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沒有譴責孩子不孝順父母的歌曲
不要譴責,要側面教育。跪羊圖這首歌很好聽。
跪羊圖 歌詞唱:古聖先賢孝為宗萬版善之門孝為基禮敬尊權親如活佛成就生命大意義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報恩不忘本做人飲水要思源才不愧對父母恩念: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順子弟必明賢唱:小羊跪哺閉目吮母液感念母恩受乳恭身體膝落地姿態如敬禮小羊兒天性有道理念:盡心竭力孝父母孝親親責莫回言諸事不順固不孝怎知孝能感動天唱:人間孝道及時莫遲疑一朝羽豐反哺莫遺棄父身病,是為子勞成疾母心憂,是憂兒未成器多少浮雲遊子夢奔波前程遠鄉里父母倚窗扉苦盼子女的消息多少風霜的累積雙親容顏已漸老莫到懺悔時未能報答父母恩念:福祿皆由孝字得,孝順父母如敬天。處世為有孝力大,孝能感動地和天。積德行善也是孝,孝仗佛力超九天。唱:多少浮雲遊子夢奔波前程遠鄉里父母倚窗扉苦盼子女的消息多少風霜的累積雙親容顏已漸老莫到懺悔時未能報答父母恩為人子女飲水要思源圓滿生命盡孝無愧意兒女心無論在何地給雙親一聲感恩您給雙親一聲感恩您
『貳』 孝歌50首歌詞大全
孝歌是我國孝道文化的一種,在我國南部地區普遍流行。當長輩去世以後,在將要下葬的前一夜他的後代要為逝去的長者守夜,就是圍著他的棺材拿著香不停的轉,謂之轉香。這種習俗體現了一種傳統的孝道理念。[1]
中文名
孝歌
來源
孝道文化
流行地區
我國南部地區
體現
一種傳統的孝道理念
快速
導航
陝南孝歌憶父賦
簡介
轉香期間要找會唱孝歌的人唱一通夜,內容不限,有為老人歌功頌德的內容,到了夜深時,唱歌的一對男女就故意唱打情罵俏的歌,以吸引那些幫忙的和一些送禮的客人不睡覺,不至於冷場(農村習俗老人去世葬禮越熱鬧就越孝敬)有的為了更熱鬧更吸引人乾脆就請兩批唱孝歌的人,讓其對罵誰罵贏了主人另行有賞。雖然談不上不文明但也相當有趣。具體曲調為當地的山歌,主要在陝南等地方。[2]
陝南孝歌
陝南孝歌,是陝南民間喪禮中的一種演唱形式,俗稱「喪歌」,古稱「輓歌」。它主要是陪伴靈柩過夜中演唱的長篇敘事性民歌。主要流行於漢中、安康、商洛三地區以及沿秦嶺北麓關中某些地區,隨地域不同其風格、內容也各異。
孝歌起源於何時,民間有多種說法。莊子文集《莊子·至樂》載:「莊子妻死,惠王吊之。莊子則箕踞鼓盆而歌。」《西鄉縣志·歌謠》載:「喪家伴靈時賓朋之歌也。詞調稍雅、凄婉動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石泉縣志·風俗》稱:「石泉土著寥寥,四方商族聚而成俗。其間冠婚喪祭之儀,有隨土著而變者,亦有沿客習而效尤者各相揶揄。」所以孝歌是泛指地區民間說唱藝術形式的混合體。
『叄』 琵琶記第二十齣孝順歌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紀念故人也有三:故居、墓地、後人,後人為大。
《孝順歌》
父母恩情似海深
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兒育女循環理,
世代相傳自古今。
為人子女要孝順,
不孝之人罪逆天。
家貧才能出孝子,
鳥獸尚知哺育恩。
父子本是骨肉情,
爹娘不敬敬何人?
養育之恩不圖報,
望子成龍白費心!
『肆』 農村喪事孝歌歌詞
《哀嘆詞》
痛爾父(母),哭爾親,養育兒曹恩義深。
朝提袍挈勞苦辛,三年懷抱始離身。
兒長大,親不存,牙床空對淚淋淋。
要相見,隔幽冥,有負親恩似海深。
難效目蓮把孝行,十八地獄去尋親。
嘆人生,總是空,生死從來萬古同。
高年彭祖今何在?不免南柯一夢中。
哀爾父(母),念爾生,粉身碎骨報難全。
思笑語,憶容顏,尺素難申罔報恩。
肝腸斷,淚漣漣,悠悠愁恨銷眉尖。
思輾轉,難報恩,惟願英靈早上天。
生前有酒幾時醉,滴酒何曾到九泉。
嘆人生,實堪憐,光陰荏苒幾多年。
陟屺(岵)空瞻徒泣血,辟誦哀號枉呼天。
嘆爾父(母),今已亡,千秋永別實堪傷。
柔情兒女心頭肉,嚴(慈)親恩澤勝穹蒼。
黃泉地,路迷茫,教人何處覓椿(萱)堂。
徒垂淚,枉思量,望斷雲山抱痛長。
誦經惟有蒼穹聽,願祈爾父(母)往西方。
嘆人生,若蜉蝣,大限來時萬事休。
富貴功名都是幻,荒草蓬蒿土一丘。
憶爾父(母),德彌彰,殷勤創業振綱常。
和鄰里,睦鄉邦,教誨兒曹有義方。
宜永壽,樂高堂,如何一旦返仙鄉。
情難舍,德難忘,哀思不盡地天長。
繞棺相看無由會,惟叩靈魂一炬香。
嘆人生,世事煩,奔波勞碌幾時閑。
堆金積玉今何用,過隙駒光指顧間。
思爾父(母),痛凄愴,越思越想越難當。
始受室,重義方,兒孫此日賴恩光。
心欲裂,倍凄涼,海枯石爛怨洪荒。
生死地,竟難忘,三魂杳杳不回鄉。
俯棺泣奠親知否?惟願神靈永顯楊。
嘆人生,空自憂,光陰迅速實難留。
萬古江山依舊在,不知人換幾多儔。
念爾父(母),育爾身,朝朝暮暮戰兢兢。
盼兒長,望兒成,兒生作息俱留心。
乳哺滿,已全形,高堂一別沒蹤尋。
視不見,聽無聞,徒傷兒女哭空庭。
今宵往返陪靈柩,哭斷肝腸刺破心。
嘆人生,奈此何,光陰似箭月如梭。
惟存德澤留芳遠,萬古名傳 百世歌。
孝歌是我國孝道文化的一種,在我國南部地區普遍流行。當長輩去世以後,在將要下葬的前一夜他的後代要為逝去的長者守夜,就是圍著他的棺材拿著香不停的轉,謂之轉香。這種習俗體現了一種傳統的孝道理念。
『伍』 孝順父母十首歌
孝順父母的十首歌推薦:《燭光里的媽媽》、《時間都去哪兒了》、《媽媽的吻》、《聽媽媽的話》、《常回家看看》、《萬愛千恩》、《父親》、《孝敬父母》、《世上只有媽媽好》、《天亮了》。
1、《燭光里的媽媽》
歌曲《燭光里的媽媽》,這首歌詞創作於1987年,是詞作者李春利為自己編劇的電影《眼鏡里的海》作的電影插曲。並且是獻給卧病多年的母親的,當時她還是個高中生,每個句子都是有感而發,且得到了母親的認可和喜愛。
『陸』 二十四孝孝歌書
1、《孝感天地》頌虞舜,以德報怨真聖人,堯帝選賢將位讓,嫁配蛾皇與女英。 舜居帝位尚耕田,侍親盡孝起五更,感動上蒼象代耕,烏鴉啄草地鞣耘。
2、《親嘗湯葯》漢文帝,父皇過早鶴仙西,母後悲傷病在床,文帝憂愁寢食廢。 晝夜侍奉將母醫,親自煎葯先嘗味,重德治國興禮儀,天佑文景盛世起。
3、《齒指痛心》歌曾參,孝順母親最誠慎;山中砍柴忽心痛,驚知娘親急召身。 飛步趕回跪安寧,母咬手指連兒心,喚兒歸家奉客賓,後世儒家尊「宗聖」。
4《蘆衣順母》閔子騫,父娶繼母生倆男,繼母心偏蘆充棉,閔損受虐無怨言。 鞭抽衣破蘆花現父怒休妻閔子攔,母去必將孤三子,留她只我一身寒。
5《百里負米》子路君,果敢性直最孝順,早年家貧菜充飢,游歷四方念雙親。攜米萬盅走百里,回家奉養父母親,雙膝跪地表歉意,天下稱孝揚美名。
6《鹿乳奉親 》是剡子父母年高患眼疾,需吃鹿乳來療醫,他披鹿皮進山去。 裝扮鹿仔入群內,取得鹿乳盡孝義;感動獵人稱之奇,傾奉鹿乳護送歸。
7《戲綵娛親》菜子老,年過古稀亦盡孝,為求雙親愉悅樂,常著綵衣扮童少。 戲耍手搖撥浪鼓,堂上送食滑一跤;恐老傷心順撒嬌,引逗父母哈哈笑。
8《賣身葬父》是董永,家境貧寒孝道深,賣身送終行孝盡,槐蔭樹下遇仙人。 感其孝順人忠厚,仙女與他配為婚,月織三百匹緞錦,贖得董永自由身。
9《刻木事親》是丁蘭,紀念父母恩如山,雕刻木像來供奉,早晚焚香奉茶飯; 進出請教常問安,猶如父母活跟前。妻煩針戳指流血,丁蘭休妻怒沖天。
10《行佣供母》孝江莘,伺奉寡母甘為佣,幫人為仆受飢寒,保得老母衣食豐。 戰亂背母去避難,幾經殺禍因孝遁;賢良方正封「孝廉」,「五官中郎將」 賜身。
11《懷橘遺親》唱陸績,六歲隨父舅家去,袖中藏橘遺落地,引得一陣鬨笑起。 母親愛好吃橘子,帶回兩枚嘗嘗味,年幼奉母孝出奇,《太玄》《易經》他注齊。
12《埋兒奉母》名郭巨,父逝獨孝養母親,家貧如洗窮潦困,生下嬰兒分身心。 母死不能再復活,子可再有還能生,夫婦商挖埋兒坑,不料掘出天賜金。
13《扇枕溫衾》道黃香,年方九歲沒了娘,伺奉父親孝心強,江夏黃童世無雙。 夏日搖扇枕席涼冬天先睡溫暖床,賢孝無比又博學,後為太守美名揚。
14《拾葚異器》表蔡順,採摘桑葚現孝心,色紅味酸自己食,皮烏味甜奉娘親; 路遇義軍問由因,細說衷情眾欽敬,贈給一頭大黃牛,又送白米三十升。
15《湧泉躍鯉》姜詩妻,龐氏孝心感天地,為了適從婆口味,擔長江水烹鯉魚。 一個來回十多里,哪管日曬與風吹,一日歸遲丈夫怒,疑為怠慢逐驅去。 龐氏委屈不失孝,薑母命詩接妻回;龐氏進門院湧泉,每日泉中出鯉魚。
16《聞雷泣墓》是王裒,父死非命不面西;母親死後更傷悲,搭棚守墓盡孝儀。 娘親生前畏響雷,每逢雷雨墳前跪,口呼「裒兒在這里,娘親且莫心驚慮」。
17《乳姑不怠》唐氏賢,太姑年老牙脫完,五穀飯菜嚼不爛,唐氏餵奶當婆飯。 婆終交代子孫言,要學她孝我一般,孝順與她不怠慢,孫兒南山居高官。
18《卧冰求鯉》頌王祥,虔誠盡孝美名揚,繼母生病思鮮鯉,水面結冰凍河床。王祥解帶卧冰上,感動神仙來幫忙,冰溶洞窟鯉跳筐,後居太尉官運昌。
19《恣蚊飽血》小吳猛,八歲就知孝雙親,家道貧窮無帳營,蚊叮父身難安寧。吳猛見情心不忍,每晚赤身父旁困,引得蚊子叮自身,蚊飽不再擾父親。
20《扼虎救父》是楊香,一日隨父收稻忙,忽然老虎下山崗,叼走父親很危亡。楊香年方十四歲,赤手空拳無寸鋼,急起雙手扼虎喉,虎放父身自逃亡。
21《哭竹生筍》是孟宗,少時亡父母拉成,老母病重須鮮筍,奈何此時正寒冬。 竹林求筍無蹤影,抱住竹子哭蒼穹;哭的地裂冬生筍,虔誠孝母垂英名。
22《嘗糞憂心》庾黔婁,南齊高士任縣令,一日心驚汗漓淋,知是家父身染病,辭官回家審父病,嘗糞味甘是絕症,憂心哭天願替身,父喪守靈三年整。
23《棄官尋母》朱壽昌,七歲生母逼離鄉,五十年來無音信,刺指流血寫「金剛」。身在朝中心思娘,得音辭官回故鄉,陝西覓見母與弟,母子歡聚孝高堂。
24《滌親溺器》黃庭堅,身貴權重居高官,伺奉母親不怠慢,朝辭晚歸問平安。早起為母倒糞便,晚凈溺器送床前,春夏秋冬不間斷,虔誠孝心千古傳。
(6)孝順傷心歌擴展閱讀: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
《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於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干寶的《搜神記》卷十一收錄三則鯉魚自動破冰彈跳的故事,主角有王祥、王延、楚僚等三人。敦煌藏經洞發現的佛教變文《二十四孝押座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二十四孝」作品。
「二十四孝」講了二十四個做人盡孝的故事,不同版本的區別,僅在於個別人物和故事選取的不同。在最常見的版本里,包括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葯、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佣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卧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
其中大部分故事說的是子女為保證父母的身心安悅和自己的內心寧靜而做出的力所能及的孝行,這些當然是值得肯定和贊賞的。但也有部分故事裡的極端做法所顯示出的超越常理、違背常識,讀來令人不安。
現代人對於「二十四孝」的評價,大多數人最為熟悉的恐怕是魯迅先生的雜文《二十四孝圖》。魯迅說他小時,讀了郭巨埋兒這幅圖後,「怕看見我那白發的祖母,便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至少,也是一個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礙的人。後來這印象日見其淡了,但總有一些留遺,一直到她去世——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圖的儒者所萬料不到的罷。」(見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
參考資料:網路-二十四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