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有關重陽節的來歷100字

有關重陽節的來歷100字

發布時間:2025-09-20 12:14:05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來歷100字

重陽節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那麼,關於重陽節的來歷你知道多少?以下我為大家收集了重陽節的來歷100字,供大家參考!

第一篇:重陽節的來歷100字

重陽節又稱什麼節:登高節、茱萸節、重九節、老年(人)節。

重陽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

第二篇:重陽節的來歷100字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第三篇:重陽節的來歷100字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相關閱讀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

㈡ 重陽節來歷簡短的介紹

重陽節來歷簡短的介紹如下

  1. 基本含義

    •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是農歷九月九日的傳統節日。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2. 起源傳說

    • 相傳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每年出來作惡,導致百姓生病甚至喪命。青年恆景為除害,外出訪仙學藝,最終學成歸來,在九月初九這天,帶領鄉親們登高避疫,並用茱萸葉和菊花酒使瘟魔不敢前行,最終恆景將瘟魔刺死,從此重陽節登高避疫的風俗流傳下來。
  3. 歷史演變

    • 重陽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季秋拜神祭祖禮俗活動。
    • 魏晉時期,賞菊、飲酒的習俗開始形成。
    • 唐朝時,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宮廷和民間都慶祝。
    • 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有各種慶祝活動。
    • 明清時期,重陽節風俗盛行,如明代皇帝親自登高,清代貼菊花枝葉招吉祥等。
  4. 文化內涵

    • 九九重陽,寓意長久長壽,與傳統文化中的孝道倫理相融合,成為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重要主題之一。
    • 重陽節慶祝活動多彩浪漫,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5. 現代意義

    •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㈢ 9月9日重陽節的來歷100字

東漢安帝年間,宮中身懷六甲的李娘娘受閆氏所害,逃至洛陽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陽店。恰在農歷九月九日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陽女。李娘娘歷盡艱辛,慢慢把重陽女養大成人。誰知一年秋天,此地發生了一場大瘟疫,村裡的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倖免。
李娘娘臨終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重陽女,並把安帝贈送的玉佩傳給女兒,讓她找機會狀告閆氏,為她討回公道。李娘娘死後,重陽女到處拜師學藝,立志斬除瘟魔,為母報仇。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精心傳授劍法,並密告瘟魔的四個弱點。
一怕紅色,二怕酒氣,三怕刺激氣味,四怕高聲,讓重陽女來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現時見機行事,為民除害。第二年九月九日這天,重陽女組織附近的百姓登上雲彩山,女的頭上插紅茱萸,茱萸果為紅色,葉子散發出一種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一出現就齊聲高喊:「鏟除瘟魔,天下太平」。
瘟魔見到紅色,聞到酒氣和怪味,聽到喊聲,縮成一團,重陽女一劍將瘟魔刺死。從此重陽店一帶百姓安居樂業,健康長壽。

㈣ 重陽節的來歷100字 意義有哪些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叫重陽節,這是因為,我國古代對數字的稱謂頗有講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數稱陽數;二、四、六、八、十等偶數叫陰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稱為「重九」。兩陽相重,故名重陽。

重陽節的來歷100字簡介

1.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九月,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掃墓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2.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重陽節的意義

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在每年的九月初九,因為讀音和「久久」不謀而合,所以也被人們賦予了長壽的含義,在1989年的時候更是被定為「敬老節」,告誡人們要多關心身邊的老人。

因此現在重陽節的意義主要是為了倡導人們尊老、敬老,多多陪伴身邊的老人,也就是重視孝道,在古代就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佳句,而現階段老年人口不斷增加,如何讓他們安享晚年,就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閱讀全文

與有關重陽節的來歷1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兄弟一直不贍養父母我該怎麼辦 瀏覽:63
浙江藕王養生湯加盟多少錢 瀏覽:459
農村一次性補繳八萬養老保險 瀏覽:649
老人家失眠蛋白粉 瀏覽:554
煙台入職體檢去哪個醫院 瀏覽:306
重陽節尊老愛幼的畫怎麼畫 瀏覽:857
河東老年大學地址電話號碼 瀏覽:270
重陽節賀卡視頻 瀏覽:579
父母過世沒辦法回去有什麼禁忌 瀏覽:977
老年大學書畫展覽慶五一 瀏覽:264
老年大學是什麼時候開辦的 瀏覽:155
吳江哪些醫院可以周日做體檢 瀏覽:639
長壽花疤痕掉落怎麼辦 瀏覽:569
論語中寫孝父母的名言有哪些 瀏覽:910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有哪些費用 瀏覽:396
中國古代長壽的人有多少 瀏覽:672
有關重陽節的來歷100字 瀏覽:725
端午敬老院主持稿 瀏覽:977
老年人短褲裁剪圖 瀏覽:697
中國人保遞增養老保險 瀏覽: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