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阿勒泰地區的社會
2013年阿勒泰擁有學校總數277所。其中:中小學校126所。在校學生總數79113人,比上年增長1.39%。其中:高中在校學生13392人,增長2.05%;初中在校學生18511人,增長2.47%;小學在校學生47210人,增長0.79%。小學入學率和畢業率分別為99.66%和100.00%;阿勒泰初中升高中率為73.10%;高考錄取率為89.4%,比上年降低1.6個百分點;高考上線率達98.10%,比上年降低0.4個百分點。
阿勒泰共有中等職業院校9所,在校學生4276人,下降23.77%。
阿勒泰擁有幼兒園139所,在園幼兒22301人,增長4.26%。 2013年阿勒泰共有藝術表演團體8個,鄉(鎮、場、街道)文化站57個,文化館8個,公共圖書館8個,博物館10個。
阿勒泰有線廣播電視傳輸網路干線總長2659.16公里,比上年增長0.99%。有線電視用戶6.33萬戶,增長0.79%。廣播人口覆蓋率為97.02%,電視人口覆蓋率為96.57%。阿勒泰電影放映單位8個,電影放映6362場次,其中:農村5371場次。 2013年阿勒泰共有衛生機構709個,其中:醫院12家,鄉鎮衛生院55家,牧業醫院7家,診所、衛生所、醫務室114所,采供血機構1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8家,衛生監督所(中心)8家,婦幼保健院(所、站)8家,村衛生室496家。擁有病床2925張,專業技術人員3686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509人,注冊護士1390人。
2013年阿勒泰參加新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為298126人,平均參合率為99.63%,本年度籌資總額11926.61萬元,共有76.98萬人次得到合作醫療補償,參合農牧民補償總金額12326.64萬元。阿勒泰統籌基金使用率106.39%。阿勒泰貧困人口參合率達到100.00%。 2013年末阿勒泰享受低保的人數為126.74萬人(次),其中:農村67.98萬人(次),共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4673.91萬元,其中:農村7866.53萬元,城市月人均享受286元,農村月人均享受116元;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150人,上級下撥撫恤事業費1123萬元;軍隊離退休幹部和無軍籍退休職工生活經費378.0萬元。年末農牧區敬老院15個,床位579張,職工92人,供養老人234人,人年均供養標准為7300元。2013年累計銷售各類福利彩票11306.0萬元。2013年累計接受區內外捐款53.37萬元。
2013年末阿勒泰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實際參保人數118652人,比上年增長2.47%,其中:在職職工參保人數為85333人,增長1.74%,離退休人員參保人數為33319人,增長4.39%。應收醫療保險基金40029萬元,增長36.58%,實收40029萬元,增長36.58%。
2013年末阿勒泰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84304人,比上年增加3433人,增長4.25%,其中:在職人員54957人,增長3.58%;離退休人員29347人,增長5.52%。2013年為1209名下崗失業人員發放失業金367.5萬元,增長17.39%;為29347名離退休職工發放養老金59300萬元,增長16.55%,社會發放率達100.0%。
2013年末阿勒泰參加失業保險56049人,比上年增加1909人,增長3.52%。參加工傷保險80936人,增加4025人,增長5.23%。參加生育保險68421人,增加2605人,增長3.96%。
2013年末阿勒泰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24044人,比上年減少467人,下降0.38%。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29941人,增長2.14%,參保率100%,已發放基礎養老金人數22878人,增長6.36%。
『貳』 近年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及金額
這要看當抄地的標准,地區不一樣,標准也不一樣
一般情況是根據當地平均工資的情況分為三個檔次,去選擇的交,選擇的檔次不一樣,交的也不一樣,不過沒關系,到退休的時候,多交多拿,少交少拿,多交了,你也吃不了虧,我估計300-600
如果你的檔案存在人才,可以通過人才繳納,很方便 .
目前政策下,異地轉移只有養老保險可以,並且是向戶口地轉移,還要是城鎮戶口,其他的社保不能異地轉移,農戶不能異地轉移
你是沈陽的城鎮戶口就可以轉養老保險過去了
否則,就暫時別動,等將來有新政策或者回戶口地再說
『叄』 2003~ 2019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繳費人數 統計數據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內容和實現全覆蓋的意義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稱為「新農保」,是繼取消農業稅、農業直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政策之後的又一項重大惠農政策。採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其中中央財政將對地方進行補助,並且會直接補貼到農民頭上。過去的老農保主要是自我儲蓄的模式,而新農保最大的特點是採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模式。農保在支付結構上的設計是兩部分:一部分是基礎養老金,一部分是個人賬戶的養老金。而基礎養老金是由國家財政全部保證支付的,也就是中國農民60歲以後都將享受到國家普惠式的養老金。
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黨和政府又一項重大惠民政策。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廣大農村居民老有所養、促進家庭和諧、增加農民收入的重大惠農政策;對確保農村居民基本生活,實現農民基本權利,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意義重大。
二、目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發展現狀
(一)2009年新型社會養老保險得以啟動發展
2009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開展新農保試點,當年覆蓋面要達到10%的縣,在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據人社部統計數據,2009年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為8691萬人,而農村中有農民工2647萬人參加了城鎮基本養老保險。2010年得到批准試點的范圍可達23%的縣.
『肆』 唐山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從哪年開始
我國(包括唐山)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從2014年開始實行。
2014年2月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合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前身是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新農保)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城居保)。
「新農保」建立於2009年,替代了之前的「老農保」,針對農民設立,到2013年參保人數達到4億多人,而「城居保」則建立於2011年,針對城市18歲到60歲處於工作年齡但沒有工作的居民,這個群體人數不多,全國僅幾千萬人,參保人數就更少了,沒有具體數據。
這兩種養老保險制度設計上非常相像,比如,都設立了個人賬戶,個人向賬戶里繳費,繳費公式也類似,其中新農保每人每年繳費從100元到500元不等,共有5檔選擇,城居保每人每年從100元到1000元有10檔選擇;兩種制度養老金發放公式也類似,都是到60歲就每人每月固定開始領取養老金。
由於新農保和城居保兩種制度極為類似,又是先後設立,重要的是,城居保制度的參保人數很少,所以在2014年國務院決定合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參考資料:
如有其他保險疑問,請來:多保魚講保險!,
『伍』 全國農村養老保險人數
2017農村養老保險調整最新消息2017農村養老保險新政細則
農村養老政策新調整
第一,可以一次性補繳養老保險金了。投保農民只要一次性補繳保費,滿60周歲之後即可領取養老金,最高每月可領取1300元。這個主要是針對滿60周歲的男性農民,以及滿55周歲的女性農民。
第二,有農村高齡津貼了。現在全國有26個省市出台了這一政策。年齡越大領到的補貼也就越多,一般是70-80歲一個檔次,80-90歲一個檔次,90-100歲一個檔次,100歲以上一個檔次。這個各個省份經濟水平有所差別,補貼金額也就稍有不同。
第三,。養老金可以跨地區轉移了。目前農民工在外地繳納的養老金,依照政策可以轉移到農村老家了,外地所繳保險金無法退回的問題得以解決了,也省去了農民為領養老金來回奔跑的麻煩。這為農民工的利益上了一層保障。
第四,失地農民與城鎮職工的養老金一樣了。失地農民早已可以領取失地養老保險,2017年失地農民的養老金的標准提高,已經等同於城鎮職工的養老金。
第五,部分不繳費的農民也可領取基礎養老金了。在新農保開始實施的時候,年滿60周歲的農民可以領取基礎養老金金,不需要再繳費了,2017年這一規定予以明確。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陸』 安國的社會事業
2014年,安國市有中等職業學校3所,普通中學9所,小學65所,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354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8995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專任教師數168人,小學專任教師1703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在校學生數2146人,小學在校學生數28664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100%,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達94%,高中階段學生毛入學率90%。
河北安國中學,位於安國市祁州鎮城西(葯華大路221號),1945年7月成立,原名「冀中第一中學」,1960年被河北省政府確立為河北省十三所重點中學之一,1978年被河北省教育廳再次確定為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2001年被評為河北省示範性高級中學。 2014年,安國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820元,比2013年增長9.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90元,比2013年增長9.2%。
2014年,安國市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人數達到333788人,醫療覆蓋率達為99.0%。參加農村新型養老保險人數231363人,覆蓋率為68.6%。
2014年末,安國市參加城鎮醫療保險人數53073人,醫療保險覆蓋率96.2%。其中:事業單位9752人(在職:6789人,離退休人員:2963人);城鎮職工醫保人數19296人,城鎮居民醫保人數38596人,參保覆蓋率達100%。事業單位參加工傷保險人數5575人。
2014年,安國市企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人數18680人,參加企業工傷保險人數12270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1224人。
2014年,全市各種福利收養單位3所,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個,各種福利床位數698張。社會總救濟人數7786人。社區服務設施6個,農村低保人數5217人,城鎮居民低保人數1360人。 2010年末,全市建成區面積達到13.1平方千米,城區人口達到10萬人,城市化率達到36.5%。同時,按照「保定南部區域中等城市」和「園林式、生態型、獨具葯文化特色的宜居城市」的目標定位,聘請河北省規劃設計院,高起點對《安國市城市總體規劃》進行了修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面積將達到22平方千米,城區人口達到20萬。
2010年,安國市城市路網格局進一步完善,已由1991年的兩條街道、不足2000米發展到2010年的四縱七橫,道路全長108.4千米,道路面積303萬平方米;排水管網全長110千米;供水管網改造5里,水廠供水能力由日供水1萬噸提升至3萬噸;建成了日處理污水3萬噸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利用(中水回用)項目和生活垃圾中轉站,並啟動了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場建設;配套改造完善了地下管網,開通了城市公交和城鄉公交;對市區主幹道兩側的便道磚、路牙石等附屬設施全部進行了更新改造,鋪設便道彩磚15萬平方米,更換大理石路牙石6萬米;建成了安中過街天橋;重新建設了葯都大街灌渠橋和安興大街灌渠橋。
2010年,安國市醫院全面更新擴建與安國市中醫院的遷址新建;對城市公園(葯都公園)進行了景觀設施改造,改建了葯王廟廣場、葯神廣場、關漢卿廣場、交易大廳廣場,高標准建設了升級工程廣場、安中體育場、關漢卿劇院、葯文化博物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安國市客運站、朔黃鐵路安國站和城市規劃展覽中心等基礎設施。
2014年,安國市全部郵政局所數6處。固定電話用戶達到53217戶;行動電話用戶339729戶;國際互聯網用戶達527107戶,其中互聯網電信5700戶,聯通44673戶,移動2337戶。使用3G用戶達66906戶,聯通、移動、電信用戶分別為21910戶、37296戶、和7700戶。
『柒』 我國哪一年實現農村養老保險全覆蓋
2012年。
2012年底,我國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專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屬有戶籍的老年人,不用繳納養老保險費,即可按月領取55元的養老金,實現了老有所養。
55元的基礎養老金是2009年制定的標准,這一標准高於當時全國農村每月49元的低保金。農村老人基礎養老金水平普遍低於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2012年,全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月人均支付水平達到106元。
(7)2013年農村養老保險人數擴展閱讀
以山西省晉城市城區為例,2011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是平均每月142元,2012年提高到每月164元。2013年,晉城市將農村居民基礎養老金標准提高到80元,但與低保金相比也少了一半。
農村老人反映,如今不足百元的養老金難以滿足老年人養老的基本需求。特別是75歲以上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越來越差,患病率越來越高,是最需要社會和政府關愛的弱勢群體。
『捌』 養老金的缺口與空賬
2012年12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在北京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顯示,2011年城鎮職工養老金收不抵支省份達14個,收支缺口達767億元,高於2010年。
報告顯示,在32個統籌單位中(31個省加上新疆兵團),如果剔除財政補貼,2010年有17個收不抵支,缺口達679億元;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雖然減少到14個,但收支缺口卻高於2010年,2011年達767億元。《化解國家資產負債中長期風險》預測,到2013年,中國養老金的缺口將達到18.3萬億元。
養老金缺口在哪裡呢?缺在個人賬戶。養老費有兩部分組成:個人和企業分別按照職工本人上年工資總額的8%和20%繳納保險費,記入個人賬戶基金的保險費為個人繳納的8%,企業繳納的20%全部劃入現收現付的統籌基金,但是實際運行中,個人賬戶基金被用於社會統籌賬戶的資金支出,出現了「個人賬戶空賬運行」的問題。
2015年6月30日,人社部發布的「2014年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顯示,在剔除財政補貼後,全國養老金「虧空」正在逐年擴大。而2015年在全國30多個省份中,其實已有18個省的養老保險征繳收入是大於支出的,其中又以黑龍江的「虧空」最大。
2015年底,財政部公布了2014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決算數據。總體上看,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滾存結余超過5萬億元,「家底」還是很厚實。2014年,本年收入23273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其中,基本養老保險費收入18726億元,比上年增長10.1%。本年支出19797億元,比上年增長18.6%。其中,基本養老金支出19045億元,比上年增長18.4%。本年收支結餘3476億元,年末滾存結餘30376億元。 第一原因就是轉製成本。1997年國務院頒發的《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確立了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由現收現付制過渡到社會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模式。這時就有兩類人的養老金存在了問題,一類是改革前已退休的「老人」,他們沒有個人賬戶。另一類是改革前參加工作而改革後退休的「中人」,他們的個人賬戶建賬時間短。而政府不能讓這兩類人因為制度轉化而無法領足養老金,所以直接挪用在職職工的個人賬戶資金,導致了個人賬戶空賬運行。
第二個原因就是人口老齡化。中國早在2000年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來自金羊網數據,到2020年60歲以上老人占社會總人口的比重將達到18%,到2034年將達到22.8%。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快速發展的階段,人口老齡化沖擊下中國養老金的統籌賬戶將給我國財政造成巨大的負擔,從2017年起養老金要求的財政補貼將持續上升,至2050年養老金的缺口將達到當年財政支出的20%以上。
第三個原因就是較為單一的投資渠道。養老金投資渠道非常狹窄,除了銀行和國債,幾乎沒有其他渠道。而我國的存款利率總體上不敵通貨膨脹率,實際為負利率的銀行存款處於貶值狀態。而大部分投資國債,也只是投資中短期的,真正能實現增值的長期國債處於空白。
除了以上三方面原因,企業中拖欠、拒繳現象嚴重;社保體系改革前,國企未能足額為國企員工繳納養老金;養老金挪用等也是造成空賬的原因。 第一,足額徵收並擴大徵收面。一方面要使得參保的企業數量逐漸增加。由於中國養老保險的繳費率高,導致應該繳納養老金的企業逃避規定的養老繳費支出,由於近幾年政府積極引導、支持,企業參加統籌的積極性也正在逐步提高。另一方面,我國養老保險的覆蓋率正逐步提高。2009年下半年,國務院決定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2011年啟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到012年9月底,城鄉參保人數達到4.49億元,參保率超過83%,其中領取養老金人數達到1.24億人,發放率超過95%,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覆蓋面最多,受益面最廣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覆蓋城鄉的養老保險體制初步形成。
足額徵收並擴大徵收面:一方面要使得參保的企業數量逐漸增加。另一方面,中國養老保險的覆蓋率逐步提高。
第二,做實個人賬戶。首先要界定個人產權。這是做實個人賬戶的前提。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賬戶「混賬」管理。這就為社會統籌賬戶挪用個人賬戶資金提供了制度漏洞。個人賬戶「空賬」不能激勵人們繳費積累個人賬戶,有回歸到現收現付制的危險。個人賬戶資金是來自個人繳費,用於職工個人退休後養老金支付,具有完全積累性質。社會統籌賬戶資金來自企業繳費,用於現有退休職工養老金支付,具有現收現付制性質。不同資金來源和性質的賬戶應該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政府應當明確個人賬戶產權歸個人所有,任何部門都不得擠占挪用,個人有權選擇競爭性的基金管理公司為其投資。這樣做可以保障個人賬戶基金的安全性,使「統賬結合」真正落到實處。目前我國政府一方面要給個人賬戶適當補貼,另一方面要加大個人賬戶的資金投資運營,盡快縮小缺口。
第三,繼續推進國有股劃撥工作。2009年印發的《境內證券市場轉持部分國有股充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實施辦法》中詳細介紹了國有股轉持的含義和具體方式。國有股轉持是指含國有股的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時,按實際發行股份數量的10%,將上市公司部分國有股轉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持有。將國有股及國有企業利潤作為全社會的資本收入進行分配,可以統籌社會財富,補充社保基金的資本金,有利於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也是多種渠道籌集社保基金精神的重要措施,是未雨綢繆、積極應對未來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養老金缺口的實際行動。然而,在當時統計的131家符合轉持條件的公司中,截至到2010年3月履行轉持義務的只有57家。因此,政府應該繼續出台相關細則,解決存在的操作問題。
第四,擴大養老保險金投資范圍。人社部2012年4月25日召開2012年第一季度新聞發布會,人社部表示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對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模式、管理機制、政策措施等進行深入研究,抓緊制定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促進基金保值增值,維護廣大參保人的切身權益。
2011年底以來,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等人多次呼籲養老金入市。2012年廣東省積累的養老保險基金1000億元委託社會保險基金理事會投資運營,這里需要注意的有:一是廣東的養老保險基金積累結余比較多,將1000億元委託全國社會保險保險基金理事會運營。二是它是委託運營,委託期是兩年。三是人社部正在研究制定全國的基本養老基金投資運營管理辦法,要對委託投資運營的問題進行統一的調整。四是投資運營是經過嚴格的程序。養老金入市應該是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責任投資。
養老金要想提高資金運用的收益率,又想保值增值,必須進行多元化的投資。投資組合理論研究在不確定結果的條件,理性的投資者應該怎樣作出最佳投資選擇,把一定數量的資金按合適的比例,分散投放在許多種不同的資產上,以實現投資者投資者效用最大化的目標。當投資組合中既包括股票、債券、存款、基金等金融資產,又包括房屋、土地、商品等實物資產時,一般被稱為資產組合。投資實踐表明:即使是由兩種完全正相關的金融資產構建的組合,在大多數情況下其標准差也比單項金融資產要小。
第五,延長退休年齡。這是一個具有爭議的辦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不逐漸延長退休年齡,工作周期在人的一生中便會持續縮短,將造成日益巨大的人力資源投資浪費。勞社部發〔1999〕8號通知指出:國家法定的企業職工退休年齡是男年滿60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女幹部年滿55周歲。從事井下、高溫、高空、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齡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因病或非因工緻殘,由醫院證明並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0周歲,女年滿45周歲。2012年7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何平提出,我國應逐步延長退休年齡,建議到2045年不論男女,退休年齡均為65歲。延遲退休主要是應對養老金不足的問題,有專家測算,退休年齡每推遲一年,養老統籌基金就增加40億元,減支16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約20億元。人社部稱推遲退休年齡勢在必行,對不同群體差別對待,小步慢走地推行。
在我國加快走向老齡化的情況下,養老金危機難以迴避。我國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根據我國實際,結合財政、金融和稅收體制改革,制定並健全適應我國的有關社會養老保險的法律法規,對資金來源、運用方向、增值渠道、收支程序、政策監督等都要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規范操作行為,建立長效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社會養老金的缺口問題。
『玖』 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
現在只有部分省市能給農民工上養老保險,主要有許多難處在其中,給你總結一下:
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運作的困境
從各市的實踐情況看,參保率低、覆蓋面窄是三類制度面臨的共同問題。在東莞,2001年勞動部門登記的外來工達201.46萬人,實際外來工已超過400萬人,而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只有85萬人。2003年,廣東省外來工超過1300萬人,而全省參加「城北的僅有1100萬人,參加保險的主要是國有企事業單位的職工。2003年上海市有3.9萬個單位為77萬外來農民工購買了綜合保險,僅占外來勞動力總數的20%。北京的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也面臨同樣的困惑例。為農民工建立養老保險應該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但是各地的政策運行效果並不理想,主要困境是政府積極地設計制度和制定政策的態度尚未得到企業的擁護與農民工的支持,從而表現為「一頭熱、兩頭冷」的矛盾現象。
(一)政府緣於勞動力市場發育、維護社會穩定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對「工北給予了更多的關注
勞動力市場的開放,無疑對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和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然而,二元的社會保障體制並未對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農民工進行覆蓋,從而在城鎮形成了沒有社會保障的勞動階層。從社會公平的角度看,這不利於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的形成與完善,也不符合成熟的勞動力市場的要求。在同一勞動力市場,如果農民工不能像城鎮職工那樣享有基本的社會保障待遇,由於在城市生存的需要和心理的不平衡,有可能會有過激行為,引發社會問題,威脅社會穩定與安全。其實,在現代社會中,社會保障不光是「減震器」,也是一個「指揮棒」。如果農民工進城打工獲得收入,不是出於養家糊口和維持生存的需要,而是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那麼,在沒有基本生活保障的情況下,農民工不會去從事危險性的、臟的;苦的或累的工作。自2004年起,全國范圍內相繼出現的「民工荒」便是佐證。與此同時,解決農民工問題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方面,更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此外,從解決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資金「空賬」壓力的角度看,為農民工建立養老保險制度既可以保護農民工利益,又可以聚集資金,緩解「空賬」壓力,實現政策效果上的「雙贏」。基於以上社會背景和現實需要的種種考慮,不少城市政府積極地探索解決農民工利益的長久計策,研究如何將農民工納入到社會保險制度的問題。
(二)企業對「工北持冷漠態度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降低產品成本、壓低產品價格是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的手段;而社會保障費是企業產品成本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往往被企業看作不利於保持、提高自身競爭優勢的因素。因此,在對待農民工養老保險的態度上,企業對政府政策並不擁護。20世紀90年代末期,國有企業改制時,大量的企業寧願選擇招用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的農民工也不願使用下崗職工,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在於企業使用農民工就不用支付社會保障費,可以降低勞動力成本。目前,部分地方政府要求所在地企業為簽發勞動合同關系的民工辦理養老保險,結果產生了種種逃避參雹逃避繳費的現象:有些企業為了應付政府部門的檢查,瞞報農民工數量,能「少北就「少北;有些企業老闆為完成上級的任務,僅給自己的親屬或朋友買保險,使保險利益不外流;更有甚者,出現了有些企業不按照真正的農民工名冊參保,名義上企業參保了,但實際上農民工未必清楚。另一方面,在實踐中因保險費收繳工作存在問題,常常使部分企業處於出力不討好的尷尬境地。目前養老保險費統籌部分是通過稅務部門收取的,而稅務部門在收取社會保險費後,不能立即通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出現了企業繳費與勞動者參保脫節的情況,使許多職工把矛盾轉向企業。此外,地方保護主義盛行是企業對農民工養老保險不夠積極的又一個原因。地方政府與當地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尤其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政府在許多時候充當著企業利益的保護神。在這些地區,農民工養老保險政策的落實表面上雖是強制性的而實際上多數情況卻要同企業協商,而且有些地方是遵從企業的意見。如此,企業就可以坦然地不為農民工參保
(三)農民工對政府建立「工北不感興趣
在對待養老保險的態度上,農民工是真正的理性人,他們並非不領政府和企業的情,他們多數不願意參加養老保險是有苦衷的。一是貧困制約農民工對養老保險的有效需求。我國農村地區經濟落後,農民普遍較窮,家底薄,收入不高,而有限的收入還要養家糊口,還指望著去改善住房、置辦傢具、供孩子上學等,以解決眼前的急需。所以,在目前的情況下,多數農民工最需要改善的是經濟狀況,而不是社會保障;二是保險關系難以轉移,影響農民工參保的積極性。目前全國缺乏較高層次上的保險關系遷轉機制,使得保險關系僅限於統籌地區,出了統籌地區,就失去了養老作用。現實中,參加了養老保險的多數農民工離開工作單位時,就面臨著保險關系轉移的問題,由於遷入地沒有建立養老保險制度,沒法對接,或者社會保障沒有全國聯網,也沒有實施信息化管理,遷出、遷入手續很麻煩,從而使得多數農民工最終只能選擇「退北;三是「退北手續繁瑣,讓農民工很反感。各地對保險關系發生遷轉,都作了個性化規定,可以退還保險費,但由於「退北手續復雜,多數農民工依然不感興趣。四是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意識普遍較低。多數農民工沒有風險防範意識,也不知道如何去保護自己的利益。在農民工眼裡,幹完活,能領到工資,就是最大的保障。他們不知道除了工資外,還有工傷、醫療、生育乃至養老保險也是自身利益的組成部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拾』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人數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根據《國務院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09〕32號)要求:2009年試點覆蓋面為全國10%的縣(市、區、旗),以後逐步擴大試點,在全國普遍實施,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現在,全國很多地區已經開始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