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孔夫子曰:何為「孝」
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問孝,孔子說:「不違禮。」樊遲駕車時,孔子告訴他:「孟孫問孝於我,我說:『不違禮』。」樊遲說:「什麼意思?」孔子說:「活著時按禮侍奉;死之後按禮安葬、按禮紀念。」
孝順,就是想辦法把最好的一切給父母嗎?
孔子認為,孝順是有原則的。生,事之以禮,即滿足父母要求也應當在不誇張、不過分的合理范圍內,不要以滿足父母為理由損害別人的利益。
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問孝,孔子說:「父母只有在子女生病時才擔憂。」
父母唯其疾之憂:三個理解都是孝。
對這句話的理解,到目前為止基本有三種說法:①父母病了你要好好照顧,不要「久病床前無孝子」;②只擔心父母的身體狀況,在他們生病的時候才去操心,平時不要過多插手父母的生活,尊重他們;③讓父母只為自己的身體或者疾病擔憂,也就是說,其餘所有的事情我們應該自己處理,不要讓父母太過操勞。這三種理解沒必要分出誰對誰錯,怎麼理解都是孝。
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問孝,孔子說:「現在的孝順,只是能贍養老人。即使是犬馬,都會得到飼養。不敬重,有何區別?」
這裡面的意思是說,孝順不能只是在物質上滿足,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要尊敬老人,他們更在乎的是主觀感受。
得到尊敬,感受到溫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孝,這也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
平時多關心體貼老人,多聽聽他們說話,多照顧照顧他們的情緒,讓老人身心舒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問孝,孔子說:「和顏悅色很難。有事情,子女都去做;有酒肉,老人隨便吃;這樣就是孝嗎?」
孔子認為,你在養一個寵物的時候也能讓它「吃好、喝好、住好」,那如何與孝順區別開來呢?那就是「色難」,即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我們的本事日漸增長,而父母卻在日漸老去,越來越需要我們,也越來越像個小孩。有時他們的行為會很容易讓我們生氣,甚至會責怪他們。如果這個時候我們依舊能保持「和顏悅色」,尊重父母的生活方式,替他們解決麻煩,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B. 何為孝順的經典語錄
百善孝為先,
孝敬父母是美德,
C. 何為孝色難
《論語·為政》里,子夏曾問過孔子,何為孝,孔子的回答是:「色難」。
「色」乃和顏悅色之意,「難」意為困難,「色難」的意思就是說,孝順父母,不給父母擺臉色看,是最難的。
「色難」之所以「難」,就在於我們要克服人性的缺點,不把最糟糕的一面,留給最愛我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