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重阳节有两个主要的传说故事:
传说故事一:重阳公主的传说 背景:东汉安帝年间,李娘娘逃至洛阳以西的重阳店,在农历九月九日生下女儿重阳女。 成长与学艺:李娘娘历尽艰辛抚养重阳女,后重阳女为斩除瘟魔、为母报仇,到处拜师学艺。 除魔:重阳女在道人的传授下,得知瘟魔的弱点,并在九月九日组织百姓登上云彩山,利用红色、酒气、刺激气味和高声喊叫等方法,成功刺死瘟魔。 后续:此事传至京城,安帝贬黜闫氏,封重阳女为重阳公主。重阳公主每年九月九日都会带上菊花、茱萸等回京城孝敬父王,并把当地民俗传入宫中。
传说故事二:恒景除瘟魔 背景: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危害百姓。青年恒景因瘟疫失去父母,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害。 学艺:恒景四处访师寻道,终于找到法力无边的仙长,并苦练武艺。 除魔:仙长告知恒景九月九日瘟魔将出,让他回家准备。恒景在九月初九带领乡亲们登上附近的山,利用茱萸叶和菊花酒的气味成功阻止瘟魔,并将其刺死。 风俗形成: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流传下来,并被视为免灾避祸的活动。同时,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重阳节后来也被立为老人节。
Ⅱ 重阳节的历史故事
重阳节:《易经》中将“六”定为阴数,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亦称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
重阳节的传说一:求寿说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重阳节的传说二:辟邪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携乎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於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丶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後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氏信祸丶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重阳节的传说三:全家九月九登高避灾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歼隐轮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