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論語》中孝敬父母的話
孝敬父母,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人類共有的情感紐帶。在《論語》中,孔子多次強調孝道的重要性。如他所說:「大孝終身慕父母。」這不僅是對父母的尊敬,更是一種永恆的懷念。孝順父母能夠化解心中的憂慮,帶來內心的平靜。
孝敬父母並非僅僅表現在言語上,更在於實際行動。正如林語堂所言:「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這種愛是一種本能,更是一種教養。真正的孝順,是讓父母在晚年享受到無盡的關愛與陪伴。
孝心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更在於關鍵時刻的關懷。孟子有言:「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在父母需要的時候,給予他們溫暖與支持,這是最珍貴的情感表達。莫泊桑也提到:「到了最後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這不僅是對生命的感慨,更是對孝道的深刻理解。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情感。莎士比亞曾說:「母愛勝於萬愛。」母愛如同陽光,溫暖而無私,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但丁也說過:「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這種聲音,如同最溫柔的風,給予我們無限的安慰與力量。
孝順不僅僅是一種道德規范,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袁采提醒我們:「孝子事親,不可使其親有冷淡心,煩惱心,驚怖心,愁悶心,難言心,愧恨心。」這意味著,作為子女,我們應該時刻關注父母的感受,避免給他們帶來任何負面情緒。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踐行孝道,讓父母感受到家的溫暖與幸福。
『貳』 論語孝悌篇心得
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家庭和睦快樂的要法,下面是我整理分享的論語孝悌篇心得的相關 文章 ,歡迎閱讀!!!!!
論語孝悌篇心得篇一
把孝悌篇放在最後,並非認為它不重要,而是很重要才放在最後來談論。有子曰:“其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篇第一)什麼意思呢?有子(孔子學生,姓子,名若)說:“他的為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會產生。孝順爹娘,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篇第一)孔子說:“後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的房子便敬愛兄長;處事謹慎,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後,有剩餘力量了,就再去學習文獻。”
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家庭和睦快樂的要法,在交友、處世、求學等事之前便應該學會的。既然孝悌如此重要,我們平日自當好好孝敬父母,尊敬兄長!
與父母弟兄相處時難免有不容易或矛盾之時,那麼我們怎麼恰當的處理呢?
比如對待父母的年齡。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篇第四)父母的年紀,不能不時時記在心裡:一方面因其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又因其壽高而有所恐懼。這一點我們當特別注意,一定要及早行孝,避免“子欲養而親不待”!
然而,孝敬父母與在外求學、求職之間不能不說是一對矛盾。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里仁篇第四)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我們做子女的盡量做到不遠走天涯海角,更不能漂泊不定。出門在外,一定要讓父母知曉自己的情況,免得他們牽腸掛肚。倘若能做出一番大事業,以顯父母,鄉里稱道,父母在家一定會驕傲、快樂。
當我們與父母有意見分歧時,是否要與父母爭個面紅耳赤呢?曾幾何時,少不諳世,與父母偶有不和,便出言不遜;心有慚愧,煩惱於堅持己見與孝敬父母之間,不知如何是好。《里仁篇》里的一段話真讓人豁然開朗。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無違,勞而不怨。”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需要輕微婉轉地勸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聽從,仍然要恭敬地不觸犯他們,雖然自己憂愁,但不怨恨父母。”既然不是什麼大是大非,那麼為人子女,真不該讓父母傷心!
最苦天下父母心,如今父母年事漸高,愈來愈認識到應該好好地孝敬他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成家立業顯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讓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放下勞作,享享兒女的福。
這一段時間關於論語的感想已經基本寫出來了,但是《論語》里的要義還多著呢。我國的優秀 傳統 文化 也是源遠流長,無比廣博的。我輩自當孜孜不倦,戒驕戒躁,學無止境。
論語孝悌篇心得篇二
孔子的時代,早已久遠,可是,他的話卻流傳至今。“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 而親仁。”你看,在那個年代,人們就懂得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道理。
古往今來,有許多賢人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緹縈捨身救父的高尚品質青史流芳!父母養育了我們,為我們付出了全部的心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也應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父母、長輩感受到我們的孝敬之情,感受到我們傳遞的溫暖,比如幫媽媽焐被窩,幫爸爸拿拖鞋,幫奶奶摘菜,做好每日的功課不讓他們操心…………
在平時的生活中, 父母是我們的良師, 而同學更是我們的益友, 是我們的兄弟姐妹, 我們應該和睦相處。 這里, 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 故事 , 孔融4歲時, 父親的朋友帶來一盤梨子, 父親叫孔融挑, 孔融卻拿了最小的, 他說: “ 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的給哥哥們吧。”父親驚喜的說:“那弟弟比你小呀?”孔融說 :“弟弟小 , 我是他的哥哥 ,應該讓他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至今。凡事謙讓,注重禮節,心中有他人,應是我們與同學相處的“黃金法則”呀!
千年不變的孝悌,千古流傳的思想在熠熠生輝。讓我們徜徉在《論語》中,沐浴聖賢的智慧光芒,修行自身,做一個有教養的人,做一個思想純正的人!
論語孝悌篇心得篇三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蘊了我國的文化經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 名言 “克己復禮”!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 經驗 !我們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於個人和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叄』 論語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子的《論語》語言深奧,我作為一名小學生,只知《論語》是一部描述孔子與他的學生們的語錄,其他的便一概不知了。就在五年級時,學校編寫了各年級適用的《論語》,我才慢慢對它產生了興趣。
讀過了《論語》後,我了解了孔子是中國儒家的創始人,《論語》中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借鑒的言論,其中大多關於學習,十分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對我的學習的幫助效果非常顯著。《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用直接的兩句話告訴了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 時常復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生活的過程,要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著復習的重要性 ,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發現。
就拿那一次來說吧,那天是語文測試的日子,前一天晚上由於我貪圖玩耍,就沒有復習。練習時,許多題目我都答不出來,急得我抓耳撓腮,最後成績很差。回 到家後,我發奮努力,每一天回到家後不是和小夥伴們玩耍,而是打開書包,開始復習功課。就這樣到了第二次語文測驗,我從容不迫地在卷子上行雲流水般地寫下 了答案,最後,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從表面上來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每天堅持,就一定能有新體會。孔子的這個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許多現代人提倡的。讀《論語》,僅僅是兩 句話,就收獲了這一大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有這樣一本書,它富含著道理,隱藏著睿智,它的道理也許不必須被我們所理解。但它在我們看來,卻是一本凝結著古人智慧的作品。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是一本語錄體散文集,它記載著一位古人的思想,體現了那位古人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曾經有這樣一個人,他開創儒家學派,他編篡《春秋》,他修訂五經,他創辦私學,他打破貴族教育,他有著此刻人們不及的聰慧,以及當時人們所不及的思想。他在現在,已經是國際知名的人物,他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名字。
他名為孔子,它叫《論語》。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論語》中的《為政》篇。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蠢,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
當老師布置的作業中出現了讀背《論語》時,我有些驚訝,也有些苦惱,這可不是一件輕松和簡單的作業,可當我漸漸走進孔子的故事與世界,我才明白了這一句句精簡的語句是孔子的生活感悟,也是教給我們的做人之道。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這句名言是孔子對學習的看法,死讀書,不思考,又能學到多少東西?會思考,卻不懂學習。又有什麼本事?我總是愛一遍又 一遍地讀這句話,它告訴了我:只有在思考中學習,邊學習邊思考,學才能有效率。
論語這本書其實是孔子的弟子們在孔子過世後,守喪時編輯而成的,這一守就是三年,三年的日子,無怨無悔地對恩師,即使是親生父子也很難有這般情誼。即 使沒有那些關於「孝」的名言。有這么一群好弟子做榜樣,也許我做不到像他們一樣如此之孝,但我會努力做一個有孝心,孝順長輩的孩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在論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講「誠」的,做一個正人君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誠信。可是在那麼復雜的社會,又有多少人能拍著胸 脯說我做到了誠,做到了問心無愧呢?我不能……但自從讀了論語後,我決心要努力做到問心無愧。
誠,孝,仁,道,孔子總是言傳身教,傳給他的弟子,傳給整個華夏民族。論語給我的暑假生活畫上了一個完美地句號。
於丹老師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裡。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於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台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采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論語》一書是由孔子弟子及再編傳而成的,記載中國古代的偉大思想家孔子言行的書。讀過這本書可以看出,書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學習和做人等很多方面的問題,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
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還是偉大的教育家。因此他在書中也總結了他的教育思想,主張因材施教和啟發誘導,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強調在學習上的主動。這一點與現在的教學方式很相似,都重視學生的思想,並且啟發學生。
《論語》雖然是一部關於教育的一部書,但它的語言也很有特色。這本書的語言簡潔,篇幅短小精悍還特別注意用語言來表現人物的個性,使人物形象十分鮮明。《論語》還善於用修辭手法來記載孔子的言行,以此宣傳孔子的思想和主張。這比單純的說教更生動形象,易於被人們所理解並接受。
作為青少年,讀了這本書,對我的學習以及以後的人生道路有很多啟發。它的教育思想和做人做事的主張也都很符合當代的社會生活。《論語》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寶貴財富,也是世界思想史、文學史上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閱讀和學習。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選自《論語》裡面的《為政》,這是《論語》十則里給我感受最深的一則。是說:「教導你的話明白了么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智慧。」這句話雖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對現代人有著深遠的教育好處。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謙虛誠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要報以謙虛誠實的態度去對待,有不懂的問題,應當及時向別人求教,甚至是「不恥下問」,如果不懂裝懂,敷衍塞責,最後只會害了自己。
此刻社會上有很多閑雜人員整日靠騙人過日子。就那算命來說,明明是封建迷信,可算命的偏偏要揣著糊塗裝明白,愣要給你的一生說出個所以然來,可笑至極。
再比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候應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師同學請教,而有些同學總是偷懶,想湊湊合合混過去,給自己找各種各樣做錯了的理由,總認為自己的錯誤僅僅是個失誤,這樣時間一長,就必然會漏洞百出。
讓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做一個於人於己都誠實的人吧!
在《論語》中有一句話令我深思熟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們班這個小小的集體也會有「姚明」「王羲之」「達芬奇」「宋祖英」「華倫庚」「冰心」等。有的人學習不好,可是籃球卻是動若脫兔;有的人體育不好,可是書法卻是龍飛鳳舞;有的人書法不好,可是繪畫卻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繪畫不好,可是唱歌卻是娓娓動聽;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卻是滿腦子的數學;還有的人對數字一點兒也不感興趣,倒是寫起作文來便妙筆生花了……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話不假啊。每個人的優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每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教導我們,使我們更上一層樓。我們要多向我們身邊的所謂平凡人學習他們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樹叢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邊許多的植物滋養下茁壯成長,並且長成一棵堅韌不拔的大樹。樹之所以高大,因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偉岸,因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壯闊,因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閃光,因為有了那些所謂的平凡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引領我么向上的階梯。
薄書一本,細讀一遍,終生無悔。
今天,我看了論語故事,其中一個小故事令我記憶猶新。
孔子最喜歡的一個學生叫顏回,孔子曾經誇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思是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顏回家窮,缺衣少食,住在那非常破陋的小巷裡,可是他卻能生活的很快樂。
讀完這個故事後,我很佩服顏回,不是佩服他能忍受這么艱苦的環境,而是佩服他能樂觀的生活。在所有人都以這種生活為苦,哀嘆抱怨時,顏回卻不改他樂觀的生活態度。
顏回能做好這些,我卻不行。比如說,一次,我們的老師留了很多作業,我只寫了幾個字就煩了,我一點也不堅強。還有一次,我被老師罰了100道題,寫到40道,就哭了,媽媽陪我寫到第八十道題,剩下的二十道是媽媽協助我寫完的,總之,我還是不夠堅強。
好啦,我就先介紹這些,剩下的下次再介紹。
《論語》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是記載著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經典。
書中既有對社會、人生的美好描繪,又有做人的知識和道德,這些對我們有極大的啟發。書中還有釋文和故事,就像在讀現代的故事書,內容豐富多彩,繪畫美麗動人。每個故事都有一個適合它內容的主題,只要你看完了這篇內容你就一定能懂得這個主題的意思。故事中還有一些好用的好詞好句,還有許多古代著名的人物,比如:孟子、老子、莊子、周處等許多人物。
在這本書中,我彷彿看見了孔子拜師學習,最後成為一位古代遠近聞名的老師的情景。頓時,之前我懷疑孔子不是一位老師的念頭在心裡打消了。
讀完《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人要善於觀察周圍事物,去探索它其中的奧秘,不要因為小時候的貪玩而耽誤了學習。就像書裡面說的,「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書其實並不難,只要你用心去讀,認真去看,仔細寫好,就能把書讀好。
這本書豐富了我的知識和提升了我的寫作能力,使我終生受益。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們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匯集編纂,後來就成了《論語》。
寒假裡,媽媽要求我讀他有關交友的論說,以便對我今後的交友起到指導的作用。同時,她又向我推薦於丹老師的《論語心得》這本書,以幫助我理解。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在這段話里,孔子教育我們兩點,一是要交好的朋友,正直、誠實和見多識廣的好朋友值得交往,對自身有益。二是不要交壞朋友,溜須拍馬,不誠實和誇誇其談的壞朋友千萬不能交往,否則害處很大。
怎樣和朋友相處呢?孔子曰「侍君有三愆:言末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我和媽媽一起閱讀了《論語》的原文和於丹老師的心得後一致認為:朋友之間需要互相尊重和真誠,更要把握分寸,不能要求對方一定要怎麼做。
今後,我在交友時首先要注意禮儀,比如當我提醒同學臉上有點墨跡時,要很有禮貌地個別跟他說,不要說很多次,也不要冒失地去摸他(她)的臉,更不要譏笑他(她),這樣,在一個友好和平的環境中,我會交到很多的好朋友。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准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學工科的,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
我們學校是一個經典古詩文學校,我們從一年級開始就讀了:《三字經》《弟子規》····我們現在上了四年級就開始讀了《論語》,這本書寫了許多篇值得我們學習的話,其中我最喜歡:《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你知道么?我告訴你吧!這句話是說:花言巧語,一副偽善面目,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我在給你講一個小故事吧!:唐玄宗時李林浦任兵部尚 書兼中書令,這個人品德敗壞,凡是才能比她好,聲望比他高的人,他都不折手段的打擊。對唐玄宗他又開始討好賣乖。有一次,他對李適之說:「華山有大量黃金 ,如果能夠開采出來,那就可以為國家增加財富」。李聽了,趕快向皇帝報告,建議開采。唐玄宗聽了,找李林莆商量。可李林莆卻說:「這件事我早就知道,可華 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還是不要開采了」。唐玄宗聽了他的話,以為他是個忠君愛國的好臣子,對李適之卻疏遠了。
聽了這個故事,我又聯想到了了我自己,不禁臉紅了。因為在上一次,媽媽給弟弟買了一盒糖果。我花言巧語的對弟弟說:「今天你讓我吃一個糖,明天我給你 買一個漢堡包,你讓我吃個糖唄」!,弟弟聽了,把糖給了我好幾顆。到了第二天,弟弟早把這件事忘了個一干二凈。所以我什麼也沒有給弟弟買,我本以為這只是 一個好玩的游戲。但這一次讀了「巧言令色,鮮矣仁」。我就再也不這樣做了,每次弟弟買糖,我不再花言巧語了!
我一定堅持把論語讀完,在把我的壞毛病改掉!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開 篇的第一章,宋代大儒朱熹對此 評價極高,說孔子的這幾句話「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縱觀人的一生也不外乎三樣事情最重要,即:自我學習、人際交往、提高道德修養。
在開 篇,孔子首先提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教育理念。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學習很重要,二是在學習中要講究方法,即時常溫習和實踐,帶著快樂的情緒去學習。人生有涯,而學無止境,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學習永遠是人一生中的頭等大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強調的是人際交往。人是群居動物,任何人都不能脫離群體而孤立存在。朋友是性格相仿、志趣相投、文化層次相近、心靈相通的人。好的朋友,既是益友,又是良師,所以,任何人如果沒有良好的社交就不能有長遠的發展和進步。
「人不知,而不慍」強調的則是人的道德修養和自我人格的塑造。對於別人的不理解不去惱怒和怪罪,體現的是君子寬以待人的大度風范,也是儒家所要求的作為君子的最基本的要求。成為別人眼中的焦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謙恭的心和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你若芳香,蝴蝶自來,是金子終會發光。
《論語》這本書中蘊含著許多哲理,關於孝道、治國、時間、學習……而在這眾多的道理之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為政》篇中關於君子做事的道理。
「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的意思為,孔子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有一方面的用途。」君子,應該博學多才,無所不施,而不應像器皿那樣狹隘地只能做一件事。
「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樣樣精通。「不器」就是並不成為某一個定型的人,一個好的***家,不但要是一個演員,還得是一個十分敬業的演員,演什麼像什麼,真實生動,惟妙唯肖,能文能武。
在學習生活中,我們同樣不應只會一件事,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不是偏科。像我,文化課與體育極不對稱,文化課勉強還能說得過去,而體育完完全全就是來拉分的呀。別人的體育分能將名次提高好幾個,而再看看我的,說多了都是淚呀。還記得初一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我的文化分是年級第三,而一加上體育成績,瞬間就掉到了年級第二十二,現在一想起來,心還在隱隱作痛。
所以,我也一定要提升體育能力,把體育成績提上去,先不說能不能成為君子,鍛煉自己的身體也是好的呀。而要想達到這一目標,我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論語》強調的學習包含仁、孝、信等道德范疇,絕不僅僅是學術性的知識那麼簡單。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年輕人需要在家孝敬父母,離開家尊敬兄長,做事謹慎,說話誠實,廣泛地親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完這些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各類著作。我十分認可孔子將孝、悌、言、處世放在學文之前,正如現代一個詞彙斯文敗類指讀書人中道德敗壞的人,斯文敗類的學識再高,沒有好的孝、悌、言、處世作為基礎,也不過是敗類。日本懸疑小說家東野圭吾大多數小說中的犯罪人物都是高智商,雖說小說是虛構的,但是小說又是現實的一定反映。正如一句俗話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倘若現實生活中出現了許多如東野圭吾小說中高智商的犯罪人物,那社會就亂套了,而出現高智商的犯罪人物則是因為沒有好的孝、悌、言、處世作為基礎,因而我十分認同孔子強調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論語》帶來的新奇絕不僅僅我上面所言的一小部分,更是需要我們每個人一遍又一遍的細細咀嚼。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看到了一代大師孔子。這一切都帶給我無限的遐想,更是給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