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口老齡化與養老保險制度有什麼關系 有何解決方法
養老抄保險就是為了解決老年人的襲生活
養老金的來源就是由在職職工繳納的養老保險費
老年化的到來,使得領取養老金的人越來越多,繳納養老保險的人越來越少,所以就造成養老金缺口越來越大
因此就有了延遲退休養老保險制度更改的風聲
2. 人口老齡化加劇,延遲退休真的可以改善這個問題嗎
從2008年人社部首次提出延遲退休以來,這個話題就一直被人們提出談論。在今年的兩會上,有人大代表建議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可以預見,延遲退休真的要來了。
人社部副部長游鈞26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說,中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是男職工60周歲,女幹部55周歲,女工人50周歲,這一規定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根據當時人均預期壽命、勞動條件、用工方式等諸多因素確定的,但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退休年齡總體偏低的問題就顯得十分突出。
而延遲退休首先可以減緩養老金的部分缺口,如果未來更多老人參與到創造社會經濟效益中來,可以減輕家庭經濟壓力。這樣看來,延遲退休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老齡化問題的。
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
3. 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給養老保險帶來的壓力
2005年12月14日,《國務院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浮出水面。2006年1月1日,養老新政開始實施,在擴大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做實個人賬戶、調整新的計發辦法等方面提出了實質性舉措。直面二十年養老保險改革難題,養老新政開始步入艱難的攻關戰。
老人:新政影響不大
老章是名退休幹部,正如一首歌里唱到的,「幹了一輩子革命工作,也該歇歇了。」如今的他,每天遛鳥、打太極拳、跳健身操,生活過得悠閑自在,而支撐他幸福晚年的經濟支柱,則來自於他現在每個月2000多元的退休金。
而老章的大學同學老汪的晚年境遇則大不一樣。老汪退休前是一家企業的工程師,他現在的退休金還不到1000元錢,支撐一家人的生活只能說是勉強夠用,為了下崗的孩子和自己的晚年著想,老汪在退休之後又去一家企業當起了會計。
對於中國大多數的老年人來說,老汪的情形更代表了大多數普通老人的養老現狀,日子過得拘謹而節制,和想像中的幸福生活還有一段距離。
「這次的養老金改革對老人的影響不大,就是說目前老人能拿到的養老金不會有任何變化,既不會減少也不會增加。」
這是專家的看法。
實際上,這次養老新政的出台,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保證離退休老人的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據了解,為了離退休老人的養老金發放,近五年來,中央財政基本養老保險的轉移支付補貼金額高達2093億元。
據了解,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各項繳費比例已高達40%,在亞洲地區僅次於新加坡。為維系這一制度的正常運轉,不得不挪用在職職工的個人賬戶資金,形成了約7400億元的空賬,並且每年還在增長。
養老保險制度轉軌中出現的最大難題,就是巨額「隱形債務」問題。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底,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虧空達8000億元,且每年以1000多億元的規模持續擴大。
中人:養老新政的受害者
「20年以後等我老了,能領到的退休金會因此變少嗎?」在一家企業工作的馬勇對自己的未來有些悲觀。已過而立之年還在為事業打拚的他並沒有過多地考慮自己的養老問題,但他對自己未來養老金是否會減少顯得十分在意,「到那時候,社會上競爭壓力肯定會更大,養老金要是少了,生活質量如何保證?」
「改革意味著政府將通過提高社會統籌的比例來籌集更多的資金,以支付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專家的看法是,在基礎養老金不變的情況下,個人賬戶規模的縮小,將使在職職工未來的養老金水平縮水。
有人算了一筆賬,假設一名養老新政實施前參加工作且在新政實施後才退休的職工,如果他的平均月薪3000元,養老保險繳費期限為10年;再假設10年後本地月平均工資是3000元,那麼退休後,他在政策變化前後各能領到多少養老金呢?
如果按養老新政之前的養老金政策看,這名職工在退休後每月可領到的養老金是880元;如果將個人養老賬戶的規模由本人繳費工資的11%調整為8%,即實施養老新政後,那麼他退休後每月可領到的養老金690元。
也就是說,在養老保險制度調整後,這樣的「中人」職工每月的養老金少拿了190元。對此,「新政」給出的應對辦法是,國家將專門對中人發放「過渡性養老金」,這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補償,但發放標准和形式尚未有明確規定。
有關專家認為,「中人」在改革前並無個人積累,這意味著國家對這部分人負有「隱性債務」,「養老新政」實際上是通過犧牲在職一代的福利,來保障退休職工的福利。而且,再過30年,現在在職的一代人將到退休年齡,中國將進入人口老齡化的頂峰。屆時,在個人賬戶養老金積累不足的情況下,為了支付日益增加的養老金,如果政府仍然採取現行的政策,即進一步縮小個人賬戶比例,提高社會統籌比例,將使未來工作的新一代個人賬戶養老金進一步減少,最終可能使養老金制度完全成為現收現付制。從養老金支付的自身規律看,中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而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的大國,沒有積累的養老金制度難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巨大挑戰。
新人:養老不易
李楠可以說是一個新新人類,80後出生的他剛剛參加工作還不到3年,但每月2000多元的工資還不夠自己用,談到養老,他就一臉愁容,年輕時攢不下錢,老了以後怎麼辦呢?
剛參加工作的劉志堅最近一直在和同事討論這樣一件事情:自己結婚以後,如何來照顧雙方的老人,雖然父母一再告訴他不用擔心他們的養老問題,但劉志堅還是覺得父母加起來不到1000元的退休工資在現在這個社會越來越不夠用。
目前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超過了14%,到2030年,中國人口結構將從現在的15個勞動力供養1個老人變為3.3個勞動力供養1個老人。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將使得養老成為一個大問題。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一位學者認為,西方國家進入老齡時期一般都花費一百年左右的時間,而中國從控制生育到進入老齡化只用了18年時間。「我們這個社會『未富先老』,所承擔的養老責任越來越繁重。」
4. 一.人口老齡化和社會保障體系有什麼樣的關系
(1)老齡化必將引起瞻養比升、負擔率高。老齡化帶來贍養比率將迅速提升,據了解,1987年贍養比為13.5%;2010年將達到18.08%;2030年為34.79%;2040年為37.9%。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導致離退休費逐步攀升:1978年總費用17.3億元,1984年突破100億元,1994年突破1000億元大關,1998年突破2000億元大關,2001年突破3000億元大關。從而使在業人員的負擔變得沉重起來,導致社會保險費居高不下。
(2)人口老齡化會使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籌集模式發生轉換。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給現收現付制的養老保險體系帶來了嚴重的挑戰。在養老金自身無法平衡運行時,就不得不求助於公共財政。這時政府的公共財政就面臨很大的壓力,必須承擔日益加重的養老金負擔,公共財政終將不堪重負。我國現在採取現收現付模式來籌集養老保險基金,因為費率比較穩定且比較低。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報告預測,如不改變現收現付制模式,中國養老金支出與工資總額的比例到2030年時,將上升到48%,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20-25%的警戒線,屆時將出現養老金支付危機。因為這種代際轉移負擔的
基金籌集模式,把退休一代人的養老金負擔壓在了一下代職工的身上,必將影響下一代人的生產積極性,極大地制約經濟發展,也嚴生時影響社會穩定。
(3)老齡化同樣對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帶來巨大壓力。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體系的壓力是全面的,而不僅僅是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同樣要經受巨大的壓力。據國內外的有關資料顯示,人均醫療費用和年齡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60歲以上年齡組的醫療費用是60歲以下年齡組醫療費用的3一5倍。衛生部衛生統計信息中心關於《中國健康模式轉軌和服務需求變化及其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報告提出,即便是按1998年的醫療實際費用支出計算,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醫療需求量負擔到2025年將增加47%,如果考慮到各年齡組的醫療費用按GDP年增長率同比增長,我國醫療需求量費用到2025年將達到6萬億元以上,占當年GDP的12%左右。人口老齡化還直接帶來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影響到失業保險。我國經濟發展處在產業和技術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必然要求勞動力的產業和技術結構相應進行調整,而老年職工在這樣的調整過程中處於不利地位。此外,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對社會福利、社會救濟、以及優扶安置等等社會保障項目都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最終都是對整體社會保障制度的壓力。此外,老齡化必將造成在業人員創新、革新的和適應新技術的平均能力降低,從而使社會保險的籌資能力受到嚴重影響。
5. 人口老齡化怎樣促使養老保險全面覆蓋人口老齡化怎樣加快養老保險發展進度
主要問題是將復公平正義放在什制么位子上。公務員養老和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雙軌制已經影響到了政府的公信力。必須痛下決心破除養老保險待遇的雙重標准,實現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養老保險制度的並軌和統一,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這才是民眾的訴求,但是人保部正事不辦,卻忙於轉移視聽,提出「彈性延遲領取養老金」方案。實行這一方案必定是窮人越窮富人越富,而且是創造財富的越窮,不創造財富的越富。這些官員和公務員等既得利益者它們不能代表人民,然而,它們卻拿手裡的權去與百姓爭利。一些反@動文人出於既得利益也在推波助瀾。再者,這個社會缺了誰地球都照轉,少了與民眾爭利的貪官這個社會將更和諧。這些是建設和諧社會繞不過去的問題。現在要 多出好幾億的農民工納金(200%),每年還有1000萬農民變工人。社保基金怎麼就緊張了,錢都用到哪去了,查查!不能讓人口老齡化作為不明不白的擋箭牌。
6. 人口老齡化趨勢對社會養老保險有何影響
造成養老保險支出壓力增大,人口老齡化也就是現有退休的人比較多,需要支出的退休金也就相應的就會增加。
7. 人口老齡化與養老保險之間的關系探討
隨著社會人口中老年人比例的上升,用於社會保障的支出負擔將會加重,不僅需要支付更多的養老金,而且需要更多的醫療費用支出。據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有關國家統計,65歲以後每人用於醫療保健方面的費用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成倍增加(見表1)。因此,社會保障收入難以承受老齡化必然帶來的不斷增高的支出需求,許多國家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出現了支付危機。
老齡化造成了養老保險繳費與支出之間的不平衡。據有關專家對OECD20個主要發達國家的分析和預測,除英國和愛爾蘭以外,其他18個國家的養老保險的繳費和支出之間將長期存在較大的差額,特別是在2005—2035年期間,差額將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其中有15個國家預計在2035年養老保險支出佔GDP比例將比養老保險繳費佔GDP比例高出5個百分點以上。
對於亞歐很多發達國家來說,在其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持和福利主義政策指導下,已經實行了較高水平的社會保障,而老齡化的到來大大加重了社會保障的負擔,政府不得不以高赤字來支撐這樣一個成本高昂的體系。
以德國為例,為了支付養老金,德國政府每年要拿出700多億歐元來補貼。1965年,德國社會生產總值的9.8%用於福利支出,而今是17%。德國政府開支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福利和補貼。在2001年,德國政府的全部開支中,福利支出佔51%,其中給老年人的福利補貼佔全部開支的32.9%。高額的社會保障支出是德國赤字和國債不斷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1970年德國國債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8.6%,2002年超過61%。僅支付利息一項就成為政府的沉重負擔,2002年此項開支佔德國政府全部開支的11%,致使對教育和基礎建設的投資不斷縮減,1970年時德國這方面開支的比例還佔16%,而如今聯邦、州和市鎮三級的投資卻僅為6.2%。
在美國,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支出也是影響美長期預算赤字的結構性因素。美國社會保險和醫療福利支出在2002年佔美國GDP的7%左右,預計到2030年將提高到12%,這些開支將在今後10年使聯邦政府赤字達到1.5萬億美元。
8. 全國人口老齡化對農村老人的養老金有影響嗎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早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它就擁有大量的人口和強大的力量。當時社會的發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龐大的人口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絆腳石。於是,計劃生育開始實施,出現了人口年齡差距。
這樣才能減輕農村青年的經濟壓力,保持他們創業創新進步的活力。解放生產力,提高社會生產效率。否則,年輕人承受著經濟壓力,一切都是「以生存之名」混日子,社會很難繼續發展下去。這是我們這個積極的國家所不能容忍的!總之,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我相信農民養老問題會慢慢得到解決。如今,有很多養老院,在農村也很受歡迎。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農村老年人到養老院養老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特別是對於那些子女常年在外打工或不回家的老人來說,空巢老人是一個很好的贍養對象。老選擇。老實說,事實上,我們應該在年輕的時候就開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