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城鎮化給社會發展帶來了哪些變化
城市化的積極意義就是高樓大廈到處林立,沒有了泥濘的道路和難聞的糞肥的味道。
消極影響可分三點:
1.城市化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1)改變了下墊面的組成和性質:城市用磚瓦、水泥以及玻璃和金屬等人工表面代替了土壤、草地和森林等自然地面,改變了反射和輻射面的性質及近地面層的熱交換和地面粗糙度,從而影響大氣的物理性狀。
2)改變了大氣的熱量狀況: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並釋放出大量熱能。大氣環境所接受的這種人工熱能,接近、甚至超過它所接受的太陽和天空輻射。
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種氣體和顆粒污染物:這些污染物會改變城市大氣環境的組成。城市中工業及交通運輸以礦物油作為主要能源,大氣受co、nox(氮氧化物)、hc(碳氫化合物)、光化學煙霧和so2污染日益嚴重。
2.城市化對水環境的影響
1)對水量的影響: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積的排水工程的難度,特別是暴雨排水工程,從而減少滲透,增加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足夠的補給,破壞了自然界的水分循環,致使地表總徑流量和峰值流量增加,滯後時間(徑流量落後於降雨量的時間)縮短。
2)對水質的影響:主要指生活、工業、交通、運輸以及其他服務行業對水環境的污染。
3.城市化對生物環境的影響
城市化嚴重地破壞了生物環境,改變了生物環境的組成和結構,使生產者有機體與消費者有機體的比例不協調。
總之城市化是把雙刃劍,有利有弊,總之文明是不斷發展的,城市化利大於弊
Ⅱ 城鎮化給社會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
城市化的積極意義就是高樓大廈到處林立,沒有了泥濘的道路和難聞的糞肥的味道。
消極影響可分三點:
1.城市化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1)改變了下墊面的組成和性質:城市用磚瓦、水泥以及玻璃和金屬等人工表面代替了土壤、草地和森林等自然地面,改變了反射和輻射面的性質及近地面層的熱交換和地面粗糙度,從而影響大氣的物理性狀。
2)改變了大氣的熱量狀況: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並釋放出大量熱能。大氣環境所接受的這種人工熱能,接近、甚至超過它所接受的太陽和天空輻射。
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種氣體和顆粒污染物:這些污染物會改變城市大氣環境的組成。城市中工業及交通運輸以礦物油作為主要能源,大氣受CO、NOX(氮氧化物)、HC(碳氫化合物)、光化學煙霧和SO2污染日益嚴重。
2.城市化對水環境的影響
1)對水量的影響: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積的排水工程的難度,特別是暴雨排水工程,從而減少滲透,增加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足夠的補給,破壞了自然界的水分循環,致使地表總徑流量和峰值流量增加,滯後時間(徑流量落後於降雨量的時間)縮短。
2)對水質的影響:主要指生活、工業、交通、運輸以及其他服務行業對水環境的污染。
3.城市化對生物環境的影響
城市化嚴重地破壞了生物環境,改變了生物環境的組成和結構,使生產者有機體與消費者有機體的比例不協調。
總之城市化是把雙刃劍,有利有弊,總之文明是不斷發展的,城市化利大於弊
Ⅲ 什麼是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和農民有什麼影響
1、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後正式實行城鎮化體制改革,上海浦東,蘇州等應運而生。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2、影響:隨著城鎮化的發展深入,「小政府大社會」將成為現實。更多的農民將洗腳進城,成為市民。由於人口的集中,第三產業將得到極大發展。而服務業的繁榮,就意味著資金的流動很快。人們將比在農村時有錢得多,吸引更多的農民進城。當發展到一定程度,農村人口稀少時,就可以實行規模化、產業化農業,將最後一批農民轉化為現代化農業工人。所以,留守在農村的人,將是「共同富裕」目標中,最後一批富起來的人。
3、新型城鎮化的「新」就是要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我們的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4、新型城鎮化的要求是不斷提升城鎮化建設的質量內涵。與傳統提法比較,新型城鎮化更強調內在質量的全面
提升,也就是要推動城鎮化由偏重數量規模增加向注重質量內涵提升轉變。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粗放式用地、用能,提出新型城鎮化後必須從思想上明確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過去我們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帶動,提出新型城鎮化後更應該強調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配合發展的必然性。
Ⅳ 城市化對農業的影響
一、城市化對農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農民大量離開原耕種土地,棄耕拋荒問題越來越嚴重,中國糧食進口率逐漸增高,使得人口大國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存在隱患。經濟結構變遷看,城市化過程是農業活動逐步向非農業活動轉化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
二、典型案例
在山西臨汾市永和縣趙家溝村的2500多畝耕地中,還很少有撂荒的現象,但是前景不容樂觀。種玉米、核桃等的主要勞動力都是60歲左右的農民,純朴的農民大叔大娘,出於對土地和耕種的自然感情依然堅守耕作,但是每人平均要經營20-30畝耕地,基本依靠人力和畜力,勞動力「超負荷運轉」。
該村已經出現種糧的農民不足,再過5-10年,這些老人無法勞作之時,種糧主產區的勞動力將後繼無人。這些地區農田分散,土地流轉實踐也不成熟,社會資本進入集中耕種的積極性並不高。
如果若干年「農民荒」沒有得到緩解,農村已經存在的「撂荒」現象將會愈演愈烈,由於糧食生產的季節性,一次發生,影響一季,持續發生,將會惡性循環,威脅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
(4)城鎮化發展對農村養老的影響擴展閱讀
城市化導致的其他問題
一、環境問題
由於城市的人口和經濟活動密集,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會帶來環境問題。地形方面,由於人類在發展城市時對原有地形進行了改造,導致城市地區地形趨於平坦。因此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生態方面,城市的生產生活污染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導致城市生態系統十分脆弱。城市是人類對自然環境影響和改變最深刻的地方。城市中的污染主要表現為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垃圾污染和雜訊污染。
氣候方面,城市活動會導致市區溫度高於周邊的郊區,產生熱島效應,影響了城市及周邊地區的氣候。溫度差異還會導致空氣流動,這會將城市的大氣污染物帶到郊區,也會將郊區工廠的廢氣帶入城區。
二、社會問題
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也會帶來大量的社會問題,如:交通擁擠、住房緊張、醫療短缺、就業困難、高犯罪率、道德風氣日下等等。
三、經濟問題
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導致城市低價上漲,生活成本上升。
Ⅳ 城鎮化的推進對鄉村社會結構帶來哪些影響
1.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和自然之間應該說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從一定意義上講,農村城鎮化既可使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以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但同時也會加重城鎮水、電、燃氣等資源消耗的負擔,增加生活垃圾、廢氣、污水等廢棄物的排放。農村城鎮化的發展,自然伴隨著人口增長。但如果城鎮的人口增長過快,一旦其產生的各種廢棄物排泄量超出了城鎮環境的承載能力和自凈能力,就會帶來城鎮環境污染。
2.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物界多種多樣的物種是大自然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必要基礎,而我國則是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在農村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由於缺乏合理規劃,加之管理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相對淡薄,濫砍樹木、亂佔耕地、隨意改造河塘等現象不時發生,破壞了生物的固有棲息地,致使城鎮周圍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進而制約了城鎮經濟、社會以及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土地資源短缺。土地資源短缺問題,在河北省乃至全國都表現得很突出。小城鎮是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固有產物。在農村城鎮化建設初期,許多地方對小城鎮的功能、性質和定位的認識還不夠清楚,把握還不夠准確,只追求面積擴大,盲目向外擴張,有的甚至放棄已經形成的原有集鎮,重新征地建設新城鎮。這樣就使得城鎮建設用地的集約化程度降低,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使農村人與地之間的矛盾變得更為突出。
Ⅵ 農村改造城鎮化對老百姓有什麼好處
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就是說,農村的經濟即農業產業的現代化搞上去了,農民收入確確實實提高了,農民有條件象城鎮居民一樣生活。然而,我們的很多領導把城鎮化理解為扒村建集聚區,認為農民上了樓就城鎮化了。整得農民苦不堪言。他們還美其名曰新農村。真是可悲呀!
Ⅶ 城鎮化的不斷加速,會對農村造成什麼影響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國家的經濟飛速發展。城鎮化的步伐也不斷加快,有人就會對此產生疑問了,城鎮化的不斷加速,會對農村造成什麼影響?其實城鎮化是有利有弊的,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城鎮化的不斷加速,會對農村造哪些積極影響,哪些消極影響。
總結:總體的來看城鎮化的進程是利大於弊的,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為特徵的城鎮化,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不是為了城鎮化而城鎮化,切實的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和收入。
Ⅷ 如何認識人口老齡化對農村發展的影響
年輕人不在家,最大的問題是小孩子沒人教育,教育跟不上會引發很多社會問題,所以老齡化對農村的影響主要是教育上的問題跟不上,會發展到多元化的社會問題,引起動盪
Ⅸ 城鎮化建設有什麼利弊
城鎮化建設積極影響:
(1)城鎮化促進了工業化,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城鎮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業生產的效率,提升了工業化程度。工業化的發展和機械化節省了大量勞動力,部分農民將土地流轉出去,脫離了農村,為農民安心在城市、城鎮工作提供了保障,農民的生活更加豐富。
(2)城鎮化為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民致富奠定了基礎。城鎮化的發展,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減少農民數量,使剩餘農業人口的人均耕地面積大幅提高,為農業生產集約化發展提供了可能。
(3)城鎮化為工業、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優化了農村的產業結構。城鎮化為工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大量農業人口轉化為城市、城鎮人口後,轉化人口的就業能夠為輕重工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
(4)城鎮化提高了農村對外開放程度,有利於縮小城鄉差別。城市化、城鎮化為農民與時俱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台,農民在進入城市、城鎮後,日益脫離農業生產,大部分進入二、三產業,成為產業工人。
城鎮化發展消極影響:
(1)農村人口向城市、城鎮流動,導致農村低素質勞動力比例增大。
由於我國城市化、城鎮化水平發展的巨大不平衡,導致在一些先進的城鎮化地區大量優質的農村勞動力資源湧入城鎮,使目前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優質勞動力大幅度減少,部分地方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價格猛漲。
農忙時甚至急需的部分農業勞動作業有時還得不到及時有效地開展,貽誤了農時,使農業經濟效益嚴重受損。素質低下的勞動者在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雖然耗時長,效率卻很低,影響了農時,導致農業生產效率日益下降。
(2)城鎮化發展使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村的普及和應用受到影響。城市化、城鎮化的過程是大量優質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城鎮轉移的過程,導致在農村留守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
他們中多數對新的科技知識知之甚少,加上年齡老化,家務負擔繁重,使許多新的科技成果在農村的推廣、普及和應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3)城鎮化增加了農村閑置住房,導致談城鎮化發展對農村的沖擊影響及解決措施付躍超資源浪費。大量人口由農村向城市、城鎮轉移,使農村閑置的住房日益增多。農村住房的價值最近幾年不斷下跌,在城市化、城鎮化的趨勢下,農民離開農村到城裡工作,家中的已有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4)城鎮化使棄耕拋荒問題越來越嚴重,農村留守老人缺乏關懷。大量農村勞動力日漸湧入城市、城鎮,導致目前農村優質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
留守農村者老弱病殘居多,這些弱勢群體對很多傳統農業的農活都難以操作,引起大片良田、耕地無人耕種,天長日久便成為荒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糧食的安全,也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9)城鎮化發展對農村養老的影響擴展閱讀
政府全面主導城鎮化模式的五個弊端
首先是缺乏科學性。政府體系是一個典型的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且政府與企業或非政府組織的關系又有較強的支配關系,這就導致以政府主導的城鎮化發展蛻變成為誰官職高誰有話語權。許多地方的城市規劃因此嚴重違反科學規律,帶來了重大損失。
其次是造城運動,盲目擴張。政府一家為大,主導城鎮化發展,為了自身政績需要、面子形象需要,攤大餅、搞擴張。突出反映這種粗放式、外延式城鎮化增長道路,就是城市建設用地增長過快。
據遙感影像對比分析,僅2006~2009年,全國84個重點城市主城區建設用地規模就從1 .7萬平方公里擴大到1 .9萬平方公里。在全國652個城市中,市區面積增加1倍以上的城市有147個。
第三是不計成本,粗放發展。國際上,土地城鎮化一般是人口城鎮化的1.2倍,我國2000~2010年達到1.8倍。這表明,相比較一定數量人口城鎮化,土地利用十分粗放。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復雜,其中主要原因是政府並不是一個經濟組織,在用行政力量推動城鎮化發展時,可以少計、不計城鎮化的成本,包括土地成本。
第四是低價征地,與民爭利。由於土地收益分配以地方為主,且地方政府對土地收益有較大的支配自主權,這就導致地方政府具有強烈的動機低價從農民手中征地,然後高價出讓。
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土地收入1.0375萬億元,拆遷、補助費用為3778億元;2009年全國土地收入為1 .42萬億元,拆遷、補助費用為5180億元。也就是說,政府花1塊錢,可以獲得3塊錢。
第五是資源過度集中,中小城市增長乏力等。人口已經達到中等城市的規模,但得不到相應的政策支持。在土地指標利用方面,低等級城鎮獲取土地指標非常困難。2000-2010年,中國城級以上城市市轄區的建成區面積增長了95.8%,而同期中國縣級以上城鎮建成區面積僅增長了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