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老保險 > 應對老齡化的中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研究

應對老齡化的中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研究

發布時間:2021-12-22 00:05:45

①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研究6000字論文一篇

論文摘要: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成果,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文章就廣西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緊迫性、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並提出若干思考。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立足我國農村發展實際,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抓緊制定指導性意見,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國家補貼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2009年9月1日,國務院印發《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09]32號),決定從2009年起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簡稱新農保)試點。 2010年元月,廣西出台《廣西壯族自治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將在2020年前基本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新農保)的全覆蓋,逐步為廣西農村老人繫上社會養老保險的「安全帶」,從而實現「老有所養」。文章擬圍繞廣西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一些重點問題作粗淺探討。

一、廣西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緊迫性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新」,主要體現在變「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支持」為「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的多元化籌資機制,它要求一是從農村實際出發,低水平起步,籌資和待遇標准要與經濟發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適應;二是個人、集體、政府合理分擔責任,權利與義務相適應;三是政府引導和農民自願相結合,引導農民普遍參保。這是一種新的資金分擔機制,突破了我國長期以來因財政力量不足而不直接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給予資金支持的傳統。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確保農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動農村減貧和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意義重大,同時對於改善心理預期,促進消費,拉動內需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條件已基本具備

1.老齡化時代正向我們邁來。世界老齡化趨勢正在加快腳步,聯合國近期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全球平均每9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的年齡超過60歲。預計至2045年,全世界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將首次超過14歲以下青少年人數,到2050年,老年人口比例將升至2200。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我國於1999年進人老齡化,到2008年底,老年人口達1. 6億,占人口總數的12%。根據預測,2014年達2億,2026年達3億,2037年達4億,2051年達到峰值4. 37億,佔31%,屆時將近3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年人。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更高,農民養老保障問題日益突出。

2.我國整體經濟處於快速發展時期,已具備進行國民收人再分配的能力和手段。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國民收人再分配,國家財政給達到年齡的農村老年人發放基礎養老金將直接增加農民收人,讓農村人口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有效地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3.農村經濟日益發展,農民收人快速增長,城鄉差別正在縮小,農民權益保護意識不斷強化,參保意識不斷增強。發達地區農村、城鎮近郊農村和不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的部分鄉村,經濟實力逐步強大,基本具備了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條件。

(二)廣西農村人口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養老問題凸顯

廣西是一個經濟後發達地區,又是典型的農業大省區、人口大省區,截至2008年底,全區有農業人口縣(區)112個,農業人口4176萬人,全區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2.7%。《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條明確規定,老年人是指60周歲以上的公民。近年來,廣西老年人口總量逐漸增長,老齡化趨勢正在加快。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全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633萬人,約佔全區總人口的13.59%。比全國高出1. 6個百分點,且以每年3. 5%的速度遞增。其中全區60歲及以上農村老年人口617. 58萬人,約佔全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的97.56%。60歲及以上農村老年人口顯然占我區老年人口的主體,如果解決不好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將會制約廣西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持續向城市遷移,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比城市更為突出,農村養老形勢十分嚴峻。農村地區的「空殼村」和農村家庭的「空巢家庭」逐步增多,農村地區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將會更加嚴峻,而傳統的農村養老保險模式和功能逐步淡化,靠傳統的道德、親情維系的家庭式養老受到了沖擊,因此,建立新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迫在眉睫。
(三)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逐步改變、養老功能逐步弱化

據調查,當前我國有超過一億的農村老人依然靠農耕社會的「養兒防老」模式度過晚年。但現代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文化觀念已轉型,土地和兒孫不再是唯一的、完全的生活保障;而這些身負生活重擔的子孫後輩,也無法完全可以承受這部分即將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村老人所帶來的養老負擔。隨著改革開放的深人發展,特別是農村實行市場化改革以來,在當代農村地區,農村家庭的小型化、空巢化、代際化普遍存在,農村養老風險在不斷加大,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和養老功能已逐步弱化,面臨著嚴重挑戰:一是農民勞務收益困難,子女的贍養壓力增大;二是農村勞動力流動性增大和流動人口的異地頻繁遷移,給農村家庭贍養帶來了負面影響;三是農村地區普遍相對貧困,給家庭養老保障能力帶來困難,這些問題都需要建立一套新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加以解決。同時,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城鎮化、工業化的加快發展,傳統的養老(個人養老、家庭養老、集體養老、土地養老保障等)等功能正在弱化。在當前傳統養老功能逐步弱化的情況下,根據國家的統一部署,結合廣西的實際情況,加快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對於經濟後發達地區的廣西來說,就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

② 關於中國農村留守空巢老人的社會養老保險三支柱模式探析

1完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
2完善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探索
3政府責任視角下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研究
4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模式的比較研究
5「城中村」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機制的構建
6我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管理問題研究
7我國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8社會轉型期弱勢群體生存保障問題研究
9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研究
10論中國社會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
11工會組織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的作用研究
12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
13關於構建我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的研究
14農村土地產權與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
15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模式研究
16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研究
17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研究
18女性農民工勞動權益保障研究
19基本養老保險逃費現象的成因及對策研究
20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區域差異化研究
21河南省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構建
22我國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風險及其控制
23「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中的企業年金研究
24建立和完善農民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研究
25人口老齡化對我國養老保險的影響與對策
36論中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對就業的影響
37農民工基本養老保險問題研究
38人口老齡化趨勢下的養老保險制度研究
39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風險與防範機制研究
40中國農村養老資源的需求與供給研究
41構建城鄉統一的養老保障體系研究
42轉型條件下中國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保障研究
43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及其可持續發展問題探索
44民間養老服務機構運行機制和養老保障功能研究
45應對老齡化的中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研究
46養老保障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47東亞國家養老保障模式比較研究以及對我國的啟示
48新時期我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問題研究
49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建設與發展研究
50中國城鎮醫療保障制度研究
51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及其運行模式研究
52城鎮弱勢群體的醫療保障問題初探
53論我國醫療保障事業中的政府責任
54農村新型醫療保障制度及其構建路徑研究
55制度邊緣人口的醫療保障問題研究
56農民工醫療保險制度研究初探
57經濟不發達地區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研究
58社會醫療保險費用監控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59中國社會醫療保險費用控制研究
60我國醫療保險市場上的道德風險及其控制
61社會醫療保險中的醫方道德風險問題研究
62河南省醫療保險運行狀況分析及對策研究
63我國城鎮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問題與對策研究
64醫療保險制度的國際比較
65農民工醫療保險制度研究初探
66我國現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中的道德風險及控制對策研究67醫療保險費用控制機制研究
68社會醫療保險基金的風險管理研究
69醫療保險費用支付方式探究
70我國社會醫療保險中政府與市場的角色定位研究
71論我國農村社會救助的政府責任
72我國流浪兒童社會救助問題研究
73論我國城市流浪乞討人員社會救助問題研究
74農民工社會救助制度缺失與對策研究
75城鎮弱勢群體社會救助問題研究
76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社會救助問題研究
77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社會救助問題研究
78我國城市反貧困問題研究
79我國城市殘疾人社會救助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80建構城市貧困大學生統一社會救助體系
81構建農村社會救助體系的思考
82中國社會救助制度改革研究
83中國農村社會救助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84社會弱勢群體醫療保障問題研究
85城鎮靈活就業問題研究
86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
87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問題研究
88公務員養老保險問題研究
89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問題研究
90家庭功能變遷中養老模式的選擇
91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
92人口遷移中農村養老問題研究
93試析我國醫療費用增長過快問題
94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公平性芻議
95論醫療保險道德風險的防範與管理
96論完善我國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平衡的機制
97論城鄉一體化的居民醫療保險
98論我國工傷保險的預防職能
99論我國失業保險制度的完善
100論我國社保基金的監管機制
101論我國社保基金的運營
102醫療保障的政府責任研究
103醫療保障的政府投入問題研究
104養老保險的政府投入問題研究
105論城鄉一體化的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
106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保障
107論醫療保障水平的地區差異
108我國失業人員社會保障問題研究
109對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思考
110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研究
111對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監管制度的思考
112論我國社會保障中政府的責任
113社會保障基金與資本市場互動關系研究
114我國企業年金制度研究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③ 人口老齡化與養老問題研究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不僅反映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而且也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給社會帶來的最為直接的問題就是養老問題。本文首先研究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徵及趨勢,然後回顧了中國養老保障制度建立和發展的過程,在此基礎上著重分析了中國養老保障現存的主要問題及成因,最後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中國養老保障制度的對策。一、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發展趨勢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所謂人口老齡化,是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因人均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而使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人口年齡構成老化的社會發展過程。人口老齡化問題不同於老年人口問題。老年人口問題是指老年人口這一特殊的群體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問題。因此,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不論老齡化還是年輕化,都會存在老年人口問題。按人口學理論,人口年齡結構的類型是依據老年人口或未成年人口在人口中的不同比例來劃分的。人口年齡結構類型分為年輕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當然,對人口年齡結構的劃分是相對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數據顯示到2005年時全世界在總體上即將進入老齡化世界,到2025年除非洲以外的其他地區均將進入人口老齡化時代,其中北美洲、歐洲地區65歲及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0%,可見人口老齡化在全世界加劇的態勢,已形成了世界性的「銀發浪潮」。中國人口老齡化具有以下特徵:人口老齡化進程速度快,時間短;老齡人口的絕對數量龐大;老年人撫養比明顯偏大;人口老齡化進程與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步。迅速發展的人口老齡化趨勢,與人口出生率下降,以及死亡率下降密切相關。隨著20世紀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陸續進入老年,可以預見,21世紀前期將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最快的時期。人口老齡化對社會養老保險具有直接和間接兩方面影響。一方面,人口老齡化意味著領取養老金的退休職工相對於向養老基金繳費的在職職工的比例不斷提高,從而將對中國養老保險資金的收支平衡產生直接的影響。如果養老基金長期入不敷出,養老保險制度就會難以為繼。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可能影響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從而對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產生間接的影響。二、中國養老保障制度的回顧和現狀養老保險制度是國家和社會依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後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依據保險方式多層次」的原則,我國的養老保險的目標體系有三個層次組成: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採取的是一種混合式的養老保障制度。一方面,沿襲了家庭養老制度這種傳統的養老方式;另一方面,作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中國逐步建立了城鄉有別的養老保障制度。中國傳統的養老保障制度是從20世紀50年代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它帶有明顯的二元經濟的特點,即城鎮建立了以高就業為基礎的職工勞保福利制度;而農村建立的是以集體經濟為基礎、以「三無」對象為主的保障制度,多數老人依靠家庭養老。從中國養老保障的歷史來看,實行的基本上是一種受益基準制保障制度,即城鎮職工個人不需要繳納保險費,而完全是由企業或國家負擔。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以來,養老保障制度進行了一些新的調整和變動。隨著中國實行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使企業成為自負盈虧的主體。在農村,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體制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的集體經濟結構,從而使農村原有的集體社會保障解體。因而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迫切需要改革養老保障制度,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人口老齡化社會的養老保障制度。中國城鎮職工的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可以概述為三個步驟:退休費社會統籌體制;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的建立;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進措施。中國農村的社會保險制度的探索也始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致經歷了探索試點、逐步推開、整頓規范等階段。1986年,民政部根據「七五計劃」關於「抓緊研究建立農村社會保險制度,並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試點、逐步實行」的發展目標,開始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行積極的探索。三、中國現行養老保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分析中國現行養老保障存在的問題有:養老金支付「缺口」巨大;保險覆蓋率低,非國有經濟部門投保困難;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缺乏完善的發放養老保險金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村養老保險問題主要是保富不保貧,覆蓋面窄,籌集資金困難和制度不穩定。造成上述中國養老保險主要問題的原因主要是:「轉製成本」由誰承擔的問題沒有解決;養老保險費收繳困難;養老保險資金非市場化運作,投資收益低;養老保險基金管理不善,使用效率不高,損失嚴重;提前退休對養老保險體制的巨大沖擊。四、養老保障制度國際借鑒目前,國際上通行的養老保障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以德、美、日等國為代表的自保公助型養老保障模式,二是以瑞典為代表的福利國家型養老保障模式,三是以新加坡為代表的強制儲蓄型養老保障模式。三種模式各有特色,利弊共存,對其進行比較分析,目的是為探尋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保障模式。國外養老保障制度對我國的啟示有:構建適應本國國情的養老保險體系;正確選擇養老保險模式的選擇;養老事業要依靠社會,走市場化道路;逐步推遲養老金領取年齡。五、建立和完善中國養老保障制度的對策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沖擊,如何選擇切實的應對措施事關重要。具體的對策:一是逐步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二是將「基礎養老金」與「個人賬戶養老金」分離;三是建立國家多層次養老保險模式;四是建立養老保險補償機制,多渠道籌集「轉製成本」;五是充分發揮社區組織在養老保障體制中的作用;六是對養老基金進行有效投資,確保其保值增值;七是農村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

④ 論人口老齡化對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影響論文怎麼寫

1、論文摘要中應排除本學科領域已成為常識的內容;切忌把應在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對論文內容作詮釋和評論(尤其是自我評價)。
2、不得簡單重復題名中已有的信息。
3、結構嚴謹,表達簡明,語義確切。摘要先寫什麼,後寫什麼,要按邏輯順序來安排。句子之間要上下連貫,互相呼應。摘要慎用長句,句型應力求簡單。每句話要表意明白,無空泛、籠統、含混之詞,但摘要畢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電報式的寫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稱。建議採用「對……進行了研究」、「報告了……現狀」、「進行了……調查」等記述方法標明一次文獻的性質和文獻主題,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為主語。
5、要使用規范化的名詞術語,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新術語或尚無合適漢文術語的,可用原文或譯出後加括弧註明原文。
6、除了實在無法變通以外,一般不用數學公式和化學結構式,不出現插圖、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該文獻證實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縮略語、略稱、代號,除了相鄰專業的讀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現時必須加以說明。科技論文寫作時應注意的其他事項,如採用法定計量單位、正確使用語言文字和標點符號等,也同樣適用於摘要的編寫。摘要編寫中的主要問題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現引文,無獨立性與自明性;繁簡失當。

⑤ 求論人口老齡化對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影響的資料。

這個有很多論述

⑥ 求助在校能上知網的兄弟姐妹

已發,請查收,由於能力有限時間也有限,未能找全,希望能幫到你

閱讀全文

與應對老齡化的中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報考警校體檢查什麼 瀏覽:667
廣東社保交15年退休拿多少錢 瀏覽:69
成都市養老機構政策 瀏覽:720
焦作體檢去哪個醫院 瀏覽:153
武昌區老年大學學費 瀏覽:597
老人過壽長壽花選什麼顏色 瀏覽:778
老年大學是什麼性質的學校 瀏覽:771
養生壺如何煮黑茶 瀏覽:937
死後祭拜不如生前孝敬 瀏覽:725
孝順傳承與 瀏覽:999
瑞安市老年大學論壇 瀏覽:673
河南省增發養老金 瀏覽:310
衢州體檢中心有哪些項目 瀏覽:776
南安碼頭鎮養老院 瀏覽:819
歌丶曲祝媽媽長壽 瀏覽:975
哈爾濱有哪些老年大學 瀏覽:260
多少孩子是被父母逼死的 瀏覽:750
希望老人平安是什麼意思 瀏覽:500
入黨政審父母無犯罪證明如何開 瀏覽:713
老人家開心快樂的樣子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