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養老院有哪些
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養老院,不同的收費標准,大致都是分床位費,護理費,伙版食費這幾項權的。有一些養老院會有入住資格的限制。 收費有幾百元到幾千元,甚至有的高達萬元以上,會員制收費標准、按月收、按年收、銷售產權的老年公寓費用就更不一樣
『貳』 建一家養老院需要多少資金
開養老院的費用,可按規模地區來分別,不同的地區惠民政策也不同,所以費用也不盡相同,規模大小也決定了投資費用不同。
首先從地區來說,一線城市相對來說價位相對較高,拿一個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給大家做個對比,一線城市例如北京5環以外100平米的地大約需要200萬左右,而二線城市例如蘭州100平米也就可能也就二三十萬左右。
所以說想確定開一家養老院,首先要確定是在什麼地方,查看當地的物價情況,這樣才能做出一個合理的評估,而且各地政府的補貼也不盡相同。具體的實際費用還得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定。
民辦養老院建設的方式一般有租房改建和購地新建兩種。租房改建的敬老院一部分是利用單位廢棄的辦公樓、學校搬遷後留下的廠房、教室等閑置房產經過簡單改造後投入運營。另一部分是租用新建房屋進行改造,由於面積限制,這部分養老院多為小型。產權的屬性限制了養老院的發展。
高額的租金增加了養老院的運營負擔,同時承租年限也影響了改造工程的有效實施。出租房考慮自身利益和對未來經濟形勢的預期,往往不願意簽訂長期合同,極少超過十年。因而如果在房屋改造和設備購置方面投入過大,短暫的承租期內很難收回成本。
相對於租賃型養老院,自建型養老院的更加穩定,但是投入成本則要相對較高,這也是導致民營養老院運營艱難的主要原因。隨著土地和建築成本的逐年增加,新建養老院的投入也持續增高。
除了上述說的土地使用費用,還有建設費,床位購買,適老化改造,設施養護等必要費用支出。這還只是固定成本。當然,這一切也受養老院的規模不同變化,費用也不盡相同。
益養老介紹,在決定開辦養老院之前,要選好地方,確定想開個什麼規模的,比如可分為三個規模,小規模居家養老、中規模的以及大型的養老院。每個規模不同,費用也就不盡相同了,最低三五十萬,上到幾千萬上億都有可能。
不過根據經驗,成本核算下來,綜合所有費用,一張床位約2~3萬左右,一個床位約佔15~30平米。根據這個公式,那麼,開一家養老院需要多少錢,就可以根據預想的規模算出來了。
『叄』 想去農村辦一個養老機構,需要哪些手續呢
養老機構一般是指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的機構,但是想要辦理一家養老機構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符合相關條件和辦理手續。
1、舉辦者是依法成立的組織或者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
2、有符合相關規范的名稱、住所、機構章程和管理制度;
3、有符合養老機構相關規范和技術標准,符合國家環境保護、消防安全、衛生防疫等要求的基本生活用房、設施設備和活動場地;
第六條政府投資興辦的養老機構,應當優先保障孤老優撫對象和經濟困難的孤寡、失能、高齡等老年人的服務需求。
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介紹多多少少也應該知道,成立一家養老機構需要滿足的條件是很多的,而且還需要取得經營許可並依法登記,更何況養老機構經營管理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任重而道遠。
『肆』 養老院和敬老院的區別是什麼
1、職責不同:敬老院是為老年人養老服務的社會福利事業組織,敬老、愛老、尊老、養老體現了敬老院作為福利服務的宗旨而。養老院主要是為老年人提供集體居住,並具有相對完整的配套服務設施。
2、主辦單位不同:養老院通常由地方政府或慈善機構主辦。而敬老院是在農村實行五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3、接收的人群不同:敬老院的收養對象主要是五保老人,有條件的敬老院,還接收享受退休金的自費老人,堅持入院自願、出院自由的原則。而養老院專為接待自理老人或綜合接待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護老人安度晚年而設置的社會養老服務。
(4)農村養老建築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養老機構的食堂首先必須按照衛生防疫部門的規定進行設計和裝修,滿足基本的衛生要求和操作流程。其次,要針對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的特殊要求,科學制定營養食譜,合理控制飲食數量和種類。
我國已有的大型養老機構通常都能按照建設部、民政部聯合頒布的《老年人建築設計規范》進行設計和施工,較為科學合理的考慮了消防、通風、內部無障礙交通等問題,以及卧具、飲食、娛樂、醫療等功能配套。
『伍』 養老院的房屋建築有哪些
養老院的房屋建築有哪些需要滿足老年人建築設計規范,第4條是具體的設計標准規則:
4 建築設計
4.1一般規定
4.1.1 老年人居住建築應按老齡階段從自理、介助到介護變化全過程的不同需要進行設計.
4.1.2 老年人公共建築應按老齡階段介助老人的體能心態特徵進行設計。
4.1.3 老年人公共建築,其出人口、老年所經由的水平通道和垂直交通設施,以及衛生間和休息室等部位,應為老年人提供方便設施和服務條件。
4.1.4 老年人建築層數宜為三層及三層以下;四層及四層以上應設電梯。
4.2 出入口
4.2.1 老年人居住建築出人口,宜採取陽面開門。出人口內外應留有不小於 1.50m x l.50m的輪椅迴旋面積。
4.2.2 老年人居住建築出人口造型設計,應標志鮮明,易於辨認。
4.2.3老年人建築出人口門前平台與室外地面高差不宜大於0.40m,並應採用緩坡台階和坡道過渡。
4.2.4緩坡台階踏步踢面高不宜大於120mm,踏面寬不宜小於380mm,坡道坡度不宜大於1/12。台階與坡道兩側應設欄桿扶手。
4.2.5當室內外高差較大設坡道有困難時,出人口前可設升降平台。
4.2.6出人口頂部應設而篷;出人口平台、台階踏步和坡道應選用堅固、耐磨、防滑的材料。
4.3 過廳和走道
『陸』 我想在農村辦一個養老院不知道在哪個部門辦手續
涉及辦養老機構,一定得與民政部門聯系,設立民辦公益性養老機構,依專照《民辦非企業單位登屬記管理暫行條例》規定,依法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社會服務機構登記,並要向民政部門備案,備案信息必須真實、准確、完整,填寫備案書和承諾書,民政部門會提供備案回執,書面告知養老機構運營基本條件,以及本區域現行養老服務扶持政策措施清單。另外涉及到建築、消防、食品衛生、醫療服務、特種設備安全風險的,要及時抄告住房城鄉建設、應急管理、市場監管、衛生健康等部門,也就是說也得與這些部門聯系。
『柒』 申請辦理養老院詳細流程和手續
要辦理的手續按照福利機構管理辦法裡面規定有以下幾項要辦理的:
一個是個人申請;
二是提交申辦人的資格證明材料;
三是辦設福利機構的資金來源證明,一定要通過銀行確認有這么一批資金;四是辦設福利機構場所的證明材料,辦設福利機構是租地還是個人所有財產,要有房屋證明。
根據民政部《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方法》第七條 依法成立的組織或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個人(以下稱申辦人)凡具備相應的條件,可以依照本辦法的規定,向社會福利機構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提出舉辦社會福利機構的籌辦申請。
民政部《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方法》 第八條 申辦人申請籌辦社會福利機構時,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請書、可行性研究報告;
(二)申辦人的資格證明文件;
(三)擬辦社會福利機構資金來源的證明文件;
(四)擬辦社會福利機構固定場所的證明文件。
申辦人應當持以上材料,向社會福利機構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提出申請,由受理申請的民政部門進行審批。
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組織和個人,華僑以及國外的申辦人採取合資、合作的形式舉辦社會福利機構,應當向省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提出籌辦申請。並報省級人民政府外經貿部門審核。
民政部《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方法》第九條
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30日內,根據當地社會福利機構設置規劃和社會福利機構設置的基本標准進行審查,作出同意籌辦或者不予同意籌辦的決定,並將審批結果以書面形式通知申辦人。
(7)農村養老建築擴展閱讀:
1、養老服務機構供需矛盾突出。隨著老年人口快速增長,對養老機構的需求加大,而社會養老機構數量較少、質量較差、增速較慢,形成很大的矛盾。正面臨著急劇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給老年人帶來諸多的生活和精神上的困難。
2、農村養老亟需加強。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村「五保」老人逐步轉變為城市「三無」老人。加之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劇和農民就業方式的改變,留守或「空巢」老人增多,農村養老服務機構發展明顯滯後於城市發展的需求。
3、養老機構的經營管理困難較多。現有養老機構大部分經營收入不多,營利微薄,規模小,設備簡陋,投入少,服務水平不高,養老機構的專業護理、管理人才缺乏,從業人員素質和服務管理水平不高。尚不能適應社會不同收入群體的不同養老需求。
4、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一方面是促進養老業發展的法規政策不健全;另一方面是扶持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的優惠措施落實不到位。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在獲取土地劃撥等方面還有許多困難和制約。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資本投入興辦養老服務機構的積極性。
5、發展民辦養老服務機構還很艱難。一是選址難。大部分民辦養老機構場所是租用的,選擇相對獨立而交通便利的地址難,且消防措施難以落實。
二是法律制度不健全。對經營中發生的機構內的傷病、死亡等重大問題沒有相應明確的解決辦法,時有糾紛困擾經營者。三是養醫結合難。大部分民辦機構規模小,軟硬體設施跟不上,入住的老年人看醫用葯無法就地刷IC卡,造成看病難。
總之,公辦養老機構體制機制不活、服務成本較高、經濟效益較低;民辦養老機構數量少、發展不平衡;農村養老機構點多分散、不利於管理和集中供養;個性化服務項目少,服務內容單一;缺乏政策扶持,經營狀況不容樂觀。
『捌』 農村自建房即將「大排查」,新規出台,未來農村建房需符合哪些條件
很多城市退休人員想到農村建房養老,既能體驗到久違的鄉村生活,又能吃到放心食品。但在農村建房並不容易,需要滿足以下四種條件。
第一,必須是農村集體成員;第二,必須滿足一戶一宅的要求;第三,必須按照本村整體規劃建房;第四,必須徵得周圍鄰居的同意。
在農村建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小院子,其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當我們到了年齡之後,可以選擇在農村進行養老。因為這里的空氣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都是非常自在的,也是非常吸引人的。是,這也告訴我們了,無論在任何地區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都要做合法的事情。
『玖』 辦一個老年公寓需要多少地面積
看你屬於那種辦理模式?一般的情況屬於三種,、「政府辦老年公寓「
這類老年公寓由政府投資興建,並作為經營主體對公寓實施經營管理。建國以後,我國政府在養老福利設施上,主要是針對「五保戶」、「困難戶」等對象所建立起來的「敬老院」、「養老院」等,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政府在養老福利設施方面的認識開始發生變化,並且開始鼓勵「社會福利社會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興建老年福利設施,但在另一方面,以政府為主要資金來源和主要經營者的老年公寓等養老設施也在逐漸增多。
山東威海市環翠區老年公寓就是由市民政局和區民政局合資,投入5000萬元所建成的,建成後將是山東省最大的老年公寓。又如河南鄭州,由政府投資興辦了「河南省社區老年服務中心」,一期工程投資3800萬元,佔地101畝,建築面積12700平方米。作為河南省的一個示範性和綜合性的老年公寓,它面對的服務對象主要是離退休且能生活自理的幹部。
這種類型的老年公寓由於是政府投資興辦,採取全額事業撥款,管理、護理、服務的人員多,周圍的環境好,設施內老人學習、健身、娛樂的各種場所、設備齊全,而且管理規范,對外聲譽好,入住率一般保持在90%以上,在用地、用水、用電、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也能夠較好的執行。但由於管理人員多,成本高, 在運營方面往往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
2、「政府投資、個人運營型老年公寓」
這種類型老年公寓的主要特點就是由政府來劃撥土地,由政府來投資興建老年公寓的基礎設施,但在經營管理上則採用聘用制,招聘社會人員來進行經營管理。
一些地區的經驗表明,由政府部門建設基礎設施,招聘人員進行經營的,這樣硬體起點高,護理人員穩定,服務質量有保障,並且分高、中、低檔以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要,供不應求,因為解決了前期的投入,運營的負擔比較小,加之經營靈活,因而呈現出勃勃生機。煙台市老年公寓和福建省廈門市金尚老年公寓都是屬於這種類型的公寓,它是由民政局建設基礎設施,招聘人員進行管理和經營的,這些老年公寓的共同特點是設施齊全,漂亮美觀舒適,因為有編制而使服務人員有保證,服務質量也較好,相應的收費也較高,能入住的大多是離退休幹部,也有一些是子女經濟條件好,願意資助老人入住的。
但是這類設施也存在很多困難。如醫療問題,老年公寓的定點醫院和醫保的定點問題有矛盾,產生人為的制約,醫養結合才能使老年人安度晚年,他們迫切希望政府能夠考慮類似一卡通的醫保方式,來更好的解決這個矛盾。
3、「社會力量辦老年公寓」
由於「社會福利社會化」政策的鼓勵,近幾年,由社會力量興辦的老年公寓發展較快,有些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為我國老年福利設施的社會化與市場化開辟了前進的道路。
這些由社會力量興辦的老年公寓,有些是通過改造以往的廢舊設施,盤活不良資產改建而成,如濟南市的康樂老年公寓。它成立於1997年9月,是通過改造原來已經停產的皮鞋廠的車間和行政辦公樓改建而成,經過幾年的奮斗,如今已趨於成熟,現有床位100張,已基本注滿;有些是由企業投資興建,如青島的夕陽紅老年公寓,就是由青島夕陽紅創業中心有限公司投資300萬元建成;還有一些個人或集體興建的老年公寓,如鄭州市愛馨老年康樂苑就是由個人籌集資金建立的。而像威海的戚家夼老年公寓,則是這個村子集體興辦的老年公寓,它們以村裡的龍頭企業文筆峰集團為資金來源,每年給老年公寓投入資金20-30萬元,作為本村老年人的一種福利,70歲以上可以入住,個人只須交納費用的1/3,即 520元/月。
像這樣由企業、集體或個人等社會力量興建的老年公寓在大部分地區都有實例,並且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福利社會化政策的實施,社會力量興辦的老年公寓正在逐漸增加,並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還出現了幾種不同的興辦模式,即「溫州模式」、「廣州模式」和「上海模式」。打破了傳統的由政府舉辦,政府撥款,政府派幹部管理的舊模式。
「溫州模式」。「溫州模式」的主要特點就是「政府引導主體化、舉辦單位多元化、資金籌集多樣化、城鄉聯動一體化」。(1)政府引導主體化,政府主要發揮規劃、組織、指導、協調和監督作用。(2)舉辦主體多元化,由國家單一包辦,逐步向國家、集體、社團、民間、個體、港澳台同胞一起興辦的方向發展。(3)資金籌集多樣化,由政府單一撥款,向政府撥款、企業贈款、社會捐款、銷售福利彩票等多渠道集資方向轉變。(4)城鄉聯動一體化,倡導農村敬老院和老人公寓聯辦,建立小城鎮社會福利中心,建立各類志願者服務隊伍,積極探索「載體啟動、社區聯動、居家歡度」的「三環一鏈」的社會化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上海模式」。上海模式的主要特點就是「在家托老,政府買單」,把政府的優惠由暗補提升為明補,採取民辦公助的方式,極大的促進了社會辦養老機構事業的發展。2004年上海浦東新區出台了《浦東新區社會辦養老機構資金補貼暫行辦法》:在上海浦東新區注冊的非營利性社會辦養老機構,將得到資金補貼,其補貼主要用於開辦經費和運營經費;開辦經費根據社會辦養老機構的規模給予補貼,最高限額為20萬元,運營經費根據床位數內所收養的老人數給予補貼,每收養一位戶籍在浦東新區的老人,每月補貼100元。這種方法將政府的優惠貨幣化,緩解了養老機構的部分資金短缺,更重要的是,它鼓勵了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的熱情,促使了養老機構的進一步發展。
「溫州模式」和「上海模式」的共同點就是政府在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浪潮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政府不再一手包辦,而是向宏觀指導、統籌安排、積極扶持的角色轉變,採取各種措施來扶持社會辦養老機構的發展,是養老設施民辦公助的良好典範。
而在「廣州模式」中,則突出表現了經營者在適應市場經濟方面的種種舉措。「廣州模式」的最突出特點就是投資經營模式不斷創新,養老機構的發展凸顯生機,如廣州壽星大廈。廣州壽星大廈是由廣州尊老康樂協會與廣州友好醫院合辦,集托養、住宿、旅遊、度假、療養、娛樂、飲食、保健等於一體的多功能賓館式民辦老年公寓。它在投資經營模式上不斷創新,利用滾動發展的方式,不斷擴大再生產,利用市場經濟的杠桿,形成養老服務的產業化、市場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他們採取入住老年人一次性購買公寓使用權的辦法,購置費從15000元-30000元不等,由於費用較低,大多數老人能夠接受,而且壽星大廈可以較快的回收資金,進一步擴大投資,這種採取滾動式的發展,解決了絕大多數民辦養老設施資金短缺,入住率低,經營虧損的惡性循環的局面,取得了較好的發展。
以上三種模式,雖然發展的形式不同,前進的道路各異,但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們:在目前的情況下,政府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是社會辦養老設施發展的根本基礎,而先進的經營理念、靈活的投資模式則是社會辦養老設施進一步發展的有力保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絕大多數社會力量辦的老年公寓來說,他們還臨著諸多困難:如貸款有限,資金來源不足;政府給予的支持有限,優惠政策難以切實執行;各種社會力量辦的老年公寓缺乏統一的行業標准,發展參差不齊,在市場環境中應對風險的能力較弱等,迫切需要得到進一步的解決。
『拾』 國家對農民的養老有什麼政策
「養老」一直是中國人重視的、關注的,從古至今,我們國家這種忠孝的理念一代代傳承下來。現今經濟和生活水平都發展迅速,表面看大家一無所缺,實際每個人都背負著沉重的生活壓力,上有老下有小對於中年人來說壓力更大。尤其在農村的年輕人都選擇去城市打拚,留守老人的「養老」一事似乎多了很多不確定。好在國家一直很重視「三農」問題,還提出了針對農村國家養老計劃,下面匯商所網貸平台小編帶大家看看那些人可以享受這一計劃。
一、農村60歲以上的孤寡老人。由於各種原因,一些老人五兒女可以依靠。這些孤寡老人年滿60歲之後,基本就沒有工作能力了,因此也就沒有了收入來源,因此養老成了一大問題,因此這些人也是國家的重點扶持對象,被納入了國家養老計劃。
二、農村退伍軍人。農村地區當兵的軍人不在少數,國家對於農村退伍軍人不會虧待,很多地區都開始陸續出台退伍軍人養老政策,在軍人參軍期間,部隊會給軍人按照標准繳納養老保險,等軍人到了60歲,就可以按時領錢了。
三、中小型企業就業的農民。由於農村的土地越來越少。很多農民為了提高收入,都紛紛進入企業打工。進入企業後,政府規定相關企業必須為員工繳納社會養老保險,以保證農民工在今後的生活中有保障,對於這部分農民來說也有了部分養老保障。
四、農村失地農民。對於農民來說最重要的無疑是土地了。很多農民朋友因為政策原因或者其它原因導致失去了土地。生活失去了依靠,對於這部分農民國家出台了失地養老金計劃作為補償,失地農民可以以此得到經濟支撐。
五、臨時性就業的農民工。有很多農民朋友很難獲得一份固定穩定的工作,只能幹一些季節性、流動性、地域性比較強的工作,這種工作極其容易下崗,國家針對這來人群制定了「全民參保計劃」,為他們以後的生活提供一份保障。
我們每個人奮鬥了一生之後,都希望老的時候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對於這些因為各種特殊情況無法安享晚年的農民朋友來說,出台的農村國家養老計劃無疑是雪中送炭,讓我們時刻懷著一顆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