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義不同:退休金是國家按照社會保險制度規定,勞動者年老或者喪失勞動能力之後,根據他們所做出的貢獻和所具備享受養老保險的資格或者退休條件,按月或者一次性支付保險待遇,用於保障職工退休後基本生活需要;而養老金就是所謂的養老保險,是國家和社會根據一定法律和法規,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者因為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後基本生活建立的社會保險制度。
2、繳費方式不同:退休金是由單位或者企業提供,不需要受益人繳費既可以享受;而養老金費用一般由參保人的單位代扣代繳,一部分交給國家,一部分存入個人賬戶,社會養老保險的繳費標准往往遵守統一繳費原則。
3、資金渠道不同:退休金一般都是國家財政或者地方財政列支,未參加養老保險社會統籌的退休人員的退休待遇簡稱退休金或者退休生活費;養老金是由社會保險資金列支的,參加養老保險社會統籌的退休人員的退休待遇統籌為養老金。
4、領取方式不同:退休金支付方式分為一次性支付或者分期支付;而養老金由政府部門機構統一發放,養老金的領取問題方面,對每個社會成員有統一的養老金領取規則。
Ⅱ 養老金替代率的媒體評論
國經濟網網友賈文和發表觀點:「雙軌制」改革是關鍵
社會各界圍繞養老的話題不斷增多。先有媒體報道多個省市養老金入不敷出,後有勞動力人口首次下降、人口紅利是否消失的討論,2013年9月,清華大學提出的「從2015年開始實施有步驟的延遲退休計劃」則引來網友的無數「板磚」。9月10日又有一則新消息闖入公眾的視野:中央財經大學社保系主任褚福靈測算,2011年我國企業養老金替代率僅為42.9%,低於國際警戒線(55%)。
養老金替代率,也就是退休工資占收入比。它不僅關繫到退休人員的切身利益,且同整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運行密切相關。作為整個養老保險制度體系的關鍵點,替代率水平是否合理,反映的是整個制度的安排和政策取向。無疑,我國養老金替代率低於警戒線的現實督促「養老問題」必須要找到解決辦法。
養老金入市也好,延遲退休也罷,個中原因很多且利益復雜。看似一團亂麻,因而我們需要抽絲剝繭,其中現行的養老金「雙軌制」就是這個「線頭」。打破養老金「雙軌制」具有扎實的民意基礎和強烈的現實需求,2013年初,國家再次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實現了養老金「九連增」。盡管國家年年為企業退休職工提高養老金,但相較於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金,養老金差距懸殊問題依然突出。
應當承認,正如在職人員的薪資水平不可能完全等同一樣,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也必然存在一定差別。但養老金「雙軌制」則是一種制度不公,是在不同社會人群之間形成一道人為的「鴻溝」。這不僅加劇了企業退休人員的不公平感,也不利於形成社會合力,以應對「老齡潮」帶來的養老問題。
養老金「並軌」就是要改革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碎片化」,建立一體化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雖然這會面臨群體間的利益協調很難、事業單位人員擔心待遇會降低、新舊制度銜接不容易、體制性障礙導致難以一碗水端平等問題,但改革的著力點就在於打破這種固化利益群體的限制,破除「權力自肥」機制,沒有「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都將一往無前」的勇氣是不可能實現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個兩千多年以來的社會心理傾向一直存在。在國人的理想還是停留在獲取財富的結果上(均富),而不是關注於機會和權利的平等上的背景下,養老金「並軌」符合當下大多數人的共識。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預計,到2020年,中國人均收入水平很可能達到12700美元,按照聯合國或世界銀行的指標,將是高收入國家。
Ⅲ 你知道公務員的福利待遇到底好在哪
我知道公務員有哪些福利待遇,而且是真實的。工資,二級主任科員(正科級),總額6000元左右,版扣除五險一金,權每月到手工資4000元左右。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獎金和實物獎勵。全鎮全年工作幹得好,縣里發一點年終獎,說出來有點寒戰。但是,扶貧工作,改水改廁工作,秸稈禁燒工作,信訪維穩工作,防汛抗旱工作等等,每一項沒干好,還要在縣里的獎勵里扣減,沒有人能夠得到全部獎勵的。沒有什麼雙休日,能過一個星期天就不錯了。法定假從來沒有休全過。到了考察提拔、換屆選舉還得小心翼翼!這就是真實的公務員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