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陽節為什麼要去山上祭拜祖先
農歷九月九來日為傳統的重陽節源,重陽節又稱為"雙九節""老人節",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
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
《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㈡ 重陽節到底是干嗎的節日祭祖蹬高
以前重陽節是登高、祭祖的日子,而今天人們更多的是孝敬老人、爬山、放風箏!
㈢ 重陽節有祭祖的習慣嗎
重陽節有祭祖的習慣。
在《易經》中,九代表「陽」,兩九相重,每年到了這一天,各版地的老人經常會組織登高權,賞菊,吃重陽糕等活動,慶祝節日。九九蘊含長長久久的意思,所以從秦朝起就流行祭祖活動,一直延續到現今。所以,重陽節也是中國四大傳統祭祀節日之一,並且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3)重陽節祭祖圖片擴展閱讀
除了重陽節,中國其它祭祖的三大節日:
1、 除夕
除夕俗稱大年三十,是合家歡聚的重要日子,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除夕之前家家戶戶清掃屋舍,迎祖宗回家過年,除夕到來之前,家譜、祖宗牌位供奉,並擺放貢品果酥等。有的地方還殺豬宰羊,祭祀天神地神,燒三炷香祈福,給祖先、諸神拜年。
2、清明節
清明節每年的4月5號,大約始於周代,距離現在已經2500多年的歷史了,清明節目前大家主要風俗習慣掃墓祭祖、踏青郊遊。
3、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民間傳統節日。每年的7月14或者15日,與上元節、下元節統稱為「三元」。7月14日左右,夏秋交替時,恰恰是天地陰陽交替的節點,這天地獄之門開啟,已故的先祖可趁機回家團圓。因此各地普遍有祭祖、放河燈等風俗習慣。
㈣ 重陽祭祖需要用豬頭拜祭嗎
一般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不用豬頭祭拜祖先。
最隆重的祭祀活動時有【三牲祭】,所謂【三牲】地區不同品種各異。泰安曲阜一帶,就是豬頭、雞、魚,外加其餘祭品。藉此顯示後輩富有。現在提倡厚養薄葬最好。
㈤ 重陽節是什麼百科說是四大祭祖節日,那為嘛重陽節快樂
樓主你好,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重陽又稱「踏秋」,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
是的,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盂蘭盆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現代人則取其登高、賞菊、敬奉老人的意義。所以,是個吉祥的節日,說重陽節快樂應該是正確的。即使古代有四大祭祖節日之說,也不足以說這個日子不是吉利日子,因為,祭祖是古人的一項最為重要的活動之一,挑選日子肯定是在吉日進行。
㈥ 重陽節的習俗有
一、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
二、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尤其是在嶺南一帶,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祭祀祖先,登高遠望,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不少地方人重陽祭祖的觀念正日漸淡薄。
三、飲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陽節才一直保留著飲菊花酒的習俗。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為「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認為藉此二物,可消「陽九之厄」。如今,山東地區仍有民間童謠言:「九月九,九重陽,菊花做酒滿缸香」。
四、登高
登高是重陽節的重要風俗,漢代此俗當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故事而來。到了魏晉時代,登高的日期已專定在九月九日。《荊楚歲時記》說,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
五、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㈦ 重陽節為什麼要拜山,燒給祖宗的那個叫什麼
重陽掃墓祭祖的,有廣西陸川、玉林、貴港一帶的客家人、福建莆仙人、台灣東莊裡鍾氏、饒氏族人,甚至有部分新加坡華人。深圳下沙黃氏族人、香港新界廖氏族人是春秋二祭,春祭拜祠堂,秋祭拜祖墓、祠堂。
㈧ 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有沒有重陽節
有!復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民制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盂蘭盆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㈨ 重陽節有祭祖的習慣嗎
重陽節有祭祖的習慣。
在《易經》中,九代表「陽」,兩九相重,每年到了這一天,各地的老人經常會組織登高,賞菊,吃重陽糕等活動,慶祝節日。九九蘊含長長久久的意思,所以從秦朝起就流行祭祖活動,一直延續到現今。所以,重陽節也是中國四大傳統祭祀節日之一,並且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9)重陽節祭祖圖片擴展閱讀
除了重陽節,中國其它祭祖的三大節日:
1、 除夕
除夕俗稱大年三十,是合家歡聚的重要日子,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除夕之前家家戶戶清掃屋舍,迎祖宗回家過年,除夕到來之前,家譜、祖宗牌位供奉,並擺放貢品果酥等。有的地方還殺豬宰羊,祭祀天神地神,燒三炷香祈福,給祖先、諸神拜年。
2、清明節
清明節每年的4月5號,大約始於周代,距離現在已經2500多年的歷史了,清明節目前大家主要風俗習慣掃墓祭祖、踏青郊遊。
3、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民間傳統節日。每年的7月14或者15日,與上元節、下元節統稱為「三元」。7月14日左右,夏秋交替時,恰恰是天地陰陽交替的節點,這天地獄之門開啟,已故的先祖可趁機回家團圓。因此各地普遍有祭祖、放河燈等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