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防範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安全風險
盡最大可能防範農村, 留守老人的生活安全風險。
黃勝偉還表示,下一步,民政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推動地方進一步健全相關政策、完善相關的制度,使廣大留守老年人都能得到家庭的贍養和社會的關愛,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⑵ 對於農村留守老人,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我見過的農村老人的晚年大都是悲劇。為什麼會這樣,是觀念問題,更是教育問題,也版是社會問題權。很容易出現兩個極端。有些人年輕的時候本身就干過不少糊塗事,只知道自己享受,為人不行,對自己的後代更是不管不顧,為晚年的悲劇埋下伏筆。這種情況在子女多的家庭里較為常見。另一個極端就是說的慈母多敗兒,對孩子只是知道去所謂的疼愛,沒有正確的觀念,認為養兒防老,把自己的晚年全託付給後代。可能等到晚年當自己的兒女不孝的時候,他們還不明白哪裡出了問題,整個世界觀發生了大轉變。有的變成了哀聲怨氣楚楚可憐的老人,少數變成了攻擊性高瘋狂的老人。
⑶ 你覺得農村留守老人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身體健康狀況較差、衛生醫療保障不足,我國農村醫療設施還不健全、醫療水平還不是很高,再加之醫療機構,也是以盈利為目的,而大部分農村留守老人經濟拮據,因此「看不起病」、「吃不起葯」的現象時有發生。
⑷ 留守老人空巢家庭等社會問題怎麼做
農村「空巢老人」生活掠影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壯年進城務工,農村出現了大量的「空巢老人」。農村「空巢老人」與城市「空巢老人」相比,既面臨精神上的窘困,更承受著繁重的農事負擔。
「農忙時,特別想讓兒女回來幫一把」。6月22日,四川廣安市廣安區大有鄉金榮村,78歲的段登緒老人對筆者說,「但是回來就沒人掙錢,家裡那幾畝田也刨不出幾個錢來,只要孩子們以後過得好,我就覺得有了盼頭。」放下犁頭,段登緒忙著到深井打水煮飯。段登緒的身體還比較硬朗,田裡地頭的活也能幹一些。他說:「最怕的是生病。病了既沒有那麼多錢治,更沒有人照料。我們不想讓孩子擔心,只要我們照顧好自己,照顧好孫子,孩子們就不用擔心了。」
在金榮村,筆者看到,忙碌在田野里的幾乎都是50歲以上的留守老人。一些年齡較大、身體素質較差的老人由於行動不便,維持自身生活十分困難。同時,「空巢老人」精神生活也很空虛。由於子女不在身邊,平時連個說話聊天的人都沒有。他們自己從事耕作等繁重的體力勞動,農忙之餘還要照顧孫子、孫女。盡管他們盼望著孩子們能守在身邊,但更希望他們能夠在外闖出一片新天地。
鄉里負責人說,每到農忙季節,他們都要組織助耕隊替一些老人搶種搶收,但人多面廣,助耕隊也不可能完全照顧得過來。
四川廣安市廣安區委 張國盛 「爺爺奶奶培訓班」的苦澀
前不久回農村老家辦事,看到村裡正在辦一個特殊的培訓班,參加的是清一色的老年人,培訓的內容是如何教育管理孩子,預防事故的發生。可是,由於很多老年人不識字,無法做筆記,只是坐在那兒聽,具體能記住多少,有多大效果,恐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此事的倡導者是一名大學生「村官」。他看到村裡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其中絕大部分是夫妻雙雙外出,而把孩子留給年邁的父母照看。老的老,小的小,甭說孩子的學習,就是基本生活也難以保障,導致安全事故時有發生。他希望通過這樣的培訓班,能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探索一條途徑。
把一個弱勢群體託付給另一個弱勢群體,這樣的景況讓我五味雜陳,感到苦澀。不樂觀地說,「爺爺奶奶培訓班」的「創新」之舉是難以收到預期效果的,畢竟老人們由於知識水平有限、身體狀況欠佳等因素制約,不可能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全國有幾千萬留守兒童,其「成長中的問題」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需要靠社會各界的積極努力去解決,而不能讓同樣需要社會關愛的留守老人成為管護留守兒童的主體。
河南工人日報 耿寶文 警惕留守老人遭受侵害
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多,侵害農村留守老人的犯罪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07到2008兩年間,山東費縣人民檢察院共受理審查起訴侵犯農村留守老人犯罪案件26件37人,其中2007年11件16人,2008年15件21人。
此類案件的涉案人員多為當地農民。當地人對受害人家庭狀況比較熟悉,往往乘其家中青壯年勞力外出打工之機,對其家庭留守的老人實施犯罪。在所受理的37名涉案人員中,與被侵害人是本村、本鄉(鎮)或相鄰鄉鎮的農民為30人,佔81%。侵財型、暴力性案件占較大比例。在受理的該類案件中,盜竊、搶劫、強奸、故意傷害等犯罪案件20件30人,占受案總數的76%。
一般來說,老年人防範犯罪的意識和依法保護自身合法權利意識比較淡薄,容易使犯罪嫌疑人得手。有些受害人對自己的財物缺少必要的保護措施,部分老年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後,不知或不敢向司法機關求助。
如何保護農村留守老人的合法權益,讓老人安度晚年,是家庭、社會的共同責任,需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山東費縣人民檢察院 李積國 留守老人面臨困難種種
因工作原因,筆者對我鄉部分留守老人進行了調查,得知存在以下5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經濟收入不高,生活質量較差。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絕大多數老年人沒有參加城鄉養老保障,他們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勞動所得和子女貼補。農村老人的勞動主要是種地,但因子女不在身邊,許多農活如若僱人來干,成本提高,所以很多老人農忙時都捨不得花錢請人幫忙,自己干起來則非常吃力。
二是生活缺乏照顧,管護孫輩負擔重。子女外出打工後,大部分老人與孫輩組成隔代家庭,老人代為照顧的孫輩一至數個,負擔較重。
三是隔代教育問題突出,心理壓力大。因為農村老人多數識字不多,無法輔導小孩學習。目前農村交通、通訊狀況得到迅速改善,電視、網吧到處有,孩子自控能力差,這讓老人極度擔心卻又無法監督管教。
四是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子女外出後,電話就成為留守老人與子女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徑。有些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子女們一去多年杳無音訊。留守老人大多過著 「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
五是醫療問題突出,健康保障亟待加強。調查發現,農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例達75%以上,不少人疾病纏身。雖然子女務工帶來家庭收入提高,加之新農合的實施,農村就醫條件有所改善,但總的來說仍處於較低水平,留守老人普遍存在「小病扛,大病拖」的現象。
重慶武隆縣黃鶯鄉政府 楊娟 讓農村老人「空巢不空心」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通過採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難幫扶等措施,為農村孤寡、空巢老人提供物質資助,基本解決了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等問題。但農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應引起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據對蘇中地區一個鎮的調查,有76%的農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沒有子女相伴,這部分人精神很孤獨,文化生活十分貧乏。為此,特提出以下3點建議:
1.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組織社會各界志願者常「回家」探望,利用周末和空閑時間到農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家探望,陪老人們聊天,幫老人們洗衣等,讓老人們充分感受到「空巢不空心」的溫暖。
2.實施電信問候活動。郵政、通訊等行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工具和部門優勢,一個電話、一張賀卡,明確專人定期進行精神問候,使老人們感受到社會關愛。
3.推進入戶撫慰活動。基層黨政組織應擔當起撫慰的首要任務,匯集農村多方力量組建節假日上門撫慰服務隊伍。每逢春節、五一、國慶、中秋、重陽節等,通過開展慰問活動,使老人們感受到「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
⑸ 農村留守老人心靈深處的空虛該如何解決
一般來說,心裡的空虛是最難治癒的。
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背井離鄉進城務工,留下了一個個獨孤守望著家園的孤獨身影,這個特殊而龐大的群體被人們稱為「留守老人」。
農村留守老人不僅要勞作於田間地頭,有的還要承擔起撫養孫子孫女的重任。老人們在默默操勞的同時,內心還承受著對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獨寂寞的煎熬。當我們換位思考的時候,內心崩潰了。
各種宗教就是解決心靈空虛的精神大力丸,早都做好了,已經在那裡候你千年了。對大部分人最有效。掌握難度最簡單,你信就行了,還不花錢也不用智商,有時候還能得兩盒盒飯,用這個方法的人最多,普世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普世價值觀不太了解,個人感覺兩者可能差不多吧。這個不花錢,但花時間,不太用智商,比較容易。
⑹ 留守老人存在的問題包括哪些
留守老人存在現實問題,身體不好,生活不能自理,身邊無人照顧,這是最主要問題。還有生活難,沒有生活費,有的老人還要管留守孫子,孫子的學習生活問題。最主要吃住問題。
⑺ 農村留守老人生活勞動負擔重的原因是什麼
一、 當前我國農村留守老人的現狀
據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入戶抽樣調查顯示,2003年我國農村外出務工的勞動力達到11390人,同比增長了8.8%;2004年外出務工人數達到11823萬人,同比增長了3.8%。農村外出勞動力佔全國農村勞動力的比重為23.8%。這些勞動力外流產生了大量的留守老人,據相關報道顯示,2006年國內留守人口的規模已達1790萬人。目前,國內留守老人純在的主要問題:
(1) 絕大多數留守老人的生活條件並沒有因子女外出務工而明顯改善,生活只能維持溫飽,貧困現象非常普遍: 研究發現,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勞動進行自養,但從事農業生產或其他副業的自我勞動收入往往只夠或甚至並不足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農村子女對父母的供養水平普遍很低,外出子女改善留守老人經濟狀況的能力十分有限。
(2) 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留守老人隔代監護現象大量涌現,留守老人的教養負擔不堪承受,留守兒童的監護質量令人擔憂: 由於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時很難把子女一同帶出,導致農村隔代監護現象十分普遍。調查發現,留守老人隔代監護的比例高達56.5%。其中48.2%的留守老人同時監護2個以上孫輩,有的竟多達6、7個。進行隔代監護使留守老人不得不再次經歷撫養過程,承受沉重的照料負擔,55.3%的隔代監護老人反映勞動負擔過重。孫輩的管教、安全等也會增加留守老人的心理壓力。部分留守老人還需要負擔孫輩的撫養和教育費用,出現代際經濟的逆向流動,加重了老人的經濟負擔。
(3) 農村勞動力的大量流出使農業生產呈現老齡化趨勢,並加重了留守老人的勞動負擔,可能導致農業發展後勁不足: 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導致老年人口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維持者,目前80.6%的留守老人仍下地幹活,其中包括很多中高齡老人。59.9%的留守老人耕種著外出子女的土地,55.2%的留守老人家庭的耕種面積不低於2畝,部分老人的耕種面積甚至多達10畝左右。由於缺少子女協助,很多留守老人的勞動負擔沉重不堪。
(4) 子女贍養「重」物質而「輕」精神,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在家庭內外均很難得到滿足:精神贍養是老年人的重要需求,農村子女普遍只把贍養義務理解為物質供養,而忽略了對父母的精神關懷,子女外出務工更減少了留守老人能夠從家庭中獲得的精神慰藉。
農村留守老人除了存在上述這些主要問題外,還存在著諸如安全問題、弱勢問題等,留守老人家庭很容易成為盜賊的目標;而缺少青壯年男子在家中,也很容易淪為弱勢群體,造成利益受損。
二、 解決對策與思路
目前學界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解決農村留守老人問題的政策建議與思路,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 完善社會照料網路與農村社會福利。
強調改善代際關系,重視基層的照料作用,通過建立留守老人互助協會等老年人組織,構建農村社會照料網路,完善農村社會福利等。
(二)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留守老人社會互助保障機制,以保障留守老人生活質量;必須改變城鄉二元分割的經濟社會結構,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健全農村醫療保障,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切實保障留守老人的各項權益;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人群的農村養老方式,不同的農村養老保障水平,分類設計和分步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
(三) 制定合理的經濟供養、養老金交納等經濟籌措方式。
在保證老年人基本生活的目的之上,堅持個人交納為主、集體和政府按個人交納費用給予相應配額為輔的方式。在收取養老保障費用上,以政府配額為引導,以類似城鎮住房公積金的方式收取。
(四) 精神慰藉
調查顯示,子女外出務工以後,與老年人交流的主要方式是電話聯系,電話成了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徑。目前我國農村電話普及率的平均水平達到34%,考慮到東西部農村的巨大差異,中西部勞動力輸出大省的農村電話普及率應遠低於這個數字。因此政府要加大對農村通訊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農村電話的普及,為加強留守老人和外出子女之間的溝通和聯系,為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創造條件。
在當前社會轉型加速期和社會矛盾突發期,尤其需要對這種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引發的農村留守老人問題給予充分的關注。解決好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既有利於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又有利於促進勞動力的流動,並且可以實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願望。
⑻ 在農村中存在很多留守老人,這些老人萬一出現了病重該怎麼辦
留守老年人在家應當多和鄰里之間溝通走動,老人之間互相幫助,互相鼓勵,這樣在遇到病重等突發問題的時候也可以有人幫襯。還應該鼓勵他們多做運動,比如打打太極拳,跳跳廣場舞,多多鍛煉身體才會硬朗。作為子女也應當時刻關注老人的身體,即使不在家鄉,也應該想辦法多聯系。
⑼ 農村留守老人因該如何互助生活
互助養老模式,即集合了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優勢,在老年成為農村留守老人切實可行的養老選擇。從生活照料上看,農村大人熟悉的日常環境中,依靠老年同齡人間集體的力量,通過年輕的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了兩代人相互分離,這使得農村留守照顧年老的,健康的照顧生活有困難的,相互照顧相互慰藉,從而老人在日常生活、安全和醫療等方面得不到應有的、及時的、充足低成本高效率的解決留守老人養老問難題的一種方式。這種模式強的照顧。而農村互助養老模式通過「抱團取暖」的形式,有效的解調普通居民間的相互幫扶與慰藉,這不僅有利於豐富留守老人群體決了留守老人照料不足的困境。從情感慰藉上看,農村留守老人獨的日常生活,也有利於滿足他們的情感需要。守家園,時刻記掛著出門在外的兒女,這種生活使農村留守老人內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是一種集家庭和社區養老模式優勢於一身心倍受孤獨寂寞的煎熬。農村互助養老模式使同齡的老年人群生活的新型養老模式,其核心邏輯在於「集中養老,抱團取暖」,年經在一起,相互扶持,相互交流,相互慰藉,極大地緩解了老人內心的、身體好的老人照顧年長的、身體差的老人。
⑽ 如何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老人的社會保障制度
完善法律保障體系:加強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為核心的法制體系建設,健全保護老年人權益法律法規,制訂和採取有效的、配套的實施辦法,免費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以法律的手段保護老年人的權益。
加大執法力度,對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案件公開審理,擴大影響力,提高辦案質量,一方面使老年人權益保障相關法律得到貫徹落實,另一方面也使老年人得到尊重和重視,並提升子女贍養父女的自覺性和社會幫助支持留守老人的積極性。
2.2
完善醫療保障制度:完善農村留守老人醫療保障體系。首先,強化政府責任,增加政府對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投入。政府要在保證經濟增長速度的過程中,重視包括醫療保健在內的涉及國民福利的社會公平發展。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計劃免疫保障制在內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建設。
其次,提高農村醫護人員的素質。加強在崗人員的業務技術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同時,政府需要不斷的改善農村醫療工作環境,吸引高素質醫護人才,積極組織城市醫生及醫學院畢業生對口支援,進而整體提高農村的醫療服務水平。
2.3
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在農村家庭養老角色減弱的趨勢下,客觀上需要建立正式的農村社會化養老保障制度。從長遠來看,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一方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基於我國農民人口眾多,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國家要盡早的將農村養老保險問題擺上正式的議事日程上,並制定相關的政府給予輔助和支持,堅持低水平、廣覆蓋、
量力而行、 分類指導、 逐步發展的原則,逐步推進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