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孝順遠勝一切珍殊是什麼意思
有時候精神力量比物質更重要
❷ 關於孝敬父母的名言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事親以敬,美過三牲。——摯虞
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武則天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內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蘇轍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李毓秀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長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
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魯訊
愛國主義深深紮根於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愛國主義則是放大了的孝心。戴達菲爾德
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林語堂
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
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母愛勝於萬愛。莎士比亞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後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孝子事親,不可使其親有冷淡心,煩惱心,驚怖心,愁悶心,難言心,愧恨心。袁采
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歌德
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做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羅素
❸ 關於孝順的名言
關於孝順的名言:
1、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後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法國莫泊桑《愛》
2、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希臘伊索克拉底《孝》
3、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現代老舍《老舍選集》
4、不同的人對「孝順」二字的理解,雖然會有些許不同,但對於「孝順」行為的實施,卻是大體相同的。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現代林語堂《林語堂語錄》
5、年老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里的第一種特權。——法國拉法格《聽風的歌》
6、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現代林語堂《林語堂語錄》
7、做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英國羅素《羅素語錄》
8、我們對待老人就像對待孩子一樣,會過度地迎合和討好。在這里,他們得到的是男人般的尊敬。——美國喬治·古斯里《翻轉人生的教育》
9、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現代魯迅《魯迅詩集》
10、母親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代替的。——現代巴金《巴金語錄》
11、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代孟郊《遊子吟》
白話文: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正像小草難以報答春天的陽光一樣,兒子怎能報答母親那深重的恩情呢。
❹ 很想孝順母親可是自己又沒本事怎麼辦
有空多去陪陪母親吧 帶上孩子 ,父母要的不是金錢 只要子女過的幸福他們就開心了 母親不需要你為她做些什麼,你能經常去看她 她最開心了
❺ 有一首寫老人晚年樣子,勸人們要孝順的詩歌,是我以前看的一本佛教印發的小本本,請問是哪首
南無阿彌陀佛!頂禮仁者!恭祝天下所有慈愛的父母幸福安康!六時吉祥!
仁者有多首勸孝歌,名同內容不同,下面這一首裡面有您所說的內容。
勸孝歌-曹同佳
◎幼兒或詈我‧我心覺喜歡‧父母嗔怒我‧我心轉不甘‧一喜歡‧一不甘‧待兒待親何相懸‧勸君今後逢親怒‧也將親比幼兒看。
◎兒曹出千言‧君聽常不厭‧父母一開口‧便道多管閑‧非管閑‧親掛牽‧皓首白頭多諳練‧勸君敬奉老人言‧莫道乳口蜜蜜甜。
◎看君晨入市‧買餅又買糕‧少聞供父母‧多說哄兒曹‧親未膳‧兒先飽‧愛護心腸何顛倒‧勸君多把糕餅錢‧供養白頭為時少。
◎幼兒尿屎穢‧君心無厭惡‧老親涕唾垂‧反有憎嫌意‧日流汗‧夜不眠‧多年劬勞撫汝成‧勸君莫嫌老垂涎‧記取當年養育恩。
◎市上檢葯物‧只買肥兒丸‧老親雖病弱‧不買還少丹‧兒固瘦‧親亦孱‧醫兒何可在親先‧勸君多買老山參‧供奉白發挽殘年。
◎富貴養親易‧親常有不安‧貧苦養兒難‧兒不受飢寒‧一個人‧兩條心‧為子總是勝為父‧勸君養親如養兒‧凡事莫推家不富。
◎養親祇兩人‧不與兄弟爭‧養兒雖十餘‧君皆獨自任‧兒飢寒‧常呵護‧雙親凍餓不過問‧勸君莫把責任推‧父母養爾誰幫襯。
◎親有十分慈‧君不念其恩‧兒有一分孝‧君便揚其名‧待親暗‧待兒明‧誰識高堂養子心‧勸君漫道兒曹孝‧兒曹樣子在君身
末學恭錄古今勸孝詩希望對仁者有所幫助
《親恩歌》
我今未說淚先淋,難報爹娘養育恩;自是斷腸談不得,斷腸談與眾人聽。
惟有懷胎受折磨,百般魔障好難過;莫言產育無凶吉,生死須臾可奈何。
肚裡如今痛得慌,叫人為我簡衣裳;千生萬死多難算,只靠神天作主張。
生下兒來血奔心,牙關緊閉眼翻生;直從剪下胞衣後,再過三朝才是人。
尿屎時常撒滿身,腥臊臭穢不堪聞;卻無半點嫌憎意,洗換頻番極苦辛。
聽得娃兒哭一聲,翻身就把手來擎;想他歲豐周年內,一覺何曾睡得成。
大雪紛紛臘月天,偎頭偎臉抱兒眠;只因乳是孩兒吃,徹夜開胸在外邊。
聽得孩兒出痘瘡,登時嚇得眼翻黃;一從放出標來後,盡日何曾吃米湯。
磕個頭來上炷香,聲聲只叫痘娘娘;若還叫得娘娘應,何怕頭穿出腦漿。
幸得兒生兩歲零,依台傍凳自能行;只愁跌破頭和面,掛肚牽腸不放心。
生得孩兒性氣歪,任他情性使將來;如何父母偏憐愛,還說乖乖這樣乖。
兒今頭發已披肩,轉眼成人在面前;痛殺親心難割捨,不能常在膝頭邊。
雖然掙得少田園,受怕擔辛苦萬千;不是為兒還為女,自家吃得幾文錢。
娘看爹來爹看娘,為何終日臉焦黃;只因兒女將婚嫁,相對愁眉做一房。
寸寸絲絲總是恩,誰能描得半毫真;蓼莪縱使能描畫,只好依稀六七分。
百孝經
天地重孝孝當先 一個孝字全家安 孝順能生孝順子
孝順子弟必明賢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謝世即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選賢臣舉孝廉 盡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獨講吃穿 孝道貴在心中孝 孝親親責莫回言
惜乎人間不識孝 回心復孝天理還 諸事不順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動天 孝道貴順無他妙 孝順不分女共男
福祿皆由孝字得 天將孝子另眼觀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裡有孝語 孝婦面上帶孝顏
公婆上邊能盡孝 又落孝來又落賢 女得淑名先學孝
三從四德孝在前 孝在鄉黨人欽敬 孝在家中大小歡
孝子逢人就勸孝 孝化風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聲價貴
死後孝子萬古傳 處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動地合天
孝經孝文把孝勸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為孝
能孝就是好兒男 為人能把父母孝 下輩孝子照樣還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窮莫怨天 孝子面帶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親在應孝不知孝 親死如孝後悔難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貴實行不在言 孝子齊家全家樂
孝子治國萬民安 五穀豐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貧和富 善體親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為孝
忍讓二字把孝全 孝從難處見真孝 孝容滿面承親顏
父母雙全正宜孝 孝思鰥寡親影單 趕緊孝來光陰快
親由我孝壽由天 生前為孝方為孝 死後盡孝徒枉然
孝順傳家孝是寶 孝順溫和孝味甘 羔羊跪乳尚知孝
烏鴉反哺孝親顏 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獸實可憐
百行萬善孝為首 當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無窮孝無邊
此篇句句不離孝 離孝人倫顛倒顛 念得十遍千個孝
念得百遍萬孝全 千遍萬遍常常念 消災免難百孝篇
二 十 四 孝 新 歌
竹林編歌無細字句豆兮扣甲兮平歌詞好獃免相箭讀者希望達人錢
我今卜念廿四孝句句都著用紙包朋友姊妹不通走著學有孝即有餚
廿四孝歌真多項孝子上書廿四人不孝聽著就起動聽廣不孝架耳空
第一有孝姚大舜用象耕田好年巡娶著後娘無怨恨苦毒命險見閻君
舜帝用象塊耕田有孝二字感動天後來能坐金鑾殿孝子出頭合皆然
後娘苦毒伊袂死亦是天地相扶持人著有孝順天理做人著學大舜兒
第二行孝漢文帝父死只春母一箇太後薄氏有病體文帝親身捧湯茶
劉恆為帝真有孝奉母至孝好尾梢驚了因母乎人偷有葯伊先飲做頭
不論貧賤富貴兒著學漢朝文帝伊養育大恩要兮記忤逆父母無好生
第三行孝周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家貧散赤無米煮扣柴糴米換蕃薯
自己有衫不甘穿提乎因母穿內平百般有孝從母令留乎世間人傳名
奉勸世人小想覓著想咱身對倒來父母恩情深如海敬孝雙親即應皆
第四行孝閔損兒烏寒拖車即有奇後娘苦毒不驚死裘鋪竿茫就是伊
因爹知影某卜離子騫跪落改勸伊乎母改嫁呆成氣小弟無人通晟池
奉勸男大共女幼雙親完全難得求獃獃後娘罔成就孝子二字好尾鰍
第五行孝是子路不嫌千里兮路途家貧落薄真干苦楚國去尋因阿姑
去共阿姑先借米來乎父母通充飢不驚路遠幾千里世間行孝就是伊
人廣家貧出孝子貧人即著恰仁慈奉待父母照順次袂曉有孝那精生
第六郯子行孝性父母目啁朗失明母想鹿乳從母命身穿鹿皮假鹿形
郯子有孝假鹿子身罩鹿皮全無驚閂著打鹿險無命背落鹿皮緊出聲
有孝假鹿賜鹿乳身背竹廣去偷神獵夫看著伊一面呵老孝子乎出身
第七孝子是董永賣賜仙女做妻兒後來董永酆都市有孝天曹庇佑伊
有孝第一有路用流傳世間人文明不論貧賤亦高等著學孝子出人情
第八江革大有孝反亂天下亂抄抄甘願拖命背母走賊人起兵四麵包
江革跪落皆求情聽廣孝子即退兵十兩金銀贈伊用孝子連賊都同情
有孝父母袂奉笑小漢驚怕困袂燒不時共咱六屎尿大漢有孝英皆著
第九行孝老萊子事親至孝真仁慈敬親不敢出外去驚因老母心兮思
老萊做人真有孝不敢半步去人兜因母不時苦子老伊變囝仔翻倒頭
第十行孝是蔡順王莽篡漢呆年巡飢荒因母心憂悶一升白米三兩銀
蔡順被賊掠去問為母至孝去採桑三斗白米賞伊返賜伊令旗回本庄
汝將令旗插門口眾賊不敢去恁兜正人感服伊有孝孝子定規好尾梢
十一郭巨出漢朝家貧如洗驚子飫一子三歲亦袂曉有看物件扭朝朝
阿媽痛孫是實事郭母心肝真慈悲三當儉米乎孫煮老人自己食蕃薯
郭巨想著流滓暗靜偷說因某知子真愛食因媽菜參詳幼子掠去埋
盡孝埋子是郭巨奉母至孝將子除得著黃金天所賜二十四孝皆上書
十二行孝是楊香隨父打虎真英雄父親驚虎大聲兩楊香拚命即用強
空手打虎救老爸生命險險虎嘴箇真心行孝不是假名聲宣揚傳萬世
楊香打虎歲十四求父親身命不碟猛虎乎伊來打死後來正人感服伊
十三陸績行孝人六歲囝仔過九江袁術采橘來相送堤返孝敬示大人
陸績見物真歡喜阮母只物上愛碟袁術知伊行孝義閣挽二粒賞賜伊
六歲囝仔知有孝有物不敢食做頭想著爹娘伊年老兮曉奉敬人真餚
十四行孝唐夫人淑貞敬孝大認真夫君山南人謹信孝子出在女人身
婆婆無齒飲袂進孝婦三當用飼乳小兒無食無要緊敬奉祖母勸後人
因為祖母無嘴齒孝婦小子拵不碟囝仔三餐用飯飼將乳奉待祖母伊
十五黃香真苦憐九歲母死隨父親暑天眠床拌秋秤乎因父親去安眠
黃香九歲悅扇枕囝仔有孝出真心家中兮曉負責任伊做模範咱恩人
十六姜詩亦孝子尪某二人真仁慈卜飲江水我願去半路得著金鯉魚
因母第一愛魚青卜買散赤又無錢想食青魚人得病孝子跪落祝告天
因母想魚人險死神仙化魚乎姜詩緊上天庭奏玉旨八月初九送麟兒
十七王裒我煞廣因母在生驚雷公看著天烏吪冤枉號做孝子第一通
雷陳一時真大聲王裒孝子就起行跪在墓前哭呆命叫因老母不免驚
王裒跪落哭墓牌天庭玉帝隨時知雷就無陳天清彩隨時風占雨無來
十八行孝是丁蘭刻木為母傳世間世界只款真希罕一時反悔真為難
丁蘭小漢全無想後來刻木奉爹娘刻甲生前相親像出門拔杯甲燒香
丁蘭一時行孝義看羊生子即知機想著老母為伊死跳落埤內找身屍
廿四行孝黃庭堅奉母至孝合皆然做官亦無分貧賤壽食七十即成仙
庭堅為官守浙江不乎因母差別人親身共母拼屎桶三當粥飯親手捧
(二十四孝新歌終)
孝道良心歌
人生天地間孝順最為先
孝順父母親即孝天地前
人生天地間父母最為先
生育我身體扶養教育全
知恩當要報孝順達滿圓
父母恩重如泰山我來報答要周全
日常生活多擔代衣食住行要齊全
冷了暖衣早准備熱了清涼安排全
好的食物父母用粗糧淡飯我來餐
日常生活照顧好點點滴滴要周全
好的房屋父母住舊的房屋我住焉
有了錢財父母用自己無錢也無關
父母出門安排好交通車輛要安全
時刻操心對父母不可疏忽敷衍耽
出則告知返則面晨昏定省時問安
出則告知返則面晨昏定省時問安
父母講話要順受不可違背不遵前
父母有命不可違無命不可自當權
父母怒責而不悖面帶笑容孩兒錯
順從圓滿要周到事事如意父母歡
兄弟無爭互忍讓父母面前心喜歡
一切煩勞子代替一切事務辦圓滿
衣食供奉溫言談面帶笑容恭敬前
父母怒責虛心受歡歡喜喜內心安
人生在世孝父母不愧天地一聖賢
勸 孝 歌
自古聖賢把道傳 孝道成為百行源
奉勸世人多行孝 先將親恩表一番
十月懷胎娘遭難 坐不穩來睡不安
兒在娘腹未分娩 肚內疼痛實可憐
一時臨盆將兒產 娘命如到鬼門關
兒落地時娘落膽 好似鋼刀刺心肝
赤身就來裹裙片 並未帶來一文錢
身上無有一條線 問爹問娘要吃穿
娘坐一月罪受滿 如同罪人坐牢監
把屎把尿勤洗換 腳不停來手不閑
白晝為兒受苦難 夜晚怕兒受風寒
枕頭就是娘手腕 抱兒難以把身翻
半夜睡醒兒哭喚 打火點燈娘耐煩
或屎或尿把身染 屎污被褥尿濕毯
每夜五更難合眼 娘睡濕處兒睡干
倘若疾病請醫看 情願替兒把病擔
對天禱告先計願 燒香抽箋求仙丹
煎湯調理時掛念 受盡苦愁對誰言
每日娘要做茶飯 兒啼哭來娘心酸
飯熟娘吃兒又喊 丟碗把兒抱胸前
待兒吃飽娘端碗 娘吃冷飯心不安
倘若無乳兒啼喚 尋覓乳母不惜錢
或喂米羹或嚼飯 或求鄰舍討乳餐
白晝兒睡把事辦 或織布來或縫衫
兒醒連忙丟針線 解衣餵乳哄兒眠
晚間兒睡把燈點 或做鞋襪或紡棉
出入常把娘來喚 呼爹叫娘親喜歡
學走恐怕跌岩坎 常防水邊與火邊
時時刻刻心操爛 行走步步用手牽
會說會走三歲滿 學人說話父母歡
三年乳哺苦受遍 又愁疾病痘麻關
或稀或稠一大難 兒出痘花膽更寒
一見痘花有凶險 請醫求神把心擔
幸蒙神聖開恩點 過了此關先謝天
八歲九歲送學館 教兒發憤讀聖賢
學課書籍錢不算 紙筆墨硯又要錢
放學歸家要吃飯 縫衣造飯娘耐煩
衣襪鞋帽父母辦 冬穿棉衣夏穿單
倘若逃學不發奮 先生打兒娘心酸
十七八歲訂親眷 四處挑選結姻緣
央媒定親要物件 又打首飾並釵環
樣樣物件父母辦 件件禮物要周全
備辦迎親設酒筵 夫妻團圓望生男
花錢多少難算盡 還要與兒置莊田
養兒養女一樣看 女兒出嫁要庄奩
為兒為女把賬欠 力出盡來汗流干
倘若出門娘掛念 夢魂都在兒身邊
常思常念常許願 望兒在外多平安
倘若音信全不見 燒香問神求靈簽
捎書帶信把卦算 盼望我兒早回還
千辛萬苦都受遍 你看養兒難不難
父母恩情有千萬 萬分難報一二三
青發難數恩難算 殺身割肉報不完
倘若生兒娘不管 餓死焉能有今天
為子先將孝道看 人老靠兒養百年
小靠父母老靠子 老而無子命難全
父母吃穿靠子辦 切忌莫惜銀和錢
父母在世休游遠 遊必有方對親言
出必告來返必面 爹娘見子心放寬
出門年少速回轉 免得爹娘夜不眠
在世孝敬勝祭奠 二老能活幾多年
孝順父母天看見 兄弟妻子要團圓
莫聽妻言家分散 兄要忍來弟要寬
娶妻醜陋夫莫怨 五行八字命由天
為妻莫嫌夫貧賤 百世修來共枕眠
三從四德守閨范 學個溫良女中賢
夫若與子爭長短 莫在後面添孬言
夫若做惡不向善 勸夫行善孝椿萱
一家大小能向善 能體親心是聖賢
子孝媳賢同奉養 夫妻同孝趙居先
公婆面前莫變面 晨昏二時常問安
居家過日要勤儉 盡心竭力孝堂前
董永盡孝將身典 仙女成婚中狀元
郭巨埋兒妻情願 天賜黃金孝感天
曹庄殺狗把妻勸 孟宗哭行身受寒
莫說後娘心不善 且看古賢閔子騫
王祥卧冰魚出現 壽昌尋母去了官
楊輔訪道老僧點 披衣倒屣活神仙
楊輔回家見母面 竭力盡孝脫了凡
孝順父母看上面 祖父祖母在堂前
爺爺婆婆要知感 恩養亦是一層天
你孝父母看下面 兄弟姐妹骨肉連
伯父伯母一樣看 姑娘姨娘心勿偏
父母有過務苦諫 好言相勸心喜歡
打你罵你莫強辯 子孝自然父心寬
倘若父母有病患 請醫調治把葯煎
倘若一時錢不便 或借或當莫怨言
父母百年閉了眼 衣衾棺廓要周全
守喪行孝連葬掩 常言亡人入土安
有錢無錢量力辦 富貴貧賤不一般
兒有果供靈前獻 清明佳節燒紙錢
墳塋修好時常看 莫教風水有傷殘
假若墳墓有缺陷 破甲傷丁不產男
丁蘭刻木真有顯 王衰行孝跪墳前
人有誠心天有感 善事父母能格天
羊羔跪乳將恩感 禽獸還知孝為先
子盡孝道頭一件 為媳盡孝賢名傳
賢孝二子說不盡 再勸不孝忤逆男
世上有等忤逆漢 忘了根本欺了天
養育之恩不思念 吃煙賭博懶耕田
不孝父母有偏見 重愛妻子倫長短
對待父母如奴漢 交朋接友如祖先
父母吃穿不備辦 照看兒女心太偏
父母有病不掛念 反說老病難保全
父母故後不傷慘 還說年老理當然
妻子有病請醫看 抓葯調治不惜錢
妻子兒女命有險 拍手跺腳咒皇天
逆子逆婦狼心膽 天地不容入憎慊
法律定得甚明顯 若犯王法不容寬
駕母擬絞毆者斬 殺者凌恥九族憐
王法逃脫天地顯 雷擊火燒或水淹
天律逃脫陰律現 油鍋煎熬下刀山
割心抽腸剜雙眼 罪滿轉生六畜變
不信專把天雷看 單擊奸婦忤逆男
孝順不難有兩件 我勸男女記心間
或農或商或貴賤 莫嫖莫賭莫吃煙
如戒艷妝勤織紡 賜福檢點奉老年
這是一篇勸孝歌 刊印出世令人觀
白居易《警孝詩》
(譬喻人不孝而望子孝者)
樑上有雙燕。 翩翩雄與雌。
銜坭兩椽間。 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 索食聲孜孜。
青蟲不易捕。 黃口飽難期。
咀爪雖欲弊。 心力不知疲。
須臾千往來。 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 母瘦雛漸肥。
喃喃教言語。 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 引上庭樹枝。
舉翅不回顧。 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 聲盡呼不歸。
卻入空巢裹。 啁啾終夜悲。
燕燕爾勿悲。 爾當反自思。
思爾為雛日。 高飛背母時。
當年父母念。 今日爾應知。
此歌讀之有味,百回不厭。世之不孝者,當猛醒焉。
老人飢餓自嘆:
我也曾經養我兒,
我兒今又養孫兒。
我兒餓我由他餓,
莫教孫兒餓我兒。
此詩讀之,初覺甚趣。細味之,其情甚苦。世之為子者,必須生養及時,毋使老親啼飢號寒,諸多怨嘆,方得為孝。俗語雲:「必在生前濟咽喉,莫到死後祭山頭。」是的論也。
「必在生前濟咽喉。莫到死後祭山頭。」講得非常正確。我看見有的人,老人在生時,不聞不問,緒多怨氣,嫌這嫌那,恨不得其死。但老人死後,卻虔誠燒香跑拜。開初,我還以為他良心發現,以此方式懺悔。直到後來他找風水大師選取墓地(以便以後葬骨)時說的一番話,我才明白,他虔誠地燒香跪拜,原來完全是為了自己能發達。多麼自私的跪拜!
看了此帖,想起民間一個故事:一對不孝的夫婦,因嫌棄年邁多病的父親,將那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老人裝入竹籮,夫婦二人抬他去河裡扔。那夫婦見自己的兒子尾隨著去,斥道:「你跟來幹啥?快快回家!」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跟去拾這只籮回家,以後你們老了,我也用它抬你們去河裡扔呀。」
讓我們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父母吧!一生一世牢記父母的恩情!
願普天下的孩子都能愛自己的父母,願普天下的父母都能愛他人的父母!
訓孝詩
虞汝明
其一
萬家元亨理易詳 惟言孝道費評章
追思父母劬勞苦 罄筆難書淚一行
其二
萬般勞瘁有時休 育子辛勤無盡頭
若不盡心行孝道 天雷霹靂總堪愁
其三
幼時全賴我親恩 懷抱提攜饔與飧
設使當時親不在 飢寒難免命難存
其四
人生切勿怨親貧 養育恩深萬苦辛
有食必須留子食 有衣必定子先輪
其五
兒有微痾親不安 求神服葯痛心肝
將身欲把兒身代 涕淚汪汪相對看
其六
衰年甘旨喜時嘗 侍奉晨昏細酌量
白發老人難百歲 勸君及早敬爺娘
其七
人生強壯漫誇才 莫把雙親忘了懷
憑爾英雄無匹敵 問君六尺曷從來
其八
孝子思親應不閑 親人紅日已西山
門前流水依然在 日向西山不再還
其九
苦口言詞欲動人 勸君竭力孝雙親
倘然一日親年老 不見爺娘空淚盈
其十
何必靈山燒甚香 只消堂上敬爺娘
眼前活佛原非遠 好把虔誠一室將
古二十四孝之
行佣供母
東漢時的江革,少年喪父,奉母極孝。戰亂中,他背著母親逃難,後來數次路遇搶匪,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見他如此之孝,賊人均不忍殺他。
後來,江革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無錢買鞋,只能赤腳出入,而他母親卻生活無憂,得到了很好的照料。後來,江革被推舉為孝廉,又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孝德格言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李毓秀
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曾子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孟郊
將出牽衣送,未歸倚閣望。 ———黃遵憲
子孝父心寬。———陳元靚
孝詩
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林同撰。同字子真,號空齋,福清人。與弟合俱有隱操。後元兵至福州,抗節死。案《宋史·忠義傳》,稱林空齋,失其名,巳為失考。又誤以空齋為同之子,分一人為二,亻並雲空齋舉進士,歷知縣。考是書前有淳祐庚戌《劉克庄序》,謂同兄弟俱未脫褐,又曰「年未四十,慨然罷舉」。是同固未嘗舉進士也。又宋人劉麟瑞《昭忠逸詠》,稱「林處士同」,是同固未嘗任知縣也。且麟瑞詩內有「血書矮壁存吾節,氣貫長虹任汝烹」句,又與《史》之「嚙指血書壁,自誓不屈」諸語相合。然則死節者為同,而非同之子也。《宋史》誤矣。又《福建通志·人物傳》,稱林同字子真,公遇子,元兵至,不屈死。《隱逸傳》又稱,林仝字子貞,與弟合並有隱操。至元中,郡府上其行誼,詔徵不就。合字子常雲雲。其說又異。然同、合之俱為公遇子,已見《原序》。同字子真,合字子常,已見《齋集》,俱鑿可信。《通志》既以死難之林同為公遇子,則隱逸之林同不得又曰「弟合字子常」也。且改「同」為「仝」,改「子真」為「子貞」,並屬畫音聲之變,明出傳寫訛謬,分為二人。至曹溶《學海編》,亦載《孝詩》一卷,題長樂林同季野著。名同而地與字俱異,又不知其何所據矣。今並詳為考正,庶不失其實。林希逸《齋續集》中與其兄弟贈答詩文甚多,又有同《壬申酬倡集跋》,今皆散佚。惟此集猶傳,皆摭古今孝事,每一事為五言絕句一首,亦間有兩事合詠一首者。凡《聖人之孝》十首,《賢者之孝》二百四十首,《仙佛之孝》十首,《異域之孝》十首,《物之孝》十首。其間如唐李迥秀之,本為佞幸;寒山子煮爺煮娘之,亦愛無差等之談,不免於駁雜。然大旨主於敦飭人倫,感發天性,未可以其詞旨陳腐棄之。況其人始以孝著,終以忠聞。雖零篇斷什,猶當珍惜,是固不僅以文章論矣。
---出《四庫總目提要》
《述古孝子詩》序 (包世臣)
人之心不可使放,放必由於無所事,心無所事,而不能無所之則放矣。故古者教人,於平居則《春秋》《禮》《樂》,冬夏《詩》《書》,行以采齊,趨以肆夏,使此心無時無地不有所事以守之,而不放也。至於居喪則主哀,而不尚容,自成服以至免喪,歷三載之久而身以廢業,無所事事,若非有束其心者,在不能保其不外馳而忘哀也。是故始喪,讀喪禮,既葬,讀祭禮,凡以自管其情,目之所觸,聲之所發,無非歸厚之教,設此閑以防其心者也。分宜趙南庵先生之執母喪也,居廬之日,檢古孝子事跡,摘敘其略,各綴以五言二韻,積二百首。蓋三載之中,無日不與古孝子相晤對,創巨痛深情,難自已,與古人喪次讀《禮》事異,而束心於哀,則無殊也。先生五世孫芝岩茂才,年少工為文,不忘祖德,以是編見示,乞序而梓以傳之,後之得是刻者,罔極之思,有不覺其油然生已。《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類至五世,而手澤益彰,其斯為君子之永錫也乎。
不求金玉重重貴,但願兒孫個個賢
《孝順歌》:「父母不親何人親,不重父母重何人,你若敬他十六兩,後輩兒孫還一斤。」
《誡逆訣》:「我養我兒為我兒,我兒餓我不是兒;我兒養兒為孫兒,莫叫孫兒餓我兒。」
善惡到頭終有報。凡是餓過父母的人,有朝一日難免不被自己的兒女所餓。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
父望子成龍,子望父升天
末學愚鈍,所知所述全部來自古聖先賢大德和其它仁者們,末學自己措辭不妥之處恭請仁者原諒!恭祝仁者一切善願速成就!恭祝咱們盡虛空所有家人幸福美滿!六時吉祥!南無阿彌陀佛!
❻ 形容要在父母在世的時候孝順父母的名句有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在。
《常回家看看》歌詞。
❼ 孝順父母行勝於言
孝順父母行勝於言,
這句話說得好!
孝順父母要落實到行動上,
嘴上說孝順,
沒有行動等於零,
這種行,
最重要的就是多陪伴,
陪父母聊天,
給父母洗頭洗腳等等。
❽ 「丈夫是家中活佛,在家孝順丈夫,勝過遠地燒香拜佛」出自什麼文章
阿彌陀佛,師兄,丈夫是家中活佛,在家孝順丈夫,勝過遠地燒香拜佛這句話是對的,不要計較它出自那篇文章。
❾ 一次生前的孝敬,勝過身後百次掃墓; 清明燒萬堆紙錢,不如在世端一碗飯。 切
生前的抄孝敬是應該的,父母生養襲你,身後的積蓄還會落在你那,你端一碗飯(這飯還可能是父母的錢)可是個保姆的本份。所以清明掃墓燒紙是兒孫應盡的義務。作為一個人,必須孝敬父母身前,父母百年後逢節掃墓燒紙百次千次更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