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要孝順父母。動畫片《多羅羅》裡面的主人公百鬼丸該如何孝順父親
各位喜歡《多羅羅》的小夥伴,大家好!我是楓木君!
隨著一月新番動畫《多羅羅》的熱播,目前故事劇情即將迎來尾聲。動畫《多羅羅》作為日本漫畫大師手冢治蟲早期所著少年冒險故事漫畫改編,講述的是古時代日本最黑暗的時刻,渲染了一幅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妖怪橫行的地獄畫卷。
故事中與其說是以主角少女「多羅羅」(與片名相同)的視角來敘述整個劇情的發展,倒不如說是與多羅羅一路同行的「百鬼丸」為看點,從出生就被魔神詛咒失去手腳、皮膚、眼睛、鼻子等的嬰兒,命不該絕的他長大以後降妖除魔,逐漸向魔神討回自己失去身體部分的過程。
然而,作為百鬼丸的父親醍醐景光可謂極為自私、殘忍,早年為達成一己之心將自己剛出生的孩子獻給魔神;但是作為一方的諸侯,所屬領地常年乾旱、莊稼欠收、餓殍遍野,將自己孩子獻給魔神以獲取一方百姓安居樂業,又可以說醍醐景光大義凜然。但是從劇情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義與利之間,醍醐景光是因為自己的利才產生了「義」。
百鬼丸因出生後受詛咒便被帶到河邊順水流走,幸運的他能在亂世中存活下來是多虧一位名叫「壽海」的人將其撫養長大,並為其裝手腳假肢。因此多年後長大的百鬼丸從未知道自己真實的身世,更不用說自己的父親以及兄弟。但是隨著劇情結局的即將來臨,一切的真相即將浮出水面。
以一隻螃蟹妖怪出現為契機,使得百鬼丸與多寶丸第一次相見,多寶丸是繼百鬼丸之後醍醐景光的第二個兒子,親兄弟之間並不認識,但是從眼神的對視中彼此感覺到了千絲萬縷的聯系。武藝高強的百鬼丸從妖怪手中救下多寶丸等人,使得多寶丸深深記住眼前這個人。
按照劇情發展,百鬼丸與父親醍醐景光終歸會有一見,只是在這之前,醍醐景光從侍從口中得知有一個雙目失明、失去手腳的少年來到自己的領地,再加上曾經在「地獄堂」里向魔神許願的神像一個個的破裂,使得他更加隱約感覺到曾經所作的「孽」終究要面對。在最新劇情結尾,百鬼丸與醍醐景光這對父子一場對視闊別多年的對視,那尊曾經斷了頭的「求子觀音」瞬間破裂,彷彿有大事發生……
PS:我是楓木君,喜歡就關注,更多精彩動漫文章邀您分享。
2. 想給孩子進行國學基礎啟蒙,有哪些傳統文化類型的親子國產動畫片
國學基礎啟蒙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它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文化素養和道德觀念。近年來,國產動畫片在傳統文化類型的創作上取得了很多成果,以下是一些適合親子觀看的傳統文化類型國產動畫片:
《大頭兒子小頭爸爸》:這部動畫片以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中父子之間的故事。通過生動有趣的情節,傳遞了尊老愛幼、孝順父母等傳統美德。
《喜羊羊與灰太狼》:這部動畫片以中國傳統民間故事為基礎,講述了一群羊和一隻狼之間的斗爭。雖然故事情節簡單,但卻蘊含了勇敢、智慧、團結等傳統品質。
《黑貓警長》:這部動畫片以中國傳統警察形象為原型,講述了一位正義勇敢的黑貓警長與犯罪分子鬥智斗勇的故事。通過緊張刺激的情節,傳遞了法治精神和社會正義。
《熊出沒》:這部動畫片以中國傳統農村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群熊和人類之間的故事。雖然情節幽默搞笑,但卻傳遞了環保意識、珍惜自然資源等傳統價值觀。
《中國好聲音之童聲飛揚》:這部動畫片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為主題,講述了一群熱愛音樂的孩子參加歌唱比賽的故事。通過美妙動聽的歌曲,傳遞了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這些動畫片不僅有趣好玩,還能讓孩子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習到傳統文化知識和道德觀念。家長可以陪伴孩子一起觀看,引導他們思考和理解其中的教育意義。同時,還可以結合其他國學啟蒙教材,如《三字經》、《弟子規》等,進行系統的國學教育。
3. 豆瓣高分動畫《鷸》:過度的呵護,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前段時間看了一部名為《鷸》的動畫短片,這是一部感人的溫情片,也是一部有關家庭教育、育兒成長的動畫片。講述了一個鷸寶寶在經歷風浪後獨立成長的故事,它的豆瓣評分高達9.3分。
之所以會有這么高的評價,離不開可愛俏皮的動畫形象,對於這一萌新設定,觀眾的喜愛度和接受度都很高,滿足了人們的視覺享受,再加上調配的聲樂,使人心情愉悅,更滿足了聽覺享受。
這部看似紀錄片的動畫片,畫面感夠真實,就像是攝影機拍攝的一樣,這樣的製片技術,讓人更能夠置身動畫的故事裡,心情也跟隨著跌宕起伏。
動畫的構思和技術讓人驚艷,但最能打動人的,還是故事,和短片所要傳達的育兒理念。
相信看過短片的人都知道,故事裡的母鷸,為了讓孩子成長,幾次都「狠心」拋下鷸寶寶,自己外出覓食。而鷸寶寶餓了,只能自己探險尋找食物,母鷸在這樣的放手下,鷸寶寶才得以蛻變成長。
只有6分鍾的故事,耐人尋味,能讓人聯想到自身的家庭教育問題,到底怎樣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母鷸捨得讓小雛鷸吃苦,更是狠得下心來放手讓小雛鷸學會生存的技能,在經過幾次的磨礪後,終於成長。
看了這部動畫片,不禁想起幾年前的那個名為楊鎖的男子餓死在家中的事。這個男子小時候本來也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願意幫父母分擔家務,但是其父母怕累著他,就什麼都不讓他做。
8歲的時候怕孩子走路會累著,就把他挑著走,以至於18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病重,他依然沒有學會獨立,甚至還要生病的母親為他操勞。後來母親也去世了,他更是懶得以乞討為生,就算是乞討也不願伸手拿一下近在眼前的食物,終於在23歲的那一年就餓死家中。
這個反面的例子給我們的沖擊不小,很多人都在想,這世上怎麼會有這么懶的人?有手有腳,難道還能把自己給餓死了?歸根究底還是父母給慣出來的。
小時候的楊鎖,還想要替父母分擔壓力的時候,就被父母拒絕,呵護得如掌中寶,什麼事都不讓他做,什麼苦都不讓他吃,長大後只能是生活給他吃苦,生活不能自理的他,嫌吃飯都累,又怎能生存下去呢,最後的代價就是一條生命。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父母總是盡自己所能地保護孩子。但孩子總有一天要獨立面對這個世界,父母的保護就成為了一種傷害。生活中所有的苦難都是一種磨礪,父母能給孩子的保護,也只是嬰兒時期的那麼一兩年,往後就是對孩子的鼓勵和引導,教會他如何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生存下去,而不是過度的呵護,保護得密不透風。
還記得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農夫,每天都叫他的孩子在田地里辛勤勞作,朋友對他說:「你不需要讓孩子如此辛苦,農作物一樣會長得很好的。」農夫回答說:「我不只是在培養農作物,我還在培養我的孩子。」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時刻擋在他前面,而是嘗試讓孩子經歷風霜。只有讓他自己體驗世間疾苦,才會懂得生活的不易。
記得之前報道過一個盲人女孩的勵志故事。我們可以在這個女孩身上感受到是堅強和滿滿的正能量,而她的勵志故事背後有一個令人欽佩的母親。盲人女孩堅決每天獨自一個人去上學,手裡只有一根導盲手杖,我們可以想像,到學校的這一段路,對於女孩來說是多麼的艱難。
而她的母親,為了支持女孩,也同意讓她這樣做,讓人覺得心酸的是,她願意放手讓孩子獨自冒險,但也不會因此就不管不顧。她一邊讓孩子沒有心理負擔地做自己的事,一邊充當著孩子的影子,總在孩子沒察覺的幾米外默默關注著孩子,以防孩子發生意外。
女孩的母親很愛她,想要保護好她,但為了讓孩子能更快地適應殘缺帶來的不便利,只能狠心放手讓孩子自已去經歷困難,才能讓後面的路走得更順暢。
什麼是愛?這就是愛,只有親身經歷、體驗過生活的樣子,才能把生活過好。 孩子是父母的寶,愛孩子就別傷害他,過度的呵護不會讓孩子過得更好,只會讓孩子變成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廢人。
現在沒有吃過生活的苦,未來生活會讓你吃苦,只有在生活中磨礪自己,練就了銅皮鐵骨,你才有笑對人生的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