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朋友說:兒子孝不孝順取決於兒媳婦,對么
個人認為這句話還是比較對的,有的時候即便是兒子孝順,但是兒媳婦不孝的話也是很無奈的事情。
㈡ 生兒子好還是生女兒好,哪個更孝順
生兒子好還是生女兒好,這是中國社會上熱議的話題啊。大家都會在爭論說是生兒子孝順還是女兒孝順。
㈢ 子女長大後是兒子孝順還是女兒孝順
這個不能一概而論吧,總是有兒子孝順的也有女兒孝順的,就像人裡面也是有好人也有壞人的,其實有些時候也不能說沒有陪在身邊伺候就怪兒子或女兒不孝順吧,孝順怎麼定義呢,像我外公有四個孩子,前年外婆生病了,因為我大姨跟小姨離外婆外公最近,所以出了醫院都基本都是她們兩家輪流照料的,我舅舅呢,離外公她們二百多公里,肯定是不可能一直守在外公外婆身邊的,但是剛生病在醫院時都是舅舅忙前忙後的,我媽呢,離那兩千多公里呢,當然是沒有去看望外公外婆他們的,不過他會時常打電話跟他們聊天視頻,因為外公外婆他們都有退休工資,所以一般我媽給他們老人家錢都不要,沒辦法,每次我媽回去都會買許多東西給他們,還會帶給大姨小姨舅舅他們,說你們辛苦照顧爸媽,就算是點心意吧,外公外婆年輕的時候還會常來看看媽媽,一呆就是個一年半載的,有時候也會去舅舅那裡,一過也是幾個月,現在人老了,不太方便了,所以都是大姨小姨陪著他們,前年外婆生病了,媽媽也是去過了好幾個月才回來的,這樣我該怎麼評判是兒子孝順還是女兒孝順呢,長大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不一定時刻的陪著老人身邊,但我覺得只要他們有這份孝心就足夠了,每個人對孝順的定義不同,有的人可能喜歡表面的認為一直給老人買東西就是孝順,有的人覺得陪伴就是最孝順的,不管兒子還是女兒,你要是希望他長大了孝順,從小就給她做個好的榜樣吧
㈣ 兒子比女兒更孝順生一次病你就懂了,現實很扎心,對此你怎麼看
「生兒子好還是生女兒好?」
一位讀者留言說:
「我現在醫院給我爸陪床,觀察了一下,在醫院照顧病人的除老伴外,女兒最多,兒子少些,然後是女婿,也可能是巧合吧,兒媳婦是沒見到。」
另一位讀者也說:「我身邊的人也都是女兒孝順,家產最後都給了兒子。我姥姥姥爺把房子都給了舅舅,現在姥爺生病早就去了,就我媽媽還有兩個阿姨在照顧糖尿病的姥姥,每天給她打針吃葯,舅舅除了逢年過節都不回來。」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重男輕女的思想,特別是在老一輩眼裡,生孩子,無論如何也要「拼」一個兒子,有些家庭哪怕前面已經生了三四個女兒,也還繼續生,無論如何也要生一個兒子出來。
然而,生兒子真的有這么好嗎?年輕的時候也許是為了在家庭能「抬起頭」來,也許是為了臉上的面子,也許是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打心底里都覺得生兒子好。
然而等到老了,看清了世態真相,終於會明白:兒子不一定比女兒好。
但對於很多父母,特別是農村家庭的父母來說,無論女兒多好,兒子依然是心頭肉,女兒對父母只有給予的份,而父母所有,全都是兒子的。因為在他們的觀念里,老了還得靠兒子。
然而等到父母老了,兒子真的靠得住嗎?或者真的是最靠得住的那個嗎?我想,答案未必。
寫在最後
人這一生,離不開愛,也往往被親情羈絆。
一輩子含辛茹苦的父母,到了老年往往變成了相對弱勢的一方,會開始奢求兒女的陪伴,會在生病住院的時候望著窗外期盼兒女的「突然歸來」。
盡管嘴上說著很好,不要掛念,但心底里,又多希望兒女們常回家看看,多希望在自己或另一半生病住院的時候,兒女能放下手頭的工作,回到家裡來。
跟獨生子女家庭不一樣的是,多子女家庭的父母往往更幸福,因為兒女多,晚年的時候兒女不同性格的不同表現,也能更「全方位」的給足父母關照。
比如有的孩子給錢,有的孩子給陪伴,有的孩子常常電話問候,有的孩子帶著他們的孩子常常回家看看,這些,其實都是老年父母的幸福源泉。
作為父母,我們永遠不知道老了那一天,哪個孩子會對我們更好,給予我們更多的錢和陪伴,所以,就算心裡對孩子們的喜歡有排序,最好也不要表現的太明顯。
少一些的重男輕女,少一些的嫌貧愛富,一碗水端平,那麼晚年幸福的概率會更大。
㈤ 很多人說還是兒子比女兒孝順是真的嗎
一般都說女兒比兒子孝順,
1、中國人的傳統思想都是養兒防老,女兒感覺都是嫁人回了,就是答別人家的人了。
2、但是現實情況是,兒子往往和媳婦過一起,兒媳矛盾不容忽視。
3、女兒過年過節還經常看望老人,而兒子就不一樣,男人都比較粗心大意。
4、其實兒子女兒都一樣。老人要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做兒女的要尊重關心老人
闔家團圓 是最好的。
㈥ 對父母不好,是兒子不孝還是媳婦不孝
很顯然是兒子,媳婦不是公公婆婆生的,沒有養育之恩 ,很難說做到全心全意的孝敬公婆。兒子就不一樣了,他如果做不到孝順,是其個人的主觀行為,媳婦只是起到了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