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0字關於孝順的新聞10篇
關於孝順的新聞
供參考
從當初7個人到如今的100來人,從當初200平方米到現在2850平方米,當初的小李也變成60多歲的老李。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桂五鎮敬老院一直沒有改變的就是院長李銀江那一顆敬老愛老的心。
老人們一輩子忙慣了,來到養老院,突然閑下來,鬥嘴鬧矛盾多。怎麼辦?李銀江決定建個「農療園」,讓老人們忙起來。他在敬老院後面開出幾塊荒地,一處種糧,一處種菜,一處養魚,老人願意做的,採取工分制,勞動一小時計一分,每分3元。「農療園」一推出,立馬受到歡迎,多的一天能掙二三十元。不但解決了管理難題,老人們的身體也好多了。如今,敬老院里吃的蔬菜都是老人們自己種的。他經常提倡互幫互助,年紀較小的照顧年老的,身體健康的要幫忙照顧身體不好的。
33年來,李銀江始終堅持對老人盡孝、對困難群眾盡責、對人民盡忠,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2019年4月,李銀江獲得民政部最高獎項孺子牛獎,他也是江蘇唯一的獲獎者。獲獎後,李銀江也沒有閑下來,他希望能夠傳承孺子牛精神,將自己的「勞動型」養老模式,傳播到更多地方去,讓天下的孤寡老人都能夠安度晚年。
真孝!河南女大學生為85歲姥爺手繪智能手機操作圖
每個圖標都有注釋,還用不同顏色區分女大學生手繪的智能手機使用手冊 受訪者供圖2月26日晚,一組為老人手繪的智能手機操作圖,在臨潁人的朋友圈裡熱傳。一邊是為了能經常看看外孫女,學著使用智能手機的85歲老人,一邊是為姥爺手繪智能手機操作圖的女大學生.......
⑵ 孝順父母的新聞事例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專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屬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這故事的題目叫「卧冰求鯉」
⑶ 「我們身邊的新聞」關於孝心問題,要詳細解答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涼風村53歲的張成國照料兩位百來歲的姑婆十餘年,在當地傳為一時佳話。
張成國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小,53歲的他雖有點駝背,但身體依然健朗,手指背上都是黃黃的繭,厚厚的指夾逢里留著黑黑的泥。鄰里都說,張成國人非常老實,性格也好,待人特別友善,愛助人為樂,照顧兩位姑婆盡善盡孝從沒聽他抱怨過。
「我從小看著爺爺、爸爸照顧兩位老人,父親在世時曾告訴我,兩位姑婆的丈夫在解放前就去世了,膝下無兒無女,受舊社會的習俗影響的兩位姑婆,為了守節,沒有再嫁。現在她們老了,生活不能自理,又無依無靠,我們應該給她們更多的關心,讓她們安享晚年。」 張成國介紹。
曾慶華(隨夫姓)是張成國的大姑婆,今年已經是102歲高齡,解放前在地主家做裁縫,解放後無去處,便回到娘家住,靠自己的哥哥(張成國的爺爺)照顧。張成國的爺爺去世後,其父親便承擔起了贍養她們的義務。張成國父親年輕時在市裡一家單位里工作,靠每月50元的工資,養家和照顧行動不便的老人。1996年,張成國的父親也去世了,照料兩位老人的重擔便完全落在了張成國的肩上。
五年前,一個暴風雨的夜晚,大姑婆為了急著上廁所,起床後不小心踩到了地上的水坑,沒站穩,順勢一滑,「蹦」的一聲摔倒在地,傷了腳。住在隔壁房間的張成國,聽到大姑婆的喊聲,立馬拿了電筒沖到門外。看見大姑婆摔到在地上,張成國立刻把她背到屋裡,看到傷勢嚴重,張成國冒著雨,背起大姑婆趕往六公里路外的鎮衛生院。
回到家中,張成國按照醫生的囑咐,每天用熱毛巾給老人敷腳背,一直到老人的腳傷痊癒。老人摔到治療期間,張成國每天堅持喂葯喂飯三次,拉屎拉尿都要用盆去接,3個多月後,大姑婆終於可以自己下床走動了。
張成國說:「對長輩孝順是他應該盡的責任,爺爺、爸爸在世時都是這樣,他們是自己的榜樣,他們未完成的心願我有責任去盡量幫他們完成。而且自己的一舉一動,自己的子孫也看在眼裡,我也要給他們做好榜樣才行。」
二姑婆有白內障,一直沒治好。因為視力不好,她三年前已經摔倒過一次,在醫院住了一個多月,去年6月,二姑婆第二次摔倒,沒有人背老人上醫院。張成國告訴記者,當時他在外邊幫人開車,聽說二姑婆又摔到了,他馬上辭掉工作,回去照顧摔到的二姑婆。
二姑婆這次把腿和手臂摔斷了,上下床全要背,一日三餐喂飯喂葯。他們把醫生請到家,給她打針吃葯,一個多月後,她才慢慢可以簡單地活動。
這么多年來,張成國為兩位姑婆擦腳洗腳、做飯、洗衣、端尿盆,每晚臨睡前還要幫姑婆先暖好床。他說:「姑婆們都是百歲左右的高齡,身體不那麼好了,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自己先要把床溫熱和,再讓她上床睡覺,這樣她才能睡好,不易受冷。」
張成國的行為受到鄉親們的稱贊,鄉親們說張成國的孝心在村裡是數一數二。「他的言行,我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時刻感動著我們,很難得啊!」鄉親們對張成國都是衷心地佩服。記者 張耀民 郭飛 實習生 張佳佳
⑷ 空姐曝張曼玉孝順媽媽很親和,你認為張曼玉是什麼樣的人
這個新聞我也看到了,而且張曼玉平時也很孝順媽媽,關於題主問的這個問題,我會從下面幾點做詳細解答。
一、張曼玉孝順媽媽的新聞事件。
最近在社交媒體上,有一個空姐發布的動態,引發了網友的熱議。這位空姐發布消息稱他在飛機上遇到了張曼玉,而張曼玉這個時候顯得很親和,張曼玉的媽媽是頭等艙,他沒有和媽媽坐在一起。因為擔心媽媽乘坐飛機的時候會覺得不舒服,所以張曼玉每隔一個小時都會到頭等艙去看一下媽媽,還會問他會不會覺得不舒服,同時曾曼玉也會叮囑身邊的乘務人員說:這是我媽媽,如果有什麼事的話都可以來告訴我,請幫忙好好照顧她。這樣的事情讓空姐覺得很貼心,所以就發到了社交媒體上。有網友爆料,這一次事件是張曼玉從香港飛往巴黎的飛機航班上發生的。
⑸ 求現代的關於孝順的故事,100字左右就行,要6個
歷屆中國感動人物山西女孩孟佩傑被評為2011年感動中國人物,她孝順母親的事跡不僅感動中國,也感動天下人的心。當養父走後,在她八歲的時候養母又生病癱瘓在床,伺候照料養母的重任就壓在她稚嫩的身上。而她的養母由於對生活失去信心准備自殺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小佩傑發現了,哭喚著把媽媽從死亡的陰影中拉回,使媽媽放棄自殺念頭鼓起重新生活的勇氣與女兒相依為命。八歲的小佩傑既要給媽媽做飯洗衣端屎倒尿,又要跑步到學校上課學習,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直到考進大學山西省臨汾師院。孟佩傑上大學再把癱瘓在床的媽媽領到山西省臨汾師院附近租屋伺候照料,四千多個日日夜夜伺候照料癱瘓在床養母,感動的媽媽淚如雨下,媽媽親口說出「雖然我是養母,但是她比親生的女兒都好!」,孟佩傑12年如一日照顧養母的故事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感動了天下父母,也感動了天地人。
⑹ 有哪些感人的孝心故事可以用報紙等東西粘貼下來
1、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2、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3、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
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5、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感人孝心故事事例1
有一句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然而在現在的二十一世紀,不孝的人卻越來越多。他們把老人們送入敬老院,不管不顧,只是把老人們丟給社會。
有一次,我在報紙上看見了這么一則新聞。事情是這樣的:在某地有一對老人,他們沒有孩子,所以沒人贍養。同村的一位大姐,不顧家人的反對,硬是把兩位老人接到家中照顧。有什麼好吃的總是先給老人,老人吃完了再給孩子吃。一眨眼,幾年過去了。兩位老人雖然雙雙去世,但是他們都是笑著離開的。雖然她跟這兩位老人無血緣關系,但是她對待老人就像對待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從中我知道了:生活處處有孝心。
我的身邊也有這樣的典範,她就是「孝女」 王阿姨。王阿姨只是一位平平凡凡的護士,她在崗位上認真負責 ,回到家中更是無微不至的照顧她的婆婆 。她的婆婆患有嚴重糖尿病,離不開人。白天婆婆的老公在家照顧她,晚上則是王阿姨照顧她,所以王阿姨很辛苦。在王阿姨的悉心照顧下,她婆婆的病情有所好轉。但好景不長,一天上午,婆婆的病突然惡化,就這樣匆匆離開了人世。王阿姨則是悲痛欲絕。在一次頒發「孝心模範」的時候,我們都推舉她,她卻說: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像王阿姨這樣的人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很多,我們要積極地向他們學習。
生活處處有孝心,讓我們抓緊時間行動起來,讓世界在愛的旋律中舞動的更精彩。
⑺ 千里背母劉秀祥鼓勵走出自己的路,他身上體現了哪些正能量
劉秀祥的一生可謂是充滿著神奇色彩,一路以來的他,對知識的渴望,改變命運的願望都帶著他前行。在求學的路上,他是一直都把母親帶在身邊,未曾放棄。在他身上有哪些正能量值得我們學習呢?
一、孝敬父母劉秀祥的家庭條件從小不好,父親在四歲的時候就去世,母親因受打擊精神失常,生活都不能自理,自己的兄姊又離家出走,家裡所有的重擔都在他一個人身上。面對這樣的家庭,劉秀祥沒有選擇抱怨人生,抱怨生活,而是獨自一人撐起了這個家。不管自己走到哪裡,都是把母親帶到身邊。一邊讀書,一邊打工掙錢維持生計,這樣的愛是很多人無法做到的。對於一個這樣的母親很多人都認為是包袱,可以劉秀祥一路卻把母親帶到了大學和工作,這樣的孝心十分值得敬佩。
劉秀祥只是我們社會中的一員,但是他努力的想為社會奉獻出一份力量,這樣的他是值得敬佩的,我們應該向他多多的學習,努力學習,回報社會。
⑻ 兩兒媳前背後扶83歲婆婆做核酸,這倆兒媳有多孝順
這兩個兒媳特別孝順,同時也非常負責。
婆媳關系是我們經常談論的話題,每當我們談論婆媳關系時,很多人總會把婆媳關系放到對立面,有些人甚至會認為婆媳關系天生不和。然而事實上,如果婆婆和兒媳兩個人都能互相尊重,很多婆媳關系其實會非常好。雖然婆婆和兒媳之間並沒有血緣關系,但在經年累月的相處之下,很多人的感情依然非常深,這也給我們做出了良好的表率作用!
一、這個事情是怎麼回事?
這個事情發生在福建莆田,因為莆田的疫情情況有所反復,為了進一步保障居民們的健康安全,莆田開展了全員的核酸檢測工作。在大家進行核酸檢測的時候,記者拍到了令大家感動的一幕,有兩個50多歲的老年人背著一名83歲的老太太。記者本身以為這只不過是女兒背著媽媽,後來才發現這是兒媳背著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