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談談你對《蓼莪》情感內涵的理解
作為《詩經.小雅》里的名篇,「蓼莪」所流露的情感,可以說是千百年來受世人所稱道。詩中的情感內涵,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表達對父母的孝順、且孝順不得的悲痛之情。
「蓼莪」不像後世的詩詞那樣有什麼華麗的辭藻,即使是對生我育我的父母,也並沒有什麼浮誇之詞,基本都是直抒胸臆,文辭質朴,卻又感人至深。
因此,「蓼莪」里真情實感的流露,這種不加掩飾的真實情感,才能讓後人每讀一次總有新的進步。也提醒著後人,孝順父母,應該是無時無刻的,不要待到陰陽相隔之後,在後悔也晚了。
2. 求翻譯: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
翻譯:
曾子說:「孝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鑽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夠贍養父母。」
一、譯文
曾子說:」孝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鑽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夠贍養父母。」
曾子的學生公明儀向曾子問道:「老師您可以說是、做到了『孝』字吧?」曾子答道:「這是哪兒的話!君子的所謂孝,是不等父母有所表示就把父母想辦的事辦了,同時又能使父母放心自已的所作所為都是合乎正道的。我只不過是能贍養父母罷了,怎能說是做到了『孝』字呢!」
二、原文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公明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
三、出處
節選自《禮記》
(2)孝順用的文辭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
孔子教授弟子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是中國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載體,但是文古義奧,不易通讀,因而多做解讀以輔助理解,六經中的「《禮》」,後來稱《儀禮》,主要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諸禮的「禮法」,受體例限制,幾乎不涉及儀式背後的「禮義」。
二、作品賞析
《禮記》章法謹嚴,映帶生姿,文辭婉轉,前後呼應,語言整飭而多變,是「三禮」之一、「五經」之一,「十三經」之一。自東漢鄭玄作「注」後,《禮記》地位日升,至唐代時尊為「經」,宋代以後,位居「三禮」之首。
《禮記》中記載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及思想學說,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養,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重要影響。
三、作者簡介
戴聖,字次君,西漢時人,據據《漢書·儒林傳》《廣平府志》《歸德府志》《客家戴氏族譜》《新泰縣志》等古文獻均記載其為西漢梁國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人。 [23-26] 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尤重《禮》學研究。與叔父戴德及慶普等人曾師事經學大師後蒼,潛心鑽研《禮》學。
漢宣帝時,戴聖曾被立為博士,參與石渠閣議,評定五經異同。終生以授徒講學和著述為業,曾選集戰國至漢初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人所記的各種有關禮儀等論著,編撰成書,被稱為《小戴記》或《小戴禮記》。
3. 關於贊美父親的古詩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2、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聯璧》
3、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勸報親恩篇》
4、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5、父愛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覺到了那就不是父愛了!——冰心
6、年老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里的第一種特權。——(法)拉法格
7、人見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王建
8、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
9、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
10、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子曰
11、了解自己孩子的父親是明智的父親。——莎士比亞
12、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13、慈善行及至親,但不應僅此為止。——富勒
14、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後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15、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把他們當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16、母愛勝於萬愛。——莎士比亞
17、父親是財源,兄弟是安慰,而朋友既是財源,又是安慰。——富蘭克林
18、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爾基
19、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陳宏謀
20、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21、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廬
22、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於隱藏他們的一切快樂、煩惱和恐懼。——(英)培根
23、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德)歌德
24、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清)李毓秀《弟子規》
25、使你的父親感到榮耀的莫過於你以最大的熱誠繼續你的學業,並努力奮發以期成為一個誠實而傑出的男子漢。——貝多芬
4. 為人君,止於仁; 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是什麼意思
做人君的要止於仁愛,做人臣的要止於恭敬,做人子的要止於孝道,做人父的要止於慈祥,與國人交往要止於誠信。
止於 停止的意思
宇宙萬有,皆有其所「止」,有各自實存的位置。這些是就具體的身份來定義的「止」的內涵。儒家是君子之學,是成聖之學,朱熹認為大學就是「大人之學」,王陽明進一步解釋,在其代表作《大學問》中,著力說明聖人之學是「大人之學」,聖人之道是「大人之道」。
《大學》開篇也已說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的第一步是要明明德,把自己本有的德性明亮起來,恢復它的天然本性。那麼最終的落腳點就是「至善」。
(4)孝順用的文辭擴展閱讀
相傳《大學》是孔子的學生曾子所作。《大學》一書,文辭簡約,內涵深刻,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業等均有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