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重陽節的古詩詞五首(含賞析)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就是重陽節。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在古時候,人們普遍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所以會在這一天登高祈福、拜神祭祖、飲宴祈壽等。重陽節也是感恩敬老的日子,因為九在民俗觀念中是最大的數字,所以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重陽節是古代很重要的節日,今天小編就來說幾首關於重陽節的詩詞吧。
一、行香子·天與秋光
【宋代】李清照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薄衣初試,綠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恓恓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1.翻譯
天氣反復變化,已經是秋日風光,心情也漸漸變得悲傷,仔細觀察一下黃色菊花就知重陽節快到了。剛剛試穿了一件粗糙的衣服,品嘗了新釀成的綠蟻酒,在陰雨風涼的反復變化中,每刮一次風,下一次雨,天氣便漸次轉涼。
黃昏時刻的院落,總感覺冷冷清清,凄凄慘慘,酒醒過後往事湧上心頭,愁上加愁。怎麼能忍受這漫漫長夜,明月照在這空床之上。聽著遠處的搗衣聲,稀微的蛩鳴聲,還有漫長的漏聲,感覺時光過的太慢了。
2.賞析
李清照曾經為丈夫趙明誠在重陽佳節的時候,寫過一首《醉花陰》。這首詞也是李清照在重陽臨近的一天,寫給丈夫的。只不過世事無常,陰陽兩隔,表達的是死別。
這首詞的上半部分寫環境,通過重陽時節,秋風、秋雨、秋涼,來描寫主人翁所處的悲涼之境。下半部分寫主人翁所處的院落,夕陽、長夜、明月等事物和砧聲、蟋蟀聲、漏聲等聲音烘托主人翁的落寂心情。此詞聲聲凄切,字字血淚,作者的哀愁是國家屈辱投降下的痛苦呻吟,是夫死婦喪、妻離子散、背井離鄉、顛沛流離的艱苦。
二、蟾宮曲·九日
【元代】張可久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1.翻譯
我面對著青山勉強整理著頭上的烏紗。歸家的大雁從秋天的高空穿過,睏倦的遊子思念著家鄉。還記得歌女殷勤的勸酒,用金子做的酒杯一齊舉起,還有歌女彈奏著琵琶助興。西風蕭瑟,人已經衰老、滿頭白發了,蝴蝶也愁明天的菊花開放。回過頭來看天涯茫茫,只有夕陽西下的一縷陽光,遠處還有幾只飛走的烏鴉。
2.賞析
這是一首小令,彼時正是秋高氣爽、大雁南歸的時節,這樣的秋景卻引發了遊子的哀愁。
前三句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是作者在重陽節登高所見到的景象,歸雁這一物象傳達出了作者這一睏倦遊子對家鄉的思念。這種情感就像陶淵明的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一樣,雖然這一生都是在時隱時仕、輾轉流浪下度過的,但是在古稀之年,還是容易想到家鄉,內心無比惆悵。
緊跟著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三句,詩人就將眼前景轉為對往日生活的回憶。其中的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詩人回憶起往昔快樂生活時的濃縮而成的意象,寫盡了宴客場景的繁華熱鬧。樂景寫哀,回憶有多快樂瀟灑,現在的處境就有多孤寂凄涼。
後面的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兩句,又化用了蘇軾的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這是全曲的名句,也是詩人有感於眼前之景,回憶著過往,今非昔比的現狀而發出的感慨。連黃花都有凋零破敗的一天,更何況人呢?人生苦短、人也易老,遊子還是不要留戀他鄉了。
最後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作為全曲的終結,詩人以景結情,寫出了眼前的凄涼景象。作者回過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只覺得是漂泊無依、睏倦疲勞,思鄉之情怎麼也剪不斷。整首曲子作者從眼前真實的景物寫起,再到觸景生情、回憶往昔。真是清雅自然,堪稱元散曲中的精品了。
三、九月十日即事
【唐代】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1.翻譯
昨天剛登完龍山,今天是小重陽,又要舉杯宴飲。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2.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在借菊花的遭遇,抒發自己的哀情。因為在唐宋時代,人們會在重陽節當天宴請賓客,第二天是小重陽,會再次登高宴飲,所以說兩重陽。作者借酒澆愁,彷彿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被朝廷放逐的棄臣。他只好痛苦地發問:菊花為什麼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
對於登高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的歡樂意猶未盡,所以在九月十日小重陽這天還要繼續宴飲。但是菊花作為一種生命個體,卻要慘遭兩次采擷的痛苦。詩人不禁為此感到苦悶痛心。
四、憶秦娥·簫聲咽
【唐代】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1.翻譯
玉簫的聲音凄涼悲哀,秦娥從夢中驚醒時,眼見秦家樓外一輪清冷明月。清冷的明月,每一年橋邊青青的柳色,都印染著灞陵橋上的凄愴離別。
又是一年重陽佳節,登上樂游原,秦娥遙望咸陽古道,可嘆那人了無影蹤、音信斷絕。良人不見啊音信斷絕,只有西風蕭瑟,殘陽似血,拂照著那漢家帝王的陵闕。
2.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又是一年重陽佳節了,自己思念的愛人還沒有回來。這名孤獨地女子只能在夢中與愛人相會,可是凄涼婉轉的簫聲驚擾了女子的好夢。整首詞描繪出秦娥內心的失望和哀婉欲絕的情思。
五、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翻譯
我獨自一人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來臨我都更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了茱萸,只可惜缺少我這個人。
2.賞析
這首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這首詩開篇就緊扣題目,寫獨自一人在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寂寞,寫常常會思念起故土和家人。每當良辰佳節,都會使思念更加深沉。遠在家鄉的兄弟,正在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的時候,是不是也會懷念不在他們身邊的自己呢?整首詩思維跳躍、語句樸素自然,把作者在重陽佳節的內心感受描寫的淋漓盡致。彼時正是昔日的好兄弟一起登高的日子,自己卻還在遙遠的異鄉做著這異客,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愈發強烈。雖然作者的一字一句都很樸素平淡,但是字里行間的陌生孤單呼之欲出,十分的生動。
作者想到了自己沒有在家鄉和親人們歡度佳節,那麼自己的親人在插茱萸時也會發現少了一個人,從而想起他的。這樣的描寫非同一般,反而使整首詩的感情更加質朴自然了。
古往今來,有很多的詩詞都和良辰佳節有關,重陽節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日。對於現在來說,節日氣氛逐漸冷淡,除了春節、中秋之外,很少有節日還有以前熱鬧的氛圍了。
2. 重陽佳節就菊花——唐代詠重陽詩賞析(下)
重陽佳節就菊花
——唐代詠重陽詩賞析(下)
王傳學
重陽節賞菊花,飲菊花酒,是古詩中常表現的雅事。
唐代田園詩人孟浩然的《過故人庄》,把重陽節賞菊花作為自己的期盼: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此詩寫的是詩人應邀到一位農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經過。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之中,主客舉杯飲酒,閑談家常,充滿了樂趣,抒發了詩人和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這首詩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細細品味就像是一幅畫著田園風光的中國畫,將景、事、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農家恬靜閑適的生活情景,也寫老朋友的情誼。通過寫田園生活的風光,寫出作者對這種生活的嚮往。全詩語言朴實無華,意境清新雋永。作者以親切省凈的語言,如話家常的形式,寫了從往訪到告別的過程。其寫田園景物清新恬靜,寫朋友情誼真摯深厚,寫田家生活簡 朴親切。
全詩描繪了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用語平淡無奇,敘事自然流暢,沒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跡,然而感情真摯,詩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情趣,從而成為自唐代以來田園詩中的佳作。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深深為農庄生活所吸引,於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兩句詩,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也真切的反映了重陽節賞菊花品菊花酒的節日風俗。
再看盛唐詩人皇甫冉的《重陽日酬李觀》:
不見白衣來送酒,但令黃菊自開花。
愁看日晚良辰過,步步行尋陶令家。
詩的意思是:沒有見到友人來送酒,只有黃菊獨自開放。郁悶得眼看著天色漸晚良辰已過,我只好自己一步步走去陶縣令的家。
這里的陶令根據前面的黃菊推斷應該是指陶淵明,詩中用陶淵明代指自己,感嘆自己與友人李觀分別後,再沒有人給自己送酒了,在重陽佳節,也不能飲酒賞菊,只好讓菊花獨自開放。詩人用白衣人給陶淵明送酒的典故,表達對友人的深切懷念,
與重陽節有關的文人故事,恐怕要算白衣人給陶淵明送酒最有名、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了。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最愛菊花,簡直是個「菊迷」。菊花是經得起秋後風霜摧折的花卉,象徵著高潔的品格。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的亂世,不滿當時的政治傾軋和官吏的腐敗,也有高潔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辭去官職,回到家鄉柴桑(今江西)隱居,在宅旁東籬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他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為人傳頌。陶淵明又喜歡喝酒,可是因為家貧,時常缺酒。那年重陽,陶淵明在籬邊賞菊,卻沒有酒喝,不能一醉,多煞風景!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裡,嗅嗅嚼嚼,聊以為遣。古人認為菊花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所以不但用來釀酒,也用來食用。屈原的《離騷》所謂「餐秋菊之落英」,即是一例。然而菊花畢竟不能代酒,陶淵明正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遠處來了一個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差人,特地送酒來給陶淵明的。陶淵明真是喜出望外,立即打開酒瓮,對著菊花開懷暢飲,盡醉方罷。
大詩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借菊花兩遭採摘,抒發自己內心的苦悶心情: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這首詩是李白在當塗(今安徽當塗)龍山登高之作,時在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秋重陽節後一日。詩人已於前一日登過一次龍山,並作了首《九日龍山飲》, 這屬於第二次登山宴賞,故詩人感嘆菊花連續兩天遭到採摘,聯想到自己兩入長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創,不由得感慨萬端。
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連續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采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詩人以醉澆愁,朦朧中,彷彿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問:菊花為什麼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對於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宴飲;但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卻要忍受兩遭采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現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託自己內心的極度苦悶。借嘆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饞離京、流放夜郎的坎坷與不幸,正見其愁懷難以排解。此詩語雖平淡,內涵卻十分深沉。 主要表現了詩人一生屢遭挫敗和打擊,而在節日里所引發的憂傷情緒。
唐代邊塞詩人岑參一次在行軍途中,恰逢重陽節,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寫下了《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這首詩: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孟浩然就有「待到重陽日,再來就菊花」(《過故人庄》)的詩句,表現了喜愛農家生活的雅興。而岑參是在行軍途中,時逢安史之亂,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亂中,沒有像給陶淵明送酒的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這就勾起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詩人寫思鄉,沒有泛泛地籠統地寫,而是特別強調思念、憐惜長安故園的菊花。這樣寫,不僅以個別代表一般,以「故園菊」代表整個故園長安,顯得形象鮮明,具體可感;而且這是由登高飲酒的敘寫自然發展而來的,是由上述陶淵明因無酒而悶坐菊花叢中的典故引出的聯想,具有重陽節的節日特色。既貼題目中的「九日」,又點出「長安故園」,可以說是切時切地,緊扣詩題。詩寫到這里,還顯得比較平淡,然而這樣寫,卻是為了逼出關鍵的最後一句「應傍戰場開」。這句承接前句,是一種想像之辭。本來,對故園菊花,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想像,詩人別的不寫,只是設想它「應傍戰場開」,這樣的想像扣住詩題中的「行軍」二字,結合安史之亂和長安被陷的時代特點,寫得新巧自然,真實形象。使讀者彷彿看到了一幅鮮明的戰亂圖:長安城中戰火紛飛,血染天街,斷牆殘壁間,一叢叢菊花依然寂寞地開放著。此處的想像之辭已經突破了單純的惜花和思鄉,而寄託著詩人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
大詩人白居易的《重陽席上賦白菊》,別有情趣: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這首《重陽席上賦白菊》詩,寫得新穎而別致,詞約而意豐。此詩一、二兩句寫詩人看到滿園金黃色的菊花中間,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無限的欣喜;三、四兩句是採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參加「歌舞席」的老人,和青少年在一起載歌載舞。全詩表達了詩人雖然年老仍有青少年的情趣。抒發了人老心壯的慨嘆之情。
唐代詩人齊己的《對菊》,寫出了對菊花的真心喜愛:
無艷無妖別有香,栽多不為待重陽。
莫嫌醒眼相看過,卻是真心愛淡黃。
詩的意思是:菊花姿不妖艷但別有清香,栽種很多不只是為了等到重陽節來欣賞。睡醒了還起來看她,只是真心喜愛她的淡黃顏色。寫出了詩人對菊花的由衷喜愛之情。
最後看唐代詩人鄭谷的《菊》: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詩題為菊,通篇不用一個菊字,但句句寫菊。
「王孫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種野生草,個頭較高,從外形看,與菊苗沒有太大的差別,養尊處優的公子王孫們,是很容易把菊苗當作蓬蒿的。詩人直抒胸臆,直截了當地訓斥王孫公子「菊草不分」。其實這是鄙視他們不識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鬢毛」,每年陰歷九月九日,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重陽節,這一天,我們的先人登高、賞菊、飲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於鬢上。這句是說,菊苗到了重陽節,就會開出美麗的花朵,這與蓬蒿有了本質的區別。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鬢發間。請問:有亂插蓬蒿的嗎?作為菊花是多麼自豪啊,人們終於認識到它的價值。
三、四兩句是全詩的著重處,集中地寫了菊的高潔氣質和高尚品格。「露濕秋香滿池岸」,寥寥七字,寫秋天早晨景象:太陽初升,叢叢秀菊,飽含露水,濕潤晶瑩,明艷可愛;縷縷幽香,飄滿池岸,令人心曠神怡,菊花獨具的神韻風采,躍然紙上。在這里,「濕」字很有講究,讓人想見那片片花瓣綴滿露珠,分外滋潤,分外明麗。「滿」字形象貼切,表現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絕如縷。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氛圍交織融合所產生的魅力。
詩人在描寫了菊的氣質以後,很自然地歸結到詠菊的主旨: 「由來不羨瓦松高」。瓦松,是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築物瓦檐處的植物,沒有什麼用處。詩人以池塘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說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窪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人們;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在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由來」與「不羨」相應,更加重了語氣,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這結尾一句使詩的主題在此得到了揭示,詩意得到了升華。
3. 高適《重陽》賞析
重陽節有很多古詩值得我們去讀一讀,你知道高適《重陽》這首詩嗎?以下是我為你介紹的高適《重陽》賞析,歡迎閱讀。
高適《重陽》賞析
重陽
朝代:唐代
作者:高適
節物驚心兩鬢華,東籬空繞未開花。
百年將半仕三已,五畝就荒天一涯。
豈有白衣來剝啄,一從烏帽自欹斜。
真成獨坐空搔首,門柳蕭蕭噪暮鴉。
【譯文】季節物候更新速度快得驚人,不知不覺使人雙鬢斑白如花。節屆重九,攀繞東籬的黃菊卻未開花。自顧年過半百,對國家赤膽忠心,從不計較得失,象令尹子文三已之無慍色。遠在天涯的家鄉,五畝之家的田園快要荒蕪了,也從未回去料理。難道有白衣人敲門給我送酒來?重陽節了,任憑風吹烏帽,讓它傾斜。我孤寂得獨坐書齋,搔首深思。只聽得屋外寒柳蕭蕭,暮鴉亂啼。
【賞析】
《重陽》是一首節日抒懷詩。首先便以時序更替甚速而感到人生易老,鬢毛斑白了。作者自顧半百年來對國事忠心耿耿,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離家萬里,五畝之家的田園荒蕪也從未過問。節到重陽,卻無人送酒,無花無酒,任憑風吹帽落,冷冷清清地度此重陽佳節。真是孤寂得搔首白思,聽門外寒柳蕭蕭,暮鴉亂啼。心境更形凄楚了。
重陽節詩詞鑒賞
《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賞析
這首公元845年(唐武宗會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時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重陽佳節,詩人和朋友帶著酒,登上池州城東南的齊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縹青色,這就是所謂翠微。人們登山,彷彿是登在這一片可愛的顏色上。由高處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飛來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顯得秋天水空的澄肅。詩人用“涵”來形容江水彷彿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懷抱里,用“翠微”這樣美好的詞來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對於眼前景物的愉悅感受。這種節日登臨的愉悅,給詩人素來抑鬱不舒的情懷,注入了一股興奮劑。“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他面對著秋天的山光水色,臉上浮起了笑容,興致勃勃地折下滿把的菊花,覺得應該插個滿頭歸去,才不辜負這一場登高。詩人意識到,塵世間像這樣開口一笑,實在難得,在這種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勸客,又像是勸自己:“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斟起酒來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來酬答這良辰佳節,無須在節日登臨時為夕陽西下、為人生遲暮而感慨、怨恨。這中間四句給人一種感覺:詩人似乎想用偶然的開心一笑,用節日的醉酒,來掩蓋和消釋長期積在內心中的郁悶,但郁悶仍然存在著,塵世終歸是難得一笑,落暉畢竟就在眼前。於是,詩人進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春秋時,齊景公游於牛山,北望國都臨淄流淚說:“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詩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齊山,聯想到齊景公的牛山墜淚,認為像“登臨恨落暉”所感受到的那種人生無常,是古往今來盡皆如此的。既然並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齊景公那樣獨自傷感流淚。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將“抑鬱之思以曠達出之”,從詩中的確可以看出情懷的郁結,但詩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曠達的話,來表現他的苦悶,而是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鬱和欣喜兩種情緒。詩人主觀上未嘗不想用節日登高的快慰來排遣抑鬱。篇中“須插”、“但將”、“不用”以及“何必”等詞語的運用,都可以清楚地讓人感受到詩人情感上的掙扎。至於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從抑鬱中掙扎出來,那是另一回事。
詩人的愁悶那樣深、那樣難以驅遣,除了因為杜牧自己懷有很高的抱負而在晚唐的政治環境中難以得到施展外,還與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詩中所稱的“客”有關。這位“客”不是別人,正是詩人張祜,他比杜牧年長,而且詩名早著。穆宗時令狐楚賞識他的詩才,曾上表推薦,但由於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見用。這次張祜從江蘇丹陽特地趕來拜望杜牧。杜牧對他的被遺棄是同情的,為之憤憤不平。因此詩中的抑鬱,實際上包含了兩個人懷才不遇、同病相憐之感。這才是詩人無論怎樣力求曠達,而精神始終不佳的深刻原因。
詩人的曠達,在語言情調上表現為爽利豪宕;詩人的抑鬱,表現為“塵世難逢開口笑”、“不用登臨恨落暉”、“牛山何必獨沾衣”的凄惻低回,愁情拂去又來,愈排遣愈無能為力。這兩方面的結合,使詩顯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惻。
重陽節詩句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 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 —— 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 岑參《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 李白《九日龍山飲》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 江總《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 王勃《蜀中九日 》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 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少年自負凌雲筆。 —— 劉克庄《賀新郎·九日》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容》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 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
對青山強整烏紗。 —— 張可久《折桂令·九日》
猜你喜歡:
1. 關於離別的古詩高適《別董大》賞析
2. 勵志的七絕古詩精選
3. 高中經典古詩詞賞析
4. 關於邊塞詩的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