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孝敬父母精神上重要還是物質上
孝順父母,精神更重要。孝順是什麼?孝順在《現代漢語字典》中的釋義是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精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物質則是獨立存在於人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特指金錢、生活資料等。更則表示程度的加深。我們的辯題是孝順父母精神與物質哪個更為重要。物質必須依附在一個內在核心,這就是精神。精神相當於意識,意識控制行動,有行動才會有物質的產生。孝順父母有五個方面,一要了解父母,二要親近父母,三要關心父母,四要體貼父母,五要尊重父母。所以我方堅持認為孝順父母,精神更重要。
第一、從父母在子女孝心需求方面,其精神層面更勝於物質需求的層面,所謂精神需求是指父母更需要的是兒女們更多的陪伴、關愛以及真情的交流,而不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我們不一定要把父母天天掛在嘴邊,但心裡要有父母,抽空多陪父母說話,才能讓父母體會到兒女膝下承歡的樂趣。隨著父母年齡的增大,精神越來越空虛。常見的病痛也隨之而來。更需要兒女們的陪伴與悉心照料!這不僅僅是靠葯物與保健品就能滿足需求的。安享晚年並不是純粹物質上的滿足,而且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社會保障也越來越完善。父母不再對物質那麼渴求,而是更需要精神上的滿足。
第二、從社會現象上說,社會在子女對父母精神層面的孝順也越來越重視,表現為:其一、常回家看看的公益廣告越來越多。利用公益廣告的形式宣傳精神對父母的重要性,如中央一台播的《回家過年》。其二、近幾年法律修改草案都將把「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修訂草案明確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應當經常看望或問候老年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其三、社會宣傳孝順是全面的,不是局部的。這種宣傳要求每個人從自己做起,擴充到身邊的人,擴充到整個社會,這正是種精神的傳播。
而《禮記》中記載,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其大致意思是孝分為三等,最高是讓自己的父母獲得尊重,其次是不辱父母的名聲,最後才是奉養父母。讓父母感到精神愉悅,是兒女的天職,也是行孝的本意。所以,我方堅持認為孝順父母,精神更重要。
⑵ 對我們來說,孝敬父母表現在哪些方面 __
1. 親近、關心和幫助父母,保持與父母親密融洽的關系,主動承擔家務勞動,努力減輕他們的負擔。
2. 努力學習,積極上進,讓父母感到驕傲和欣慰。
3. 多陪伴父母,經常給他們打電話,讓他們感受到子女的關心和溫暖。
4. 聽從父母的正確教導,認真學習,踏實做人,讓父母放心。
5. 體諒父母和家庭的困難,過艱苦樸素的生活,不向父母提出過分的要求。
6. 成年後,要在物質上贍養父母,精神上關心他們。
孝敬父母是子女對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贍養。最重要的是敬重和愛戴父母。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不僅要受到輿論的譴責,還要受到法律的處罰。孝敬父母要體現在具體行為中,要從小事做起。愛父母,心裡想著他們,理解、關心他們;行動上幫助他們,為他們分憂;努力學習、積極上進,讓他們高興。孝敬父母需要付出,但得到的是甜蜜。對父母的孝敬不是古代的愚孝,不是盲目的順從,而是在平等基礎上對父母的尊重和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