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養老金資金缺口出現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有點人拿的養老金太多,一個人拿去許多人的錢,干什麼?作為積蓄,作為遺產,完全失去了養老金的本意,不合道理。所以養老金的改革勢在必行!讓養老金回歸他的本意,養老!
造成養老金資金缺口可能有一下幾個方面:
1.養老金收支不平衡,收少支多形成缺口。
2.養老金管理不善,可能被挪用,被貪污腐敗。形成資金缺口。
3.養老金收繳不力,造成資金缺口。
4.養老金投資虧損,造成資金缺口。
5.其他的原因造成資金缺口。
針對以上問題如何破解?
有關部門應該關注機器人取代人工問題了,如果把機器人只當做機器,機器人取代人工是一個趨勢,機進人退勢不可擋,甚至20年內60%的職業將被機器人取代。如果把機器人當做人,這個「人」也應該繳納社保,只是不應該叫社保而應該叫「社保替代金」。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延遲退休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工作年齡也是有限的。
養老金缺口的主因是:視同繳費所造成。企業新的退休制度,其中是新政執行前的未繳費的工作年限,按繳費計算,造成個人帳戶空帳。全國視同繳費造成的資金空缺,資金數額巨大。有專家在新政執行前,就提醒,由國企利潤填補資金空缺,遺憾的是時至今日未能實現。在老帳未還的情況下,機關事業養老制度2014年執行以來,又沿用了未繳費部分,退休按視同繳費計算,這又造成新的空帳。視同繳費造成的巨大資金缺口,應引起國家高度重視,靠養老金積累去投資,買國債收益和各省調劑,是無法補上資金的巨大缺口的。
有人工資太高了,建議
1.繳費人少,拿錢的人多。
2.交的少,拿得多。
3.繳費與退休金收入不成比例。
4.養老金提高,按照養老金比例上漲,造成養老金拿的越多,漲得越多,以後的養老金應該壓高抬低。
5.舊賬未清,新賬又出。
城鎮職工的社保基金,總體是有盈餘的,現階段不存在缺口,國家財政對社保的補貼,主要是補貼給了城鄉社保,老一代農民,早年一分錢社保沒交,現在每月仍然可以伸手白拿一,二百元的基礎養老金,還有一些農民,每年交一百元社保,現在每年卻可以領取一,二千元的養老金,而且逐年還在上漲,這是造成城鄉社保基金缺口的主要根源,現在全 社會 很多人,都強烈要求國家,取消老農伸手白拿的基礎養老金,實現真正的誰交誰得不交不得,這才是真正的養老公平。
不交錢比交錢多拿幾十倍
養老金的出入口存在根本實際問題,公務員,行政,事業單位,企業,城鄉居民養老,這些比較退休工資誤差大,從國家補貼的傾斜上已經形成陡坡形式。更有一部分人貢獻不大回報多問題:而傾向偏低的農民,真正按補上並沒超標。羊毛出在羊身上,農民交比方交1000元,退後工資才200多點,按職工以前上繳3000元來計算,可以拿到800多元,按照那時繳費多繳兩千元應該是600多元,可這個集體補這個集體又存在在哪裡?事業上國補錢又從哪裡來不得不打個問號。真正不虧空一視同仁,像銀行存款按高利計算,大家一樣的根本不會養老金虧損,後往前挪那後面推動人少了,到後來是不是更虧?關繫到前後兼顧只有養老金交納平衡收入平衡,一高一低待遇什麼時間都是虧的。
養老金年年加,都加在年青一代身上。這樣下去遲早壓倒年青一代請代表們不要只考慮老年人同時考慮青年一代!!!
㈡ 請問補充養老保險(企業年金)的問題
年金的領取條件只有三個,退休,死亡,出國定居。如果你符合任意一種,企業繳費和你的個人繳費及投資收益必須都歸你。但是如果沒有滿足以上三個條件之一,中途辭職了,企業繳費部分會按照年金方案歸屬比例進行歸屬,個人繳費部分全部歸屬於你自己。但是這兩筆錢在你離職時你也領取不出來,因為你沒有達到退休,死亡,出國定居這三個條件之一,這兩筆錢會放在一個專門的賬戶中繼續投資運作。等你滿足三個條件之一時才能真正領取出來。
㈢ 山西省補充養老保險的優缺點
1.補充養老保險待遇測算演示:
如果按照基金年收益率
3.5%,個人繳費15年,養老保險待遇水平測算如下:
(一)按照最低繳費檔次200元/年、政府補貼70元/年測算,到65周歲時,基本養老金加補充養老金可達2255元/年。
(二)按照繳費檔次500元/年、政府補貼120元/年測算,到65周歲時,基本養老金加補充養老金可達2930元/年。
(三)按照中間繳費檔次1000元/年、政府補貼200元/年測算,到65周歲時,基本養老金加補充養老金可達4050元/年。
(四)按照繳費檔次2000元/年、政府補貼360元/年測算,到65周歲時,基本養老金加補充養老金可達6288元/年。
(五)按照最高繳費檔次5000元/年、政府補貼600元/年測算,到65周歲時,基本養老金加補充養老金可達12540元/年
城鄉居民達到待遇領取條件時,根據個人賬戶全部儲存額,據實計算個人養老待遇月領取標准,足額發放。
2.
拓展資料:這項制度是全國首創、我省特有的一項養老保險制度,是我省先行先試、在轉型發展上_出一條新路的具體舉措。
它的建立實施,能夠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讓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徹底擺脫貧困,進一步健全民生保障體系,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水平,切實改善民生。
城鄉居民補充養老保險和基本養老保險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補充養老保險是在全省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礎上並行建立的。就是說,只有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才能參加補充養老保險。
從具體政策上來說,基本險是年滿60周歲領取待遇,補充險是年滿65周歲領取待遇。基本險個人繳費有10個檔次,補充險有5個檔次。在繳費補貼標准方面,補充險的補貼力度更大。拿最低繳費檔次200元來說,基本險的政府補貼是35元,而補充險的政府補貼是70元,翻了一番。
另外,補充養老保險制度鼓勵子女給父母養老,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愛老孝老的傳統美德。無勞動能力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繳納養老保險費的權利。
補充養老保險的個人繳費標准和政府補貼具體政策是什麼樣的?
城鄉居民補充養老保險個人(贍養人員、家庭)繳費標准有200元、500元、1000元、2000元、5000元5個檔次,參保人員可自行選擇。
政府對個人繳費給予補貼,多繳多得,繳費補貼標准為:繳200元補貼70元、繳500元補貼120元、繳1000元補貼200元、繳2000元補貼360元、繳5000元補貼600元。
㈣ 補充養老保險企業年金的問題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1、企業年金是補充養老保險的專延續,在剛剛建立屬基本養老保險時,為了提高養老保險的水平,國家規定可以根據企業的自身效益,按一定比例由企業自行建立補充養老保險,以提高勞動者退休時的待遇。2、隨著補充養老保險的不斷普及,建立補充養老保險的企業不斷增加,保險金額也不斷加大,國家為了規范企業補充養老保險的行為和資金的管理,參照國際慣例,將補充養老保險統稱為企業年金,並頒發了有關的規章制度(勞動部20號令和23號令),使企業年金的建立、管理更加規范有序。
㈤ 上海至2025年不少於17.8萬張養老床位,目前養老服務存在哪些問題
首先是存在供需並不完全匹配的問題。物質需求,如衣食住行等;健康需求,例如健康檢查,需要針對不同情況的老年群體進行進一步研究。供給是指根據老年人對自身物質、健康和精神的不同需求,政府和社會力量利用社區這個平台,提供與其需求相匹配的供給服務,滿足其實際需要。
要知道我國政府購買養老服務仍處於探索狀態,總體模式仍局限於社會救助性質,不區分公共服務和准公共服務,包括責任。社會救助是保障弱勢群體的權利,即從經濟收入入手,提供基本救助資金。其重點主要是低保、五保戶等群體。老年人的收入普遍較低,往往處於養老服務和社會救助的交叉點。但是,從公共服務的相關規定來看,社會救助和養老服務仍應區分開來。
㈥ 我國養老金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有哪些養老金怎麼上漲合適
養老金怎樣漲適宜?我以為:首先,要認清我國養老金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然後,才幹思索怎樣漲適宜的問題。養老金的上漲:一是要漲得公平,逐漸減少養老金差距。二是要漲得合理,表現長繳多得,多繳多得。三是統籌可持續性,提升社保基金的支付才能,發揮好保證作用。下面分離問題,做詳細剖析,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協助!
寫在最後:
1.我國目前不同繳費方式、不同退休身份、不同地域,退休人員養老金的差距非常明顯。應經過採取低者高調、高者低調的方式,保證待遇程度偏低的人員可以恰當多增加根本養老金。
2.將來10~20年,人口老齡化將日益嚴重。隨著50後、60後、70後的陸續退休,退休群體將迎來激增,社保基金支付壓力倍增,需求國度財政予以扶持,處理養老金的可持續問題。
3.關於靈敏就業人員和下崗工人,以及高齡退休人員,在養老金政策的制定中,應予以充沛思索,提供一定的政策傾斜!
㈦ 企業補充養老保險的緩慢原因
一、國家政策不明確
中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的發展一直比較緩慢,近幾年甚至出現停滯不前的狀況。影響企業補充養老保險發展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1)性質未定。補充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險還是商業保險?它應該由社會保險機構經辦還是由商業性機構經辦?是國家強制性的還是企業自願性的?目前對這些問題還沒有明確的政策規定,不同部門之間還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2)缺乏優惠政策的激勵。補充養老保險繳費主要來源於企業自有資金和獎勵福利基金,國家還沒有制定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業建立補充養老保險的積極性。
(3)基金投資受限。出於對國內金融市場不完善的擔心,政府還不允許補充養老保險基金進入資本市場,基金的保值增值難以實現,從而使得補充養老保險缺乏對企業和職工的吸引力。
二、宏觀經濟形勢不好
在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和制度轉換過程中,以及整個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相當一部分企業經濟狀況欠佳,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尚且困難,自然無力建立補充養老保險。三是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居高不下(全國平均替代率一直維持在80%以上),補充養老保險缺乏發展空間。
㈧ 為什麼養老保險不給補
第一,養老保險的補繳肯定是對正常繳費人員的不公平。
正常參保的人員,是一個月一個月的繳納的,這些錢都進入了社會保險基金,自己都無法使用的,只能等待老了以後領取一定的養老金。這是自己一種強制的收入減少,而且自己也要承擔風險,比如說出現意外去世,這部分錢就自己不能花了。
如果允許養老保險補繳,相當於滿足大家觀望的態度,等到退休前再開始補繳,至少相應的風險就不需要承擔。而且,之前的養老保險費也可以省下歸自己使用,如果是投資到一筆好投資中,說不定還能實現很好的盈利。
第二,補繳養老保險會增加養老保險基金的壓力。
我國的養老保險基金實際上是以現收現支為基礎的養老金供養模式。如果補繳養老保險,會形成養老保險現金流的忽高忽低,對於養老保險基金的穩定和測算都會產生壓力。
而且我國沒有參加職工養老保險的人數實在是太多了,2019年全國就業人員是77471萬人,社保繳費職工只有31177萬人。說實話,如果能夠一次性補交十幾萬,領取一份職工養老金相信很多人都能負擔得起。但實際上補繳養老保險以後,養老保險基金要付出的養老金以及喪葬補助費、撫恤金等待遇,至少是補繳養老保險費的三到四倍。這種情況下,未來年輕人的養老壓力會越來越大。
㈨ 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有哪些建議
中國養老保險體制改革在過去20年中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不具備解決國民養老問題的整體方案。首先,現行政府養老金加企業年金制度方案尚處於制度建設期,配套制度尚不完備,甚至在試點地區也僅取得初步性進展;其次,現行方案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勢必受到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齡化的考驗;第三,現行方案的覆蓋面還不夠寬,面向農村人口(特別是非農業農村人口)的養老保障體系改革尚未啟動。
目前,中國養老保險體制改革正在處於「為國有企業改制服務」轉向「為全社會和諧發展服務」的初期,但類似於美國1974年《雇員退休收入保障法案(ERISA)》的制度安排在中國尚未出現,表現在國家相關政府機構的行動缺乏統一法規協調,全社會各群體的利益還未得到全面統籌考慮,養老保障的各個部分還需要進一步整合。
養老保險制度現狀
中國養老金制度改革的進程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傳統城鎮養老保險制度的初步改革(1984—1993),暫時解決了國有企業養老金支付危機問題;
第二階段:新型城鎮養老保險制度的初步構建(1993—2000),試圖解決代際間的公平問題;
第三階段:新型城鎮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方向與目標(2000年以後),初步確立了多支柱養老體系。
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性被歸納為以下5個方面: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廣大參保職工和離退休人員提供適當水平的基本生活保障;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國有企業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的迫切需要;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有利於改善居民對改革的心理預期,增加即期消費,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發展勞動力市場的要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需要。
根據上述原則制定的一系列養老保險制度,形成了建立養老保險制度三支柱的共識。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政府在進行試點和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建立的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是我國城鎮養老保險的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是國家強制執行的,適用於所有企業和勞動者,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費形成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其中社會統籌基金由企業繳費的一部分形成,職工個人賬戶基金由個人繳費的全部和企業繳費的一部分形成。
第二支柱是近年來逐步明確的企業年金基金。早在1991年,根據《國務院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1991]33號)文件和《關於建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勞部發[1995]464號)文件,要建立多層次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補充養老保險是其中的一個層次。部分企業可以根據自身能力,為本企業職工建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職工個人自願建立儲蓄性養老保險。企業為每個參保職工建立個人賬戶,基金實行完全積累,實賬運行。
我國城鎮養老的第三支柱主要包括自願的個人儲蓄和個人購買商業養老保險,一般屬於個人行為,通常不列在社會養老保險計算范圍內。
以上三個支柱在理論上將一個養老保險制度應有的再分配功能、儲蓄功能與保險功能有機地結合在一個共同的養老保險制度之中。
主要問題及政策建議
要研究和解決中國當前養老保險體制變革中存在的問題,應以科學發展觀的新視野,從中國和世界養老制度發展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著眼,准確把握其發展的時代特點和重要歷史使命:
首先,現行制度應盡快調整代際公平性問題。目前基本養老金由於存在「虛賬」、非公企業抵制、管理成本過高等問題,還不能完全發揮其基本養老保障的作用,老職工的養老金來源堪憂。
現行政府養老金加企業年金制度方案尚處於制度建設期,配套制度尚不完備,甚至在試點地區也僅取得初步性進展。根據2003年初國務院在相關會議上的精神,這一試點將在多個省份推開,個別省份將沿用遼寧省試點方式。而遼寧省試點方式能夠取得一定成功的關鍵點之一,是由中央政府承擔了相當比例的資金,注入到基本養老金(第一支柱),做實第一支柱,為發展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提供了公平性基礎。國務院要求沿海發達省份則自行解決資金缺口。但實際上,這一方案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沒有回答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齡化問題。
一些研究指出,目前我國包括養老金在內的社會保障基金缺口已經高達1萬億至3萬億元。同時,社會保險覆蓋面過於狹窄,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面不到勞動力人口的15%,而世界各類公共養老金計劃覆蓋的平均水平約為30%。另外,從養老、醫療和失業三項社會保險的項目來看,中國一些地區繳費總額已達到工資總額的30%左右,這個比例明顯高於多數國家或地區的繳費水平(當然,這沒有計入非工資性收入)。較高的繳費率影響了企業的人工成本和盈利水平,這導致很多企業以各種方式逃避參保。而為了維持收支平衡,政府就不得不進一步提高繳費率,於是有更多的企業選擇逃避繳費。
因此,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作為中央政府重要的總調節基金,將在未來發揮重大作用。現在,其運作的重要環節都已經確立了基本模式,有的已有法律規范(如資金來源、投資范圍及比例限制、投資方式、投資運作的基本原則、風險管理以及基金的支出和使用等),但應進一步多渠道盡快充實基金資產。
其次,現行制度還應盡快調整代內公平性問題。企業年金作為非強制性的養老保險,設計、利用更多的稅收政策鼓勵各種類型的投資計劃,如採用抵稅、緩稅和免稅的優惠方法等,可以促進其發展,提高其替代率,減輕基本養老部分的財政壓力。
從目前全球范圍看,許多國家仍採用較單一的社會保障體制。長期融資不足,積累不平衡,投資回報低,支付困難,人口老齡化的壓力等都對這種體制帶來很大挑戰。美國養老保險體制是社會基本保障和私人投資、儲蓄積累兩種形式的結合,但也面臨著同樣的壓力。歷任政府在此問題上都有新的改革或修正方案提出或實施。但中心點基本一致:除保留現有的強制性養老保障體系外,還應大力發展建立自願性的各類退休或退休補充體系,進一步降低替代率,形成更多層面的社會養老保障體制。
有些國家企業年金計劃達到較高的覆蓋率和替代率,很大程度得益於稅收優惠政策。在實行稅收優惠政策的同時,當然也要制定相應的限制措施,避免僱主或雇員藉此逃避國家稅收。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㈩ 中國養老社會保險存在哪些問題
存在問題:
1、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碎片化問題,且繳費標准和支付待遇相差較大,給歸並和統一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帶來很大困難。
2、行政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滯後,影響城鎮職工就業和養老保險的公平性。
3、與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配套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基本養老保險結余資金投資運營機制建立嚴重滯後。
4、補充養老保險和商業人壽保險發展緩慢,還沒有成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有力支持力量。在已取得成就的基礎上健全我國城鄉養老保險制度,應針對存在的突出問題採取一些有力舉措。
(10)補充養老金存在的問題擴展閱讀
解決方法
加快行政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公平、統一的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應加快行政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可採用「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模式,以便逐步過渡到統一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為了減少改革阻力,可在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同時,建立職業年金制度,確保行政事業單位職工養老金待遇與改革前基本持平或略有提高。
解決農民工的基本養老保險參保問題。對長期居留城市的農民工應視同城鎮企業職工,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對於短期流動和不願意在城市居留的農民工,應允許其回鄉參加當地農村養老保險。
對流動就業的農民工,應建立社會保障號碼和個人賬戶,讓賬戶隨人走,方便其就業和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