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兒子用擀麵杖陪八旬母親打球,如何評價該男子孝心
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雖然這句話是大多數人的心聲,但是實際生活中,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又很難時刻陪在父母身邊盡孝心。在吉林四平有一名男子,可以堅持20年陪母親打球,這位男子捨得花時間陪母親的行為真的值得我們大家學習和敬佩。
對於孝心這件事,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但是如果老人因為孩子的付出而快樂,可以吃的好,睡得好,心情好,那麼孩子們的孝心應該就算盡的到位吧。否則,只是給予金錢和物質,但是老人見不孩子的面,得不到孩子的陪伴,心情也不悶悶不樂的。像這位吉林四平的男子,不僅僅是可以與母親和平相處,還想著辦法的讓母親開心,陪著母親打球玩,真的是把老人當成孩子似的在盡孝。
大家都來說說自己是如何盡孝的呢?
『貳』 孝敬父母的歷史典故
二十四孝里的「黃香暖席」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人。年紀才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黃香)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並使蚊蟲遠遠地避開(黃香雙親的帳子),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到了寒冷的冬天,(黃香)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母睡起來時覺得暖和。因此,黃香的事跡流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叄』 一個男人把自己的家庭建立在孝敬他母親身上,他會幸福嗎
他一定會幸福的,因為百善孝為先。
『肆』 男人太孝順,婆媳關系面前無條件維護他媽,憑什麼我要受氣
你既然知道你丈夫是一個孝順的孩子的話,你就不要和他爸媽去鬧矛盾嘛,婆媳雖然不好相處,但是多一點寬容多一點包容多一點理解嘛,和他媽媽不要去發生矛盾,這個男人也就不為難了。
『伍』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1、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今河南沁陽人)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
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2、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
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5)男子孝敬母親擴展閱讀: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國元朝成書的一本宣揚傳統儒家孝道的蒙養讀物,其中選輯了為封建王朝所稱頌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個孝男孝女的事跡,敘之以文,詠之以詩,繪之以圖,目的在於「用訓童蒙」即培養兒童的封建孝德,並在民間廣泛流傳。在舊社會,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歷史上傳承下來的《二十四孝故事》,必須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辨證的歷史的分析。其中確實有值得繼承和弘揚的內容,但也有糟粕。值得繼承和弘揚的是——對父母的敬愛和關心、發自內心的事奉父母的精神。
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幾乎都具有這種精神,這種精神具有它永恆的價值,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與精華所在。我們讀《二十四孝故事》,當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他們也許並非看重形式,讓後人件件照辦,而是想通過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人世界還有「孝」之一字!
『陸』 男朋友太孝順他媽媽了
他經常重復講是讓人比較煩。這么說來,他應該是把他媽媽擺在第一位的,你是次之。估版計以後家庭權糾紛中,他也會按照這個順序來處理的。如果你不介意他重視他媽媽,只是反感他嘴上總講,那就當做沒聽到唄,讓他絮煩他的。如果你很介意他把你擺在後面,那就下次買東西時,需要給他媽媽買的,你就主動點表示出來,不需要買的,你就保持沉默,讓他也形成一個觀念,那就是你主動張羅的就是你認可的。如果他在乎你的感受,他會留意這些的。他絮絮叨叨的講不停,其實也是在等你的一個表態吧。嫁一個人,不是嫁個人,是嫁他們全家,多動動腦筋找點方法和他們相處吧——如果他們值得你為他們費心。
『柒』 30字歷史孝敬母親的故事
行佣供母
江革,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
埋兒奉母
郭巨,獨自供養母親,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捌』 為了孝順老母,寧願拋妻棄子,犧牲一輩子幸福,這樣的孝親精神值得提倡嗎
世界之大什麼樣的人都有,作為兒女覺得父母是最愛自己的,如果沒有父母也就沒有自己。往往生活中都會有極端的孝順父母的方式,有的人會為了孝順父母而拋妻棄子。這種孝順方法,我個人認為不應該提倡。
第三,在一個家庭中,男人扮演著很多的角色。男人是一個家庭的頂樑柱,在照顧母親的同時更應該顧慮到妻子和兒子。好的孝順方式一定是雙贏的,該男子可以和妻子兒子說孝順母親的事,爭取讓妻子和兒子都贊同並且一起照顧母親才是最佳的一種孝順方式。
第四,母親給予了自己生命,照顧她是應該的。可是自己的妻子將會是陪伴自己一輩子的人,當那一天母親去世了,妻子和孩子都還可以陪伴自己走人生剩下的路。妻子對於該男子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作為該男子應該一碗水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