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0個經典的名人親情故事
1、陸績懷橘:陸績六歲時,到九江拜訪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款待他,陸績卻悄悄把三個橘子藏在懷里。告別時,橘子掉在地上。袁術笑著說:「陸績,你到我這里做客,為什麼還藏著橘子?」陸績跪下說:「橘子很甜,我想帶給母親嘗嘗。」
2、蘆衣順母:周閔損的生母早逝,父親再娶,生了兩個弟弟。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給兩個弟弟穿棉衣,卻給他穿蘆花做的衣服。一次,閔損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在地上,父親發現後要休逐繼母。閔損求父親原諒繼母,說:「只有我受冷,休了繼母,兩個弟弟也會挨凍。」父親感動,繼母也悔改,對他如親子。
3、刻木事親:丁蘭幼年失去父母,常思念父母的恩情,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像對待活人一樣侍奉。妻子不敬木像,用針刺木像手指,木像竟出血。丁蘭回家見木像流淚,了解真相後休了妻子。
4、戲綵娛親:老萊子是春秋時期楚國的隱士,他孝順父母,總是准備美食孝敬雙親。七十歲時,他仍穿著五綵衣服,模仿兒童玩耍,以博父母一笑。一次,他故意跌倒,模擬嬰兒啼哭,讓父母開懷。
5、孝感動天:舜的母親早逝,繼母生下弟弟象。繼母和弟弟對舜懷恨在心,多次加害於他,但舜始終對父母孝順,對弟弟友好。即使他們在倉頂燒火,舜也能從地道安全逃脫。
6、百里負米:孔子的學生子路非常孝順父母。盡管自己生活簡朴,他擔心父母營養不足,於是負米百里之外為父母找尋更好的食物。
Ⅱ 名人孝順父母的故事
古代有很多孝順的典故,其中包括:郭巨埋兒奉母、曾參嚙指痛心、仲由百里負米、郯子鹿乳奉親、姜詩湧泉躍鯉,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名人孝順父母的故事如下:
1.嚙指痛心。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2.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3.鹿乳奉親。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4.埋兒奉母。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
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5.湧泉躍鯉。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