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問題突出嗎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與社會老齡化的步伐加快,農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在逐漸增多,農村中的養老問題越發突出,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與社會老齡化的步伐加快,農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在逐漸增多,農村中的養老問題越發突出。有專家預計,到2030年,中國空巢老人將超過2億人,大部分分布在農村地區。農村養老問題亟需社會關注。
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原司長、中民社會救助研究院院長王治坤表示,當前,農村的照料設施和養老機構床位遠遠不能滿足現實需求。「近年來,農村中改擴建、新建的敬老院存在著房子閑置、經費缺乏、護理人員嚴重不足等問題,嚴重製約了農村特困養老機構發揮作用,也與農村日益嚴峻的養老形勢不相匹配。」
此外,傳統觀念也影響著養老機構的發展。「不少子女認為把老人送到養老機構是不孝,很沒面子。還有一部分老年人認為養老院收費太高,怕給子女增加負擔。」王治坤說。
㈡ 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哪些問題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社會福利以及關於自身利益的問題,這關系這自己的正常生活需求能否持續獲得補給從而維持自己的正常生活。而隨著年紀的增大,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己的養老問題,養老問題。在農村,養老問題的困難尤其嚴重,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哪些問題吧。
以上,就是我對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哪些問題的解答了。
㈢ 如何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一是實行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相結合的養老待遇,國家財政全額支付最低標准基礎養老金;二是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辦法,地方財政對農民繳費實行補貼。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最低標准基礎養老金給予全額補助,對東部地區補助50%,確保同一地區參保農民將來領取的基礎養老金水平是相同的,這體現了新農保制度的基本性、公平性和普惠性。地方財政對所有參保農民給予繳費補貼,對農村重度殘疾人等困難群體代繳部分或全部最低標準保險費,對選擇較高檔次標准繳費的農民給予適當鼓勵。個人賬戶養老金依據本人繳費多少和年限長短,有高有低,多繳多得、長繳多得,反映了個人收入、地區發展、集體組織實力等方面的差距,體現了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的原則。
㈣ 對於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有必要以村為單位辦敬老院嗎
完全有必要。農村地區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的數量正在增加,從而增加了對機構護理的需求。農村敬老院不僅在養老事業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有助於保護基本人權、實現社會公正、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社會發展。到2014年底,雖然我國城市人口的比例在增加,但農村人口仍佔全國人口的45.23%。中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進程表明,城市地區的人口老齡化水平普遍高於農村地區。然而,中國的情況正好相反。目前,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比城市高1.24個百分點。這種城鄉顛倒的局面將持續到2040年。因此,關注農村養老事業尤為重要。以原陽縣師寨鎮農村敬老院為例。
師寨鎮的問題只是一個縮影。所以對於以村為單位建立敬老院很有必要。
㈤ 農村養老問題
我國農村敬老院多破舊、簡陋、缺少醫療和專業化照料,同時,大量敬老院沒有登記注冊,缺少法律上的合法身份,農村養老形勢非常嚴峻。今天,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副主任閻青春、資深媒體人曹保印和您聊聊「」。為何農村物質條件提高,老人生活質量卻在下降?
曹保印:農村人口的流動性太大,老人只能依靠自己,兒女把錢寄回家,而老人卻已經沒有力氣去購物,去享受,甚至連吃的力氣都沒有。精神層次上更嚴重,沒有人陪伴,農村的老年人只能養一些寵物解悶,消解寂寞。另外,由於很多青年農民出去打工,孩子都交由老人照顧,常常一兩個老人要照顧好幾個孩子,老人自我生存能力已經很成問題,再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身體和心理的負擔可想而知,身心交瘁的生活又何談提高生活質量。如何解決城市養老院一床難求,農村養老院床位閑置
曹保印:農村養老院的利用率並不高主要是因為醫療問題,農村養老院條件好,環境優美,但是離醫院太遠,老人很多都有慢性病,還有可能會突發疾病,醫療問題得不到保障,會使老人的生活沒有安全感。提高養老院利用率不僅僅只考慮老人的觀念,經濟問題等,還應該考慮養老院的功能是不是齊全,讓養老院更加專業化。失能,失智老人及流動人口如何安置
曹保印:照顧失能,失智老人的成本非常高,單個家庭承擔不起,應該由家庭、社會、政府三方共同承擔。家庭首先應該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承擔老人的養老問題,然後可以求助社會的慈善募捐,最後由政府做一些輔助。不止是經濟問題,還應該更多的投入人力資源的培養。包括專業人才和志願者服務人才。同時還需要制度性的支撐,比如志願者的體系,可以對從事志願服務的人提供一些政策優惠。
對於流動人口,首先從政策方面來說要實現城鄉一體化。另外,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社會管理模式一定要創新。既然社會發生變化,流動人口數量大幅增加,那麼社會的管理也應該與時俱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讓大家在權利上平等,即無論一個人在哪裡工作,納稅,他都應該享受當地的公共服務和權利。農村敬老院的改革和轉型
閻青春:農村敬老院轉型的走向和趨勢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要適應養老服務對象的變化,逐步實現主要收住社會上失能高齡的對象。
第二要適應管辦分離,政事分離的要求,實行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分配製度的改制改革,實現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多種服務方式並舉,多種分配形式並行的農村養老新模式。
第三要加快建設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以適應農村老齡化,使敬老院真正辦成農村的養老服務資源中心,發揮養老服務的管理指導中心,信息管理管理中心,物流中心,培訓中心,示範中心的作用,向形行政村和家庭輻射,發揮輻射引領帶動的作用,發揮示範作用,開設家庭病床,進一步開設相對集中的護理服務等。
第四要加速專業化建設的步伐,要合理布局,明細分工,形成各專業類的農業養老機構,同時加快人員的職業化、專業化建設的步伐,提高服務的專業品質。
曹保印:需要補充的是:第一,由國家投資建設信息中心,提供一個時間表,告知招收養老人員的日期。第二,統計農村失能失智老人的人數,根據他們的身體狀況計算國家需要投入資金的具體數目,將資金直接補貼到在老人的手裡,或者設立一個專門的監督機構,給出補貼資金的准確數額。
㈥ 農村空巢老人越來越多,農村養老問題該如何解決
雖然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不過農村的養老依舊成為了一個大問題。即使國家的政策給農村越來越好,不過兒女們還是不願意給父母們養老。因為農村人的思想觀念是非常重的,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到自己老了還要照顧自己。他們也不願意給孩子們太多的壓力,只希望他們能在外面好好地工作就夠了。
所以只能是國家能發布新政策,為這些空巢老人提供福利。讓他們能安逸的度過晚年,這樣的話兒女們在外面工作也不用操心,也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希望國家能夠感受到這一次的危機。因為現如今的空巢老人變得越來越多,是時候該想辦法解決這一問題了。
㈦ 未來農村老人養老問題如何解決
第一、完善農村養老基礎設施
隨著農村青壯年不斷湧入城市發展、定居,目前農村老人越來越多地被留守在農村,養老問題不能再僅僅依靠子女的關懷和照顧;
因此,相對長遠的角度來看,過去農村傳統的思想,即「養兒防老」將不再符合目前社會的發展現狀;
未來農村老人養老可能更多依靠的是農村自發組織建設的養老院等機構,由相對專業化的人員照顧;但是,目前農村養老院等基礎養老設施並不健全,農村老人無法得到比較好的照顧,因此,國家最新提出,將對專業的養老機構給予適當引導和補貼,降低養老機構進入門檻,減輕老人的負擔,讓老人的養老生活能夠得到更好的基本照顧,不讓子女擔心;
第二、統籌城鄉養老保險制度
眾所周知,目前農村老人所能領取的基礎養老金,和城市老人相比,差距較大,農村老人可能就是上百元,甚至幾十元,但城市老人所能領取的是上千元;
因此,今年國家提出,為了更好地確保農村老人的養老生活,縮小城鄉居民在社會保障福利方面的差距,提出統籌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的舉措,即農村老人可以享受到和城市老人同等的養老待遇;更為簡單直觀的說法就是,今後農村老人所能領到的養老金將有所增加!
第三、強化醫療衛生保障
對於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最重要的保障就是醫療,說到底老人養老就是要養身體,但是看病貴、看病難又是農村一直以來面臨的問題;
因此,今年國家提出,要強化對農村老人的醫療衛生保障,組織鄉鎮衛生院定期上門體檢,讓老人能夠直接在家中享受到養老服務;另外,更有政府主導的家庭醫生簽約,讓老人能夠直接獲得專業又方便的醫療服務;
再者,就是提高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保障水平,人均補助再增加40元,一半用於大病保險;畢竟大病的治療費用是造成家庭經濟負擔的主要方面;
綜上,目前來看,農村老人的養老是存在一定問題的,但根據上述國家所做出的四大舉措,未來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將得到很好地解決,至少要比現在這個局面有所改善,尤其是在提高農村老人所能拿到的基礎養老金以後
㈧ 如何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我國農村敬老院多破舊、簡陋、缺少醫療和專業化照料,同時,大量敬老院沒有登記注冊,缺少法律上的合法身份,農村養老形勢非常嚴峻。今天,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副主任閻青春、資深媒體人曹保印和您聊聊「」。為何農村物質條件提高,老人生活質量卻在下降? 曹保印:農村人口的流動性太大,老人只能依靠自己,兒女把錢寄回家,而老人卻已經沒有力氣去購物,去享受,甚至連吃的力氣都沒有。精神層次上更嚴重,沒有人陪伴,農村的老年人只能養一些寵物解悶,消解寂寞。另外,由於很多青年農民出去打工,孩子都交由老人照顧,常常一兩個老人要照顧好幾個孩子,老人自我生存能力已經很成問題,再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身體和心理的負擔可想而知,身心交瘁的生活又何談提高生活質量。如何解決城市養老院一床難求,農村養老院床位閑置 曹保印:農村養老院的利用率並不高主要是因為醫療問題,農村養老院條件好,環境優美,但是離醫院太遠,老人很多都有慢性病,還有可能會突發疾病,醫療問題得不到保障,會使老人的生活沒有安全感。提高養老院利用率不僅僅只考慮老人的觀念,經濟問題等,還應該考慮養老院的功能是不是齊全,讓養老院更加專業化。失能,失智老人及流動人口如何安置 曹保印:照顧失能,失智老人的成本非常高,單個家庭承擔不起,應該由家庭、社會、政府三方共同承擔。家庭首先應該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承擔老人的養老問題,然後可以求助社會的慈善募捐,最後由政府做一些輔助。不止是經濟問題,還應該更多的投入人力資源的培養。包括專業人才和志願者服務人才。同時還需要制度性的支撐,比如志願者的體系,可以對從事志願服務的人提供一些政策優惠。 對於流動人口,首先從政策方面來說要實現城鄉一體化。另外,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社會管理模式一定要創新。既然社會發生變化,流動人口數量大幅增加,那麼社會的管理也應該與時俱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讓大家在權利上平等,即無論一個人在哪裡工作,納稅,他都應該享受當地的公共服務和權利。農村敬老院的改革和轉型 閻青春:農村敬老院轉型的走向和趨勢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要適應養老服務對象的變化,逐步實現主要收住社會上失能高齡的對象。 第二要適應管辦分離,政事分離的要求,實行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分配製度的改制改革,實現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多種服務方式並舉,多種分配形式並行的農村養老新模式。 第三要加快建設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以適應農村老齡化,使敬老院真正辦成農村的養老服務資源中心,發揮養老服務的管理指導中心,信息管理管理中心,物流中心,培訓中心,示範中心的作用,向形行政村和家庭輻射,發揮輻射引領帶動的作用,發揮示範作用,開設家庭病床,進一步開設相對集中的護理服務等。 第四要加速專業化建設的步伐,要合理布局,明細分工,形成各專業類的農業養老機構,同時加快人員的職業化、專業化建設的步伐,提高服務的專業品質。 曹保印:需要補充的是:第一,由國家投資建設信息中心,提供一個時間表,告知招收養老人員的日期。第二,統計農村失能失智老人的人數,根據他們的身體狀況計算國家需要投入資金的具體數目,將資金直接補貼到在老人的手裡,或者設立一個專門的監督機構,給出補貼資金的准確數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