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養老金有哪些理財產品哪種比較靠譜
再不理財就老了,所以避免等到那一天,老無所依,現在就趕緊理財吧。那麼問題來了:哪些養老理財產品比較靠譜,下面筆者就給大家詳細介紹幾個,不妨一起來看看吧。1、商業保險
為了補充社會保險的不足,很多人都選擇再添置一些商業保險。所謂商業保險,就是指通過訂立保險合同,以營利為目的的保險形式。為參保者提供商業類型的人身、財產保障的賠付形式。目前市場上的保險產品日益多樣化,比如傳統型養老險(強制儲蓄養老為主)、分紅型養老險(承擔一定風險,分紅收益也不確定)、萬能型養老險(保底利率、存取方便)、投資連結型保險(不設保底收益,盈虧客戶自負,風險性較高),筆者認為,適合自己的商業保險才是最好的,因人而異來購買。
2、穩健型理財產品
很多人選擇金融投資方式,使自己的資金保值增值,也成為時下儲備養老金的一種流行方式。金融市場投資品種和渠道增多,風險和收益各不相同。筆者認為,如果大家是通過投資來儲備養老金之用,建議「穩」字當先,盡量選擇一些安全性投資工具,比如定期存款,1年期年利率1.5%%;保本型基金,年利率4%左右;保本型的銀行理財產品,年利率5%;低風險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房易貸,年利率12%左右等。
3、以房養老
退休不心慌在當今社會,「以房防老」似乎比「養兒防老」來得更靠譜。房產本身強大的經濟價值,令它完全可以作為養老金儲備的一種形式。當然,「以房養老」更要注意流通性風險和產權風險。而且由於房地產市場在未來走向不明,價格上也存在風險。
4、養兒防老
養兒防老,一直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觀念,但是現在這種養老方式越來越不靠譜。現今有些中青年的敬老意識缺失,很多老人晚年生活都很凄涼。同時,筆者也呼籲一些年輕人,有時間就多陪陪父母,平時要多給他們一點關懷和照顧。
2. 日本退休金可以拿多少
日本是離中國最近的發達國家,許多人對日本的退休金感興趣,那麼,日本退休金可以拿多少呢?
日本的養老金制度由公共 年金 (日語中稱為「公的年金」)和非公共年金(日語中稱為「私的年金」)組成,而公共年金又可分為國民年金和厚生年金(或共濟年金)。所以實際上,日本的養老制度由以下三層構成。
第一層 覆蓋最廣的國民年金
日本法律規定所有20歲以上60歲以下的國民不分職業都有義務參加國民年金。參保者若為專職家庭主婦,則不需要繳納保費;參保者若為自營業者、大學生等,則目前每月要向國民年金保險上繳1萬6260日元(當前匯率約合人民幣997元)保費,目前從65歲開始平均每個月可領取5萬7000日元(當前匯率約合人民幣3494元)的國民年金。
第二層 厚生年金(或共濟年金)
在日本受雇於企業等的正式員工有義務參加厚生年金,保費繳納期間為從參加工作開始到退休為止,保費為月薪的17.828%,由個人和企業折半出資。而公務員等則參加共濟年金,保費則是由個人和國家折半出資。
厚生年金或共濟年金加入者領取的年金為國民年金+厚生年金或共濟年金,目前從65歲開始平均每個月共可領取15萬4000日元(當前匯率約合人民幣9440元)的年金。
第三層 非公共年金(企業年金、個人年金)
非公共年金是為了進一步增加人們年老後的收入,讓人們可以安心養老,並沒有法律義務。這一點不同於法律上規定了參加義務的國民年金和厚生年金(或共濟年金)。
非公共年金包括企業年金和個人年金兩部分。企業年金分為固定 收益 年金和固定繳費年金兩大類,個人年金則沒有固定收益年金,只有固定繳費年金一類。
固定收益年金是基本固定企業職工年老後獲得收入的金額,然後根據這一金額計算出現在每個月必須向該保險系統繳納的保費,這項保費也由企業和勞動者分擔。而固定繳費年金分為企業型和個人型兩類,規定了每個月繳費的金額,但收益要根據投資的效益決定。
綜上所述,日本老人的養老金實際上差距挺大。參加工作後一直屬於大企業或是公務員等比較穩定職業的人,退休後不僅能拿到公共年金、還有企業年金,足夠退休後的生活,而那些因為教育程度不高、無法找到穩定職業的人,老了之後不得不繼續工作,因為他們能拿到的養老金遠遠不夠生活需要。
以上是金投保險網我為您介紹關於日本退休金可以拿多少的問題,更多的保險知識請關注金投保險網。
免責聲明:文章中操作建議僅代表第三方觀點與本平台無關,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據此交易,風險自擔。
3. 國外都有哪些養老金制度
由於人口不斷減少和老齡化不斷加劇,降低退休金或再度延長退休者的年齡也難以避免,很多國外的養老制度也不斷的在改變。
按照新生效的法律,德國退休者的年齡將由過去的65周歲逐步過渡到67歲。所謂逐步過渡是指將延長的2年分為24個月。前12個月,用12年的過渡期,即每年在上一年的基礎上增加1個月的工作時間,這樣在2024年即可過渡到66周歲時退休。後12個月分6年過渡完,即每年在上一年的基礎上多工作2個月方可退休,這樣到2031年時即可執行67歲退休的制度。
總之,大多數國家都是讓你在年輕時創造更多財富,老了之後才會有好的養老保險,越來越多的國家選擇了延長退休年齡。
4. 韓國很多老年人沒有退休金
韓國老人有退休金的。到退休時一次性付清退休金的,韓國老人平均退休金是1671元人民幣,相對比中國少,但他們上班時掙錢多。
在韓國大城市裡有種景象令人感慨,不少六七十歲的人還在工作,有的老人佝僂著身子撿垃圾謀生,他們屬於「老年破產」這一特殊人群:退休後收入銳減,靠養老金難以維持生計,只能找個活干以養家糊口。
老年貧困是全球現象,但韓國格外突出。在世界經合組織34個成員中,65歲以上老人的平均貧困率為12·6%,韓國高達49·6%,居該組織成員國之首。
韓國的法定退休年齡是60歲。而實際上,人們平均工作到71歲才會真正休息。退休年齡只是重新找工作的開始。在韓國,有420萬老人不是在工作,就是在找工作的路上,數量甚至比20多歲的打工青年還多。
韓國國民養老金調研機構28日說,50歲以上韓國國民維持「最低標准生活方式」平均每月需要至少145萬韓元(約合8852元人民幣),遠高於他們實際領取的養老金。
(4)發達國家養老金擴展閱讀:
韓國老年貧困現象嚴重:
1、養老金制度長期不到位。韓國雖被西化多年,但東方傳統文化、社會倫理依然影響很深。韓國沒有效法西方很多國家「高稅收、高福利」的作法,直到1988年才建立起全國性養老金體系,而這只能使1/3的65歲老人受惠,大多數人是在職業生涯結束後才加入這一體系,獲得養老金的比例非常小。
2、落後於時代的傳統觀念。西化這么多年,韓國卻不像西方國家那樣,孩子養到18歲就放手,讓他們自已闖盪,更多靠自謀生計。韓國父母「望子成龍、「養兒防老」的想法較重,為了培養孩子,不惜投入金錢和精力,指望將來子女會給他們養老送終。
據最新數據,在韓國,將一個孩子從小培養到大學畢業,花費約合人民幣170萬元,這相當月薪百十萬韓元者10年的收入。孩子結婚費用父母也得籌措,有了第三代有的還要幫襯一把。結果到退休時,收入驟減,沒有積蓄,有的還負債,生活陷入困境。
5. 出生率負增長的發達國家養老金怎麼領取
人口負增長對於交社保的我們會有什麼影響?會不會年輕時交社保錢,到老了拿不到養老金?
大家都知道,目前大多地區社保基金採用的是現收現付制,也就是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由收取在崗人員繳納的保費來發放。雖然說社保基金還有個幾萬億元的結余,但是主要集中在個別一線和發達城市,許多地區已經出現社保基金虧空現象。
那麼,隨著人口的負增長,交社保的人越來越少,收到的基金自然會越來越少。
而領社保的人因為人均壽命的延長,加上特殊時期那一波嬰兒潮的老去,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於是有很多人擔心自己自己今天交社保,等自己老了領不到養老金。
其實,國家早在運籌帷幄,推行了年金這個養老第二支柱,去年又在全國36城試點了個人養老金制度,包括五城市開展養老儲蓄試點,還有延遲退休政策深入推進等工作,這一切都是為了應對老齡化和養老基金壓力的。
關於延遲退休和未來能不能領到養老金這個問題,你怎麼看?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記得關注我,每日了解有用的社保知識。
6. 美國有養老金嗎
養老金制度作為保障未來生活的基礎,受到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的支持。但是由於各個國家經濟制度和發展水平的不同,各國間的養老制度也有所區別。7. 養老金對生活水準比例
養老金占工資比重僅五成影響退休生活水平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近日發布了——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指數報告2012 報告顯示 2011年我國社會保障在中低水平運行各地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養老保障發展總指數的前三名分別是山東、新疆與海南。
從最引人關注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替代率」指標看不同地區間差距較大。 2011年最高省份的養老金替代率為71.34%最低省份的養老金替代率為36.97%兩者相差34個百分點。
保障水平整體下降
報告顯示 2011年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但保障水平呈下降態勢可持續性在中位運行有下滑態勢高效性在低位運行呈下降態勢公平性在高位運行總體有所改善。
從社保制度覆蓋情況看全國城鄉養老保險參保率明顯提高。全國城鄉養老保險參保率不斷擴大由2010年的39.00%上升到2011年的59.26%。全國城鄉養老保障覆蓋率水平不斷提高。由2010年的42.78%擴大到2011年的62.38%。
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全國養老保險待遇有所提高但替代率呈下降趨勢。報告顯示全國城鎮職工養老金支出由2010年的月人均1395元提高到2011年的1558元待遇水平有一定提高。
1
1/5頁
但同職工平均工資對比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略有下降由2010年的51.92%下降到2011年的51.18%。
「替代率」是衡量養老保險保障水平的一個主要指標簡單說可以被理解為勞動者退休時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替代率下降意味著養老金的保障水平也相應貶值。按照國際經驗養老金替代率大於70%即可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如果達到60%-70%即可維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低於50%則生活水平較退休前會有大幅下降。此外國際勞工組織《社會保障最低標准公約》規定養老保險最低替代率為55%。
「由於受通貨膨脹、社會平均收入以及社會發展狀況等因素影響養老金的絕對數額不能准確反映不同時期、不同地區離退休人員真實的養老保障程度。而養老金替代率這一相對指標卻能夠規避上述因素的影響。 」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分析人士認為盡管養老金替代率下降的壓力在全世界普遍存在但原因並不相同。發達國家養老金替代率下降主要緣於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財政負擔迫使政府不得不降低養老金待遇。而中國的養老金替代率下降卻是產生在企業職工養老金「九連增」的背景下主要在於養老金提高幅度沒有趕超職工工資增長率。
另一方面一些企業為職工繳費基數低甚至按最低標准交夠
2
2/5頁
15年就停止這也是導致企業養老金替代率偏低的原因之一。
地區不平衡問題突出
報告顯示各地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突出。 2011年社會保障發展總指數的前三名分別是北京、廣東與新疆 2011年養老保障發展總指數的前三名分別是山東、新疆與海南。
從全國養老保險負擔系數指標看各地區差距非常明顯最高省份的養老保險負擔系數為0.6324最低省份的養老保險負擔系數為0.1087 表明在養老負擔方面存在明顯不均衡。
從基金結余情況看同樣如此。 2011年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余系數為1.5274基本處於合理區間。但各地區養老保險基金結余系數差距明顯最高省份的養老保險基金結余系數為4.0656 最低省份的養老保險基金結余系數為0.5613 表明在養老保險基金結余方面存在不均衡。
最引人關注的是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替代率」 。從這一指標看不同地區間差距較大。 2011年最高省份的養老金替代率為71.34%最低省份的養老金替代率為36.97%兩者相差34個百分點。
養老金「雙軌制」形成待遇差
3
3/5頁
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與企業職工養老金「雙軌制」下兩者待遇差距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褚福靈計算中國事業單位和機關單位的養老金替代率居高不下總體維持在92%至107%水平。
但對此專家認為差距大不是絕對的大差距大小首先和現在企業制度本身的內在因素有關「繳費年限低、繳費基數低總體養老金水平就要低。 」褚福靈解釋影響養老金差距的因素。第一繳費年限偏低有的交15年就不交了甚至還有提前退休個人賬戶積累很少自然就低。第二繳費基數低現在北京平均工資五千繳費基數如果能達到80%或者70%就很不錯。繳費有一個區間即60%到300%大部分是就低交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養老金必然會偏低。
「調查發現一些企業老總養老金高於機關事業單位因為交的基數高還有補充養老金 」褚福靈說 「不能一概而論企業養老金就低盡管養老金高的人是極少數但是如果都按時交都交了20年、 30年企業養老金也不一定低。 」
此外對於解決待遇差距問題是否只能採取「雙規合並」的方法各方一直存在爭議。褚福靈認為公務人員退休保險制度也要在社會保險的總體原則下制定大方向是明確的但公務員和機關事業人員的保險制度最終與企業職工基本保險制度仍會有一定區別這是由於勞動性質不同決定的。
4
4/5頁
「有人說參加保險制度吃虧因為職工繳費公務員不繳費。對這個問題要做一個客觀的全面認知。 」褚福靈認為企業主要是面向市場部門如果破產就無法保障職工退休等福利的支付因此不宜實行退休制而是實行養老保險制度。而機關事業單位是公益性的所以其經費也通常來自國家財政撥款。就世界范圍來看這一部分人也不都納入社會保險制度或者納入也有一些特殊制度安排。「比如美國老公務員也不納入。即使有一些人納入了但是制度和我們企業職工的制度也是不一樣的而是有一個特有的制度相當於我們職業年金或者企業納金。 」
因此褚福靈認為即便是公務員和機關事業單位都納入國家基本的養老保險制度中但是整個制度的架構可能與企業職工的基本保險制度還有一定不同或者說他的保障還應該更加充分保障水平應該相對較高 「這一點應當理解這是由於勞動性質不同決定的也是各國的慣例做法。 」褚福靈說 「破除養老雙軌制是個復雜的過程是極其艱巨的。改革是利益的調整一定要循序漸進逐步調整。 」
8. 目前主要發達國家養老金整體替代率水平約為75,這是什麼意思這指養老保險里是什麼意思
養老金替代率,是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它是衡量勞動者退休前後生活保障水平差異的基本指標之一。養老金替代率,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養老保險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退休人員生活水平的經濟指標和社會指標。
現狀:中國養老金替代率偏低
養老金替代率,這是我們退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楊燕綏的報告顯示,目前我國養老金替代率偏低,為社會平均工資的40%左右。
養老金替代率是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個人養老金替代率=退休後的退休金/退休前的工資。它是衡量勞動者退休前後生活保障水平差異的基本指標之一。替代率越高,越能保證老年生活的品質,反之,則會影響養老生活。
以國際經驗來說,如果退休後的養老金替代率大於70%,即可維持退休前現有的生活水平,如果達到60%-70%,即可維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低於50%,則生活水平較退休前會有大幅下降。1999年之前,中國企業職工養老金的替代率總體維持在75%以上,但之後呈逐年下降趨勢,到目前已下降至40%以下,而且不同人群養老金替代率的巨大差異也引起了各方廣泛關注。
試想,收入1萬元左右的職場白領,退休金降到4000元左右,對退休生活將帶來影響,我們也不得不面對退休生活的落差。目前來看,政府養老金只能起到兜底的作用。
一家外資保險公司養老年金理財師介紹,「從現在來看,每個人的養老保障由三部分構成:一是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二是企業年金,三是個人為養老准備的資金、包括商業保險、基金等等。」
目前,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建立了上述三大支柱、三大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以美國為例,整個養老保險體系分為4∶4∶2結構,40%是國家出,40%靠企業年金等,20%靠個人商業保險。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9. 發達國家養老金替代率
發達國家養老金替代率是70%到80%
什麼是「養老金替代率」?
養老金替代率,是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比如退休前月薪1萬元,退休後每月領取5000元養老金,替代率就是50%。
世界銀行報告指出,養老金替代率達到70%至80%才能保障退休生活水平不下降;而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的平均替代率還不到50%。可見,要想維持老年生活品質,迫切需要自己提早進行儲備、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