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陽節古詩
古時重陽聚友飲酒賦詩,曾經留下很多很多好詩,本文就來分享幾首在重陽節寫出來的好詩:
接下來一首詩就是盧照鄰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這首七言絕句寫詩人在旅途中過重陽,登高遠望所見所感,抒發濃濃的思歸的情懷。
『貳』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的桂節指的是重陽節這兩詩中寫出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的桂節指的是重陽節這兩詩中寫出了作者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的感情。
『叄』 重陽節孝敬老人的詩(兩首)(必須關於孝敬老人)
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寫母愛的不知道行不行)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孝敬老人歌
和諧社會樹新風,尊老愛幼好傳統。
堂上雙親多孝敬,鄰里尊讓講文明。
養兒育女為防老,頤享天年樂融融。
年老體弱易多病,腰酸腿疼路難行。
父親腳軟腰又脹,母親眼花耳也聾。
莫嫌父母太嬌氣,舉動哪能比後生。
夏日怕熱冬怕冷,風燭殘年體變形。
疲憊不堪容憔悴,涕淚縱橫語不清。
勸兒要做孝順子,和顏悅色笑盈盈。
凡事體貼父母意,關懷備至心赤誠。
外出打工莫走遠,經常通信到家中。
縱無山珍與海味,粗茶淡飯情意濃。
米飯蒸熟上桌端,菜蔬煮爛盤中盛。
兄弟爭先行孝敬,互敬互愛好家庭。
妯娌爭當好媳婦,公婆父母一視同。
古有孟宗哭冬筍,王祥為母卧寒冰。
董永賣身為葬父,感動仙女下凡塵。
世間總有不孝子,父母雙親推出門。
一說父母無家業,二說父母缺金銀。
豈知富貴人家少,世間總有飢和貧。
縱然祖業值萬貫,坐吃山空無分文。
艱苦奮斗創偉業,白手起家靠個人。
父母恩情比山高,養育之情如海深。
居家時時敬父母,何必燒香到山林。
『肆』 念親恩,感親意,抒親情 重陽節送父母什麼禮物
小能伴老人專用平板
『伍』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陰歷九月九日,就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單奇為陽,九為陽之最大,九九就是重陽重九。重陽為節,戰國時就有,如屈原在《遠游》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的句子,說明屈原生活的的代就習慣做重陽節了。
一、賞菊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陸』 重陽節的風俗。
重陽節習俗,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選擇登高、賞菊、喝菊花酒、佩戴茱萸、還要吃重陽糕。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也會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的活動。
『柒』 誰記得一首關於重陽節的詩,裡面有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這首詩叫做:《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
朝代:唐朝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內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容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凄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八。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進士。
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
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捌』 有關孝悌文化的資料!
淺談「孝悌」思想的現代意義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國家的基本單位。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會的和諧發展,國家的長治久安。關於如何管好家庭,孔子提出了「孝悌」的思想。 一、 何謂「孝悌」 所謂「孝悌」,指善事父母,孝的本質是子女對父母的敬順。儒家認為孝是各種道德規范的根本,貫穿於人的行為始終,從侍奉順從父母,到治國安邦,從君主到平民都離不開孝。孝可概括為以下六點:第一,贍養父母。《論語·為政》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第二,敬重雙親。《論語·為政》說:「……至於犬馬,皆有能養,不敬,何以別呼?」第三,以愛心愉悅老人。《禮記·內則》說:「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第四,規勸父母錯誤言行。《禮記·坊記》說:「從命不忿,微諫不倦」。第五,不做有損父母聲譽道義的事。《論語·為政》說:「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第六,不做無謂的有損父母所給予的軀體健康的事。《孟子·離婁下》說:「不顧父母之養…好勇鬥狠……不孝也」等。「悌」主要指尊敬兄長,弟兄相親。《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中說:「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孝與悌相聯系,是為適應古代家庭宗法制度提出來的。儒家視「孝悌」為「仁」的根本。從現實意義上講,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則屬於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傳統之一。 二、 孝的現代意義 中國古代對於孝是非常重視的。《論語》中就有19處出現過「孝」。孔子在議論種種倫理觀念中,第一議論的是「孝」,其次才是「仁」等。孔子把「孝」看成是人間各種倫理關系中的第一倫理,把孝所反映的父母與兒女的感情看做是人世間種種親情中的第一親情。而中國古代也有許多關於孝的故事,如舜孝感動天,遣神象助舜耕地,遣神鳥助舜除草。帝堯最後把他的地位禪讓給舜的故事,有晉王祥嚴冬為母卧冰求鯉魚,鯉魚躍出河面的故事;還有三國孟宗為母治病在大冷天扶竹哭筍,筍破土而出的故事等等,這些故事雖然帶有神話色彩不足以全信,但也可以從中看出人們對孝道的崇敬。有許多朝代也宣揚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希望藉助孝道的宏揚,讓社會呈現出一片溫馨和樂的景象。然而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革,功利主義思想的盛行,親情逐漸冷漠淡薄,對長輩的敬順也漸漸地消逝褪色,所謂「E時代」的青年人對孝順的概念也漸漸地模糊了。這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是十分危險的信號。一個人,假如對含辛茹苦撫養自己長大的父母尚且不去關愛,他又如何能去愛他人,愛工作,愛社會,愛國家,愛人民呢?孝已經不僅僅是個人的修養,而成了社會的需要。有這樣一個故事:日本某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去一家公司求職,公司的社長(經理)審視了那位學生的情況後,突問:「你給你父母洗過澡嗎?」學生茫然。學生臨離去時,社長說:「明天你再來,但一定要給你媽媽擦次身。」學生照辦了,並被公司錄用。被錄用時,那學生激動地對社長說:「在給我母親擦身時,見母親為我辛苦一輩子而導致身子干癟時,我流淚了,過去我對母親關心太少了,抱答太少了,感謝你給我上了一堂真切的孝心、愛心教育課。」 面對著層出不窮的社會丑惡現象,不禁讓人感傷人心不古,世道沉淪。由此可見道德觀念的樹立是多麼重要。而作為「百善之首」「百義之首」的孝就需要得到重視。令人欣慰的是我國不少地方啟動了「孝心工程」,在一些學校中開設了「孝敬課」,如濟南一中,東陽一中,上海二中等,這些學校規定,父母生日、「三·八」婦女節。每周周末為學生的「孝敬日」,培養學生愛父母、愛家庭,愛他人。進而培養學生愛人民,愛祖國的品德,效果很好。南京市教育部門還規定,將每年的重陽節定為「中小學生孝敬日」,並把它列入到精神建設體系之中,開展孝心教育。由此可見,重視孝心的培養已經成為許多不有識之士的共識。 三、「悌」的現代意義 孔子重視「悌」,把它與「孝」字並提,他要求人們做到「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論語》中還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後來的孟子也說:「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可見儒家將「悌」的意義看得很重。 在人的血緣關系中,除了父子關系之外,最親近的就是兄弟關系了。兄弟是一母所生,從小在一起長大,密切得如手足。所以人們很贊賞和睦的兄弟關系。在封建大家庭中兄弟之間的關系好壞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家庭的安定。可見「悌」的重要性。現在雖然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既使有兄弟姐妹,長大後也要各自立生活,然而當一個人遇到困難需要求助於別人時,首先想到的還是兄弟。在現代社會中「悌」的思想更應該推廣為同事,朋友之間的尊重友愛。正如《論語》中所說:「君子敬而不矢,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具有「敬而不矢」,「恭而有禮」的品格,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在現代社會中競爭無處不在,因此更需要團隊精神,更需要「悌」的思想的擴大和延伸。 四、總結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雖然有一些糟粕,但其中的精華部分值得我們繼承發揚,我國從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突飛猛進,舉世公認。但是由於市場經濟本身消極面致使社會生活出現了不少問題,有的還很嚴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已越來越重要。這其中就有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儒家思想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孝悌」之道又是儒家思想的基礎。愛父母,愛兄弟姐妹,愛親人故舊,才能更進一步升華成為愛民族,愛祖國。愛的感情源於孝悌,一個在孝悌氛圍中成長的人,感情最深沉,執著,這樣的感情發揚擴充,就是仁民愛物的高尚情操,「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孝悌之道,對於提高個人的人格理念。穩定社會人心,政通人和都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在社會保障制度尚未能完全建立的情況下,孝悌之道更值得倡導參考 http://..com/question/28978687.html
『玖』 重陽節的習俗是什麼要表達什麼情感紀念什麼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版以避難消災權;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