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諷刺不孝敬父母的句子
1. 最大的悲哀是父母跟著受委屈,女兒不孝。
2. 烏鴉知反哺,乳牛知跪哺,不孝敬者禽獸不如。
3.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4. 很少會覺得自己自私。都說大母腳趾長的人不孝順。也許是吧。我想說沒辦法。可旁悄還是會臉紅。沒辦法。
5.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雀罩。
6. 頭尖身細白如銀,論秤沒有半毫分。眼睛長在屁股上,只認衣衫不認人!
7.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8. 拚命提醒自己。工資不允許我任性!xxxxxxxxx中!對不起乾爹。今年我就不孝順您老人家了!
9. 勿以不孝身,枉著人子皮。
10. 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
11. 我終究不能讓她得償心願,最後更是讓她白發人送黑發人,你說,如此不孝之人,怎配再得親情。
12. 我最見不得兩種人的眼淚:女孩兒的眼淚、老人的眼淚。前者說明我們無能,後者控訴我們不孝。
13. 慈善行及至親,但不應僅此為止。
14. 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間谷。天地雖廣大,難容忤逆族。
15. 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而不葬也。
16. 不孝順的兒子到處都有,不愛惜自己子女的母親世所罕見。
17. 不孝子!」你運歲渣不慈,別怪我不孝。」老子養大你已經仁至義盡。
18. 以愛妻子之心事親,則無往而不孝。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19. 生者父母,若才者不孝,智者冷心,歸結起來,便是」惡心」
20. 年老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里的第一種特權。
B. 老子是一招判斷孝與不孝。給我們的一點啟示
01
老子西行,經函谷關,在關令尹喜家中做客。
尹喜家有二子,他一邊手裡把玩著元寶,一邊問老子他今後能跟哪個兒子享福。客人們都認為老二聰明伶俐,以後會有本領,肯定會跟老二享福。
老子把尹喜手上的元寶拿過來,對老大說打你爹一下,元寶給你。老大不接元寶也不打爹,只是木訥地看著老子。老二卻迫不及待地打了爹一下,歡歡喜喜地拿到了元寶。
大家哈哈大笑,果然老二有出息,頭腦靈活。只有老子說尹喜將來會跟老大享福,大家都不太相信他的話。
幾十年後,尹喜卧病在床,老大守在床頭,窮到靠要飯養活老爹,而老二的確出息了,手裡有很多錢,可是卻理也不理尹喜。
老子的辦法很簡單。老大重義不重利;老二愛財,無真情。從小看到大,辨別了孝與不孝。
02
可是,今天我們的家庭教育,好像只有一個目標:成績好,分數高。
哈佛大學近日一項研究指出,約80%的青年調查對象表示,父母更關注他們的成績或開心與否,而不在意他們是否關心別人。
正如地鐵里那位不斷背著唐詩的小男孩,戴著眼鏡笑意盈盈的外婆,一邊教他讀詩,一邊愛憐地扶著他。他背累了,就一巴掌拍在外婆的臉上。
外婆並不惱,還是笑著讓他再背一遍,他的手又一次拍向外婆的臉頰,接著把書按在外婆臉上,使勁地揉。很顯然不是第一次這樣做。
這時,手機響了,孩子接過電話,喊了聲媽媽。就聽見聽筒里傳來媽媽詢問孩子是否背詩了的聲音。
在家長眼裡,知識是孩子上學的主要目的,來不及考慮孩子要不要孝敬,要不要以禮待人,善良孝順,只能被學業的壓力擠到夾縫里。
孩子放學回家後,家長第一句話往往是「有作業嗎?」接著就是「你寫作業,什麼都不讓你做!」平日里「你只要學習就行了,其它什麼都不要你問」的論調隨處可見。
03
當今社會,家長要多教教孩子,教給孩子課堂知識以外的東西,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最起碼要知曉有兩條宗旨。
第一條:懂孝悌,知感恩。
不久前,看到一個新聞,一個叛逆期的兒子和父親打作一團,很明顯,父親不捨得打兒子,可兒子卻拼盡全力地撕扯。那一幕,讓人心痛。
曾經,我們背著「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傳承著孝文化。幾時起,孩子可以沖撞打罵父母了呢?請不要用「叛逆」二字來為孩子解脫,那實實在在是教育的疏忽和失敗!
第二條:有責任感,有擔當!
告訴孩子,人活在世上,總有一些事情是自己拋也拋不掉的,比如大人上班,比如孩子上學。同理,家庭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自己的房間自己打掃,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社會上,每個公民要盡的義務,也要瞭然於心,踏實執行,幾點小建議。
1、父母要多給孩子信心,鼓勵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父母要適當地狠下心來,看著孩子自己獨立完成事情,少插手,少代辦。
3、獎懲分明,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負責。
04
國人常常說,養兒為防老。即使觀念更新,我們不會全指望兒女養老,但是養一個好孩子卻是我們晚年享福的保證。
想想六月初,日本前農林水產省事務次官熊澤英昭,76歲的高齡,親手殺害44歲的一直啃老的兒子。
據警方透露,他曾多次遭到兒子的激烈施暴,他也擔心兒子危害社會。這令人震驚的案件背後,一定有小時候教育留下的痕跡。
當我們培養出優秀的子女,享受甜蜜的果實的時候。我們就會明白,我們晚年享福不享福,建立在孩子的懂事明禮,善良孝順,敢於擔當的美好品質上。
孩子分數高不高,能不能賺錢,是他們的生活能力。幸福,往往不來自於智商,而來自於人類的美德和信仰,而美德的精神將源遠流長!
C. 子不孝父之過出自哪裡
出自宋代王應麟的《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
基於歷史原因,《三字經》難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藝術瑕疵,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
子不孝父之過意思是僅僅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
作品影響
中國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知名度極高。古代兒童都是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
《三字經》用簡潔通俗的白話講出了亘古不變的哲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將經史子集等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極多,全篇充滿樂觀精神;《三字經》以三言形式出現,讀起來輕松愉快,更符合兒歌特點。《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中國三大國學啟蒙讀物。
國際
從明朝開始,《三字經》就已流傳至中國以外的國家。
根據記載,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經》翻譯本是拉丁文。1579年,歷史上第一位研究漢學的歐洲人羅明堅,到澳門學習中文,他從1581年就開始著手翻譯《三字經》,並將譯文寄回義大利。
韓國、日本也對《三字經》也非常重視。日本早在江戶時代(1603~1868年)已印行由中國商船帶來的各種版本的《三字經》。
從江戶時代到明治初年(1868~1921年),日本的私塾已採用《三字經》,後更大量出現各種仿製本,如《本朝三字經》、《皇朝三字經》等,多達二十多種,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三字押韻,介紹日本歷史地理文化道德的《本朝三字經》。
英國的馬禮遜(1782~1834年)翻譯的第一本中國傳統經典就是《三字經》。1812年,他出版《中國春秋》英文版,包括《三字經》和《大學》。修訂後,1917年又在倫敦再版。
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在他主辦的《中國叢報》上刊載《三字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
在法國,猶太籍漢學家儒蓮(1797年~1873年),在1827年擔任法蘭西研究院圖書館副館長後翻譯出《孟子》、《三字經》、《西廂記》、《白蛇傳》、《老子道德經》、《天工開物》等中國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