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司馬光的人物評價
司馬光為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忠於君王、取信於人,又恭敬、節儉、正直,溫良謙恭、剛正不阿,是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歷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聖之一(其餘兩人是孔子、孟子)。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度,每一言行每一舉動都符合禮節。
在洛陽時,他每次到夏縣去掃墓,一定要經過他的兄長司馬旦的家。司馬旦年近八十,司馬光侍奉他仍像嚴父一樣,保護他像撫育嬰兒一樣。從小到大到老,他說話從來沒有隨便說過一句,他自己說:「我沒有什麼超過別人的地方,只是我一生的所作所為,從來沒有不可告人的。」
他的誠心是出自天性,天下的人都敬重他,相信他,陝西、洛陽一帶的人們都以他為榜樣,與他對照,學習他的好品德。
司馬光對財物和物質享受看得很淡薄,沒有什麼愛好,對學問卻沒有不精通的。他惟獨不喜歡佛教、道教,說:「佛道的微言大義不能夠超過我的書,其中的荒誕我卻不相信。」他在洛陽有田地三頃,妻子死後,他賣掉土地作為喪葬的費用。他一輩子粗茶淡飯、普通衣服,一直到死。
(1)哪些君王對父母很孝順擴展閱讀:
人物軼事:
1、破瓮救友
有一次,司馬光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的一聲,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聰明機靈,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被人們廣泛流傳。
2、誠信賣馬
司馬光要賣一匹馬,這匹馬毛色純正漂亮,高大有力,性情溫順,只可惜夏季有肺病。司馬光對管家說:「這匹馬夏季有肺病,這一定要告訴給買主聽。」管家笑了笑說:「哪有人像你這樣的呀?我們賣馬怎能把人家看不出的毛病說出來!」
司馬光可不認同管家這種看法,對他說:「一匹馬多少錢事小,對人不講真話,壞了做人的名聲事大。我們做人必須得要誠信,要是我們失去了誠信,損失將更大。」管家聽後慚愧極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馬光
㈡ 歷史上既盡忠又盡孝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1、方觀承千里探親
清朝乾隆年間,安徽桐城的方觀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親的故事,至今被人們傳為美談。
方觀承的祖父、父親都曾做過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獄使其祖父、父親因一朋友寫了一書而被株連,流放到黑龍江充軍服役,其家產也被沒收充公。年幼的方觀承兄弟無依無靠,只得到寺廟中暫棲其身。
在寺廟中,方觀承兄弟含淚度日,備嘗艱辛,但方觀承最想念的還是祖父和父親。他鼓足勇氣,向長老提出請求,允許他倆前往邊疆探望長輩。長老念及二人年幼,盡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極力勸阻。
方觀承則懇求說:「祖父、父親遙在天涯,對家中親人望眼欲穿,我們若能前往,定會增添些許慰藉。為給二老一點安慰,我們即使受點折磨,遭受點艱難,也在所不辭。請長老思准,讓我們啟程。」方家兄弟的義舉,感動了長老,長老送其路費,含淚目送他們踏上探親路程。
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飢挨餓,攙扶相行,衣破成條,腳生老繭。幾個月後,他們終於見到了二老。四人抱頭痛哭之後,祖父、父親心中為自己有這樣的孝順後代頓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倫之樂之中。
2、曾國藩孝敬父母的故事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國藩的家書中寫道,「父母大人金福萬安……阿膠兩斤,高麗參半斤……」,託人帶回湖南老家,以略盡人子之孝。
曾國藩後來出將入相,位極人臣,這些東西當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還是個翰林院編修,是個窮京官,弄到這些東西並不容易。
特別是在他的家書中,將阿膠與高麗參並列,而且阿膠位居高麗參之上,可見當時社會風尚,以阿膠為難得的滋補上品,甚至比名滿天下的高麗參還難得。後來曾國藩的家書中,屢屢出現寄贈阿膠的字句,阿膠成為曾國藩為父母盡孝的最好方式。
3、許世友五跪慈母的故事
許世友未到10歲時父親便去世了,母親更加辛勤勞動。一天,許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親迎著寒風站在村口等他,他一陣心酸,流出了眼淚,心疼地跪在地上對母親說:「娘,俺曉得你最疼俺,俺這一輩子不管有沒有出息,一定盡心奉養您!」
許世友16歲那年,誤傷了一個地主的兒子,地主勾結官府到處追捕他。一年後,許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親面前,喊了一聲:「娘,俺走後,讓您老受苦了!」
許世友投身革命斗爭之後,反動派對他恨之入骨,曾幾次抄他的家,許世友的母親被迫帶著兩個女兒逃到外鄉。一次在行軍路上,許世友偶而碰到正在沿街乞討的母親和妹妹,難過得淚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親的面前,泣不成聲:「娘,孩兒不孝,連累您老人家無處安身……」
4、包拯辭官盡孝
包拯是北宋有名的清官。他不僅辦案公正無私,還十分孝順。
公元1027年,包拯憑借自己的才學考中進士,被授任為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這本是一件好事,可包拯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原來,建昌縣離包拯家很遠,他的父母年紀大了,經受不住長途跋涉,沒有辦法與他一同前往,但他又不忍心離開父母,所以非常苦惱。
最後,包拯只好上書請求皇上,讓他安排自己到離家近的地方任職。皇上被包拯的孝心感動了,就任命他在離家不遠的和州任監稅官,專門掌管錢糧稅收。
包拯一接到任命,就立刻回家告訴父母,希望父母能夠與他一起前往和州。父母捨不得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說什麼也不肯離開,但是一想到兒子要離家到外地做官,他們又忍不住傷心難過。包拯看在眼裡,既心疼,又著急。
晚上,包拯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父母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家裡又只有自己一個孩子,到底該怎麼辦呢?他想來想去,也沒想出什麼好辦法,最後只好再次上書,請求辭去官職,專心留在家裡侍奉父母。
包拯每天盡心盡力,無微不至地照顧父母。幾年後,他的父母相繼去世了。他也沒有馬上離開,而是在父母的墳墓旁搭了一間草廬,為父母守喪。
5、介子推——盡忠盡孝,堅貞不屈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晉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據《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飢餓難忍。
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
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㈢ 中國有關孝的故事
1、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勇敢、孝順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2、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
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開心早日康復。
3、舜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遠古時期的帝王,也是身為五帝之一,在歷史上我們稱他為虞舜。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和他的繼母還有同父異母的弟弟象,多次設下陰謀陷阱想要害死他。他們叫舜去修補壞了的谷倉倉頂時候,便在谷倉的下面放火想要將舜燒死在谷倉上面,舜察覺到火熱的之時便趕緊從谷倉跳下,這才逃脫一死。
盡管他的父親和弟弟都想要害死他,而他也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親人乾的,但是舜卻絲毫不計較和不仇恨他的親人,不僅如此還依舊對待他們恭恭敬敬。後來他的做法感動了天帝,於是經過天帝,不僅繼承了帝位還娶到了天帝的兩個女兒。
4、漢文帝劉恆,是一名以仁孝治天下的君王,而劉恆本人也是出了名的大孝子。
相傳,劉恆的母後薄太後因為得病而整整三年都不能下床,劉恆便經常下了朝就照顧自己的母後,有時太後病會變重,劉恆便徹夜不眠衣不解帶的照顧太後。
因為後宮之中往往充滿著明爭暗鬥,他怕有人乘機毒害便親自嘗葯。他的孝順事必躬親,發自內心。
也因為劉恆這種高尚的品德,國家在他的治理之下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歷史上將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5、曾參,孔子得意的弟子之一,春秋時期魯國人。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尊他為「宗聖」。在當時他便以孝著稱。
相傳在在他還是一個少年的時候,經常搬送母親上山打柴,有一天家裡來了客人,而母親只有一個人在家,便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母親緊張的時候,便把手放進嘴裡面咬。就在母親咬自己手指的時候,曾參真實感到了自己胸口疼,第一時間便想到了自己的母親,於是快速跑回家中,問清楚緣由後接見了客人。
6、方觀承千里探親」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間,安徽桐城的方觀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親的故事,至今被人們傳為美談。
方觀承的祖父、父親都曾做過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獄使其祖父、父親因一朋友寫了一書而被株連,流放到黑龍江充軍服役,其家產也被沒收充公。年幼的方觀承兄弟無依無靠,只得到寺廟中暫棲其身。
在寺廟中,方觀承兄弟含淚度日,備嘗艱辛,但方觀承最想念的還是祖父和父親。他鼓足勇氣,向長老提出請求,允許他倆前往邊疆探望長輩。方家兄弟的義舉,感動了長老,長老送其路費,含淚目送他們踏上探親路程。
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飢挨餓,攙扶相行,衣破成條,腳生老繭。幾個月後,他們終於見到了二老。四人抱頭痛哭之後,祖父、父親心中為自己有這樣的孝順後代頓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倫之樂之中。
㈣ 中國古代名人的宗孝故事有哪些
【故事一】
唐朝的名臣魏徵,有膽量、有謀略,善於挽回君王所做不恰當的決定。無論大事小事,只要皇帝不對,魏徵一定是毫不留情苦苦的勸諫;縱然皇帝非常的生氣,魏徵仍然是不肯停止。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隻很好的鷂子,非常的喜愛,經常把鷂子放在自己的手臂上立著。有一次,看到魏徵來了,怕他看見,就趕緊把鷂子藏在懷里;魏徵心裡有數,向太宗奏事的時候,就故意的拖延時間,鷂子因此而悶死在唐太宗的懷里。(這是因為魏徵不想唐太宗玩物喪志,有損君威的緣故,就用這種方法勸諫。)後來文德皇後過世,唐太宗對皇後思念不已,就在御花園里建造了一層樓,以便眺望皇後的陵墓;並且請魏徵一同登樓,也叫魏徵眺望皇後的陵墓;魏徵仔細的看了半天就說:『陛下!我的年紀大了,眼睛也花了,看不到啊!』唐太宗就用手指給他看。魏徵說:『我以為陛下若是能夠望祖宗的獻陵,和望皇後的昭陵一樣,那麼我就能夠看到皇後的昭陵了!』唐太宗聽了之後,感動的流淚,就把這座層樓拆掉,不再登樓眺望昭陵了。魏徵勸太宗偃武修文,停止軍事的發展,加強文化教育;這樣中國安定了,四方的夷人,自然就會歸順臣服,用不著用武力去征服他們了。太宗就採用魏徵的建議,果然產生了很大的效果,這都是魏徵忠於朝廷的事跡。而魏徵的第五代孫子,叫魏□,非常的優秀,做到了宰相。
【故事二】
唐朝大將郭子儀,當安史之亂的時候,收復了東西兩個京城,功勞超過了其他的將領。代宗皇帝的時候,宦官專權勢力很大,郭子儀被閑置了很久,部下也都離散了。突然這時候吐蕃造反,揮兵直接進攻京師;京城震驚,皇上急忙帶著文武百官直奔陝州避難。大將如李光弼等人,都因為討厭宦官專權,而擁兵自重,不願前往陝州去救駕。只有郭子儀一個人召募了二十位騎兵,就立即動身前往陝州救駕。在途中又糾合了其他的將領,敲擊著戰鼓,張揚著旗幟;又在多處點火,使得吐蕃產生懷疑,因而害怕,全都逃跑了。後來吐蕃又會同了回紇,以數十萬的大軍,來攻打唐朝。唐朝的將領多不能及時的趕到保護京師,只有郭子儀一個人騎著馬,前往說服了回紇退兵,並且還大破吐蕃的軍隊。郭子儀雖然是身為大將,擁有強大的兵力,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百般地在皇上面前進讒言,毀謗他。但是只要皇上的一紙詔書,徵召他入京覲見,郭子儀無不詔書一到,就即刻的上京去覲見皇上;因此頗得皇上的信任,因而所有對他的讒言和毀謗,都不能夠動搖皇上對他的信任。郭子儀後來被皇上封為汾陽王,他的八個兒子、七個女婿,也都做到了高官;而且郭子儀的後代,都是非常的顯赫,貴盛無比啊!
我們看到古往今來為人臣子的,因為盡忠而獲得好的果報的例子,真是多得不勝枚舉啊!至於有的臣子臨大節而不奪,見危授命,甚至殺身成仁;在一般人看來,他們實在是抱恨千古啊!似乎老天對他們的報答,為何是如此的不一樣呢?要知道,這些為國死難的忠臣,在他們生的時候,就享有當世的盛名;死了以後,又受到萬民的跪拜。所以老天對他們的報答,實在是比那些身受富貴安樂的人,還要高出百倍啊!而對國家不忠,遺害蒼生的官員,上天對他們報應的慘烈,就更不必說了!今且不說忠不忠的報應,就看那些平平庸庸,心不系在天下蒼生的官員,也都是沒有好的結果啊!可見『爾俸爾祿,民脂民膏』,所以公務人員決定不能對不起這個『忠』字啊!
【故事三】
明永樂年間,李時勉做侍讀時,奉皇上的命令,陳述十五件事,其中十四件都被皇上應允執行。明成祖去世,仁宗繼位,改元洪熙。李時勉上疏談論當時的政事,與皇上意見發生了對抗,皇上發怒,命武士用金瓜(衛士所用的武器,頂端為瓜形,飾以黃金)捶打他十八下,拖出金殿,降為御史。後來又因說話議事與聖旨意思相背逆,被下到錦衣衛獄中。開初,他的肋骨被金瓜打斷了,到挨棍子時,斷了的肋骨一下子自己又接上了,一個月後傷就好了。第二年,明宣宗繼位,追究他抵忤仁宗的事情,下令叫士兵給他帶上枷鎖押到大殿上當面拷問。才一會兒,又命令王指揮到獄中去把他綁到西市斬首。王指揮由皇宮端西門出去時,他已被綁著進了皇宮端東門,所以沒有碰見。他被拉上殿後,皇上問他為什麼忤觸仁宗。李時勉把當時上疏所陳述的事由一條一條背了出來。說到第六件事時,伏在地上不說了。皇上一再追問,他回答說:『天子威風太大了,我無法詳細回憶。』皇上笑了笑說:『這件事的確是不好說的,諫稿還在嗎?』他回答說:『燒了。』皇上說:『真是個忠臣啊!』命令衛士把他的枷鎖取了,恢復了他的官職。
【故事四】
明景泰年間,章綸作儀制郎(禮部官員)因改換太子的事向皇上進言,獲罪下獄,在獄中囚禁時間長了,頭上長了虱子,癢得難受,很想有把篦子篦一下。忽然,有一群雀鳥共銜一樣東西墜落在院子里。他拿起來一看,是一把新作的帶有牙邊的篦子。章公感謝神靈的賞賜。把篦子小心地珍藏起來。一天下大雨,章綸移到乾的地方去睡,他剛挪開一間床那麼寬的地方,牆轟的一聲就倒塌了。如果他不移動一下,就壓死在牆下了。
【故事五】
明朝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謀反。他謊稱家中的井裡湧出美酒,請皇上去觀賞。胡家的府第在西華門附近,守西華門的內使雲奇知道了胡的陰謀。他奔跑著沖向皇帝的儀仗隊,拉著皇帝的馬勒子要想報告那裡的情況,由於緊張,氣太急,一時說不出話來,皇帝怪罪他太不恭敬。左右隨從就把他拉下去一陣亂打。雲奇的右臂已被打斷了,臨死前,始終豎著一跟指頭,指著胡賊的府第,一直不肯收回去。皇上明白了他的意思,登上城樓往下俯看,看見胡惟庸府第內,屏障圍幕間,有刀槍戈矛,兵丁埋伏了好幾層,馬上派人把胡惟庸捉拿了。胡惟庸的黨羽都伏罪而被誅殺。皇帝想召見雲奇時,他已死了。皇上非常悼念他,追封官爵,賜厚葬,並派六戶人春秋兩次祭祀時,為他掃墓祭奠。
【故事六】
李善是南陽李元的家奴。由於瘟役,李元一家都死了,只留下一個兒子名叫李續。生下來才只有十天,奴僕們私下商量,要殺掉李續,瓜分他的產業。李善暗地裡背著李續逃到山中。他親自喂養,他的乳房竟生出了乳汁。李續還是幼孩,李善凡事都跪著向他稟告。到孩子十歲時,李善和他一齊出山到縣上去狀告了那些奴僕們。縣令鍾離意,把那些奴僕全部抓來殺了。皇上因為李善的義舉召他到朝中做官。拜他為太子舍人。後來又升遷日南去作太守。李善從李元墳墓經過時,一里以外就脫掉官服,穿起從前的衣服,拿起鋤頭到墳前除草,跪拜痛哭,非常哀傷。又親自做菜去祭奠。祭拜時,他哭著說:『老爺、太太,李善來了。』住了幾天才走。後來他又升任九江太守。李續也做了河間府從官。
【故事七】
元朝末年,大明的部隊攻克燕京。元朝的大臣危素和黃□約定以死殉國。黃□投井而死,危素逃到報恩寺,也想投井。一個和尚把他拉住,說:『你一死,國家的歷史也就斷了。』因此危素未死。明太祖朱元璋仍然任命他當大學士。皇上雖然因他才學好,把他當作顧問,但心中卻很鄙薄他的人品,有時竟叫他『危狗』。有一天,皇上到東閣查看,危素走過來,他的鞋子發出『咄咄咄』的響聲,一直響到門簾裡面。皇上問是誰,他回答說:『是老臣危素。』皇上說:是你么?我還以為是文天祥來了呢!』危素十分恐懼,嚇得周身是汗。皇上說:『危素!你如果真是元朝的老臣,為什麼不到和州去守余闕的廟去呢?』原來余闕十分忠於元朝,因不投降陳友諒而死了,明太祖贊揚他的氣節,為他修廟祭祀他,所以派危素去做廟里燒香的人,讓他於心有愧。不到一年,危素就因憂愁而去世了。
【故事八】
明朝太宰楊巍,每次上朝參拜完以後,就回到家中閉門謝客,穿起便服侍奉他的母親。他為母親端洗臉水,倒痰盂,搔癢擦背,所有的事都親自去做。春天,他穿起平民百姓的衣服,把老母背在背上,在花叢中漫步游盪,樹枝搖曳,花香撲鼻,他們在樹蔭下歡快娛樂玩一整天。不久,他以供養老母為理由,請求歸鄉,他的母親一直活到一百零四歲。
【故事九】
江蘇崑山的顧恂五十歲了,生了個兒子叫顧鼎臣。稍稍長大一點時,寫了一篇陳述自己衷情的表文,每天晚上焚香,告請上天,願意把自己的壽數加給父親。慢慢鼎臣長大成人了。一天晚上,他作了一個夢,夢見一隻黃鶴從天上飛來。走近一看,原來是他自己焚燒告天的表文。表文後面寫了一個很大的『元』字,下面用硃砂紅筆批註說:『鼎臣願減少自己壽數加給父親,出於一片至誠之心,父親增加二十四歲,兒子中狀元。』後來顧恂壽命果然活到八十多歲,親眼看見鼎臣中了狀元,名滿天下。
【故事十】
陳榮是福建建寧人,他對母親非常孝順。明朝天啟年間,縣城遭水災,老百姓被水淹沒漂流。陳榮和他母親被沖散,在兩處各自都抱著一根木頭。當陳榮到達岸邊時突然遇見了母親。原來,一艘官船中有位郡守夜晚作夢,夢見神對他說:『明天中午,有孝子來搭你的船。』太守於是將船靠在岸邊等待。到了中午,一根木頭沖到岸邊,陳榮就附在木頭上。太守非常驚奇地問他:『怎麼你的孝心竟感動了上天呢?』陳榮說:『我哪裡知道什麼孝不孝,我只知道有個老母親,一時一刻也不敢忘記罷了。』
【故事十一】
楊乙是江蘇武進圩橋的人,曾經給同鎮的徐老漢家當酒保,掙的錢,全部拿回家供養父母。一有空,他便獨自傷心落淚,徐老漢瞧見了,告誡他別這樣,他嗚咽著答不出話來。一天,他突然要告辭回家,無論怎樣留他也留不住。他說:『父母年歲很大了,說不定哪天不幸死了,我會一輩子遺恨,我不過是想回去讓他們高興高興罷了。』回去後,他就去討口,討到食物,就是自己餓極了,也不敢嘗一口,總是先供奉了父母。如果要到了酒,就跪著捧給父母,等父母端了杯子,自己才肯站起來。他還時常唱歌跳舞,逗父母高興。像這樣過了十年,他的父母先後去世,他又為父母乞討棺材,脫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為他們裝裹入殮。那時正是嚴冬,他光著身子也不顧,把父母埋在野外,自己露宿在墳邊,白天夜晚,傷心哭泣。崇禎六年,徐老漢病重,到了冥府,剛到閻王的殿前,就聽見有人向上傳話,差役報告:『楊孝子到了。』他一看來人,就是他原來的酒保。這時閻王急忙走下台階迎接。請楊乙換衣,戴上帽子,繫上袍帶,請他在上位坐下。閻王又向楊乙作揖,說:『天帝嘉獎你誠摯的孝心,下達指示,特別任命你作一方之神。』接著,又獻上歌舞,設宴款待他。那時,徐老漢站在一旁,楊乙看見他,就對閻王說:『這是我的熟人,請你賞賜他生還。』閻王同意了,對徐老說:『你回到人間,要多多勸人行孝道,孝順一定有好報,楊大人就是最好的證明。』徐老漢蘇醒後,馬上派人去探訪楊乙的消息,楊乙已經死在他父母墳墓旁了。於是就傳揚他的故事,勸導世人多行孝道。
【故事十二】
明朝弘治辛酉年,(西元1491年)山西省和順縣有一個糧戶,上完糧,到布政司去領過關文書,突然看見他們縣的縣官到省城南門來了。縣官撤去了儀仗和隨從,只帶了一個僕人為他牽馬。他對糧戶說:『你暫且和我一道去會議廳看一看。』糧戶就跟著他去了。一會兒,全省的府、州、縣級任正職的官員都到齊了。於是就進會議廳去,見一位大官坐在上面。府州縣的官員們依次序一一就座,喝完茶,一會兒,一個傳達命令的使者把一卷文書放在桌上,說:『上天降下的山西省新舉人的榜到了。』拆開榜文,旁邊有一個官員唱讀榜上的名字,道:『第一名,李翰臣,大同府學生。』大同府的縣官站起來答話,說:『這人孝順友善,愛做好事。』到第六名,叫陳桂,和順縣的官員答應說:『這人對繼母能盡孝道。』到第四十一名,縣官回答說:『這個人不孝,還把他的弟弟趕出去給別人當傭人。』大官就拿起筆把他的名字抹了。以後又有官員回報了哪些人有哪些罪過,共好幾名,大官都像前面一樣,將他們的名字抹了。名單唱念完了,大官又叫官員們推薦自己知道的人才。大家推舉了二十五個,大官挑選了九個,叫記錄抄寫的人連忙寫好。又指示傳令的使者說:『本月二十五日,考生就要進場了,趕快把名單送上去,不要誤了事。』糧戶把這些都一一記在心上。第二天,他領取了通關文書回家,到了槃陀驛,遇見了陳桂。他對陳桂說:『你今年要考中第六名。』陳桂不相信,他就把看到的事講給陳桂聽了。到發榜時一看,陳桂果然中第六名,其他的也全部應驗了。
【故事十三】
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親雙眼失明,他就傾家盪產到處求醫,為母親治療眼睛;事奉母親三十年,非常的恭敬小心;連晚上都不把帽子和外衣脫下來。每當遇到了佳節,或是美景良辰,他一定扶著老母親赴宴,和大家有說有笑,使母親忘掉失明的痛苦。後來母親過世了,崔沔傷心到吐血;並且發心為母親終身吃素;他愛哥哥姊姊,就跟愛母親一樣,他對外甥侄子,好過對自己的孩子。所得的薪俸,都分給了親人,並且說:『母親既然已經過世了,我沒有辦法表達對母親的孝心,想她老人家在生的時候,最掛念的,就是哥哥、姊姊、外甥和侄子,這四五個人了;所以我都要好好的厚待他們,這樣做,或許可以安慰母親在天之靈啊!』後來崔沔官做到了中書侍郎,他的兒子佑甫,為賢明的宰相。唉!像崔沔這種人實在是位真正的孝子啊!母親在生的時候,能夠盡力的使老人家歡心,母親過世以後,又能夠完成他老人家的心願;然而世上卻有身居富貴有錢有勢,對待自己的同胞兄弟姊妹,卻和陌生的路人一樣;刻薄自己的雙親、岳父母,就如同對待普通的客人一般;看到崔沔這樣的孝心,能夠不感到慚愧嗎?
【故事十四】
宋朝的吳孝婦、丈夫早死,又沒有兒子;但是她事奉婆婆非常的孝順。婆婆年老而眼睛有病;想到自己的媳婦太孤單了,就想招一個義子為媳婦成親;吳孝婦就哭著向婆婆說:『自古以來,烈女是不事二夫的;我自然應當竭力的奉侍婆婆,還請婆婆放心。』吳孝婦就為鄰居做些手工粗活,賺些錢來養婆婆。或有人送她好的食物,她就帶回家給婆婆吃。有一次她煮飯還沒有煮熟,鄰居的媽媽有急事喊她出去幫忙;婆婆擔心飯煮的太熟會煮焦了,就把它放在盒子中;因為眼睛看不清楚,就把飯放進了垃圾桶裡面。吳孝婦回來以後,看到了也不去問,就趕快的向鄰居借些飯來給婆婆吃;然後再用水把弄臟的飯洗干凈,蒸過以後自己再吃。有一天她忽然夢到兩位穿著青色衣服的童子,駕著雲來到她的面前,手裡拿著符牒說道:『我們是奉了上帝的玉旨,召吳孝婦晉見。』吳孝婦見到了上帝,上帝對她說:『你只是一個村婦,能夠如此勤苦盡心的事奉婆婆,實在是值得令人尊敬啊!因此特別賞賜你一千文錢,拿回家中供養婆婆;從今以後,你再也不必去做粗活手工賺錢養家了。』說罷就命兩位青衣童子,將吳孝婦送回。吳孝婦一夢醒來,發現床頭果然放著有一千文的錢;而且用完之後,床頭就又再會有一千文的錢,如此周而復始的,綿綿不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