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歷史上有哪些孝敬父母的人和事一定要是孝敬父母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B. 中國古代十大孝子的事例有那些
呵呵,我只記得我們湖北有個姓董的賣身喪父的
C. 孝順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有關古代歷史關於孝順的典故都有那些
可以看看《二十四孝》里的故事,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下面列舉裡面的幾個:
1、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D. 中國歷史上唯一進入「二十四孝」的帝王是誰,他都做了哪些孝順的事
作為唯一一個以帝王身份擠入「二十四孝」的人物,漢文帝劉恆必須得到表揚。當初劉恆一登基就下令給天下老人送糧送物,後來自己的母親生病更是跟蹤式照顧,很多時候都是自己直接上手,後來甚至為了成全自己子民的孝心改變律法,正是因為劉恆這樣的大孝之舉,才讓後人把他列入了二十四孝人物。
還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也和劉恆有關。這就是淳於緹縈救父:當年淳於緹縈的父親在一次治病時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這人告他誤診害死人命。按當時的法律,淳於意當判「肉刑」,聽這個名字也知道肯定得在身上動刀。於是淳於緹縈為了解救自己的父親於水火之中,費盡心思讓劉恆知道了這件事情,劉恆感念淳於緹縈的孝心,於是就廢除了這個殘酷的刑法。
E. 中國歷史上十大不孝之子
.......
公元前210年7月盛夏,秦始皇開始了第五次巡遊來到了沙丘宮(今河北廣宗),尋找長生不老葯。當然,世間從沒有長生不老葯。於是,秦始皇在路上就病死了。然而,秦始皇剛滿二十歲的四兒子胡亥,沒有公布父親的死訊,反而把秦始皇的屍體藏了起來。因為,只有活人才能發布詔書。胡亥假造秦始皇發布詔書,由自己繼承皇位,還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自己的大哥扶蘇不孝,讓他自殺……這招看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是世間最難的事。假造詔書,就絕不能讓人發現秦始皇死了。然而,現實是父親已經死了,而那個年代又沒有冰箱,還TM是七月盛夏……而且,也不能立刻返程,這必然會引起懷疑。於是,在秦始皇死後,這趟尋找「長生不老葯」的旅程依然要繼續。但是,你想一想盛夏七月,一具屍體十天半個月後會是怎樣的情景?我艹,一公里之外都能聞到那可怕的味道。於是,胡亥搞來了一大堆臭魚爛蝦堆在父親早已化成豆腐腦的屍體上,來掩蓋父親的屍臭。直到這次漫長的旅程結束,回到阿房宮後,秦始皇才被下葬……估計不是被人抬著下葬,而是拿鐵鍬鏟著下葬!當然,秦始皇還算不錯,畢竟在他生前,孩子們至少表面上還是孝敬的。作為一個父親,真正的悲哀是自己還活著時,就要給兒子磕頭。(>_<)眾所周知,劉邦就是一個流氓,身為農民的他卻從不種地,整天游手好閑,還到處賒酒喝。他之所以能如此,是因為他父親愛他,願意養他這個啃老族啊。但是,這並不代表劉邦也愛自己的父親。公元前203年,楚漢持續對峙,項羽把劉太公放到一個很高的砧板上面,威脅劉邦若不投降就把劉太公煮了吃。呵呵,劉邦回答:「我和你一起接受楚懷王的命令,結拜為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真的要煮你老爸,也分我一碗湯吧!」這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分一杯羹」的出處。後來,項羽還是毫發無傷地放了劉太公。畢竟,楚霸王也不可能真把劉太公煮了吃掉啊。不過,他相信劉邦真能把自己的老爸愉快地吃下肚。畢竟,上一次他追殺劉邦時,劉邦為了減輕車子重量、加快速度逃跑,竟數次將馬車上的親生兒女太子及魯元公主踢下車。幸虧,趕車的夏候嬰多次違命救了劉邦的孩子。很多人總愛假設歷史,假設項羽只要如何如何就能戰勝劉邦,卻忘記了歷史的必然性。歷史的必然性就是,項羽能戰勝劉邦的可能性從頭到尾都為零!很簡單的一個道理,你永遠無法打敗一個能吃了自己父親的人,更何況是「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項羽呢?再者,項羽不是戰死,而是自殺。自殺是一種絕望,就是說項羽認為劉邦太恐怖了,連和他繼續爭天下的勇氣都沒有了。(有爸爸的怎麼可能玩得過沒爸爸的?)當然,不管怎麼說劉邦也沒吃了他老爸,然而,後來發生的事,還不如當初把他老爸吃了。劉邦當上皇帝後,居然讓他老爸給他跪下磕頭!不過,即使是給自己兒子磕頭的劉太公,依然不是最慘的老爹,唐高宗李淵才是……(>_<)◆◇◆ 李淵與劉太公不同,他不是個農民,而是含著金鑰匙出生。李淵的爺爺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官至大都督;李淵的父親更牛逼,官至唐國公。李淵的外公就不說官職了,他是皇帝的老丈人。所以,李淵的七姨丈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表弟就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楊廣……SO,李淵從七歲那年起,就承襲了父親唐國公的封號,你給我一個李淵謀反的理由?李淵不想謀反當皇帝,但他二兒子李世民想啊。李世民一直各種攛掇和運作逼李淵起兵,還設計讓父親酒後睡了隋煬帝的女人,氣得李淵嘴炮要殺他。但是,李淵是一個好父親,一個好父親怎麼可能殺兒子呢?這就是李淵悲劇的起源!李淵和隋朝兩個皇帝關系太好了,遠遠不是一個女人就能反目成仇。然而,李世民已經找到了父親最大的弱點,不敢殺他。所以,李世民很快又讓校尉劉武周發動兵變,自稱天子。劉武周是李淵手下大將,掌握jun權,這就不是皇帝楊廣能原諒的了。於是,李淵迫不得已默認了李世民的起兵謀反計劃。李淵的勢力太雄厚了,兩年後就幹掉了隋朝,成為創建唐朝的唐高祖。於是,真正的悲劇開始了。李淵知道李世民心黑手狠,如果把皇位傳給他,那麼其他兒子就沒活路了。再者,中國自古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就是把家產傳給長子啊。所以,除了皇位以外,李淵已經把能給李世民的都給了他,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終唐一朝,天策上將只李世民一人),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這一切就是為了讓李世民不要手足相殘,但李世民依然在不斷地集結兵力。李淵都看在眼裡,但他又有什麼辦法?甚至,他還想出了中國歷史上最奇葩的繼承製,把唐朝一分為二,李建成和李世民一人一半。呵呵,這當然不可能。於是,那場屠殺終究還是來了。公元626年的7月2日凌晨,蓄謀已久的李世民帶著全副武裝的武士和家臣,在玄武門外截殺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當然,李世民還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兒子,包括尚在襁褓之中的嬰兒。至此,李淵的後代就剩李世民一個了。SO,李淵徹底崩潰了,下詔說:「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 甚至,晚年的李淵搬出了皇宮,在大安宮默默度過了餘生,再也不願見李世民一面了。(>_<)◆◇◆ 毫無疑問,胡亥、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雖然不是好兒子,雖然都把自己老爸搞成了最悲劇老爸,但他們在世時,都享盡了世間的榮華富貴。而且,除了胡亥以外,劉邦和李世民還被後世崇拜!但是,這又有個毛用?任何一個民族的任何一個人,都會問自己三個問題,我從哪裡來,我要干什麼,我要去哪裡。不過,中國情況有點特殊,前兩個問題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第三個問題,我們要去哪裡。嗯,在我們的文化中,每一個人最終極的目標都是去找父親,去找列祖列宗。那麼,你讓這三位如何去見自己的父親你覺得胡亥死後,他怎麼去見被他搞成一堆豆腐腦的父親?劉邦死後,還能讓老爸劉太公再給自己磕頭嗎?更別說,李淵在活著的時候都不願見李世民……哪怕他們創造了歷史,又如何?無顏去找父親,那還是孤魂野鬼啊
..............您要准備好出名啦!!!!!!!!............難道不孝子不是您教育出來的嗎??!...這就叫做"自作自受"..........哈哈!!
F. 歷史上,品級比皇後高的皇太後都有誰,最厲害的是哪一位
這么跟你說吧,皇太後是皇後名義上的母親。一個人你再出息,在講究孝道的中國,也必須要把父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從漢朝以孝道治理天下以來,其實中華兩千多年來,孝道都是標準的傳統美德,所以皇後要想凌駕於皇太後之上,這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總結:給她們倆論品級其實意義不大。
皇後絕對是一品,也就是後宮品級最高的一位。但是皇太後則是沒有品級的極品,後宮妃嬪得聽從皇後的調遣,而皇後,卻需要聽從皇太後的話。
為啥會這樣?簡單粗暴地來講,因為皇帝比皇後大,是皇帝任命的皇後。而皇太後卻比皇帝還要大,誰能正經去任命皇太後呢?換句話說,皇後可以被廢掉,皇太後怎麼個廢法?皇帝不是親生的除外。
G. 中國歷史上孝敬父母的動人故事
1、卧冰求鯉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
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子路負米
仲由是周朝春秋時候魯國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從小家境貧寒,非常節儉。經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
家裡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裡,奉養雙親。百里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也許現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兩次。可是一年四季經常如此,就極其不易。然而仲由卻甘之如飴。為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里之外買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氣非常寒冷,仲由頂著鵝毛大雪,踏著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腳被凍僵了。抱著米袋的雙手實在凍得不行,便停下來,放在嘴邊暖暖,然後繼續趕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浹背,仲由都不停下來歇息一會,只為了能早點回家給父母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寧願淋濕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刮風就更不在話下。
如此的艱辛,持之以恆,實在是不容易。
後來仲由的父母雙雙過世,他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給他很優厚的待遇。一出門就有上百輛的馬車跟隨,每年給的俸祿非常多。所吃的飯菜很豐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斷。過著富足的生活。
但他並沒有因為物質條件好而感到歡喜,反而時常的感嘆。因為他的父母已經不在了。他是多麼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過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經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負米百里之外奉養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
3、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4、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
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5、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
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H. 中國歷史上最孝敬母親的人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傑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後,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傑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雲,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雲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
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I. 中國歷史上最孝順的皇帝有哪些
大概要屬漢文帝劉恆了;其他的還有康熙、乾隆了。
如:劉恆的母親薄氏本是南方的吳國人,少時有一位叫許負的看相人曾說過她是大貴之命;劉恆登基為帝後,薄氏卧病三年,劉恆不顧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親自侍奉母親。母親所服的湯葯,他總要親口嘗過後,冷熱相宜才放心讓母親服用。【原文:前漢文帝,名恆,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後,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葯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他登基的第二道聖旨:對八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賜給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賜給九十歲以上老人之物,必須由縣丞或者縣尉送達;其他由嗇夫來送達。
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偉業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將其列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康熙:《康熙起居注》中有這樣一段記述:「我皇上至德純孝,奉事太皇太後三十餘年,極四海九州島之養,盡一日三朝之禮,無一時不盡敬,無一事不竭誠。萬機稍暇,則修溫清之儀;千里時巡,恆馳絡繹之使。此皇上事太皇太後於平日,誠自古帝王之未有也。」這正是康熙孝道的真實寫照。他每日「親詣太皇太後居住的慈寧宮問起居」,「晨昏敬睹慈顏豫」。外出時也多次遣使問候。
乾隆:有一次太後(前熹貴妃)偶然提及順天府東有廢寺當重修。乾隆帝立即遣員撥款修蓋,並告誡宮監,今後有事應事先看出,不應讓太後勞神指派。乾隆在位期間三次南巡,三次東巡,三次巡幸五台,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謁東陵,獵木蘭,皆奉陪太後同行。平日與其左右不離,遇萬壽節必率王大臣行禮慶賀,六十、七十、八十慶典,一次比一次隆重。特別是太後八十大壽,年已六十的皇帝還綵衣蹈舞,承歡膝下。
至於瞬這個故事真實性就有待考證了,雖然他沒有稱皇帝;
《二十四孝》之首「孝感動天」的故事:虞舜,上古五帝之一,性至孝。他的父親瞽叟不辨是非,繼母言語荒謬,繼母所生的弟弟驕慢成性,一家人都容不下舜,時謀陷害。他處在這種家庭之中,卻能夠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舜十幾歲時就被趕出了家門,他獨自一人來到歷山耕種,雖然自己歷盡困苦艱難,仍舊將他辛勤勞動所得的糧食和財帛接濟父母和其他貧困的人。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他到了哪裡,都善待他人,人們都願意追隨他,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瞽叟及其繼母與弟弟,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得以免禍;讓舜掘井時,卻從上面下土填井,舜掘地道走脫。事後舜毫不記恨,仍對其一如既往。帝堯選賢任能,聽說舜的孝行,後來禪位於他。舜繼位後,以德化民,他的父母弟弟也都得到感化。
J. 關於中國古代十大孝的故事!
中國古代十大孝的故事有大孝感天、聞雷泣墓、親嘗湯葯、丁蘭刻木、鹿乳奉親、江革背母、百里負米、賣身葬父、卧冰求鯉、以身喂蚊。
1、大孝感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聞雷泣墓
王裒是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9、以身喂蚊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10、 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10)中國歷史最孝順的人擴展閱讀:
「孝」是古代中國,乃至現代中國一項極其重要的倫理關系准則。長期以來,國人對「孝」涵義的理解,存在著較嚴重的偏頗,甚至是誤解。按照《禮記》等文獻的記載,「孝」是一個錯綜復雜的概念體系。它包涵了「孝」、「敬」、「諫」、「全身」、「繼志」等內容。
古人認為,最低等級的「孝」,是指向父母長輩提供衣服、食物等物質生活資料,「以其飲食忠養之」,滿足父母的基本物質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