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福重:這位不停挑戰全民的公知,天天講毀三觀的言論,圖什麼呢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這句話真是對王福重的真實寫照。王福重就是一個山間竹筍,不僅腹內空空無物,毫無內涵,還不懂裝懂,到處發表毀三觀的一些言論。身為一個大學教授,說出的話非但沒有讓人信服,反而招人謾罵。他辱軍、辱農民、辱河北省人民,作為一個公知他一次次挑戰社會道德底線。他沒有一個大學教授,甚至一個人的基本道德素養。他整日發表這些荒誕言論,除了能顯示出自己的愚昧無知別無用處,實在不知到底圖什麼。
王福重是一個經濟學家,應該懂得農業的發展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中國原本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從古至今農業的發展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許多貢獻。
2. 為什麼人們對於農民退休金的這個問題這么關注呢!求解答
我國現在農村農民大概還有1億多,但80%城裡人都是從農村出來的,心裏面知道農民生活不容易。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賺點錢養家、子女教育、贍養老人,臨老了存不到什麼錢。
3、醫療保險待遇。農民的醫療保險是新農合,費用低,很受老百姓的歡迎。但與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相比,報銷比例相差懸殊。「老有所養」,這塊應該體現出來。
3. 給農村60歲以上老人每月發1000元生活費可行嗎
2020年的兩會召開的非常的紅火,特別代錶王學坤對於農村老人養老的民生問題的提案,更是讓農村人興奮不已。提案提出65歲以上的老人建立退休金制度,讓老農民「洗腳上田,老有所養。」盡管這個提案實行起來還需要時間來論證,但是從這個提案已經把農民的養老問題提上了記事日程,已經充分的肯定了農民對國家所做的貢獻。
大家還記得所謂的經濟學家王福重污衊農民的貢獻,提出了農民靠出大力,就是懶漢的標志,只有取消農民,才有國家富強。這個說法得到了全國農民的極力的反對,甚至這一個所謂的出名的經濟學家就是農民出身,結果還否定農民的貢獻,簡直就是一個偽專家。建國前後,不是農民以農養工的方式有了今天的祖國的繁榮昌盛?即便是現在城市的著名建築,包括城市的街道,哪個地方少了農民的汗水?王福重還這樣否定農民的貢獻,簡直就是忘恩負義的傢伙。
當然,從90年代初我國實行了農村養老金制度,從2017年開始農民可以以零散就業的方式繳納社會養老金,所以在年輕的農民老了以後可以靠交的養老金退休養老,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對於老一輩的農民而言,他們應該享受每月發放1000元的養老金的待遇,或者說從目前每月平均在100多元的基礎上再提高到四五百元的標准,也是對老一代農民辛苦付出的一種關心。
也許有人質疑,對於農老農民發放這么高的養老金不應該。但是對於同齡的城市的老人,他們在90年代以前也沒有交納社會養老保險金,然而那些退休的城市裡的老人卻拿著高高的退休金,這又該如何解釋呢?所以同是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什麼不能夠照顧一下老一代的農民呢?提高老農民的養老金的待遇標准增加到1000元是可行的!
4. 王福重:為什麼要強制養老
摘要:未來十年,或者更長的時期內,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不是經濟衰退,不是環境惡化,不是通貨膨脹,而是社會公平!本書論述了公平所涉及的最重要的14個問題:農村、義務教育、高考、大學、養老、醫療、住房、食品安全、慈善、稅、公共預算、央企、外匯儲備、計劃生育。在所有這些方面,我們都需要以公平為准繩,進行傷筋動骨的改革,否則,我們將離和諧社會越來越遠。更多分析,請關注王福重新書《公平中國:開啟未來十年新奇跡的鑰匙》。 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體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因為社會保障的其他部分,如失業、工傷、生育、醫療等保險的對象,都是不確定發生的事情,不是每個人都會失業(失業也多是暫時的)、受工傷、生重病等,但是,每個人都會老去,都需要養老,這是確定的。所以,如果不特別說明,社會保障指的就是養老保險。養老保險包括基本養老保險、補充養老保險和商業保險。 基本養老保險是政府強制實施的,為人們在退休、喪失勞動能力以及年老後保障其生活的籌資制度,具有強迫性,不管個人願意還是不願意都必須參加。企業補充養老保險,是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補充,為的是更好地保障職工的退休生活,企業一般通過為職工建立年金的方式進行補充養老保險。商業保險就是個人自願參加的商業人壽保險。 近代的養老保險制度,可以追溯到1668年法國為海員建立的養老金,以及1888年德國實施的《老年殘障社會保障法》。現代意義上的養老保險(社會保障)制度開始於1935年的美國,當時距1933年大蕭條過去不久,社會痛感沒有強制保障,人們沒有安全感,為害甚大。 政府為什麼要干預屬於個人事務的養老行為?甚至連美國這樣號稱最自由的資本主義國家,居然最早實施政府強制的養老保險制度?為什麼個人不可以完全通過個人儲蓄或者商業保險解決養老問題呢?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曾不遺餘力地抨擊美國的養老保險制度,他說,假如一個人願意選擇過一種年輕時花天酒地、年老時窮困潦倒的生活,那是他的自由,也許他還覺得是享受,政府不應該干預這個人的自由選擇。弗里德曼還指出,一個人在一生中的消費是相當穩定的,每個時點差不多都是根據終其一生的「永久性收入」進行消費,到老了也會有錢花,包括有錢看病,根本不用政府操心。 但是,大部分經濟學家不這么看,比如凱恩斯主義者就認為,個人消費是由個人或者家庭當時的可支配收入決定的,人都是短視的,不具有遠見,有的人不能做到自己養活自己。他們認為,不是所有人都理性,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一生。人們的認識存在盲點和非理性,需要政府來強制地「幫助」他們,實行家長式的「父愛主義」,強制建立養老金,絕對必要。 另外,政府推行的社會保障具有全覆蓋的特徵,可以照顧到全社會的所有人,特別是弱勢人群,具有共濟性(人際轉移)和公平性。這也是政府熱衷干預養老事務的原因。這些原因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單單依靠個人儲蓄來養老是不可靠的。 商業保險如何呢?商業保險可能存在逆向選擇,保險公司追求的是安全和盈利,他們喜歡那些繳費時間長但享受保險時間短的人,也就是活得短的人,但是這樣的人不願意購買人壽保險;相反,繳費時間短而活得更長久的人,更願意買人壽保險,而保險公司卻不喜歡這樣的人。於是,前者會逐漸從保險中退出,後者則蜂擁進入,保險公司的風險抬高,不得不提高保費,繼之,上述進入和退出重復,直到保費高到參保人數過少,保險公司虧損成定局從而破產。所以,商業養老保險是不可靠的,此時,政府的強制就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