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傳統節日、民俗是什麼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會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陽,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象徵一天的開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歷1月1日,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元旦節。我國歷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會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之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烘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我國古代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制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B. 歷史上,重陽節出生的有哪些﹖
胡愈之、朱匯森、馮康、王德輝、周明牂。
1、胡愈之
胡愈之(1896年—1986年),原名學愚,字子如,筆名胡芋之、化魯、沙平、伏生、說難等,浙江上虞豐惠鎮人,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具有多方面卓著成就的革命學者,一生集記者、編輯、作家、翻譯家、出版家於一身,學識淵博,是新聞出版界少有的「全才」。
早年創建世界語學會與沈雁冰等成立文學研究會。1922年初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後參加上海文化界救亡運動,為「救國會」發起人之一。抗戰勝利後,在海外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建國後,曾任《光明日報》總編輯。曾任新中國首任國家出版總署署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常委。
2、朱匯森
朱匯森(1910年 -),字仲蔚,台灣教育家,學者,社會活動家。江蘇南通人。1927年,就讀於南通師范學校
1932年畢業後,曾在南京作記者、小學教師及校長。1937年抗戰爆發,任位於重慶的國民政府教育部戰區教師服務團人事組長。
1938年,任教育部幹事。1939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師范學院教育系。1943年畢業獲學士學位,任教育部視導員。同年以第一名通過教育行政類高等考試。
3、馮康
馮康(1920年9月9日-1993年8月17日),浙江紹興人 ,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數學家、中國有限元法創始人、計算數學研究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創始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44年馮康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 ;1945年在復旦大學數學物理系擔任助教;1946年到清華大學任物理系助教;1951年轉任數學系助教;1951年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後在蘇聯斯捷克洛夫數學研究所進修;1957年調入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4、王德輝
王德輝,生於上海,香港企業家,1948年到香港定居,1960年與其妻龔如心創立香港華懋集團並一直執掌主席一職。他在1990年4月10日被綁架後,綁匪稱他已被拋入大海,至今下落不明。不過香港高等法院在1999年宣布他在法律上已經死亡。
5、周明牂
周明牂,曾用名周升地、周盛繼,江蘇省海安縣人。是中國著名的農業昆蟲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現代農業昆蟲學的先驅,中國植物抗蟲性學科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