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農村養老保險
從各國的養老實踐來看,人類社會的養老經歷了家庭養老、國家養老保險和社會養老保險三個階段。自從19世紀80年代德國第一個建立國家養老保險制度,發展到今天,已經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養老保險制度。由於國家養老保險制度所存在的缺陷和問題,歐美國家正在由國家養老保險向社會養老保險過渡;亞非國家正在由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過渡。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就是為保障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通過再分配或儲蓄的方式建立養老保險基金,用以支付老年生活費用的社會制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養老保險領域,原有的制度安排受到巨大挑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作為一種新的保障方式已經出現並得到一定的發展。但在理論與學術學界仍存在較大分歧,一部分人認為我國目前還不適宜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主要認為,由於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農村人口龐大,地區間經濟差別懸殊,國家財力不足等等原因,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為時尚早。但大部分人認為,我國應當建立並進一步完善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不僅是一項緊迫的任務,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也是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大舉措,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對於國家穩定和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B. 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有哪些重要意義
中國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老齡化呈現逐步加速趨勢。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使全體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養老保障,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推進「新四化」建設的需要。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統一是中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邁出的重要一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合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在此制度改革之前,已經有十多個省份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這一次的改革,進一步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基本養老保險的城鄉無差別,其意義非同尋常。
有人將此舉視為中央政府送出的一份民心「大禮包」。謂為「禮包」,意味著改革的背後一定有財政的支持。在基本養老方面破除城鄉二元的局面,需要政府拿出真金白銀。當然,這一改革的含義,絕不只是拿錢這么簡單。這樣的改革,自上而下,有頂層設計意味,從中央的角度進行全盤考慮,是對全國所有居民的基本養老需求進行「兜底」設計。
要求要整合資源,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投入。大力推行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改進管理服務,做到方便利民。要嚴格基金監管,嚴肅查處虛報冒領、擠占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發揮制度的保障作用,讓億萬老年人心中有底、基本生活無憂。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統一,不僅讓億萬老年人能夠「老有所依」、生活無憂,更增強了全社會的安全感和凝聚力。此外,它還有利於促進人口縱向流動,對於拉動消費、鼓勵創新創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從公平的市場經濟看,盡管不少地方已經率先推進了城鄉公共服務制度的並軌,但在全國層面啟動公共服務體制並軌,其意義仍不容低估。正如會議提出的,「這既有利於促進人口縱向流動、增強社會安全感,也有利於使群眾對民生改善有穩定的預期,對於拉動消費、鼓勵創新創業,具有重要意義。」
中央政府此次下決心進行並軌,而非停留於口頭上,表明對這一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的高度重視,也是對改革效應抱有期許。在中國迅速步入老齡化社會的背景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城鄉並軌,將有助於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全體人民能夠公平地享有基本養老保障,無疑將是值得銘記的一頁。
這一重養老保險制度並軌的核心,是在於企業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要與其他群體的養老保險制度的破局結合在一起,最終實現相融。通過增量改革,加快不同群體之間養老保險制度的並軌,以解決現行養老保險體制的碎片化問題。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C. 農村養老保險的重要性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相對於以前各地開展的農村養老保險而言。新農保最大的特點是採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模式。
實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具體意義如下:
第一、在當前應對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對億萬農民發出國家將為他們建立由財政全額支付的最低標准基礎養老金這一信號,使他們老有所養。農民無後顧之憂,就會敢於消費,這對開拓農村市場、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無疑將產生強大而持久的動力;
第二、從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來看,建立新農保制度,就實現了城鄉居民在社會養老保險方面的制度平等,隨著經濟發展、國力增強,就可以逐步縮小乃至最終消除城鄉居民在這方面的差距,這對於改變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做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無疑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程。也體現了國家政策的統籌;
第三、從農村當前的新情況來看,建立新農保制度,有利於化解農村社會中的各種矛盾。首先,它將極大地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經濟自立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增強他們對生活的自信心;
第四、減輕了子女的經濟負擔,在相當程度上避免了因經濟利益引發的家庭矛盾,從而有利於形成敬老愛幼的風氣與更為和諧的家庭關系;
第五、將有效化解一些農村集體組織無錢辦事的困境,使它們能夠集中有限財力更好地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從而形成文明的鄉村風氣與和睦的鄰里、干群關系,有利於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D. 現在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對於我們來說有什麼意義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您好!針對農村不斷發展的趨勢,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政策也在逐年發生變化,以更好的滿足當代農民的養老保障需求。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對於我們來說有什麼意義
一是社保的籌資結構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前的舊模式很保守,說白了,就是農民自己儲錢過日子。但現在不同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政策多了兩大主體的支持:集體補助、政府補貼。在新繳費體制下,農民收到的保障是個人、集體、政府三方的補助。這種養老力度就強大多了。
二是賬戶與以前有區別,現在的新農保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基礎養老,另一部分是個人賬戶的養老,基本養老屬於國家直接補貼,個人養老則由地方負責。
三是大大改善了廣大農村人口的養老保障。
E. 推進新農保的重大意義
搞好新農保工作的重大意義
一、大力推進新農保制度,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建立新農保制度,是新形勢下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解決廣大農民最關心、最關注的養老問題的「惠民工程」,是我國在農村取消農業稅後又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歷史性創舉。「新農保」的實施,對於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區在全省率先推行新農保工作,是一項民心工程,一方面可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使其擺脫土地和家庭保險的束縛,通過進城務工,自主創業等多種形式增加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實現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推進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轉移,提高農業經營效益。
二、大力推進新農保制度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社會保障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制度。黨中央、國務院、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農村社會保障事業。
三、大力推進新農保制度建設,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客觀要求。從當前農村的新情況來看,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有利於化解農村的矛盾。搞好我區新農保先行試點工作,對於在全省開展新農保,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率先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農民世世代代養兒防老,「新農保」則致力於改變農民養兒防老為社會養老。一矣「新農保」對8億農民實施全覆蓋,其重要意義絕對不亞於2006年取消全國農民世代征繳的「皇糧國稅」,其重大社會價值,則不亞於明年有望做到全覆蓋的「新農合」。
歷朝歷代,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一直是壓在中國農民頭上的兩塊石頭。倘若在2020年前由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合力參與,最終搬掉這兩塊石頭,無論於中國還是世界,都是足以彪炳青史的大事件。何為德政、善政?這就是現階段最大的德政和善政;何為執政為民?搬掉這兩塊石頭就是最現實的執政為民;何為執政能力建設?這就是最實際的抓手和努力方向。
還應看到,「新農保」將極大地改變中國農村現有家庭關系、家庭文化及親情倫理,有助於農村家庭和睦、和諧,從而也有助於農村社會的總體和諧。此外,「新農保」與「新農合」雙輪驅動,將直接作用於城鄉二元社會的破解,對彌補已斷裂半個世紀的城鄉發展鴻溝,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從而最終實現全社會和諧發展,均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和作用。
和城市社保一樣,「新農保」並非「天上掉餡餅」。它需要農民個人、鄉村集體、政府共同出資,為參保農民建立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受發展水平差異、農民收入差異、各地財政能力差異以及國家總體發展水平和程度所限,「新農保」從試點到普惠,只能遵從「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的漸進原則。起步階段,參保農民每月領取最低養老金只有55元,但萬事開頭難,不妨先解決有與無的難題,再解決標准提高的難題。前者事關社會公平為大,後者事關保障水平次之。考慮到各地農民不同支付能力以及同一地方不同農村家庭的支付能力,個人繳費部分設置了每年100-500元共5個檔次,政策設定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則,可以說考慮得甚為務實。
「新農保」既系民心工程,更系社會系統工程,按系統工程學理論觀之,其試點推進涉及面極廣,需要同步推進一批配套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推進過程中出現反復、拖延、失誤乃至「劍走偏鋒」的情況,都在所難免。還有,屆時數量龐大的「新農保」基金如何監督和審計?會不會出現基金挪用的問題?一切均無現成答案。如是,置於價值判斷日趨多元、階層利益已明顯分化的當下社會,人們定會以自己的利益取捨標尺來衡量和評判「新農保」推進之功過得失。若「新農保」推進過程中失誤過多,遭來輿論詰問當然在所難免。但無論如何,評判「大改革」要用大眼光,應給「新農保」試點包括「試錯」以足夠的寬容,而引導輿論潮頭的新聞評論尤應抱有善意之心。
F.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有何重大意義
中國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老齡化呈現逐步加速趨勢。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使全體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養老保障,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推進「新四化」建設的需要。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統一是中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邁出的重要一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合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在此制度改革之前,已經有十多個省份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這一次的改革,進一步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基本養老保險的城鄉無差別,其意義非同尋常。
有人將此舉視為中央政府送出的一份民心「大禮包」。謂為「禮包」,意味著改革的背後一定有財政的支持。
在基本養老方面破除城鄉二元的局面,需要政府拿出真金白銀。當然,這一改革的含義,絕不只是拿錢這么簡單。這樣的改革,自上而下,有頂層設計意味,從中央的角度進行全盤考慮,是對全國所有居民的基本養老需求進行「兜底」設計。
要求要整合資源,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投入。
大力推行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改進管理服務,做到方便利民。要嚴格基金監管,嚴肅查處虛報冒領、擠占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發揮制度的保障作用,讓億萬老年人心中有底、基本生活無憂。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統一,不僅讓億萬老年人能夠「老有所依」、生活無憂,更增強了全社會的安全感和凝聚力。此外,它還有利於促進人口縱向流動,對於拉動消費、鼓勵創新創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從公平的市場經濟看,盡管不少地方已經率先推進了城鄉公共服務制度的並軌。
但在全國層面啟動公共服務體制並軌,其意義仍不容低估。正如會議提出的,「這既有利於促進人口縱向流動、增強社會安全感,也有利於使群眾對民生改善有穩定的預期,對於拉動消費、鼓勵創新創業,具有重要意義。」
中央政府此次下決心進行並軌,而非停留於口頭上,表明對這一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的高度重視,也是對改革效應抱有期許。
在中國迅速步入老齡化社會的背景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城鄉並軌,將有助於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全體人民能夠公平地享有基本養老保障,無疑將是值得銘記的一頁。
這一重養老保險制度並軌的核心,是在於企業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要與其他群體的養老保險制度的破局結合在一起,最終實現相融。通過增量改革,加快不同群體之間養老保險制度的並軌,以解決現行養老保險體制的碎片化問題。
(6)農村養老保險的實施目的和意義擴展閱讀: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4年2月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關於2013年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和全國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匯報,決定合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
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完善失業、工傷保險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