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三是哪三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話。即不能事親(孝養父母、愛護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義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傳說中,舜帝的父母不賢,導致舜帝一直沒能娶妻,舜帝最後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孟子評價: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對於該段文字的解釋,目前有兩種觀點:第一,漢代趙岐在《十三經註疏》中將「後」解釋為後代的意思。第二,後代學者對該文有不同看法和譯法,傾向於將「後」理解為「盡後代的責任」。尚無具體的學術性定論。
(1)道教有關孝順的論語擴展閱讀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常人理解為「不孝有三種,而沒有後代是最要命的」,這明顯是對「孝道」的一種曲解。為了糾正這一錯誤,他還搬出原文出處——《孟子·離婁上》,「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孟非解釋稱這里頭的意思為:舜沒有告訴爹媽就娶了媳婦,這就是「無後」。在他看來,「無後」即「沒有盡到後輩的孝道」。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古典文獻專業的謝秉洪教授指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人們常掛在嘴邊的名言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句話通常被解釋為:不孝順的事情有三件,其中以沒有子孫後代最為重要。娶妻本應先告訴父母,舜沒告訴父母就娶妻,就是因為擔心絕了後代,所以在明理的君子看來,雖然沒有稟告父母,就和稟告了父母是一樣的。