家,在韩国的历史上也有开国的记录与始祖的创世纪传奇。
自从远古时期地球上的人类知道了人有生老病死以后,作为高等级动物的人类也就开始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生命长存的渴望和对宇宙时间的探索与求知。纵观人类历史,宗教的出现几乎就是从人类认识自我以后就开始存在的,远古人类的图腾崇拜就是宗教的最初体现。到了后来,人们从对人体生命长存的渴望发展为向往神仙不死的理想而创造出佛道神仙的理念,追求长寿与永存就成为一种理想而为世人所歆羡与追求的方向。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一样,韩国从远古时期开始也产生了仙人长寿的思想观念。在韩国的历史上,从远古时期的桓因、桓雄、檀君时期,天帝与长寿仙人的故事就被代代流传下来。在这样的理念传承与发展下,韩国古人也逐渐有了对于修行、养生等思想理念的开拓与增进。虽然在一个很漫长的时期之内,韩国古人的向往仙界、追求长生梦想在不断的完善与前行着,可是在那样久远的时期里,对于仙人的向往也仅仅存在于他们看到那些恒久不变的事物或者长寿如龟鹤的歆慕之中,仙道的法门与宗教的模式并没有成为古代韩国人所能达到的一个境界。如果有心人想要追寻韩国历史上所能找到最早关于道的概念,朔本求源来看,还是会找到与中国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从中国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成熟并开始传播以后,随着秦汉时期帝王对于长生不老之术的孜孜以求以及术士、炼丹师的不断扩充,到海外寻觅仙方、访求神仙的思想也逐渐蔓延开来。这种对于神仙境界的追求与向往也就同时传播到海外各岛。与华夏大地一海之隔的日本与朝鲜自然不能例外地对这种思想有了传承并加以演化开去。而真正属于朝鲜半岛的“花郎道”虽然有着他独特的道家思想与理念,却也有着明显接受了中国道家思想的痕迹与影响。花郎道中的“玄妙”一词,明显受着我国传统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所著《道德经》里第一章有一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为花郎道所汲取的道家营养成分之一。据朝鲜半岛高丽王朝时期的历史学家金富轼 (1075—1151年)所著的《三国史记》记载:百济太子大破入侵的高句丽军,乘胜追击至水谷城西北,将军莫古解谏告太子说“尝闻道家之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今所多矣,何必求多。于是太子闻言而停止追击,这说明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早在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就已经深入到百济国内的有知阶层并被广泛接受和运用。金富轼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历史书籍,从他的记载,可以为后人留下中韩道教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与遗痕,有助于世人了解韩国道教的起源与踪迹。在新罗时期,曾经留学大唐取得进士名衔并在大唐为官的著名文学家、中国道家修行与传承的代表人物崔致远在其所撰写的《鸾郎碑序》中说:国有玄妙之道曰风流,设教之源备详仙史。实乃包含三教,接化群生。且如入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鲁司寇之旨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周柱史之宗也。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竺乾太子之化也。从这段记载来看,在新罗时尚所记载与仙史有关的花郎道起源,是具有中国道家无为特点的鲜明标志,而花郎国仙所推崇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逍遥于山水之间的修行、锻炼方式,无不说明盛行于朝鲜半岛上的花郎道是具有中国道家传统思想理念和道家精神特质的宗教团体。当然,关于花郎道的记载是韩国历史上真是存在的一种现象。可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在古代朝鲜中就曾有过的关于韩国始祖神话的典故存在。据说檀君是古朝鲜始祖的神话,檀君神话就是建立在神仙信仰基础上并加以想象力来传扬和发挥的。古朝鲜高丽王朝的僧人一然著有《三国遗事》一书,一在书中的卷第二里写道“郡中有三山:日山、吴山、浮山,国家全盛之时,各有神人居其上,飞相往来,朝夕不绝。”此处所写的神人能够自由的“飞相往来”的明确记述,是来自与《列子?汤问》一书中对与五位神山仙人的描写。书中说的是在百济的三座仙山里,各自都居住着不同的神人,这些飞相往来的神人就是韩国历史传说中的神仙。早在中国的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就有了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的传说,这或许正是古朝鲜神仙思想的原型与模拟对象。到了公元十六至十七世纪时,朝鲜文士赵汝籍在其所撰的《青鹤集》里称檀君神话中的桓因为真人,桓真人从此被视为东方仙派的鼻祖。自从仙道思想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之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强盛以及文化、思想、科技等各方面对于朝鲜半岛的影响和渗透,道教与儒教、释教也逐渐在朝鲜半岛扎下了永远的根。而对于韩国道教来说,在新罗时期留学大唐的宾贡进士金可记就是韩国道教的奠基人和祖师爷。金可记留学大唐之后,虽然取得了进士的荣誉,却不为名利所诱,一心隐居于长安子午谷内修行学道,最后在大唐得道成仙,不仅在中国的道教成为有名的神仙,在韩国更成为影响深远而巨大的一派宗师与道教始祖。成立于韩国的世界金仙学会就是传承与研究韩国道教文化的专业机构,该会会长崔炳柱非常热衷于韩国仙道文化的研究与发扬。为了寻找韩国仙道之根,他在2000年11月探访中国仙道发源地终南山时,从当地村民口中知道了子午峪里有石刻碑文的故事。后来在中国有关学者的协助下找到了这块石碑,经过对拓片的研读,他们发现这块石碑上记载内容竟是有关新罗时期金可记仙人的传记。而且从石碑文字中也了解到金可记仙人曾经从全真道真人钟离权那里学会仙道,并将道法传授于崔致远的事实,而且金可记仙人所修炼的“灵宝毕法”与他本身修炼的功法相同。崔炳柱和他的学会同仁为此发现而惊喜异常,他们觉得应该把金可记仙人的事迹向世界宣扬。为此于2002年在中国陕西省楼观台举办了“韩中日道教学术会”,并特意树立了金可记仙人的纪念碑。2004年4月2日,世界金仙学会与陕西省道教协会共同陕西楼观台建立了纪念金可记仙人的金仙观奠基仪式。也正是因为在韩国金仙学会的参与和重视下,古已有之的玄都坛重新赋予了金仙观以新的使命和生命力,也使金仙观不仅仅成为全真道在中国的新道场,更成为韩国道教的祖庭,为后人而追慕与向往。

⑤ 高丽营的历史考察

考察高句丽的历史就必须了解韩半岛国家与民族的形成时间。中国的学者们多认为韩半岛最早的国家是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箕氏朝鲜,而韩、朝学者多认为韩半岛最早的是形成于公元前31世纪~公元前24世纪的檀君朝鲜,而朝鲜学者依据“檀君陵”出土的人骨,将此时间上推至公元前3018年)。
实际上,由于将神话中的“檀君”作为信史的历史研究方法本身所具有的虚妄性,朝、韩历史学家的主张是难以成立的。具体原因我们将在对“檀君”这一词条的解释中予以阐述。中国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箕氏朝鲜与卫氏朝鲜是韩半岛上最初形成的国家,而这两个古国是属于中华古代封国的性质。也有中国学者在最近出版的《东亚史》一书中认为,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之前曾存在于韩半岛上的箕氏朝鲜、卫氏朝鲜、辰国,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更接近于邑落联盟体系。半岛上的百济与新罗以及其邻近的高句丽才是在这一地区最初形成的国家(均为在公元2、3世纪前后)。
高句丽在政权建立后虽然很早就有了王,但这个王,在早期与随时面临罢免甚至被杀的扶余人的王类似,不是真正的国家君主。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西汉时期的高句丽还是隶属于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的一个部族,由“高句丽令主其名籍”(《三国志》卷30 《高句丽传》),而且从玄菟郡领取作为中国地方官应有的按品级的官服。高句丽政权的高官号“主簿”,正是中国县级官员的称号,也证明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地方政权而存在,是中国汉朝在东北地区的基层行政组织。高句丽祠“灵星”,是因为执行西汉政府“郡国县立灵星祠”(《史记.封禅书》)的规定,充分体现其作为基层组织的性质。可知在当时,高句丽与真正的国家相去甚远。
魏晋以后,借中原战乱之机,高句丽的势力迅速发展。而其作为一个政权与中原政权发生的最早的大规模冲突是在三国时期的毋丘俭之役。此时的高句丽已经进入国家形态。由此可以知道,高句丽国家的形成应该是东汉末期的事(约为公元2、3世纪之间)。
另外,最初的高句丽国家的统治中心在今天中国吉林省的集安与辽宁省的桓仁一带,与韩半岛的关系不大。高句丽由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统治下的部族向国家过渡,与高句丽的势力进入韩半岛,大约都是在公元2世纪(韩半岛上正式形成国家也不早于公元2世纪,详细内容见本文后附《中国与韩半岛的早期关系》)。可以肯定的是,高句丽由前国家形态向国家过渡的过程至公元3世纪已基本完成。
高句丽因先后受到曹魏与前燕的连续打击,西向发展受阻,于是转而向韩半岛北部拓展,逐渐取代原中原王朝所设立的郡县(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立乐浪、真番、临屯、玄菟等四郡以后,韩半岛北部大同江流域一直是中国设立的郡县的统治区)。
427年长寿王迁都平壤以后,高句丽长期与百济、新罗争夺领土。由于统治层采取了较为正确的战略(在高句丽发展的后期,其统治中心进入韩半岛后,高句丽对中原王朝的朝贡关系不仅未受到削弱,反而得到加强。从而得以集中实力打击其在半岛上的敌人),高句丽由是逐渐强盛,蚕食了中原王朝在东北及半岛上的郡县统治区,最终成为西至今中国吉林、辽宁两省东部,东达韩半岛大同江流域以南的区域强国。
据日本学者田中俊明的统计,公元32年至666年的643年中,高句丽向中原历代王朝朝贡总计 205次。其中,32~423年的391年时间里,朝贡仅有17次,平均23年才发生一次。而423~666年共朝贡188次,平均1.3年一次。(注: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高句丽的历史前期,其隶属于汉王朝的隶属性十分强,并不需要向中原王朝朝贡,在早期,其甚至不具备这样的资格。而在东汉末年以后,中原处于分裂中,此时高句丽政权已初具规模,但中原的混乱使其没有朝贡的具体对象而不需要经常性的朝贡。后期由于北魏这样的北方中原强大政权的建立,出于政治与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高句丽遂大大增加了朝贡的频率与次数。)
虽然高句丽内部政治组织在向国家演进,但在其步入国家之初,其性质却仍是中国地方行政组织。从南北朝至隋唐,中国历代王朝对高句丽的封号总是带有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的性质,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早在公元4世纪中叶,前燕就已经封高句丽王为营州刺史。自此之后,历代高句丽王一直承袭着都督营州诸军事、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都督辽海诸军事等具有行政管辖权的官职。自435年以后,历代高句丽王还经常带有领护东夷中郎将、领护东夷校尉的头衔,表明中原朝廷授予其代表中央政府管辖东北各少数民族的权力。这一切,都明显反映着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中央王朝地方行政组织的特性。此时的高句丽绝不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
随着高句丽国家的发展与成熟,高句丽作为中国的地方政权,独立性也越来越强,中央王朝对高句丽政权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自6世纪末期开始,中央已不再授予高句丽王具有地方行政管辖权的官职,而是改授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等散官与勋官,这表明中国中央王朝对作为其地方政权的高句丽的独立倾向十分不满,已开始不再授予其管辖东北各地的权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这种矛盾不断升级,最终演变成隋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唐征高句丽,是中国中央政府对试图独立的地方政权的征讨,是古代中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而不是国与国之间的侵略战争。
韩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与高句丽之间长期混战,相互之间的疆域伸缩变化也比较大。唐王朝先后灭亡百济和高句丽,在百济故地设熊津等5都督府,在高句丽故地设安东都护府,并以新罗王为鸡林州都督,最终确立了在这一时期中国对韩半岛的羁縻统治体系。

⑥ 中国古代的高句丽古城是否是现在朝鲜的一部分

在过去的很长时期里,由于中国学术界对高句丽的历史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而将高句丽与三韩人王建公元年建立的高丽王朝混淆,也正因此,使高句丽被不少中国学者误认为是韩国古代国家。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学者对高句丽历史研究的深入,中国史学界意识到了这一严重历史判断错误。为纠正这一错误,现在中国史学界已出版了大量有关高句丽的历史专著。如刘子敏先生的《高句丽历史研究》、耿铁华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马大正等先生的《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丛论》、《中国高句丽历史续论》、杨军先生的《高句丽民族与国家的形成和演变》等等。 在中国史学界,“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与位于现在韩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建立于公元918年)是两个除了名称,在主体民族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区别的国家”的历史观点已成为共识。但是,韩国的学者对此持有异议。韩国历史学者多认为高句丽只属于本国历史与中国无关,他们认为高句丽人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曾建立了与古代中国平起平坐的大帝国。其代表著作有徐炳国所著的《高句丽帝国史》与申滢植所著的《高句丽史》。 由于韩国学者在解读完全由汉语写成的古代史料时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中韩在高句丽历史研究上的交流也有着一定的难度。朝韩历史学者的主要问题是对史料存在着为我所用而任意曲解的倾向。对于古代史书中能彰显高句丽“独立性”的历史素材就大加凸显,而对于能说明高句丽与中原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联系的史料就刻意忽视。应该指出,在韩半岛历史学者中,这一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的。而中国学者在高句丽历史研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象牙塔主义”。满足于在小圈子内取得的成绩,没有动力和意愿主动向大众展示学界已有的最新高句丽历史研究成果,从而使很多不合理的有关高句丽的历史认识没有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有的澄清,造成普通民众的历史认识错误。 中韩对高句丽历史认识的分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应该要求任何一方屈已从人。而应该本着真理越辩越明的观点加强交流,以争取早日解决这一学术上的分歧。这一问题,只有通过学术交流而非任何其他的途径来解决。 考察高句丽的历史就必须了解韩半岛国家与民族的形成时间。中国的学者们多认为韩半岛最早的国家是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箕氏朝鲜,而韩、朝学者多认为韩半岛最早的是形成于公元前31世纪~公元前24世纪的檀君朝鲜,而朝鲜学者依据“檀君陵”出土的人骨,将此时间上推至公元前3018年)。 实际上,由于将神话中的“檀君”作为信史的历史研究方法本身所具有的虚妄性,朝、韩历史学家的主张是难以成立的。具体原因我们将在对“檀君”这一词条的解释中予以阐述。中国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箕氏朝鲜与卫氏朝鲜是韩半岛上最初形成的国家,而这两个古国是属于中华古代封国的性质。也有中国学者在最近出版的《东亚史》一书中认为,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之前曾存在于韩半岛上的箕氏朝鲜、卫氏朝鲜、辰国,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更接近于邑落联盟体系。半岛上的百济与新罗以及其邻近的高句丽才是在这一地区最初形成的国家(均为在公元2、3世纪前后)。 高句丽在政权建立后虽然很早就有了王,但这个王,在早期与随时面临罢免甚至被杀的扶余人的王类似,不是真正的国家君主。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西汉时期的高句丽还是隶属于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的一个部族,由“高句丽令主其名籍”(《三国志》卷30《高句丽传》),而且从玄菟郡领取作为中国地方官应有的按品级的官服。高句丽政权的高官号“主簿”,正是中国县级官员的称号,也证明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地方政权而存在,是中国汉朝在东北地区的基层行政组织。高句丽祠“灵星”,是因为执行西汉政府“郡国县立灵星祠”(《史记.封禅书》)的规定,充分体现其作为基层组织的性质。可知在当时,高句丽与真正的国家相去甚远。 魏晋以后,借中原战乱之机,高句丽的势力迅速发展。而其作为一个政权与中原政权发生的最早的大规模冲突是在三国时期的毋丘俭之役。此时的高句丽已经进入国家形态。由此可以知道,高句丽国家的形成应该是东汉末期的事(约为公元2、3世纪之间)。 另外,最初的高句丽国家的统治中心在今天中国吉林省的集安与辽宁省的桓仁一带,与韩半岛的关系不大。高句丽由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统治下的部族向国家过渡,与高句丽的势力进入韩半岛,大约都是在公元2世纪(韩半岛上正式形成国家也不早于公元2世纪,详细内容见本文后附《中国与韩半岛的早期关系》)。可以肯定的是,高句丽由前国家形态向国家过渡的过程至公元3世纪已基本完成。 高句丽因先后受到曹魏与前燕的连续打击,西向发展受阻,于是转而向韩半岛北部拓展,逐渐取代原中原王朝所设立的郡县(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立乐浪、真番、临屯、玄菟等四郡以后,韩半岛北部大同江流域一直是中国设立的郡县的统治区)。 427年长寿王迁都平壤以后,高句丽长期与百济、新罗争夺领土。由于统治层采取了较为正确的战略(在高句丽发展的后期,其统治中心进入韩半岛后,高句丽对中原王朝的朝贡关系不仅未受到削弱,反而得到加强。从而得以集中实力打击其在半岛上的敌人),高句丽由是逐渐强盛,蚕食了中原王朝在东北及半岛上的郡县统治区,最终成为西至今中国吉林、辽宁两省东部,东达韩半岛大同江流域以南的区域强国。 据日本学者田中俊明的统计,公元32年至666年的643年中,高句丽向中原历代王朝朝贡总计205次。其中,32~423年的391年时间里,朝贡仅有17次,平均23年才发生一次。而423~666年共朝贡188次,平均1.3年一次。(注: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高句丽的历史前期,其隶属于汉王朝的隶属性十分强,并不需要向中原王朝朝贡,在早期,其甚至不具备这样的资格。而在东汉末年以后,中原处于分裂中,此时高句丽政权已初具规模,但中原的混乱使其没有朝贡的具体对象而不需要经常性的朝贡。后期由于北魏这样的北方中原强大政权的建立,出于政治与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高句丽遂大大增加了朝贡的频率与次数。) 虽然高句丽内部政治组织在向国家演进,但在其步入国家之初,其性质却仍是中国地方行政组织。从南北朝至隋唐,中国历代王朝对高句丽的封号总是带有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的性质,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早在公元4世纪中叶,前燕就已经封高句丽王为营州刺史。自此之后,历代高句丽王一直承袭着都督营州诸军事、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都督辽海诸军事等具有行政管辖权的官职。自435年以后,历代高句丽王还经常带有领护东夷中郎将、领护东夷校尉的头衔,表明中原朝廷授予其代表中央政府管辖东北各少数民族的权力。这一切,都明显反映着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中央王朝地方行政组织的特性。此时的高句丽绝不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 随着高句丽国家的发展与成熟,高句丽作为中国的地方政权,独立性也越来越强,中央王朝对高句丽政权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自6世纪末期开始,中央已不再授予高句丽王具有地方行政管辖权的官职,而是改授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等散官与勋官,这表明中国中央王朝对作为其地方政权的高句丽的独立倾向十分不满,已开始不再授予其管辖东北各地的权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这种矛盾不断升级,最终演变成隋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唐征高句丽,是中国中央政府对试图独立的地方政权的征讨,是古代中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而不是国与国之间的侵略战争。 韩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与高句丽之间长期混战,相互之间的疆域伸缩变化也比较大。唐王朝先后灭亡百济和高句丽,在百济故地设熊津等5都督府,在高句丽故地设安东都护府,并以新罗王为鸡林州都督,最终确立了在这一时期中国对韩半岛的羁縻统治体系。

⑦ 历史:北齐神武帝高欢是不是高句丽的高氏

不是。
高欢(496-547)即北齐神武帝,祖籍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名贺六浑。世居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东北;也作绥远固阳),成为鲜卑化的汉人。曾掌东魏兵权,称大丞相,他以晋阳为基地,东征西讨。《北齐书》:“并州平。神武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神武自发晋阳,至此凡四十启”,“神武留洛阳部分,事毕还晋阳”,“十月壬辰,神武西讨,自蒲津济,众二十万。崩于晋阳”。其子高洋建立北齐,追尊其为神武帝。
其祖高谧曾为北魏侍御史,后因犯法举家徙于怀朔,此后三代遂世居于此。怀朔是鲜卑人居住和活动的地方,高欢就生长在这里,史称他“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遵同鲜卑”。而高欢不仅有一个“贺六浑”的鲜卑名字,还娶了一个鲜卑富户出身的娄昭君为妻。
六镇起义爆发后,他先后投靠杜洛周和葛荣;后脱离义军投尔朱荣,受到宠信,任晋州刺史。葛荣失败后,他收编葛荣余众,以山东的冀、定、相诸州(今河北及河南北部)为自己的据点。同年,尔朱荣被北魏孝庄帝杀死后,尔朱氏族人控制朝廷。普泰元年(531),高欢起兵声讨尔朱氏,在信都(今河北冀县)拥立元朗为魏帝(后废帝)。永熙元年(532)夺取邺城,大败内部不和的尔朱氏联军,进入洛阳,废尔朱氏和他自己所立的两个皇帝,另立孝武帝元修。高欢任大丞相、太师、世袭定州刺史,随即平定并州,在晋阳建立大丞相府。东魏的建立,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高欢为人深沉,富于机谋。善用人,不问地位高低,唯才是举。治军严明,将士乐为效死。孝武帝想依靠据有关陇的宇文泰以消灭高欢,计划不成,于永熙三年逃奔长安。高欢在洛阳立孝静帝元善见,是为东魏。535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文帝元宝炬,是为西魏。东西魏皇帝,实际是高欢、宇文泰分别操纵的傀儡。 他统治时期,南朝梁虽有北伐,但与东魏的关系仍以频繁通使为主。高欢害怕北方士大夫望梁朝为正朔所在而投奔江南,也无意南向扩张疆土。魏分东西后,彼此抗争,柔然的倾向对东西魏有举足轻重之势。高欢娶柔然公主(又称蠕蠕公主),表示对柔然结交求和。孝静帝即位,高欢即决定迁都于邺,他多次与西魏作战,双方各有胜负。武定四年(546),高欢悉举山东之众攻西魏,围攻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50余日,士卒战死病死者7万人,被迫退军。高欢智力皆困,而发病。次年正月丙午(初八)日(547年2月13日)高欢卒。

⑧ 请问中国最长寿的老人是几岁

中国最长寿老人是活了443岁的陈俊。但是世界上最长寿老人却是1072岁的宝掌和尚。还有消息说檀君更厉害,活了1908岁,这个应该是假的。

⑨ 世界上最长寿的人是多少岁

在一百多年前,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中药学者李庆远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在世时间一共256年。

李庆远,一个明末清初的普通人,1677年出生在四川一个普通人家。出生的时候,大清朝才建国41年。因为四川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李庆远的生活一直依靠采集和售卖草药为生。

于1933年去世,在世时间一共256年,足足活过了整个大清朝,而去世的时候,已经是民国时期了,大清朝已经灭亡21年了。

(9)檀君长寿原因扩展阅读

据有关记载,李青云100岁时(1777年)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获政府的特别奖励。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青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

李生活习惯异于常人,不饮酒、不喝茶、不抽烟,吃饭定时定量,早睡早起;闲时闭目静坐,两手置于膝上,昂首挺胸,几个小时一动也不动;左手蓄长指甲,常用小竹管套在手指上保护指甲,长至六寸左右即剪下置于木匣内保存。

李死时有指甲壳一小匣;平时寡言少语,从不谈及无关的话。别人问及年龄,仅答两百多岁。究竟生于何朝、何年、何地?均无人知晓。他虽娶妻,但不同居,仅让为其洗衣、煮饭而已。

李擅长眼科和骨伤科,1820年雇用十四岁的少年向此阳为其挑药担,常年游乡治病,对富有人家收取高额药费供养全家生活。李闲时常到高桥附近穿心店约人打牌,他每次都输一百二十文左右,让牌友赢够当天饭食钱。

李对人厚道,从不发怒,故邻人多愿与之相处,均尊称他为李二老师(因曾有一个自称是他哥哥的老人从上海来陈家场探望过他)。李青云究竟有多大岁数?

至今仍是个难解的谜。据现已经掌握的资料证明,李青云至少有170 岁无疑。李青云来开县后雇佣的挑药担子的少年向此阳,是现在住在长沙镇李家湾人黎广松的外公。

生于1806年,活了九十三岁,死于1912年。那时,李青云还健在。向此阳十四岁为李挑药担子,李当时像个五十多岁的老人,以此推算,至少活了170年。

他自己也承认自己并不是出生于1677年而是1736年,也就是说他活了197岁。但在1930年时成都大学的教授胡忠谦发现了他的出生“证明”,他应该出生于1677年,当时的清政府还为他举行了150岁和200岁的寿礼庆典。

阅读全文

与檀君长寿原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年人吃龙虾有哪些不良反应 浏览:776
孝敬老人的代表 浏览:559
杭州老年公寓楼盘 浏览:619
如何举报父母逼婚 浏览:646
湘潭敬老院多少钱一个月 浏览:160
两会谈企退什么是退休中人养老金 浏览:368
莘县退休工资补发 浏览:287
夏季养生手抄报写什么 浏览:896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老人院在哪里 浏览:176
查肺部医院和体检中心哪里好 浏览:208
朋友父母离婚了怎么劝他 浏览:555
玩篮球长寿 浏览:77
包头颐德老年公寓 浏览:762
长寿花茎空 浏览:972
职工退休后如何办理停保手续 浏览:578
代缴养老保险公司 浏览:313
长寿花黑根病 浏览:814
女人怎么养生效果好 浏览:808
广州企业退休有没有过节费 浏览:85
创办老年公寓计划书 浏览: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