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面对日益增长的年龄和落后心智之间的矛盾
我是一个年龄有点大但是心智还是没有成熟的人,别人看起上去我比真实的年龄大上很多,但是我觉得我自己的内心实际年龄比真实年龄还要小。我感到很痛苦,我也想让自己心智更加成熟起来,最好自己的心智年龄比是真实的大,年龄还要大一点,这才是我想要的。
我觉得这些年过得太舒服了,被家人呵护的太好,要钱有钱,想怎样过就怎样过,认认真真读书,不要去面对太多的事情,所以我想我的心智还很小。我感觉我比别人的心智小一点,让我感觉到特别的不公平,好像被别人歧视了一样,我就受不了这种感觉了。
我一直都想着长大想要成家,想要过上自己的生活,追逐自己的理想,拥有快活的自由,那种生活才是我一直不断的追求,但是现实往往是残忍的,梦想终归是梦想,那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我还小,做不了那些事情,最后往往
消散了。
我感觉成都的那首歌词唱出了我内心的心声,是挣扎的自由,我感觉这种感觉就是这样的不断的挣扎,看上去是自由的,却也是无比的痛苦。内心的矛盾让我的想法很多,有时候我的想法简直想把我的头都爆掉,不断的想一直都停不下来。好痛苦好痛苦的感觉,自己要发疯了,就像一个神经病一样,情绪越来越激动,越来越容易暴露,内心始终都没有平静下来。
我觉得现在应该冷静下来,平等的对待一下,多出去走走,和别人交流一下, 最重要是自己太孤独了,一个人是学不到多少东西的,只有从别人身上才会各取所需。
如果内心真的很恐怖的话,我觉得还是应该看一下心理医生,我们学校就有心理医生,我的同学去过,但是我每次去的时候都关门了,下回我一定去看一下。
⑵ 人的心智与年龄是否成正比
要看个人所在的环境与经历的,不一定年龄越大越成熟,很可能很多人都白活了一辈子很多事都不能放下,不能明白。
⑶ 心智是什么意思
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所谓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版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权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图象、印象,是对于周围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
(3)长寿与心智扩展阅读:
心智模式的特点:
1、每个人都具有心智模式。
2、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和做出的相关结论。
3、心智模式是指导我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
4、心智模式让我们将自己的推论视为事实。
5、心智模式往往是不完整的。
6、心智模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的结果,并不断强化。
7、心智模式往往会比其有用性更加长寿。
⑷ 如果让你在能够活到90岁和一直保持着30岁的心智或者是身体中选择一个,你会选择哪一个
如果让你能够活到90岁和一尺保值30岁的心智或者是身体中,你选择哪一个肯定会选择30岁的心智一个30岁的人心智是最佳的状态,g有中年人的成熟,又有青年人的睿智,这些都是比较不错的。
⑸ 为什么心智成熟度和年龄不完全相关
因为并不是年龄越大的人越成熟,这与一个人的生长环境有关。
⑹ 心智不成熟与年龄有关系吗
你好,
心智跟年龄是没有关系的
可能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生长环境,
照成人的心智成熟与否
如无疑问,请采纳
⑺ 心智和年龄不符是什么意思
少年老成的人要么是家庭比较一般或者贫寒,很小就要开始承受家庭的一些负担和压力,自然心智上的成长会比正常的孩子要早和快,再要么就是性格上比较内向的人也会成为少年老成的可能。而心智不成熟的人在生活中没有任何的压力,什么都有父母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人往往依赖性较强,哪怕年纪很大了也会像孩子一样的性格。少年老成的人长大了在工作中容易得到领导的重视与器重,会让人觉得这样的人做事踏实,会有一种信任感,但却失去了一些本该有的纯真与快乐;心智不成熟的人在工作中难以得到公司的重用,会有一种让人觉得办事不踏实,让人失去信任感,但是这种人生活中会很快乐,当然这种人在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挫折时容易退缩与打倒,承受能力较差。至于到底哪个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我个人认为少年老成一些好,因为这样的人够独立,自食能力强。
⑻ 心智的成熟与年龄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我觉得在一般程度上,如果一个人的年龄很大的话,他的心智也相对成熟的,当然不否认有些人虽然年纪很小,但是却非常成熟的,但是我还是觉得年龄大小和心智成熟还是有关系的。
⑼ “心智”的涵义是什么
我所说的“心智”,对应的英文单词是“Mind”。一个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像、假设、推理,而后指导其行为。在众多定义之中,我更倾向于乔治·博瑞(C.George Boeree)博士的定义: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a.获得知识;b.应用知识;c.抽象推理。博瑞博士认为,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与他的心智直接相关。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力的差异,即,每个人心智的能力强弱不一;且这方面的差异可能存在着天壤之别。
为了说明清楚,有必要把相关的一些概念重新组织。我们常说的“智力”与“智商”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儿。可以把一个人的“智力”理解为他“心智能力”的强弱程度。而一个人所谓的“智商”,是指此人参加“智力测验”所获得的成绩——姑且不论那些智力测验在科学性与全面性上是否足够可靠。
事实上,正是因为很多人在语言使用上对“心智”、“智力”与“智商”等概念不加任何区分甚至干脆等同使用,才使很多人错误地认为一个人的“智商”是天生的,甚至是与后天无关的(学术界有一派认为智商是基因决定的),是一生固定不变的。
后来,一些研究同卵双胞胎的心理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一个人的智商并不完全是天生的。如果一个人的智商全靠基因遗传,那么,同卵双胞胎的智商应该一模一样才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之后,这些心理学家们做出了个估计:大约75%的智商是由基因遗传决定的,而其余的25%则受后天环境影响。
这个结论已经大大改变了人们对智商的理解。过去,很多人相信智商完全是基因遗传决定的,后天的影响就算存在也相对有限——即便在今天,很多传记作者在撰写名人传记的时候,还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天赋禀异”之类的词汇。他们完全不在意这种“智商天定”的观念不仅缺乏依据而且很荒谬,荒谬程度与“龙生龙,风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之类的“血统论”如出一辙。
目前心理学家们正在广泛讨论的“弗林效应”(The Flynn Effect),指的是智商测验成绩逐代提高的现象。心理学家尤里克·奈舍尔(Ulric Neisser,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在一篇1997年发表于《美国科学家》杂志上的文章中报告说,“(智商)测验的成绩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正在显著地提高,但人们的智商是否也在提高仍然存在争议。”事实上,有统计数据表明1972年至2002年之间的30年里,所谓“弗林效应”还一直存在。
事实上,这一切很容易解释清楚。人生初始,一个人的心智能力几近于零。新生婴儿几乎只有“反射”能力而已。饿了、疼了、冷了、热了……只要不舒服只有一种“反射”——哭;而舒服了、满足了,就产生另外一种反射——笑。而作为人类最终所必需的种种能力,新生婴儿实际上无一具备,他们只是具备获得那些能力的潜力而已。
然而,人类之所以与其它动物不同,原因之一在于人类拥有比其他动物更为发达的“大脑额叶”,乃至于人类天生拥有比其他动物更为优秀的学习能力。通过“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同样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抽象推理能力”,最终,一个人的心智可以被开启、培养、发展,可以被重建,再进一步甚至可以被反复重建。
我不同意“智商天定”的解释,同样也并不接受“大约75%的智商是基因遗传决定的,而其余的25%则受后天环境影响”的说法。因为后者依然建立在不区分“心智”、“智力”、“智商”之间的微妙差别的基础之上,进而忽略“心智”成长的重要性。
我的基于观察的结论是,一个人的心智顶多有1%是基因遗传决定的。新生的婴儿,但凡正常情况下,都具备人类天生所拥有的“反射能力”和“学习能力”。天生的“反射能力”或多或少在快慢上存在一些差异;而天生的“学习能力”也只是最基本、最原始的那种能力——比如,模仿相对更容易一些,而逻辑思考能力尚未形成。“反射能力”差一点,可能表现为“反应迟缓”,但这与最终一个人能够拥有的心智能力强弱程度并无决定性的联系,要不然就无法解释爱因斯坦这样被人们视为“天才”的人为什么幼时看起来却像所谓的“弱智”。最初的“反射能力”以及最原始的“学习能力”构成一个人心智最初的1%;而剩余的99%,实际上应该都是后天积累的才对。当然,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对于很多人来讲那99%中的大部分已经积累完成了。
当一个孩子被夸奖为“聪明的孩子”的时候,应该被夸奖的很可能或者说更可能是这个孩子的父母。“更聪明”的父母生出来的孩子实际上不一定在出生时就比别的孩子“更聪明”——就算“更聪明”也不会“更聪明”多少,差异无论多大也都局限在那1%以内。然而,“更聪明”的父母的孩子,在随后的成长中每时每刻都有更多的机会耳濡目染并学习模仿“更聪明”的行为,而最终也就“变得”(也“显得”)“更聪明”——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会发展得更为迅速。
说通俗一点,心智这东西“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心智一旦开启,就可能因学习而疯狂发展,而与此同时“学习能力”也会相辅相成地大幅增长;于是,心智可发展,可培养,可重建,甚至可以反复重建——谁可以封顶?然而,反过来,如若这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那么心智就可能停滞发展,甚至倒退,弄不好“痴心不得反癫狂”,搞到进入负数的地步—隹又能够保底?
人类的平均寿命正在不断地延长——科技的进步保障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提供更多的保障,比如,蛋白质的获取前所未有地廉价和方便。而在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的今天,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心智是可培养的、可发展的、甚至是可以重建的,对任何人来说,都可能是一次宝贵的重生机会。对过去的人来说,到了30岁才醒悟过来可能就“来不及了”,但,相对来看,现在的人就算40岁醒悟过来,也相对还算“来得及”——因为平均寿命延长了,即意味着还有积累和重建的机会。而如若一个人错误地认同“智商天定”的观念,那么他就可能错过发展、培养、重建心智的机会——甚至连开启心智的机会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